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应用适宜的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科技实现有效转化的关键。通过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户技术采纳应用的对比研究,发现农户在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获得技术指导和农业技术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农业技术重视程度、农业技术采纳目的和种植效益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研究也发现农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水平与农业技术供需状况有关,并受到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态度和自身因素制约。农业科技供给精准化、农业技术推广功能赋新、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分段推进以及改造农户非理性行为是提高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应用农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种植结构;技术采纳应用;农业科技供给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6-0168-05
AbstractTo guide farmer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structure to adopt suitabl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s the key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ique. Through the comparation between grain crop and economic crop cultivation farmers,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application level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demands for technical guidance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mphasis degree and adoption targe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benefit.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level of farmers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restricted by the personal factors and attitude of farmers to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The supply preci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 new functional assign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popularization, the segmented advancement of farmer training and the reformation of farmers’ irrational behavior were the effective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technical application level of farmers.
KeywordsPlanting structure; Technical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Suppl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最终接受者和应用者,其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决定着农业科研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我国各地区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政府农业发展政策存在明显差别,直接影响农户对种植结构的选择和农业技术的采纳,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采纳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找准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特点和对农业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为政府分类引导和精准化农业科技供给提供决策参考。
1不同种植结构典型村农户种植状况
院东头镇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西南,总面积106 km2,耕地2 133 hm2,属于典型的农业镇。为了解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真实情况,课题组于2015年6月应用“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技术采纳应用对比研究”调查问卷对该镇两典型村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内容涉及农户基本信息、种植结构和农户技术采纳应用三部分,通过SPSS 17.0软件和独立样本检验方法对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农业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
1.1两典型村种植结构情况
院东头镇农户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调查抽取两类典型作物村进行对照研究,一是种植粮食作物的A村,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二是种植经济作物的B村,主要种植作物为生姜,包括大姜、小姜和面姜。選择这两个村作为调查对象,是基于两村同属一个镇,自然禀赋,如温湿度、气候,社会条件,如交通、通讯设施以及政府农业政策引导基本类似。另外,两村种植结构较为典型,都属单一型。
1.2两典型村种植结构调整状况
近几年,伴随政府对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和农户对作物增产增收的需要,两地充分遵照地形、土壤特点和种植传统,形成了适宜的种植结构并出现明显差异。A村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变化,B村种植结构调整明显。
之所以两村种植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在于:一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不同。A村粮食作物属于规模化种植,有用于播种和收割的农业机械,有固定的粮食收购点,施用农药大致相同,农户应用的农业技术亦非常类似。B村粮食作物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种类分散,规模偏小,无用于作物生产的机械和固定的粮食收购点,农业效益低下。种植结构调整后,粮食作物种植比重逐步减小,生姜种植比重逐步增大,经济作物种植逐步形成规模。 二是经济效益的差异。A村粮食作物种植规模较大,有便捷的粮食销售渠道,由此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B村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小,农业效益低,当地农户为改变落后的种植局面,开始种植效益明显的经济作物,较为适合的作物就是生姜。事实证明,生姜种植的确能够获得较高收益,这也是B村调整种植结构的主因。
三是行政干预程度不同。A村村委重视农业发展,积极帮助农户拓展粮食销售渠道。B村种植粮食作物时较少得到村委帮助,但调整种植结构后,村委开始注重在生姜种植和营销过程中的统领作用。
2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技术采纳应用比较分析
种植结构不同,种植作物类型不同,直接影响着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亦使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呈现出独自特点。
2.1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目的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两类种植户采纳农业技术目的——“提高产量、提高质量和降低劳动强度”的Sig.(双侧)均大于0.05,两类种植户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深度访谈发现农户采纳农业技术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间的逻辑关系:农业技术有助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而作物产量质量的提升则是农户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小农是理性经济人”[2]的假设。两类种植户对农业技术可以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性认识,为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奠定了农民转型的理念基础。
2.2农户对农业技术重视程度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Sig.=0.337>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063>0.05,两类种植户对农业技术的重视程度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A村93.8%、B村97.5%农户认为农业技术对作物种植很重要。就此可见,不论种植何种作物,农业技术都是生产中的关键要素。
2.3农户应用农业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得出,Sig.=0.42>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0.05,表明A村和B村农户应用农业技术存在显著差异。A村应用高水平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精量播种技术)的农户明显多于B村,占比35.1%,B村应用低水平农业技术的农户多于A村,占47.5%。
进一步研究发现,两村之所以出现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差异,究其原因,第一,A村种植结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在长期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农户已经摸索到适宜的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化播种收割等技术,而B村近些年调整了种植种类,原有种植技术已不适应经济作物的要求,必须重新选择恰适技术,由于农户还处在对技术的摸索中,故而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第二,应用农业技术的水平与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有关。生姜种植需要品种、催芽、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技术要求的精致化与科学性必然决定技术投入成本的提高,占比半数的家庭经济收入中等及以下的B村农户反映难以负担较高的技术投资,致使生姜种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2.4农户农业技术需求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发现在农药、良种选用和作物储存技术方面,Sig.=1>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0.05,Sig.=0<0.05,方差不相等,Sig.(双侧)=0.012<0.05,两类种植户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农产品营销技巧上,Sig.=0<0.05,方差不相等,Sig.(双侧)=0.001<0.05,存在显著差异。
选择性能好、适宜本地种植、市场需求量大的优良姜种以及选择既能有效杀虫又能保证生姜品质的农药是B村农户当下对良种、良药技术的急迫需求,排序居首,紧随其后的是病虫害防治技术,位居第三的是储存技术,这显然与生姜贮存要求适宜的温湿度有直接关系。
A村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营销技术和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的需求位居前三位。调查中获知,病虫害防治是当前粮食作物种植农户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仅靠个体经营户收购,压级压价现象存在,催生了种粮户尤其是大户对粮食营销技术的迫切要求。
2.5农户技术采纳后种植效益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Sig.=0.901>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841>0.05,两类种植户采纳农业技术后种植效益没有显著差异。统计显示,A村81.3%农户采纳农业技术后种植效益提高,B村比例为86.3%,虽然不同种植结构决定了农户对良种、良药、病虫害防治、田间栽培管理和储存等农业技术类型、内容需求的差异,决定了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但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的最终结果都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行为发生机制看,应用农业技术目的的实现,会进一步强化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动机,推动农户采纳农业科技行为的纵深发展。
3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農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水平与农业技术供需状况有关,并受到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态度和自身因素制约。
3.1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技术需求关系对比分析
农业技术供给结构与农户对技术需求结构是否一致,关系到农户农业技术实际采纳应用率。农业技术供给内容、渠道、技术支持是反映供需状况的三个指标。
从供给内容看,粮食作物种植村农户实际获得的技术指导排在前三位的是新技术、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需求实用技术依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营销技巧、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经济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得的技术指导依次是新技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新品种,需求技术是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储存技术。
在供给渠道上,粮食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主要是通过向邻居亲友学习、电视、广播、网络、书报查询、参加培训班,认为理想渠道是参加培训班、涉农院所科技下乡、涉农企业示范培训。经济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取渠道依次是向邻居亲友学习、涉农企业示范培训、农技推广机构,期望渠道是农技推广机构、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带动、涉农院所科技下乡。 就技术供给主体支持性看,技术员每年上门指导次数有限,未指导占绝对优势,接受过1次指导的,A村占36.3%,B村为41.3%;农户主动咨询次数,基本停留在1次上,从有限的指导质量看,满意度较高,A村为86.3%,B村为90.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论何种种植结构,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需求都存在错位现象,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供给重农业产前新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介绍,轻种植过程中良药良种选用、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农户作物管理实用技术需求未得到满足;二是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渠道更多依赖人际传播,农技推广机构、涉农高校等专业渠道功能未充分发挥,致使农户本应能够获得的技术指导和教育培训缺位;三是农业技术指导员作用有限,农户农业生产中未获得及时有效帮助。
3.2农户主体因素对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对比分析
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的行为。调查显示,两村半数以上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都是看效果,适时采用,但选择“了解技术,立马采用”的农户B村比A高7.5%;对政府号召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响应的经济作物种植村占60%,粮食作物村占37.5%,而“不相信”和“徘徊观望”者,A村为43.8%,B村23.8%,这两组数据反映出农户重视农业技术的作用,并且经济作物种植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高;但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却较为谨慎,除非看到技术效果,或是政府大力号召,否则不会盲目采纳,就此可见,农业技术效能与政府推动是影响农户对待农业技术态度和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从农户个体因素看,由于本次调查采取目的分层抽样方法,样本年龄集中于中青年农民,年龄40岁以下约占30%,41~55岁为40%,55岁以上占30%,实际上两村从业农民年龄普遍较大,基本都在55岁以上;从学历看,A村、B村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占到83.9%和68.8%,中职、高中程度为15%、28.8%;种植规模上,A村、B村5×666.7m2以下占68.9%和60.0%,(6~10)×666.7m2分别为29.0%、40.0%,10×666.7m2以上仅A村为2.1%。通过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学历农民受思想观念、身体素质、种植经验影响,不同种植规模农户受劳动力数量、经济实力、机械化水平影响,在农业技术态度、采纳农业技术积极性和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一个基本规律是农民越年轻、学历越高、种植规模越大对农业技术需要越旺盛,实际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越高。
4基于农户技术需求的农业技术供给创新
农业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一个农户从技术采纳到应用的过程,而是一个由农业技术供给、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应用构成的完整过程。提高农户农业技术应用水平,需要从农业技术供需实现平衡,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和优化农户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入手。
4.1农业技术供给精准化,满足农户技术需求
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需求错位是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效率低下的源头因素,政府农业技术供给精准化,实现与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提高农户农业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对农业技术类型、内容,对农业技术获取途径与方式存在不同要求,政府作为农业技术供给主体,应该按照农户对技术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精准化技术。
一是根据自然禀赋条件,科学划分作物种植产业带,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立服务当地种植制度的农业技术库,为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技术推广以及政府精准化农业技术供给做好储备。
二是建立农户农业技术需求评估机制[3],地方政府会同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就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自然禀赋、耕作制度进行摸底调查,就农户种植作物类型、农业技术应用水平、农业技术需求、农户年龄、文化素质等情况进行重点调查,评估农户作物种植制度、使用技术措施的效果,明晰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对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类型、内容、层次的需求,对农业技术获取方式渠道的偏好,为政府农业技术精准化供给提供方向。
4.2农业技术推广功能赋新,推广培训重要农户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使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向实际应用技术转化的中介环节[4],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着向农户推广有效技术、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的任务。
一方面,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户技术需求评估功能建设,推广员深入农村,走近农户,搜集、分析农户的技术需求,明确农户技术需求满足情况及其成因,形成农户技术需求评估报告,据此按需推广关键、重点技术。
另一方面,依据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更偏好人际传播途径的特点,重点加强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合作社技术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发挥其科技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边普通农户科技种田。
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员定期下乡,调查农户技术需求满足和技术应用情况,及时解决农户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重要农户进行科技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
这样经过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被赋予了农户技术需求评估的新功能,而纯粹以“技术”为推广对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始注重提高重点农户的科技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得到扭转[5]。
4.3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分段推进,提高农户科技素质
农户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其科技素质高低是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效果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素养与科学种田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鉴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当下与长远需要,可以将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型分阶段推进,一类是为现实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科技培训,一类是为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入职培训。
针对目前正在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依据不同种植类型,分别通过“一事一训”、“短期培训”等途径,以实践操作、参观考察、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现代农业理念、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逐步转变农民对待“三农”落后理念,改善农民职业知识结构,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和作物种植实践能力;针对农民后代、返乡农民工及大中专毕业生等潜在新型职业农民[6],虽然目前尚不能充分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但也要为其中矢志农业群体,利用其返乡机会开展宣传教育和教育培训,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方面提升其从业愿望和科技素质。
4.4开展农业科技宣传教育,改造农户非理性行为
农业技术的有效扩散需要深刻理解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受文化程度、科技素质以及趋利本性等因素影响,农户出现现代农业理念淡薄、农业科技视角狭窄、技术投资行为乏力、作物种植与经营求稳、追求短期效益等非理性行为[7],需要矫正并引导。
为此,开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宣传教育,充分利用電视、广播、手机短信、宣传栏等媒体,以新闻、专题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现代种植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观念,普及作物种植经营科学知识,倡导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农户有意识运用农业技术、把农业科技融于种植过程奠定观念基础;同时,通过表彰奖励科技示范户等先进典型,推荐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科技培训、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方式,强化农户科学种植行为,对在作物优良品种选择、化肥农药使用以及作物种植经营中出现非科学行为的农户给予批评教育、职业农民降级处分等形式,弱化农户非理性种植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水玲.外源推动与内源驱动整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机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84-486.
[2]周未,刘涵,王景旭,等.农户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4):128-132.
[3]张水玲,袁学国.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3):151-156.
[4]张水玲.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现实困境与改革创新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11):153-156.
[5]范玉陶.河北太行山区农民技术行为选择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9.
[6]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9):6-18.
[7]邢安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户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关键词:种植结构;技术采纳应用;农业科技供给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6-0168-05
AbstractTo guide farmer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structure to adopt suitabl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s the key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ique. Through the comparation between grain crop and economic crop cultivation farmers,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application level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demands for technical guidance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mphasis degree and adoption targe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benefit.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level of farmers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restricted by the personal factors and attitude of farmers to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The supply preci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 new functional assign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popularization, the segmented advancement of farmer training and the reformation of farmers’ irrational behavior were the effective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technical application level of farmers.
KeywordsPlanting structure; Technical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Suppl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最终接受者和应用者,其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决定着农业科研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我国各地区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政府农业发展政策存在明显差别,直接影响农户对种植结构的选择和农业技术的采纳,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采纳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找准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特点和对农业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为政府分类引导和精准化农业科技供给提供决策参考。
1不同种植结构典型村农户种植状况
院东头镇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西南,总面积106 km2,耕地2 133 hm2,属于典型的农业镇。为了解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真实情况,课题组于2015年6月应用“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技术采纳应用对比研究”调查问卷对该镇两典型村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内容涉及农户基本信息、种植结构和农户技术采纳应用三部分,通过SPSS 17.0软件和独立样本检验方法对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农业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
1.1两典型村种植结构情况
院东头镇农户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调查抽取两类典型作物村进行对照研究,一是种植粮食作物的A村,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二是种植经济作物的B村,主要种植作物为生姜,包括大姜、小姜和面姜。選择这两个村作为调查对象,是基于两村同属一个镇,自然禀赋,如温湿度、气候,社会条件,如交通、通讯设施以及政府农业政策引导基本类似。另外,两村种植结构较为典型,都属单一型。
1.2两典型村种植结构调整状况
近几年,伴随政府对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和农户对作物增产增收的需要,两地充分遵照地形、土壤特点和种植传统,形成了适宜的种植结构并出现明显差异。A村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变化,B村种植结构调整明显。
之所以两村种植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在于:一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不同。A村粮食作物属于规模化种植,有用于播种和收割的农业机械,有固定的粮食收购点,施用农药大致相同,农户应用的农业技术亦非常类似。B村粮食作物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种类分散,规模偏小,无用于作物生产的机械和固定的粮食收购点,农业效益低下。种植结构调整后,粮食作物种植比重逐步减小,生姜种植比重逐步增大,经济作物种植逐步形成规模。 二是经济效益的差异。A村粮食作物种植规模较大,有便捷的粮食销售渠道,由此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B村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小,农业效益低,当地农户为改变落后的种植局面,开始种植效益明显的经济作物,较为适合的作物就是生姜。事实证明,生姜种植的确能够获得较高收益,这也是B村调整种植结构的主因。
三是行政干预程度不同。A村村委重视农业发展,积极帮助农户拓展粮食销售渠道。B村种植粮食作物时较少得到村委帮助,但调整种植结构后,村委开始注重在生姜种植和营销过程中的统领作用。
2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技术采纳应用比较分析
种植结构不同,种植作物类型不同,直接影响着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亦使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呈现出独自特点。
2.1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目的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两类种植户采纳农业技术目的——“提高产量、提高质量和降低劳动强度”的Sig.(双侧)均大于0.05,两类种植户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深度访谈发现农户采纳农业技术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间的逻辑关系:农业技术有助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而作物产量质量的提升则是农户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小农是理性经济人”[2]的假设。两类种植户对农业技术可以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性认识,为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奠定了农民转型的理念基础。
2.2农户对农业技术重视程度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Sig.=0.337>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063>0.05,两类种植户对农业技术的重视程度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A村93.8%、B村97.5%农户认为农业技术对作物种植很重要。就此可见,不论种植何种作物,农业技术都是生产中的关键要素。
2.3农户应用农业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得出,Sig.=0.42>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0.05,表明A村和B村农户应用农业技术存在显著差异。A村应用高水平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精量播种技术)的农户明显多于B村,占比35.1%,B村应用低水平农业技术的农户多于A村,占47.5%。
进一步研究发现,两村之所以出现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差异,究其原因,第一,A村种植结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在长期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农户已经摸索到适宜的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化播种收割等技术,而B村近些年调整了种植种类,原有种植技术已不适应经济作物的要求,必须重新选择恰适技术,由于农户还处在对技术的摸索中,故而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第二,应用农业技术的水平与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有关。生姜种植需要品种、催芽、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技术要求的精致化与科学性必然决定技术投入成本的提高,占比半数的家庭经济收入中等及以下的B村农户反映难以负担较高的技术投资,致使生姜种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2.4农户农业技术需求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发现在农药、良种选用和作物储存技术方面,Sig.=1>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0.05,Sig.=0<0.05,方差不相等,Sig.(双侧)=0.012<0.05,两类种植户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农产品营销技巧上,Sig.=0<0.05,方差不相等,Sig.(双侧)=0.001<0.05,存在显著差异。
选择性能好、适宜本地种植、市场需求量大的优良姜种以及选择既能有效杀虫又能保证生姜品质的农药是B村农户当下对良种、良药技术的急迫需求,排序居首,紧随其后的是病虫害防治技术,位居第三的是储存技术,这显然与生姜贮存要求适宜的温湿度有直接关系。
A村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营销技术和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的需求位居前三位。调查中获知,病虫害防治是当前粮食作物种植农户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仅靠个体经营户收购,压级压价现象存在,催生了种粮户尤其是大户对粮食营销技术的迫切要求。
2.5农户技术采纳后种植效益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Sig.=0.901>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841>0.05,两类种植户采纳农业技术后种植效益没有显著差异。统计显示,A村81.3%农户采纳农业技术后种植效益提高,B村比例为86.3%,虽然不同种植结构决定了农户对良种、良药、病虫害防治、田间栽培管理和储存等农业技术类型、内容需求的差异,决定了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但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的最终结果都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行为发生机制看,应用农业技术目的的实现,会进一步强化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动机,推动农户采纳农业科技行为的纵深发展。
3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農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水平与农业技术供需状况有关,并受到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态度和自身因素制约。
3.1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技术需求关系对比分析
农业技术供给结构与农户对技术需求结构是否一致,关系到农户农业技术实际采纳应用率。农业技术供给内容、渠道、技术支持是反映供需状况的三个指标。
从供给内容看,粮食作物种植村农户实际获得的技术指导排在前三位的是新技术、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需求实用技术依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营销技巧、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经济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得的技术指导依次是新技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新品种,需求技术是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储存技术。
在供给渠道上,粮食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主要是通过向邻居亲友学习、电视、广播、网络、书报查询、参加培训班,认为理想渠道是参加培训班、涉农院所科技下乡、涉农企业示范培训。经济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取渠道依次是向邻居亲友学习、涉农企业示范培训、农技推广机构,期望渠道是农技推广机构、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带动、涉农院所科技下乡。 就技术供给主体支持性看,技术员每年上门指导次数有限,未指导占绝对优势,接受过1次指导的,A村占36.3%,B村为41.3%;农户主动咨询次数,基本停留在1次上,从有限的指导质量看,满意度较高,A村为86.3%,B村为90.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论何种种植结构,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需求都存在错位现象,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供给重农业产前新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介绍,轻种植过程中良药良种选用、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农户作物管理实用技术需求未得到满足;二是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渠道更多依赖人际传播,农技推广机构、涉农高校等专业渠道功能未充分发挥,致使农户本应能够获得的技术指导和教育培训缺位;三是农业技术指导员作用有限,农户农业生产中未获得及时有效帮助。
3.2农户主体因素对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对比分析
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的行为。调查显示,两村半数以上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都是看效果,适时采用,但选择“了解技术,立马采用”的农户B村比A高7.5%;对政府号召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响应的经济作物种植村占60%,粮食作物村占37.5%,而“不相信”和“徘徊观望”者,A村为43.8%,B村23.8%,这两组数据反映出农户重视农业技术的作用,并且经济作物种植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高;但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却较为谨慎,除非看到技术效果,或是政府大力号召,否则不会盲目采纳,就此可见,农业技术效能与政府推动是影响农户对待农业技术态度和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从农户个体因素看,由于本次调查采取目的分层抽样方法,样本年龄集中于中青年农民,年龄40岁以下约占30%,41~55岁为40%,55岁以上占30%,实际上两村从业农民年龄普遍较大,基本都在55岁以上;从学历看,A村、B村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占到83.9%和68.8%,中职、高中程度为15%、28.8%;种植规模上,A村、B村5×666.7m2以下占68.9%和60.0%,(6~10)×666.7m2分别为29.0%、40.0%,10×666.7m2以上仅A村为2.1%。通过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学历农民受思想观念、身体素质、种植经验影响,不同种植规模农户受劳动力数量、经济实力、机械化水平影响,在农业技术态度、采纳农业技术积极性和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一个基本规律是农民越年轻、学历越高、种植规模越大对农业技术需要越旺盛,实际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越高。
4基于农户技术需求的农业技术供给创新
农业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一个农户从技术采纳到应用的过程,而是一个由农业技术供给、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应用构成的完整过程。提高农户农业技术应用水平,需要从农业技术供需实现平衡,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和优化农户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入手。
4.1农业技术供给精准化,满足农户技术需求
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需求错位是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效率低下的源头因素,政府农业技术供给精准化,实现与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提高农户农业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对农业技术类型、内容,对农业技术获取途径与方式存在不同要求,政府作为农业技术供给主体,应该按照农户对技术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精准化技术。
一是根据自然禀赋条件,科学划分作物种植产业带,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立服务当地种植制度的农业技术库,为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技术推广以及政府精准化农业技术供给做好储备。
二是建立农户农业技术需求评估机制[3],地方政府会同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就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自然禀赋、耕作制度进行摸底调查,就农户种植作物类型、农业技术应用水平、农业技术需求、农户年龄、文化素质等情况进行重点调查,评估农户作物种植制度、使用技术措施的效果,明晰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对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类型、内容、层次的需求,对农业技术获取方式渠道的偏好,为政府农业技术精准化供给提供方向。
4.2农业技术推广功能赋新,推广培训重要农户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使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向实际应用技术转化的中介环节[4],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着向农户推广有效技术、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的任务。
一方面,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户技术需求评估功能建设,推广员深入农村,走近农户,搜集、分析农户的技术需求,明确农户技术需求满足情况及其成因,形成农户技术需求评估报告,据此按需推广关键、重点技术。
另一方面,依据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更偏好人际传播途径的特点,重点加强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合作社技术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发挥其科技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边普通农户科技种田。
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员定期下乡,调查农户技术需求满足和技术应用情况,及时解决农户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重要农户进行科技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
这样经过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被赋予了农户技术需求评估的新功能,而纯粹以“技术”为推广对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始注重提高重点农户的科技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得到扭转[5]。
4.3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分段推进,提高农户科技素质
农户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其科技素质高低是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效果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素养与科学种田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鉴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当下与长远需要,可以将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型分阶段推进,一类是为现实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科技培训,一类是为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入职培训。
针对目前正在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依据不同种植类型,分别通过“一事一训”、“短期培训”等途径,以实践操作、参观考察、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现代农业理念、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逐步转变农民对待“三农”落后理念,改善农民职业知识结构,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和作物种植实践能力;针对农民后代、返乡农民工及大中专毕业生等潜在新型职业农民[6],虽然目前尚不能充分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但也要为其中矢志农业群体,利用其返乡机会开展宣传教育和教育培训,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方面提升其从业愿望和科技素质。
4.4开展农业科技宣传教育,改造农户非理性行为
农业技术的有效扩散需要深刻理解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受文化程度、科技素质以及趋利本性等因素影响,农户出现现代农业理念淡薄、农业科技视角狭窄、技术投资行为乏力、作物种植与经营求稳、追求短期效益等非理性行为[7],需要矫正并引导。
为此,开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宣传教育,充分利用電视、广播、手机短信、宣传栏等媒体,以新闻、专题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现代种植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观念,普及作物种植经营科学知识,倡导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农户有意识运用农业技术、把农业科技融于种植过程奠定观念基础;同时,通过表彰奖励科技示范户等先进典型,推荐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科技培训、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方式,强化农户科学种植行为,对在作物优良品种选择、化肥农药使用以及作物种植经营中出现非科学行为的农户给予批评教育、职业农民降级处分等形式,弱化农户非理性种植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水玲.外源推动与内源驱动整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机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84-486.
[2]周未,刘涵,王景旭,等.农户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4):128-132.
[3]张水玲,袁学国.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3):151-156.
[4]张水玲.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现实困境与改革创新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11):153-156.
[5]范玉陶.河北太行山区农民技术行为选择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9.
[6]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9):6-18.
[7]邢安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户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