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阡陌交通,集聚繁华;这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里白墙黛瓦,绿雨桑麻……这不是古时的桃花源,也不是秀丽的江南,这是中原大地的新农村,这是河南建设的美丽乡村试点。曾经灰头土脸的小乡村,抖落了满身尘埃,美得让人惊叹。
田园风光的自然美,现代社区的生活美,环境整洁的外在美,富裕文明的内在美……
豫东小镇美似江南 两年集聚1万多人“坞墙”,读来不似在中原,倒颇有江南韵味,令人神往。
一个秋日的清晨,记者来到商丘市睢阳区坞墙镇,触目皆是古朴清丽的白墙黛瓦,镌刻着《坞墙赋》文化墙也是简洁雅致的徽派风格。赋曰:“涣水安澜,辐辏千帆百橹,故名曰‘坞’;仁人兼济,高筑黛瓦青砖,因号为‘墙。据载,坞墙是古南亳之地,此地南临涣水,北宋开宝年间,水路自汴京通往江淮各地,船主为防风停船,在涣水北岸筑起一道防风墙,称坞墙。
古时的坞墙是船客避风的港湾,今日的坞墙是百姓安居的乐土。2013年,坞墙镇坞墙村被列入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利用财政奖补资金,坞墙镇对中心镇区内的12条道路进行了整修,并新建了下水道、公厕、太阳能路灯等,彻底改变了镇区的面貌。
在坞墙镇的文化大街,徽派风格的建筑整齐排列,笔直的大道旁分布着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敬老院。文化区背后是小型的产业孵化园区,坞墙镇党委书记孟超说,咱小城镇的产业孵化园不是“高大上”,而是“小轻密”——科技含量不高,个头不大,安排就业人员多。占地200亩的孵化园一期60亩,已有12家企业入驻,吸纳本镇700多名人员就业。
“大人来上班,孩子就送到前面的学校上学,无人照料的老人可以托养在敬老院,不但解决了农民就近就业,也解决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孟超自豪地说,咱这切合实际。
脚踏实地,步子才稳。坞墙镇的住宅,群众嫌价格高,镇里就划出200亩作为住宅自建区,统一规划和设计,并打好地基,由群众自己建造。这一下解决了农民因住房成本高而不能进城的羁绊,600户镇民自建房噌噌噌地长起来了,2000多人安居于镇区。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不仅把居民社区的道路建得宽敞平坦,也把曾因道路失修、污水横流而生意萧条的商业救活了。几条商业街和综合农贸市场新增1300多家商户,两家大型超市和一家汽车4S店也陆续入驻。
孟超说,坞墙镇经商环境好,吸纳农民进镇能力强,2012年以前,中心镇区人口仅4000多人,现在已达到1.6万人,除本地人口外,还吸引了许多外乡镇商户来经营,甚至连温州商人也来落户。镇区每天汇聚周边消费群体3万至5万人,商品成交额2000万元以上。孟超表示,美丽乡村建设点燃了商贸和小产业聚集,引发了人口快速聚集,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等社区进一步改造后,全镇可容纳3万人,这就是人口向中小城镇聚集。
美丽不只“面子”
乡村“里子”也温暖
经过105国道睢阳段时,千万别以为已进入安徽。坞墙之北,商丘市睢阳区的冯桥镇也是徽派风格。
冯桥镇的美丽乡村项目实施比坞墙晚一年。“旁观者清”,冯桥镇党委书记杨光磊看了一年,对美丽乡村多了一层体会:美丽乡村的“美”,不只是外在美,也要内在美。外在美是环境之美、自然之美;而内在美则是生活富裕、文化之美、文明之美。
冯桥镇政府所在地曹集村去年硬化了街道,修建了辅道、下水道、公厕和垃圾中转站,绿化、亮化后,面貌焕然一新,解决了“外在美”,并触及“内在美”,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乡音大舞台、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学校等,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公共服务深入。
杨光磊说,我们镇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街道卫生保持得干干净净,镇区广播每天进行文明宣传,也通报一些不文明的工商户和居民,好习惯正在养成。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政府所在地现已成为吸纳农民的“孵化器”。冯桥镇的人口,从2003年的2000人集聚到现在的8000多人;纺织、服装加工、铝型材加工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吸纳了社区居民就地就近就业。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重点就是道路、环境、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学校、医疗、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内外美兼修”,美丽的不只是“面子”,还有温暖的“里子”。
直管县(市)永城市刘河镇的周庄、王浅庄、谢楼等6个村庄,地处煤矿采空区和塌陷区,2012年启动整村搬迁,今年已经入住到刘庄镇中心社区。白墙灰瓦间,点缀着红柱子、红大门,俨然一个徽派小镇。
作为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刘河镇“以镇当城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同时,更注重“里子”。镇中心社区文化广场安装了24小时自动图书馆,这样的图书馆在全省都不超过10座。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图书阅览室、棋牌娱乐室、乒乓球活动室、居民学校等,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软”需求,使城市文明向乡镇社区延伸。
省界东南西北转一圈
处处可见倩影
坞墙、冯桥、刘河,地处河南东部偏远地区,曾经是落后的代名词。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遍布这些偏远地区,不光是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社区,还延伸到中心村。
河南南部的南阳市唐河县大河屯镇大河屯村是镇政府所在地,2014年被省财政厅确定为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该村从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入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
如今,坑坑洼洼的乡村小道变成平整洁净的水泥路面,乡村土戏台子被改建成乡村文化广场,村民们吃上了清洁的自来水……村里建了两处广场、一个文体活动中心,每到夜晚,广场上的音响定时响起,明亮的灯光下,群众在这里跳舞、唱戏、下棋、打太极、看电影,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引导着农民向这里聚集,目前已吸纳6万多居民入住,成长为一个小城市的模样。 河南东北部的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原来只有701人。去年,西辛庄村利用各级财政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并整合资金,进行了道路硬化、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6万平方米的市民文化广场,修建了人工湖、健身娱乐区、休闲活动区、绿化种植景观区等,每晚都有上千人在这里跳舞娱乐。
西辛庄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建成了电光源产业园区,可安置8000余人就业;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汽车销售市场,吸引大众等10余家汽车销售商入驻。村里还建成了全市一流的村办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社区医院,村里家家户户通上了燃气、有线电视、互联网。目前,西辛庄村集聚了1万多人口,已经有一个镇的规模。村党委书记李连成说,一定要让农民过上市民生活。
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灵宝市尹庄镇涧口中心村(尹庄镇城南中心社区)是2013年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投资5354.7万元用于道路建设、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社区绿化、照明亮化、视频监控、文化服务中心、河滨游园等项目3大类14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焕然一新。尹庄镇涧口村整体搬迁,相邻的李村、留村2个山区自然村落也聚集过来,集聚人口5698人。
美丽乡村中心开花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从郑州沿郑少高速去少林寺,在登封出口东侧,有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唐庄乡集镇区。
山区面积占全乡总面积70%的唐庄乡,曾经山路崎岖、房舍破旧。为改变落后面貌,唐庄乡在靠近登封市区的4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了唐庄中心社区、玉溪社区和张村社区3个新型美丽乡村社区,计划通过5年时间,把全乡27个行政村4.2万群众通过移民、搬迁等形式全部迁到镇区居住生活。同时,把全乡产业布局规划为四个片区——东部工业产业园、西部农民创业园、九龙潭生态文化旅游区、镇区三产服务区,众多产业的推进,为入住群众提供了创业就业机会。
人口的快速集聚,使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滞后。2013年,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落户唐庄乡集镇,这可是雪中送炭。集镇区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荥阳市城关乡王庄村昔日穷乡僻壤,设施不完善。如今,王庄村把村庄规划与郑州新材料产业园区结合,突出村庄宜居、园区宜工的特色,村里已有90%的农民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使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这里的社区已实现水电气暖全通,网络宽带、有线电视接入每家每户;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科技文化中心、社区广场等一应俱全;玉兰、香樟等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景观绿化错落有致,草长莺飞,碧水蓝天……
像王庄、唐庄这样地处城市、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附近的农村,就业机会更多,农民进城更容易,城镇化的步子也走得更稳健。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
助推河南城镇化进程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不仅是总书记的要求,也是千千万万农民的心愿。乡村重焕生机成为宜居宜业、承载着历史文化与美丽乡愁的桃花源。“美丽乡村”项目,正是在做这样的努力。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2014年城镇化率为4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河南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河南4.6万多个行政村,情况千差万别,实现城镇化的方式、途径也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正是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禀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百花齐放,就业为本,产城互动,聚集人口逐步向小城镇转移,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路子。
一个个美丽宜居的小城镇,聚集了人口,发展了产业,农村的许多年轻人不再远离故土、四海为家,而是相对集中在临近的中心城镇、中心村,在工厂、产业园区就业或创业;孩子和老人带在身边,在城镇上学、养老、就医……人们在家乡安居乐业,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美好生活。
田园风光的自然美,现代社区的生活美,环境整洁的外在美,富裕文明的内在美……
豫东小镇美似江南 两年集聚1万多人“坞墙”,读来不似在中原,倒颇有江南韵味,令人神往。
一个秋日的清晨,记者来到商丘市睢阳区坞墙镇,触目皆是古朴清丽的白墙黛瓦,镌刻着《坞墙赋》文化墙也是简洁雅致的徽派风格。赋曰:“涣水安澜,辐辏千帆百橹,故名曰‘坞’;仁人兼济,高筑黛瓦青砖,因号为‘墙。据载,坞墙是古南亳之地,此地南临涣水,北宋开宝年间,水路自汴京通往江淮各地,船主为防风停船,在涣水北岸筑起一道防风墙,称坞墙。
古时的坞墙是船客避风的港湾,今日的坞墙是百姓安居的乐土。2013年,坞墙镇坞墙村被列入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利用财政奖补资金,坞墙镇对中心镇区内的12条道路进行了整修,并新建了下水道、公厕、太阳能路灯等,彻底改变了镇区的面貌。
在坞墙镇的文化大街,徽派风格的建筑整齐排列,笔直的大道旁分布着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敬老院。文化区背后是小型的产业孵化园区,坞墙镇党委书记孟超说,咱小城镇的产业孵化园不是“高大上”,而是“小轻密”——科技含量不高,个头不大,安排就业人员多。占地200亩的孵化园一期60亩,已有12家企业入驻,吸纳本镇700多名人员就业。
“大人来上班,孩子就送到前面的学校上学,无人照料的老人可以托养在敬老院,不但解决了农民就近就业,也解决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孟超自豪地说,咱这切合实际。
脚踏实地,步子才稳。坞墙镇的住宅,群众嫌价格高,镇里就划出200亩作为住宅自建区,统一规划和设计,并打好地基,由群众自己建造。这一下解决了农民因住房成本高而不能进城的羁绊,600户镇民自建房噌噌噌地长起来了,2000多人安居于镇区。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不仅把居民社区的道路建得宽敞平坦,也把曾因道路失修、污水横流而生意萧条的商业救活了。几条商业街和综合农贸市场新增1300多家商户,两家大型超市和一家汽车4S店也陆续入驻。
孟超说,坞墙镇经商环境好,吸纳农民进镇能力强,2012年以前,中心镇区人口仅4000多人,现在已达到1.6万人,除本地人口外,还吸引了许多外乡镇商户来经营,甚至连温州商人也来落户。镇区每天汇聚周边消费群体3万至5万人,商品成交额2000万元以上。孟超表示,美丽乡村建设点燃了商贸和小产业聚集,引发了人口快速聚集,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等社区进一步改造后,全镇可容纳3万人,这就是人口向中小城镇聚集。
美丽不只“面子”
乡村“里子”也温暖
经过105国道睢阳段时,千万别以为已进入安徽。坞墙之北,商丘市睢阳区的冯桥镇也是徽派风格。
冯桥镇的美丽乡村项目实施比坞墙晚一年。“旁观者清”,冯桥镇党委书记杨光磊看了一年,对美丽乡村多了一层体会:美丽乡村的“美”,不只是外在美,也要内在美。外在美是环境之美、自然之美;而内在美则是生活富裕、文化之美、文明之美。
冯桥镇政府所在地曹集村去年硬化了街道,修建了辅道、下水道、公厕和垃圾中转站,绿化、亮化后,面貌焕然一新,解决了“外在美”,并触及“内在美”,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乡音大舞台、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学校等,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公共服务深入。
杨光磊说,我们镇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街道卫生保持得干干净净,镇区广播每天进行文明宣传,也通报一些不文明的工商户和居民,好习惯正在养成。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政府所在地现已成为吸纳农民的“孵化器”。冯桥镇的人口,从2003年的2000人集聚到现在的8000多人;纺织、服装加工、铝型材加工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吸纳了社区居民就地就近就业。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重点就是道路、环境、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学校、医疗、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内外美兼修”,美丽的不只是“面子”,还有温暖的“里子”。
直管县(市)永城市刘河镇的周庄、王浅庄、谢楼等6个村庄,地处煤矿采空区和塌陷区,2012年启动整村搬迁,今年已经入住到刘庄镇中心社区。白墙灰瓦间,点缀着红柱子、红大门,俨然一个徽派小镇。
作为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刘河镇“以镇当城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同时,更注重“里子”。镇中心社区文化广场安装了24小时自动图书馆,这样的图书馆在全省都不超过10座。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图书阅览室、棋牌娱乐室、乒乓球活动室、居民学校等,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软”需求,使城市文明向乡镇社区延伸。
省界东南西北转一圈
处处可见倩影
坞墙、冯桥、刘河,地处河南东部偏远地区,曾经是落后的代名词。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遍布这些偏远地区,不光是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社区,还延伸到中心村。
河南南部的南阳市唐河县大河屯镇大河屯村是镇政府所在地,2014年被省财政厅确定为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该村从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入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
如今,坑坑洼洼的乡村小道变成平整洁净的水泥路面,乡村土戏台子被改建成乡村文化广场,村民们吃上了清洁的自来水……村里建了两处广场、一个文体活动中心,每到夜晚,广场上的音响定时响起,明亮的灯光下,群众在这里跳舞、唱戏、下棋、打太极、看电影,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引导着农民向这里聚集,目前已吸纳6万多居民入住,成长为一个小城市的模样。 河南东北部的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原来只有701人。去年,西辛庄村利用各级财政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并整合资金,进行了道路硬化、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6万平方米的市民文化广场,修建了人工湖、健身娱乐区、休闲活动区、绿化种植景观区等,每晚都有上千人在这里跳舞娱乐。
西辛庄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建成了电光源产业园区,可安置8000余人就业;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汽车销售市场,吸引大众等10余家汽车销售商入驻。村里还建成了全市一流的村办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社区医院,村里家家户户通上了燃气、有线电视、互联网。目前,西辛庄村集聚了1万多人口,已经有一个镇的规模。村党委书记李连成说,一定要让农民过上市民生活。
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灵宝市尹庄镇涧口中心村(尹庄镇城南中心社区)是2013年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投资5354.7万元用于道路建设、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社区绿化、照明亮化、视频监控、文化服务中心、河滨游园等项目3大类14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焕然一新。尹庄镇涧口村整体搬迁,相邻的李村、留村2个山区自然村落也聚集过来,集聚人口5698人。
美丽乡村中心开花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从郑州沿郑少高速去少林寺,在登封出口东侧,有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唐庄乡集镇区。
山区面积占全乡总面积70%的唐庄乡,曾经山路崎岖、房舍破旧。为改变落后面貌,唐庄乡在靠近登封市区的4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了唐庄中心社区、玉溪社区和张村社区3个新型美丽乡村社区,计划通过5年时间,把全乡27个行政村4.2万群众通过移民、搬迁等形式全部迁到镇区居住生活。同时,把全乡产业布局规划为四个片区——东部工业产业园、西部农民创业园、九龙潭生态文化旅游区、镇区三产服务区,众多产业的推进,为入住群众提供了创业就业机会。
人口的快速集聚,使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滞后。2013年,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落户唐庄乡集镇,这可是雪中送炭。集镇区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荥阳市城关乡王庄村昔日穷乡僻壤,设施不完善。如今,王庄村把村庄规划与郑州新材料产业园区结合,突出村庄宜居、园区宜工的特色,村里已有90%的农民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使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这里的社区已实现水电气暖全通,网络宽带、有线电视接入每家每户;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科技文化中心、社区广场等一应俱全;玉兰、香樟等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景观绿化错落有致,草长莺飞,碧水蓝天……
像王庄、唐庄这样地处城市、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附近的农村,就业机会更多,农民进城更容易,城镇化的步子也走得更稳健。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
助推河南城镇化进程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不仅是总书记的要求,也是千千万万农民的心愿。乡村重焕生机成为宜居宜业、承载着历史文化与美丽乡愁的桃花源。“美丽乡村”项目,正是在做这样的努力。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2014年城镇化率为4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河南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河南4.6万多个行政村,情况千差万别,实现城镇化的方式、途径也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正是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禀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百花齐放,就业为本,产城互动,聚集人口逐步向小城镇转移,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路子。
一个个美丽宜居的小城镇,聚集了人口,发展了产业,农村的许多年轻人不再远离故土、四海为家,而是相对集中在临近的中心城镇、中心村,在工厂、产业园区就业或创业;孩子和老人带在身边,在城镇上学、养老、就医……人们在家乡安居乐业,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