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徐灿的词的对比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2260ygl2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徐灿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女词人,这两位女词人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却有着相似的身世经历,她们的词作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清代的陈延焯曾说过:“闺秀工为词者,前则李易安,后则徐湘苹。”然而,由于时代不同,词作的审美特征也有所差异,所以在她们的作品中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李清照;徐灿;词
  徐灿与李清照在女性词坛都是赫赫有名的词人,她们在女性词史中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两位女词人的生平经历却十分相似。她们都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促成一个女子文学成就的基础。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著有《洛阳名园记》,母亲“亦善文”,而徐灿的家庭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她“幼颖悟,通史书”。两位女词人都与自己的丈夫有美好的婚姻生活,都有唱和之作,也都在诗词中追忆过早年的美好时光,像李清照的《偶成》写的是追忆夫妻两人在青州时的生活,而徐灿也有词作《唐多令·感旧》也是追忆早期欢愉生活的作品。她们还同样都经历过由时代更迭带来的动乱,都经历过飘零的生涯,李清照经历了靖康之难,而徐灿经历了甲申国变。她们也同样在丈夫亡故之后经历过一段孤苦的时光,等等。这些经历在两位女性词人的作品中均有呈现,并对她们词作的风格与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徐灿与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转变
  这两位词人一位处于两宋交替时期,一位处于明清交替时期,以易代为界限,两位词人都存在词风的转变。两位词人前期都集中于写闺中之词,写伤春悲秋,后期则关注到家国之事上来;前期都呈现清丽婉约的风格,后期则转为悲凉沉郁的风格。
  南渡前后李清照都常写“愁”。李清照南渡前写“愁”的有“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闺思》)等,总体来说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情都是深闺之愁。南渡后,李清照词中写“愁”的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小阁藏春》)、“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南渡之后,女词人笔下的“愁”不再同前期一样。靖康之难以后,词人尝遍了人间冷暖与辛酸,这种愁要比前期的沉重许多,包括亡国之愁、思乡之愁、思念故人之愁等等。
  徐灿也是一样的,她词中的愁情也比比皆是。前期的有“明月照人清夜,多愁多闷输他”(《西江月·春夜》)、“怕得燕双归,带却愁来,偏向人心授”(《醉花阴·春闺》)、“昨夜雨添春重,滴到眉端愁动”(《如梦令·和韵》)。在徐灿的前期词中几乎都涉及“愁”字,她这个时期的词中“愁”同李清照一样都是写闺中之愁,比如感叹时令变迁、时光流逝以及怀人之愁。徐灿后期词中写“愁”的有“便姮娥、也有片时愁,圆还缺”(《满江红·和王昭仪韵》)、“乱后家山,意中愁绪真难说”(《满江红·有感》)、“便把红萱酿酒,只动人愁”(《风流子·同素庵感旧》)。徐灿后期词笔下的“愁”也同李清照南渡后一样赋予了新的愁意,增添了故国破灭以后身世飘零之愁和思念故国之愁。
  类似的遭遇让两位女词人在作词时有了同样的题材,前期她们都集中于写伤春悲秋的闺中之词,而后期在经历国破家亡后,词境阔大,从闺中体验转为乡关之思,内容的改变也导致了两位女性词人笔下的意象也发生了改变。
  “李清照词的核心意象,南渡前为‘楼’‘月’‘琴’‘花’,南渡后为‘江’‘雁’‘雨’‘梦’。”“南渡后李清照词核心意象的转换以及所抒之愁内质的变异,阔大并深化了她南渡后的词境,这正是国破家亡的离乱人生促成的。生活折磨了她,却也成全了她——正像成全了整个南宋词坛一样。”徐灿也是如此,在她的前后期词中“春去”“花落”意象所代表的事件发生了变化,前期用“春去”“花落”来写闺中情思,后期则用这两个意象象征国家更替。以及“鸟”意象的使用也发生了变换,前期写“燕子”表达怀人之情到后期写“杜鹃”来写自己对故国的思念。明清易代这件事使徐灿词的意蕴变得深厚,而徐灿词的这种变化也正是清初整个词坛的变化。
  徐灿与李清照的词之所以有相同点,主要还是归结于从女性的视角看朝代的变迁,通过经历磨难,看到河山易主,将这些家国之思写入了词中。从徐灿和李清照词的相同点来说,徐灿对李清照的词是有所继承的,她的词多少都受到了李清照的影响。陈之遴在《拙政园诗馀》的序文当中也写到了:“湘苹所咏益广,好长短句愈于诗,所爱玩者南唐则后主,宋则永叔、子瞻、少游、易安,明则元美。”因为相似的生平经历与相似的历史背景,徐灿多少会对李清照的词产生爱慕之感,难免在写作的过程中存在隐隐的模仿。
  二、徐灿后期词对李清照后期词的突破
  后人对两位女词人评价较高的词作都是写于后期的词,而两位女词人词作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后期的词上。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存在着审美趣味的差异,且词发展到清代有了一定的突破,于是徐灿和李清照同樣是写亡国之思的词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李清照词中本来就有表现‘兴亡之悲’的绝妙元音,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春晚》及《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它们之所以‘绝妙’,是因为作者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国变家亡之后个人生活的凄凉况味。而徐灿的词却更将历史的纵深视野交融进眼前兴亡的画卷,营造出更为沉重的历史感受。”这就是说,在后期,徐灿和李清照在表现故国之思的主题时使用的手法是不同的,李清照的词着重抒发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徐灿的词则着重于描绘历史事件和国破家亡。
  南渡以后,李清照词的题材虽然不再局限于闺阁情思当中,但是她对亡国之痛、流离之痛的书写方法仍然是含蓄婉转的,她并没有将亡国之事以及自己经历的困苦直接在词中写下来,只是写下了自己凄凉悲痛的感受而未言其中的原因。李清照之所以没有在词中没有直接写家国主题,是因为她提倡“词别是一家”。她的论述被南宋胡仔收录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何邪?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虽然经历过易代的四方离乱,但李清照却没有在词中写国破家亡之事,是因为她认为词不应同诗一样,词是言情的,豪言壮语以及历史事件不能写到词里,否则就是“句读不葺之诗耳”。这样,李清照的词作理论就局限了其词的内容。李清照也有豪迈的一面,但是这些豪壮的言语只在她的诗中写了下来,比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虽然,她的诗是这样写的,但是她的词却不是这样写的,比如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中“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都是南渡后抒发的感慨,这种感慨只是悲伤情绪的抒发。另外还有《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词中也透露出词人思念故国家乡的情感,这种怀乡的情感是委婉表达的,并不是直接写心中对故国的思念。
  而徐灿不同,她没有将自己的词作内容画地为牢。在甲申国变之后,她将自己看到的江山易主以及战乱都写在了词中,比如:
  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永遇乐·舟中感旧》)
  往事堪悲闻玉树,采莲歌杳啼鹃血。叹当年、富贵已东流,金瓯缺。风共雨,何曾歇。翘首望,乡关月。看金戈满地,万山云叠。(《满江红·感事》)
  徐灿在词中总是直接抒发故国之思,直接书写易代之事。在她的词中常出现豪言壮语,她像一位士大夫一般去审视历史的变迁,抒发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这样的写作对于一个处于深闺当中的女性词人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造就徐灿与李清照的这种不同的原因除了审美趣味的不同以外,还有词自身发展演进的作用。“徐灿的时代是把国破家亡的悲慨直接地写出来,把她像男子一样的悲慨写出来,是李清照写的‘木兰横戈好女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李清照在词里边不写的,她认为不能写到词里边去。而徐灿写了,徐灿之所以这样写,这不只是徐灿个人的性格不同,而是因为时代,因为词的演进不同了。”从李清照发展到徐灿,这种词的进步是自然而然的。这样一来,徐灿的词从内容上来说是比李清照更为阔大的。总体来说,李清照前后期的词都具有婉约的风格,徐灿早期也承袭了婉约风格,而国变以后转为豪放的风格。由此,就可以看出徐灿在女性词发展的历史河流当中的地位。从李清照到徐灿,女性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如果说闺词到李清照有了一个新的发展,那么从李清照到徐灿又是一個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陈廷焯.词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邓红梅.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5]程郁缀.徐灿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6]陈玉兰.论李清照南渡词核心意象之转换及其象征意义[J].文学遗产,2008(5).
  作者单位:
   楚雄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东汉社会动荡不安,儒学渐渐式微,处于社会下层的百姓和失意的文人,对现实萌发了种种不满,出现“不平则鸣”。不同创作主体分别写下血性决绝的乐府诗和温柔敦厚的古诗,展现了时代精神。民间乐府诗有决绝美,正如刚烈的男子;文人古诗有含蓄美,正如温柔敦厚的女子。它们分别体现着中国文化中阳刚与阴柔之美,承载了文学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乐府;古诗;刚毅;敦厚  流传于东汉的乐府诗好似北方如火的男子,有中国
12年前,台湾一对即将举行婚礼的新人,在婚前认真地立下几条约定,以便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进退有据。  12年后,在台北新近掀起的“重寻幸福”的热潮中,这份被誉为当代家庭“幸福宪章”的小约定,被重新提及并风靡台湾。下面就是86字的“幸福宪章”:  1.不在同一时间发脾气。  2.除非有紧急事情发生,否则绝不大声吼叫。  3.争执不下时,让对方赢。  4.当天的不快当天化解。  5.批评的话要出于爱。 
代谢综合征是以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集多种代谢紊乱于一身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治疗尚无统一认识,多主张从肝、脾二脏论治.鉴于代谢综合征致病的
目的:观察分析乳房按摩在产后母乳喂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生产的孕妇168例作为研究目标,按照奇偶分组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84例.常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作为儒家经典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在表达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借喻、反喻、强喻、博喻、引喻、对喻等。这些比喻修辞手法各具特色,能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让人更容易理解,增加了文章的修辞效果,为后世比喻辞格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论语》;明喻;暗喻;借喻  一、前言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相似点,文章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名叫比喻[1]。比喻的运用能把
为了减少语音数据量 ,提高处理速度和识别的准确性 ,提出了一种采用公共码本、个人隐 Markov模型 (HMM)和个人拒识阈值进行两级决策来实现开集说话人辨认的新方法。在系统实
屋后临江,推窗见水.弄个乌篷船,在江中赏赏月亮,煮煮螃蟹,斗斗蛐蛐,兴致来了,在船头弹上一曲古琴.这是汪涵为自己描绘的未来.rn汪涵因湖南卫视脱口秀节目被封以“策神”称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群体,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离不开网络,互联网不仅为我们学习知识
本案开庭审理前,被告人梁理德的辩护人就本案定罪的关键依据即确定二被告人非法采矿开采量的鉴定结论提出异议,其中涉及到很多地质方面的专业问题,申请法院通知鉴定人出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