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一切事都是我应该去做并值得去做的。
——蔡振平
金秋的午后,阳光洒向山间田野,又迎来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凌晨4点就忙着调度收购香菇的蔡振平终于有空倚在凳子上喝了口水——傍晚又有3萬公斤的香菇运往广州,他盘算着,今年的栽培销售形势都不错,到年底,村集体经济账面上能有400万元了!
今年54岁的蔡振平是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榆树乡蔡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为了改变当地百姓的贫困生活状况,他3年“头拱地”,硬是靠栽培香菇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又3年,他一门心思抓脱贫,带领“十里八村”的贫困户绝地翻身。如今,蔡家村已发展成为全国蘑菇半熟料的最大生产基地,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了,百姓的生活富了,昔日的穷困潦倒一去不复返,蔡家村彻底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完美蝶变。
整合资源,开辟致富路
蔡家村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榆树乡东南部,全村共3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却有32户。村里的土地是出了名的“十年九不收”,一锹下去,挖多深都是沙子,百姓仅靠种植一些产量不高的水稻和玉米维持生计。
2013年,蔡振平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村集体账面负债54万元,没有流动资金,各项工作举步维艰。为了给村民找出路,给村集体还饥荒,蔡振平前往吉林、浙江、河北等地考察学习,当了解到栽培食用菌本钱低、利润高、不以土地为依托时,他的眼前一亮。
有了生产目标也要有销路,蔡振平又跑到河南、河北等地联系客商,确保产业链条万无一失。
回村后,蔡振平兴奋地向村民们介绍推广食用菌产业,然而响应者仅12户。“拿事实说话才最有说服力。”蔡振平说干就干,牵头成立了新宾满族自治县振平香菇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乡党委乡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统一解决香菇用地和供电、喷灌设施等问题,又自掏腰包为栽培香菇的村民安装变压器,解决温控、照明等问题……终于,合作社首批110座香菇大棚建起来了。
自大棚搭建那天起,蔡振平的心就长在了那里。每天3点起床,挨个棚子走。冬天发菌,他蹲守;春天起风,他维护;夏日酷暑,他调温……别人都建议他雇人管理,蔡振平却非要亲力亲为,他害怕——怕稍出差池,菌就会全部死掉;怕百姓的一番信任打了水漂。终于,一年下来,去掉本钱,每棚香菇净赚3万元,连最少扣了5个棚的村民也赚了15万元。
“开门红”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大家转型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经过3年努力,合作社成员增加到144户,成员出资额也由原来的200万元增长到437万元,产业规模扩大到200棚,成为全县香菇栽培的主要示范区之一。
蔡振平乘势而上,为合作社的香菇注册了商标,认证了香菇绿色食品标识,取得了食品经营许可证,蔡家村在他的带领下,找到了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
借势而上,全村攻脱贫
2016年,村“两委”换届,蔡振平高票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蔡振平也给自己明确了三大目标:巩固产业发展优势、壮大集体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让广大贫困户自力更生。
此时,蔡家村被上级确定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争取到集体经济扶持资金200万元。蔡振平以扶持资金为基础,村民以流转土地使用权入股,成立发展香菇栽培为主要项目的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继续走香菇栽培的扶贫致富之路。
为确保集体资产运行规范、发展可持续,蔡振平又带领党员建立健全了合作社岗位责任制、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规章制度,为集体经济健康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升级后的合作社直接拉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新增的80多个香菇大棚将21个贫困户的土地纳入其中。村集体出资出力建大棚、做菌棒,贫困户负责管理,年底结算,本钱之外的利润归自己,赔钱了合作社承担。此外,也可以选择到合作社打工的方式,零投资零风险,还有分红和工资。
患有严重类风湿的赵莱红是第一个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去哪儿打工都遭冷眼的她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蔡振平,合作社立即为她投资建设了两个香菇棚,只干了5个月,赵莱红就净赚了8000余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如今,翻了身的赵莱红自己投资3万元建了3个香菇大棚,开创了自己的香菇产业。“国家有好政策,村里有好书记,我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脱贫的本质在于自力更生。蔡家村的合作社共带动300人就业,不仅解决了本村贫困户的生活难题,还带动周边乡村55户贫困户90人共同发展。这些贫困户平均年收入万元以上,大家感慨,蔡家村合作社的蘑菇产业让他们能够从内心改变——只要靠自己的双手自强自立,就能迸发出让人惊叹的力量。
强基固本,凝聚党群心
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与此同时,蔡振平却始终没有放松农村各项基础性工作。自担任村干部第一天起,他就主动扛起责任,及时发现并解决村民关心的实际问题。
蔡家村邻近河道,每遇汛期河水上涨,道路和村庄的安全隐患很大,蔡振平通过个人关系,协调附近铁矿往村里运送尾矿石,组织村民加固河堤,并沿河岸铺就了一条长750米、宽30米的护村隔离带,确保全村免受水灾。
为改善办公和村民活动场所条件,蔡振平积极奔走购买材料,把关工程质量,认真核算支出,村党组织按期完成了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又协调建设了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动员本村妇女组成了一支文娱队伍,还取得了全乡广场舞大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村内巷道年久失修,村民出行十分不便,蔡振平挂心多年,数次向上级汇报情况,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在项目安排吃紧的情况下,当年就完成了1.8万平方米村内巷道硬化工程。
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开展以来,蔡振平积极响应,把此项工作当作一项利在当下、惠及子孙的事业,第一时间统一党员思想,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党小组和每名党员,组织开展义务劳动、上门帮扶等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村容村貌和村民素质也实现了明显转变和提升。
“任何工作只要当作自家事儿,没有干不好的!”这是蔡振平召开党支部会议时经常说的话。正是凭着这股劲头,他带领村集体从一穷二白到“全乡首富”,带领村民从贫困的泥淖中走上了康庄大道。2017年,作为新时代“三向培养”对象,蔡振平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被抚顺市委组织部授予“年度业绩突出村党组织书记”称号,同年6月被抚顺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蔡振平
金秋的午后,阳光洒向山间田野,又迎来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凌晨4点就忙着调度收购香菇的蔡振平终于有空倚在凳子上喝了口水——傍晚又有3萬公斤的香菇运往广州,他盘算着,今年的栽培销售形势都不错,到年底,村集体经济账面上能有400万元了!
今年54岁的蔡振平是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榆树乡蔡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为了改变当地百姓的贫困生活状况,他3年“头拱地”,硬是靠栽培香菇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又3年,他一门心思抓脱贫,带领“十里八村”的贫困户绝地翻身。如今,蔡家村已发展成为全国蘑菇半熟料的最大生产基地,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了,百姓的生活富了,昔日的穷困潦倒一去不复返,蔡家村彻底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完美蝶变。
整合资源,开辟致富路
蔡家村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榆树乡东南部,全村共3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却有32户。村里的土地是出了名的“十年九不收”,一锹下去,挖多深都是沙子,百姓仅靠种植一些产量不高的水稻和玉米维持生计。
2013年,蔡振平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村集体账面负债54万元,没有流动资金,各项工作举步维艰。为了给村民找出路,给村集体还饥荒,蔡振平前往吉林、浙江、河北等地考察学习,当了解到栽培食用菌本钱低、利润高、不以土地为依托时,他的眼前一亮。
有了生产目标也要有销路,蔡振平又跑到河南、河北等地联系客商,确保产业链条万无一失。
回村后,蔡振平兴奋地向村民们介绍推广食用菌产业,然而响应者仅12户。“拿事实说话才最有说服力。”蔡振平说干就干,牵头成立了新宾满族自治县振平香菇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乡党委乡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统一解决香菇用地和供电、喷灌设施等问题,又自掏腰包为栽培香菇的村民安装变压器,解决温控、照明等问题……终于,合作社首批110座香菇大棚建起来了。
自大棚搭建那天起,蔡振平的心就长在了那里。每天3点起床,挨个棚子走。冬天发菌,他蹲守;春天起风,他维护;夏日酷暑,他调温……别人都建议他雇人管理,蔡振平却非要亲力亲为,他害怕——怕稍出差池,菌就会全部死掉;怕百姓的一番信任打了水漂。终于,一年下来,去掉本钱,每棚香菇净赚3万元,连最少扣了5个棚的村民也赚了15万元。
“开门红”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大家转型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经过3年努力,合作社成员增加到144户,成员出资额也由原来的200万元增长到437万元,产业规模扩大到200棚,成为全县香菇栽培的主要示范区之一。
蔡振平乘势而上,为合作社的香菇注册了商标,认证了香菇绿色食品标识,取得了食品经营许可证,蔡家村在他的带领下,找到了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
借势而上,全村攻脱贫
2016年,村“两委”换届,蔡振平高票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蔡振平也给自己明确了三大目标:巩固产业发展优势、壮大集体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让广大贫困户自力更生。
此时,蔡家村被上级确定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争取到集体经济扶持资金200万元。蔡振平以扶持资金为基础,村民以流转土地使用权入股,成立发展香菇栽培为主要项目的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继续走香菇栽培的扶贫致富之路。
为确保集体资产运行规范、发展可持续,蔡振平又带领党员建立健全了合作社岗位责任制、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规章制度,为集体经济健康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升级后的合作社直接拉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新增的80多个香菇大棚将21个贫困户的土地纳入其中。村集体出资出力建大棚、做菌棒,贫困户负责管理,年底结算,本钱之外的利润归自己,赔钱了合作社承担。此外,也可以选择到合作社打工的方式,零投资零风险,还有分红和工资。
患有严重类风湿的赵莱红是第一个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去哪儿打工都遭冷眼的她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蔡振平,合作社立即为她投资建设了两个香菇棚,只干了5个月,赵莱红就净赚了8000余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如今,翻了身的赵莱红自己投资3万元建了3个香菇大棚,开创了自己的香菇产业。“国家有好政策,村里有好书记,我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脱贫的本质在于自力更生。蔡家村的合作社共带动300人就业,不仅解决了本村贫困户的生活难题,还带动周边乡村55户贫困户90人共同发展。这些贫困户平均年收入万元以上,大家感慨,蔡家村合作社的蘑菇产业让他们能够从内心改变——只要靠自己的双手自强自立,就能迸发出让人惊叹的力量。
强基固本,凝聚党群心
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与此同时,蔡振平却始终没有放松农村各项基础性工作。自担任村干部第一天起,他就主动扛起责任,及时发现并解决村民关心的实际问题。
蔡家村邻近河道,每遇汛期河水上涨,道路和村庄的安全隐患很大,蔡振平通过个人关系,协调附近铁矿往村里运送尾矿石,组织村民加固河堤,并沿河岸铺就了一条长750米、宽30米的护村隔离带,确保全村免受水灾。
为改善办公和村民活动场所条件,蔡振平积极奔走购买材料,把关工程质量,认真核算支出,村党组织按期完成了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又协调建设了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动员本村妇女组成了一支文娱队伍,还取得了全乡广场舞大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村内巷道年久失修,村民出行十分不便,蔡振平挂心多年,数次向上级汇报情况,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在项目安排吃紧的情况下,当年就完成了1.8万平方米村内巷道硬化工程。
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开展以来,蔡振平积极响应,把此项工作当作一项利在当下、惠及子孙的事业,第一时间统一党员思想,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党小组和每名党员,组织开展义务劳动、上门帮扶等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村容村貌和村民素质也实现了明显转变和提升。
“任何工作只要当作自家事儿,没有干不好的!”这是蔡振平召开党支部会议时经常说的话。正是凭着这股劲头,他带领村集体从一穷二白到“全乡首富”,带领村民从贫困的泥淖中走上了康庄大道。2017年,作为新时代“三向培养”对象,蔡振平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被抚顺市委组织部授予“年度业绩突出村党组织书记”称号,同年6月被抚顺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