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熊出没”仍是当下最强的少儿动漫IP,但对华强文化旗下另一品牌“方特乐园”尚未形成良好辐射,来自政府的优惠补贴在公司营收中占很大比例。能否打造出全新的接力形象,并将其引入方特乐园,是华强文化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张伟靖/文
1月16日,《熊出没之熊心归来》首日公映,票房达到了5600万元,获单日冠军。此前国产动画电影首日票房的纪录是3280万元,创下这一战绩的是同一系列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熊出没”系列大电影曾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以2.47亿元和2.93亿元的超高票房成绩,先后两次刷新当时国产动漫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
在熊大、熊二受到观众热捧的同时,其所属公司华强文化(834793)挂牌不足一个月也迎来了各路大腕资本的加盟。1月15日,华强文化发布股票认购公告,以29元/股向14位投资人发行不超过4260万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2.35亿元,以2014年每股收益计算,增发市盈率为16.29倍。
经过6年的筹划及排队等候,华强文化最终放弃创业板,在新三板完成了与资本的对接,新增投资者中包括新华网、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重量级文化产业投资资本。
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虽然华强文化拥有目前最强的低龄儿童动漫IP“熊出没”,但从其营收构成来看,最主要的业务为旗下另一品牌—方特系列科技主题公园。
华强文化最初是一家数字化设备研发生产商,1998年进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智能化设备研发和生产。到2000年左右,其开发的数字电影系统、环幕电影系统等已经远销欧美、东南亚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华强文化从主题公园的技术提供者转型为经营者,2007年10月建成第一座大型主题公园—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该乐园2015年进入亚太地区TOP20主题公园排名。截至目前,方特系列主题公园已达到16家,预计2016年将增至20家。
在中国,主题公园的拓展因与地产如影相随而受到多方诟病。为摆脱地产绑架,华强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中探索产业发展模式,试图建立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的经营理念,以及“创意、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从布局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华强文化的业务架构与迪斯尼的版图最为相似(附图)。作为全球最大的主题乐园品牌,迪斯尼已有60年历史,其成功的秘诀可以归于当年创始人迪斯尼先生的一席话:“迪斯尼乐园是一个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完成的项目。它应该是一个一直在发展的,一直能够增加新元素的地方。”数十年来,米老鼠、唐老鸭经久不衰的同时,迪斯尼源源不断地输出新的超级动画IP,从电影出版到服装玩具、再到主题乐园,正是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动画形象造就了享誉全球的文化巨人。
再回头看华强文化,旗下两大品牌“熊出没”与方特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相互辐射。动画连续剧《熊出没》自2012年初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成为小朋友喜爱的动画形象,彼时,另一超级IP喜羊羊已垄断电视屏幕多年。2009年,《喜羊羊》开始推出大电影,首片票房过亿,接下来的三部《喜羊羊》大电影票房连续攀升,成为“国产动画片霸主”。但到2013年,《喜羊羊》票房开始下滑,2014年,《喜羊羊6》仅获得8620万元票房,同期《熊出没》大电影启动,获得2.47亿元的超高票房,彻底完成了交接。2015年,喜羊羊未再现身大屏幕。
“熊出没”取代喜羊羊成为最强少儿动画片也已有3年历史,华强文化能否打造出全新的接力形象,并将其引入方特乐园,形成良好的相互带动,将成为未来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三线城市布局+高额政府补贴
尽管华强文化“科技+文化”的模式已获初步成功,并打造出一个国内领先的动画IP,但从其公开财报来看,距离“以创意为核心竞争力”尚有一段路程。
与其他大型乐园相比,华强文化旗下的方特主题公园在数量的扩张上无人可及,且基本设在二三线城市。兴建大型主题乐园能够引入旅游消费人群,从多方面带动当地经济,因此地方政府对此类项目一般持欢迎态度。文化产业属于政策鼓励的新兴产业,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对优秀项目的需求度更高。而华强文化是从技术设备提供商转型而来,在硬件的建设中自然有绝对优势,因此方特主题乐园在扩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商业模式,通过不断复制扩张版图。
在华强文化的收入结构中,来自政府的补贴与税收优惠占了很大的比例(表1)。公开信息显示,华强文化共获得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超过50亿元,在税收上也同样享受高额优惠。
在高额政府补贴的驱动下,方特主题公园得以超速扩展,成为数量上最占优势的品牌。不过,从游客人数可以看出,与国内其他几个大型主题乐园相比,其运营尚有一定差距(表2)。
主题公园在开发初期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但后续运营则更加依赖于公司内力。通过新三板与资本市场打通后,华强文化获得了新的资金驱动,不过,最终发展比拼的依然是公司的创意与运营能力。
1月16日,《熊出没之熊心归来》首日公映,票房达到了5600万元,获单日冠军。此前国产动画电影首日票房的纪录是3280万元,创下这一战绩的是同一系列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熊出没”系列大电影曾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以2.47亿元和2.93亿元的超高票房成绩,先后两次刷新当时国产动漫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
在熊大、熊二受到观众热捧的同时,其所属公司华强文化(834793)挂牌不足一个月也迎来了各路大腕资本的加盟。1月15日,华强文化发布股票认购公告,以29元/股向14位投资人发行不超过4260万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2.35亿元,以2014年每股收益计算,增发市盈率为16.29倍。
经过6年的筹划及排队等候,华强文化最终放弃创业板,在新三板完成了与资本的对接,新增投资者中包括新华网、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重量级文化产业投资资本。
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虽然华强文化拥有目前最强的低龄儿童动漫IP“熊出没”,但从其营收构成来看,最主要的业务为旗下另一品牌—方特系列科技主题公园。
华强文化最初是一家数字化设备研发生产商,1998年进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智能化设备研发和生产。到2000年左右,其开发的数字电影系统、环幕电影系统等已经远销欧美、东南亚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华强文化从主题公园的技术提供者转型为经营者,2007年10月建成第一座大型主题公园—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该乐园2015年进入亚太地区TOP20主题公园排名。截至目前,方特系列主题公园已达到16家,预计2016年将增至20家。
在中国,主题公园的拓展因与地产如影相随而受到多方诟病。为摆脱地产绑架,华强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中探索产业发展模式,试图建立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的经营理念,以及“创意、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从布局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华强文化的业务架构与迪斯尼的版图最为相似(附图)。作为全球最大的主题乐园品牌,迪斯尼已有60年历史,其成功的秘诀可以归于当年创始人迪斯尼先生的一席话:“迪斯尼乐园是一个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完成的项目。它应该是一个一直在发展的,一直能够增加新元素的地方。”数十年来,米老鼠、唐老鸭经久不衰的同时,迪斯尼源源不断地输出新的超级动画IP,从电影出版到服装玩具、再到主题乐园,正是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动画形象造就了享誉全球的文化巨人。
再回头看华强文化,旗下两大品牌“熊出没”与方特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相互辐射。动画连续剧《熊出没》自2012年初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成为小朋友喜爱的动画形象,彼时,另一超级IP喜羊羊已垄断电视屏幕多年。2009年,《喜羊羊》开始推出大电影,首片票房过亿,接下来的三部《喜羊羊》大电影票房连续攀升,成为“国产动画片霸主”。但到2013年,《喜羊羊》票房开始下滑,2014年,《喜羊羊6》仅获得8620万元票房,同期《熊出没》大电影启动,获得2.47亿元的超高票房,彻底完成了交接。2015年,喜羊羊未再现身大屏幕。
“熊出没”取代喜羊羊成为最强少儿动画片也已有3年历史,华强文化能否打造出全新的接力形象,并将其引入方特乐园,形成良好的相互带动,将成为未来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三线城市布局+高额政府补贴
尽管华强文化“科技+文化”的模式已获初步成功,并打造出一个国内领先的动画IP,但从其公开财报来看,距离“以创意为核心竞争力”尚有一段路程。
与其他大型乐园相比,华强文化旗下的方特主题公园在数量的扩张上无人可及,且基本设在二三线城市。兴建大型主题乐园能够引入旅游消费人群,从多方面带动当地经济,因此地方政府对此类项目一般持欢迎态度。文化产业属于政策鼓励的新兴产业,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对优秀项目的需求度更高。而华强文化是从技术设备提供商转型而来,在硬件的建设中自然有绝对优势,因此方特主题乐园在扩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商业模式,通过不断复制扩张版图。
在华强文化的收入结构中,来自政府的补贴与税收优惠占了很大的比例(表1)。公开信息显示,华强文化共获得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超过50亿元,在税收上也同样享受高额优惠。
在高额政府补贴的驱动下,方特主题公园得以超速扩展,成为数量上最占优势的品牌。不过,从游客人数可以看出,与国内其他几个大型主题乐园相比,其运营尚有一定差距(表2)。
主题公园在开发初期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但后续运营则更加依赖于公司内力。通过新三板与资本市场打通后,华强文化获得了新的资金驱动,不过,最终发展比拼的依然是公司的创意与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