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她对父亲真的没什么好感。
其实,他不抽烟,不酗酒,不赌博,不会看母亲以外的女人一眼。他也不聋不哑不傻不残,他甚至还算英俊挺拔。
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的父亲,她却从小打心眼里嫌恶。
因为他老实,太老实了,他有社交恐惧症。在他们居住的每个地方,她从没见到过比她父亲更老实的男人。
童年的时候,她体质弱,总爱病,母亲不得空的时候,会差遣父亲送她去乡里的卫生所,卫生所里的医生便会问父亲:“闺女哪里不舒服?”
父亲就开始脸红脑涨。
熟悉父亲的个别乡亲帮着解围:“还是让闺女自己说吧,她父亲人老实,怕生。”
医生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半是狐疑半是嘲笑:“这么大年纪了,还怕生?”
她的脸便会比父亲更红,因为她觉得父亲让她丢了脸。
输液的时候,父亲想抱着她,她没让,他便识趣地一直伫在她身后。她多希望父亲也能像那些来看病的男人一样,四仰八叉地往条椅上坐着,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能拉拉家常。
可她的父亲自始至终都那么手足无措地站着,有时候也东张西望地看着别人聊天,听了憨憨地笑,然后再自言自语几句,可除了她,没有人会听他说上一句或是看他一眼。
输完液以后,父亲会拉扯着让她爬到自己背上,她不肯,他便说:“快来,滴了那瓶子凉水,哪还有力气走路。”
心疼闺女的时候,他倒也能说上几句,只是任他如何苦口婆心,她就是不肯,别人便劝,说:“算了,七八岁的姑娘了,她心疼你背呢!”
可他们都错了,她不是心疼他,她只是嫌恶,好像哪怕多靠近他一点,都觉得格外丢人。
那时候的她,脑子里经常会蹦出一些邪恶的想法,想他走丢,或干脆生一场不能治愈的重病。她不愿有这样一个父亲。
2
可她的诅咒,没有灵验在父亲身上,却意外诅咒了母亲,她患了一种罕见的病,导致双腿不能走路。
来看望他们的亲戚,无限悲恸又同情地看着他们一家人,也难怪,这样的家庭,连她自己也会觉得绝望,更何况别人。
可父亲的眸子里却看不出任何悲伤,不但看不到悲伤,她似乎也难以看到任何一种情感,她不禁更加嫌恶起他来,觉得他不但老实得可怜,还呆头呆脑,反应都比人家慢了一拍。可她不敢再诅咒他,虽然他作为男人,胸膛不够宽,肩膀不够硬,但他是这个世上唯一和她们两个女人骨肉相连的人了。
母亲要强了半辈子,对他呼来喝去了半辈子,但那天却第一次用了恳求的语气,请他去学一门手艺,母亲说:“以前你不想与人打交道,我不逼你,闺女还能指望我,可今后她就只能指望你一人了”。
父亲不发一言,蹲在门前沉默了半宿。
第二天,他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回来的时候,手上全被烫起了泡。原来,他在村里做烧饼的师傅那里求了很久,学这么个手艺。
那是她第一次看到母亲为他流了泪,却依然没让她生出恻隐之心,她觉得,他不但老实,不但呆,还特别没出息,连学个手艺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最没前途的。
后来,他出了师,她们便搬到了邻近的小县城里,他负责贴,母亲负责坐着收钱。他老实,贴的烧饼个大量足,味道也好,很快就闻名了这个小小的县城。
可她还是没有让人知道她有个这么会贴烧饼的父亲。有一次她的同学碰巧在摊前看到了她,便问了句:“你也来买烧饼?”她支支吾吾就点了头。
同学走后,她想说点什么,可父亲却像没听见似的憨笑着。她就想:“算了吧,他不定还没反应过来了,谁让他总比别人慢一拍。”
只是从此以后的家长会,他都会借故不参加,这倒遂了她的心愿,她早已为此事纠结了好多天呢。可有一次,她却分明看见他,悄悄地趴在她教室的窗子边上,听到老师念的三好学生里有她,咧着嘴傻笑了。
3
她考上了名牌大学,要去到一个很远的城市,母亲说:“看我这腿脚,也是指望不上了,还是让你爸送你去吧。”
没等她反对,父亲用那早已烫得满是老茧的双手胡乱摸着脑袋,说:“不去,让咱幺弟去吧。”
幺弟是他唯一的兄弟,读过点书,在大城市打过工,能言善道,每次一有场面上的事,父亲就想到他,然后他便心甘情愿地去幺叔田里,为他做耽误的农活。
这次也没例外。
送她去坐车的路上,幺叔和她在前面甩手走着,幺叔用他有限的打工见闻,跟她描述着她将要去到的城市,她听得神往,不经意回头,却发现紧随其后的父亲背上背着、手上提着,怀里还抱着几大包的东西,正如挑山工一般吃力地走着。
眼泪忽然在她眼里转了转,她停下来,生硬地说道:“拿不动就说一声呀!”
幺叔也有点过意不去,伸出手去接,可父亲却依然露出那番憨憨的笑容,死活不松手,说:“我拿我拿,到了那里我就帮不了啦。”
面对父亲的执拗,她既恨又可怜,只得步履匆匆地走在前端假装不看他。
那一次送她上学,幺叔的吃住用行,全是父亲报销,还收了摊替幺叔家干了一周的农活。母亲也无奈:“谁让你爸老实,看这又出钱又出力的。”
大学期间,屡屡有人问:“怎么就见你父亲送你来过一次,就没再来看过你呀?”
她总是心虚地笑笑说:“他忙。”
便有人问:“他是做什么的?”
她便答:“做生意的。”
其实,她一直就是这么虚荣的人。母亲不是没打过电话来,说让父亲来看看她,给她捎点她爱吃的,她都扯着各种理由推托了。
这里是大学,是大城市,她虽然不再那么觉得他丢脸,但她比较起那些周末开车来寝室接自己闺女的父亲,他简直差太多了,不,不是差太多,是完全不可比。
4 直到她打电话去,告诉母亲,有一位学长已经为她联系好了北京的工作,她的父亲也没能来到自己闺女就读了四年大学的城市。
当然,她也从没听见他抱怨,甚至连声遗憾也没提及,倒是母亲三番两次地在她面前念叨着他们有多想她。
念得多了,她便不耐烦地应承:“好了,知道啦,等我在北京安顿下来,我就把你们接来住。”
可是这一安顿,就是好几年,虽然她有个名牌大学的文凭,也混到了个中层,可离安家落户还远着呢。北京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在她租住的那个郊区,随便一抓,就能抓到大把像她一样壮志未酬的北漂青年。
渐渐地,外面的辛酸和艰难,让她越来越想念自己的家,想念家中卧病的母亲,甚至有些想念那个一直让她瞧不起的父亲。这些年,她经历了一些人和一些事,仿佛也能理解了些宽容了些。
可是母亲的电话越来越少,她说她的眼睛不中用了,看不清号码了,她便说:“让爸看呀。”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开口叫他爸,以前,她要么不喊,要么生硬地叫他“喂”。
母亲真的是老了,以前她多希望这个闺女能乖巧些,与父亲亲密些,纵然是自己再后悔嫁了这个男人,可这些年,他守着她这双残腿,她也觉着是厚厚的福气了。可唯有他巴心巴肝疼着的闺女,不与他亲近。
可那日,母亲却并没听出她口中那一声甜甜的“爸”。
她忽然有些害怕,她怕“子欲孝,而亲不待”。
于是,她答应了她本要拒绝的一桩婚事,男人是生意人,有些钱,也有些花心。她想着:反正不爱,由得他去。好歹,父母想看首都看天安门看皇上住过的地方的时候,还有个落脚的家。
于是,她给母亲打电话,告诉她婚期,通知他们速来北京。
可婚礼那天,却依然是幺叔代替父亲,喝了她老公敬的新女婿茶,母亲说:父亲一辈子没见过大世面,他不想在这件大事上丢了她的脸。
整个婚礼,她忍不住泪流满面,所有来宾都当它是幸福的眼泪,可她知道,那是她想念着父亲,想着这个老实巴交的男人定站在窗口,看着远方,想象自己闺女出嫁的情景。
5
没有父亲参加的婚礼并不完美,男人的花心虽令她失望,可让她下定决心的,是他竟是防了她的,名下的所有财产,都私底下以自己的名义做了公正。
她不禁心灰意冷,她一度以为除了花心,他对自己还算是好的。可现在想想,却连父亲对母亲的十分之一好也赶不上。
她打包了行李,连夜坐火车回了老家。
当她站在自家门口,看着两鬓斑白的父亲正佝偻着背把母亲抱到院里的坐椅上,她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扑进了他怀里。
母亲当她受了委屈,一个劲地怒骂着女婿的无良,唯有父亲,还是那副看不出任何情绪的模样,也没有只言片语的抚慰。倒是她,醍醐灌顶:这许是父亲最心疼的表达方式。只是,她因不懂得而不停错过了年少时该予他的亲昵。
她留在了小城,做了一名小学老师,生活怡然自得,最重要的是,每学期她都有一个多月的假期带着父母去他们想去的城市。她谨记着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
父亲依然是那个沉默是金的老实男人,依然会在人多的时候社交恐惧,但她却能亲密地把头枕在他的肩上,坦然地面对所有人。
她还发现,父亲其实有一首特别喜欢的歌,歌词是这样的:“你是我最重要的决定,我愿意,打破对未知的恐惧,就算流泪也能放晴,将心比心,因为幸福,没有捷径,只有经营。”
她知道,他一生中所有超越自己的重要决定,都是为了她。
编辑/纤手暖
她对父亲真的没什么好感。
其实,他不抽烟,不酗酒,不赌博,不会看母亲以外的女人一眼。他也不聋不哑不傻不残,他甚至还算英俊挺拔。
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的父亲,她却从小打心眼里嫌恶。
因为他老实,太老实了,他有社交恐惧症。在他们居住的每个地方,她从没见到过比她父亲更老实的男人。
童年的时候,她体质弱,总爱病,母亲不得空的时候,会差遣父亲送她去乡里的卫生所,卫生所里的医生便会问父亲:“闺女哪里不舒服?”
父亲就开始脸红脑涨。
熟悉父亲的个别乡亲帮着解围:“还是让闺女自己说吧,她父亲人老实,怕生。”
医生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半是狐疑半是嘲笑:“这么大年纪了,还怕生?”
她的脸便会比父亲更红,因为她觉得父亲让她丢了脸。
输液的时候,父亲想抱着她,她没让,他便识趣地一直伫在她身后。她多希望父亲也能像那些来看病的男人一样,四仰八叉地往条椅上坐着,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能拉拉家常。
可她的父亲自始至终都那么手足无措地站着,有时候也东张西望地看着别人聊天,听了憨憨地笑,然后再自言自语几句,可除了她,没有人会听他说上一句或是看他一眼。
输完液以后,父亲会拉扯着让她爬到自己背上,她不肯,他便说:“快来,滴了那瓶子凉水,哪还有力气走路。”
心疼闺女的时候,他倒也能说上几句,只是任他如何苦口婆心,她就是不肯,别人便劝,说:“算了,七八岁的姑娘了,她心疼你背呢!”
可他们都错了,她不是心疼他,她只是嫌恶,好像哪怕多靠近他一点,都觉得格外丢人。
那时候的她,脑子里经常会蹦出一些邪恶的想法,想他走丢,或干脆生一场不能治愈的重病。她不愿有这样一个父亲。
2
可她的诅咒,没有灵验在父亲身上,却意外诅咒了母亲,她患了一种罕见的病,导致双腿不能走路。
来看望他们的亲戚,无限悲恸又同情地看着他们一家人,也难怪,这样的家庭,连她自己也会觉得绝望,更何况别人。
可父亲的眸子里却看不出任何悲伤,不但看不到悲伤,她似乎也难以看到任何一种情感,她不禁更加嫌恶起他来,觉得他不但老实得可怜,还呆头呆脑,反应都比人家慢了一拍。可她不敢再诅咒他,虽然他作为男人,胸膛不够宽,肩膀不够硬,但他是这个世上唯一和她们两个女人骨肉相连的人了。
母亲要强了半辈子,对他呼来喝去了半辈子,但那天却第一次用了恳求的语气,请他去学一门手艺,母亲说:“以前你不想与人打交道,我不逼你,闺女还能指望我,可今后她就只能指望你一人了”。
父亲不发一言,蹲在门前沉默了半宿。
第二天,他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回来的时候,手上全被烫起了泡。原来,他在村里做烧饼的师傅那里求了很久,学这么个手艺。
那是她第一次看到母亲为他流了泪,却依然没让她生出恻隐之心,她觉得,他不但老实,不但呆,还特别没出息,连学个手艺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最没前途的。
后来,他出了师,她们便搬到了邻近的小县城里,他负责贴,母亲负责坐着收钱。他老实,贴的烧饼个大量足,味道也好,很快就闻名了这个小小的县城。
可她还是没有让人知道她有个这么会贴烧饼的父亲。有一次她的同学碰巧在摊前看到了她,便问了句:“你也来买烧饼?”她支支吾吾就点了头。
同学走后,她想说点什么,可父亲却像没听见似的憨笑着。她就想:“算了吧,他不定还没反应过来了,谁让他总比别人慢一拍。”
只是从此以后的家长会,他都会借故不参加,这倒遂了她的心愿,她早已为此事纠结了好多天呢。可有一次,她却分明看见他,悄悄地趴在她教室的窗子边上,听到老师念的三好学生里有她,咧着嘴傻笑了。
3
她考上了名牌大学,要去到一个很远的城市,母亲说:“看我这腿脚,也是指望不上了,还是让你爸送你去吧。”
没等她反对,父亲用那早已烫得满是老茧的双手胡乱摸着脑袋,说:“不去,让咱幺弟去吧。”
幺弟是他唯一的兄弟,读过点书,在大城市打过工,能言善道,每次一有场面上的事,父亲就想到他,然后他便心甘情愿地去幺叔田里,为他做耽误的农活。
这次也没例外。
送她去坐车的路上,幺叔和她在前面甩手走着,幺叔用他有限的打工见闻,跟她描述着她将要去到的城市,她听得神往,不经意回头,却发现紧随其后的父亲背上背着、手上提着,怀里还抱着几大包的东西,正如挑山工一般吃力地走着。
眼泪忽然在她眼里转了转,她停下来,生硬地说道:“拿不动就说一声呀!”
幺叔也有点过意不去,伸出手去接,可父亲却依然露出那番憨憨的笑容,死活不松手,说:“我拿我拿,到了那里我就帮不了啦。”
面对父亲的执拗,她既恨又可怜,只得步履匆匆地走在前端假装不看他。
那一次送她上学,幺叔的吃住用行,全是父亲报销,还收了摊替幺叔家干了一周的农活。母亲也无奈:“谁让你爸老实,看这又出钱又出力的。”
大学期间,屡屡有人问:“怎么就见你父亲送你来过一次,就没再来看过你呀?”
她总是心虚地笑笑说:“他忙。”
便有人问:“他是做什么的?”
她便答:“做生意的。”
其实,她一直就是这么虚荣的人。母亲不是没打过电话来,说让父亲来看看她,给她捎点她爱吃的,她都扯着各种理由推托了。
这里是大学,是大城市,她虽然不再那么觉得他丢脸,但她比较起那些周末开车来寝室接自己闺女的父亲,他简直差太多了,不,不是差太多,是完全不可比。
4 直到她打电话去,告诉母亲,有一位学长已经为她联系好了北京的工作,她的父亲也没能来到自己闺女就读了四年大学的城市。
当然,她也从没听见他抱怨,甚至连声遗憾也没提及,倒是母亲三番两次地在她面前念叨着他们有多想她。
念得多了,她便不耐烦地应承:“好了,知道啦,等我在北京安顿下来,我就把你们接来住。”
可是这一安顿,就是好几年,虽然她有个名牌大学的文凭,也混到了个中层,可离安家落户还远着呢。北京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在她租住的那个郊区,随便一抓,就能抓到大把像她一样壮志未酬的北漂青年。
渐渐地,外面的辛酸和艰难,让她越来越想念自己的家,想念家中卧病的母亲,甚至有些想念那个一直让她瞧不起的父亲。这些年,她经历了一些人和一些事,仿佛也能理解了些宽容了些。
可是母亲的电话越来越少,她说她的眼睛不中用了,看不清号码了,她便说:“让爸看呀。”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开口叫他爸,以前,她要么不喊,要么生硬地叫他“喂”。
母亲真的是老了,以前她多希望这个闺女能乖巧些,与父亲亲密些,纵然是自己再后悔嫁了这个男人,可这些年,他守着她这双残腿,她也觉着是厚厚的福气了。可唯有他巴心巴肝疼着的闺女,不与他亲近。
可那日,母亲却并没听出她口中那一声甜甜的“爸”。
她忽然有些害怕,她怕“子欲孝,而亲不待”。
于是,她答应了她本要拒绝的一桩婚事,男人是生意人,有些钱,也有些花心。她想着:反正不爱,由得他去。好歹,父母想看首都看天安门看皇上住过的地方的时候,还有个落脚的家。
于是,她给母亲打电话,告诉她婚期,通知他们速来北京。
可婚礼那天,却依然是幺叔代替父亲,喝了她老公敬的新女婿茶,母亲说:父亲一辈子没见过大世面,他不想在这件大事上丢了她的脸。
整个婚礼,她忍不住泪流满面,所有来宾都当它是幸福的眼泪,可她知道,那是她想念着父亲,想着这个老实巴交的男人定站在窗口,看着远方,想象自己闺女出嫁的情景。
5
没有父亲参加的婚礼并不完美,男人的花心虽令她失望,可让她下定决心的,是他竟是防了她的,名下的所有财产,都私底下以自己的名义做了公正。
她不禁心灰意冷,她一度以为除了花心,他对自己还算是好的。可现在想想,却连父亲对母亲的十分之一好也赶不上。
她打包了行李,连夜坐火车回了老家。
当她站在自家门口,看着两鬓斑白的父亲正佝偻着背把母亲抱到院里的坐椅上,她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扑进了他怀里。
母亲当她受了委屈,一个劲地怒骂着女婿的无良,唯有父亲,还是那副看不出任何情绪的模样,也没有只言片语的抚慰。倒是她,醍醐灌顶:这许是父亲最心疼的表达方式。只是,她因不懂得而不停错过了年少时该予他的亲昵。
她留在了小城,做了一名小学老师,生活怡然自得,最重要的是,每学期她都有一个多月的假期带着父母去他们想去的城市。她谨记着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
父亲依然是那个沉默是金的老实男人,依然会在人多的时候社交恐惧,但她却能亲密地把头枕在他的肩上,坦然地面对所有人。
她还发现,父亲其实有一首特别喜欢的歌,歌词是这样的:“你是我最重要的决定,我愿意,打破对未知的恐惧,就算流泪也能放晴,将心比心,因为幸福,没有捷径,只有经营。”
她知道,他一生中所有超越自己的重要决定,都是为了她。
编辑/纤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