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昊,北京昌平人,生于1934年。《人民日报》原国内政治部主任、高级记者;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一生三件事:上学读书,当右派,做新闻工作。写杂文是副业,所以总也没有高出“业余的水平”。聊以自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当了十几年新闻官,是高级编辑,拿国务院特殊津贴,如今退休了,又受托分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日常工作。曾出版了《求全集》《搔痒集》《司晨集》《小心你的鼻子》《吴昊杂文集》《台上台下》《台下文存》等杂文集。
我的朋友张飙先生,从《科技日报》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党组书记。一次活动中,他送给每人一个他的书法作品的小折贴。书法我不懂,但他折贴中的一些思想却引起了我的共鸣。比如封面上的两行字“善待别人心安随处乐土,善待自己神怡自在人生”,就很有道理。人的一生,若既能善待别人,又能善待自己,那该多好!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争争斗斗,多数原因,不是不能善待别人,就是不能善待自己。可惜!古人,今人,能两全者,甚少。
使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他折帖内的一副长联:“照太阳的规律修身早睡早起,按月亮之习惯养性能缺能圆。”不仅有道理,而且可以实践。张飙先生自己就是个实践家,看他那一身朝气,满腹文章,既有学问,又有健康,肯定是得益于“照太阳的规律修身”;再看他那谦恭、朴素、平和、安详的样子,显然是得益于“照月亮之习惯养性”了。
书法家(胡长清之流除外)、画家多长寿。人说,写字、画画就是练功。其实,照我看,写字、画画总是沉浸在高尚、美好的意境中,小说家笔下有时还有龌龊不堪的文字,杂文家则骂人,只有书法家笔下,总是演奏真善美的乐章。
月是诗人永恒的主题。咏月佳句,顺手即可拾得一筐、一船。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美好的情怀,多么高雅的意境!明月,清风,半山,溪水,不管是谈情说爱,朋友聊天,还是独自一人信步漫游,都是难得的享受。不过像张飙先生那样,照月之习惯养性,则是更高的境界了。苏轼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名句,但也不过是对自然和对人生的认可,间或尚有几分哀叹,不像张飙先生那样,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去修炼自己的身心。古人提倡“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化在自然中,该是怎样的情景。
月圆,月缺,古往今来,未曾变过;圆是短暂的,缺是漫长的,今来古往,亦未曾变过。都说,十五月圆,又说,十五不圆十六圆,十五也好,十六也好,圆只是一刹那,更确切地说,圆只是由这一个不圆到另一个不圆之间的界限。就像午夜零点,不过是今天和明天的界限,它是千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或更短,更短。人生也如此,圆短,缺长,只是许多人浑然不觉。特别是那些春风得意、如日中天、红得发紫的人,看其气冲斗霄、颐指气使、傲慢人生的样子,好像他是永恒的,不变的,超凡的,其实,“人无千日好”,到头来,“谁又把秋挨过”!尽管如此,许多许多的人,总是追求圆,希望圆,而不能自觉地接受缺,投降缺,更不能享用缺、玩味缺!张飙先生的“按月亮之习惯养性能缺能圆”,愚以为就是对人生的自觉,对造物的把握,对世界的理解。对走“背”字的人有用,对正在走红的人也有用。
对于月来说,圆缺之外,尚有被浓云遮蔽、有月即无月的时候。苏轼说:“狂云妒佳月,怒飞千里黑”,欧阳修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冷飕飕,阴森森,惨兮兮,恐怖,可怕,人生也有这样的时候,不知张飙先生的“养性”是否也包含这一层意思。
我的朋友张飙先生,从《科技日报》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党组书记。一次活动中,他送给每人一个他的书法作品的小折贴。书法我不懂,但他折贴中的一些思想却引起了我的共鸣。比如封面上的两行字“善待别人心安随处乐土,善待自己神怡自在人生”,就很有道理。人的一生,若既能善待别人,又能善待自己,那该多好!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争争斗斗,多数原因,不是不能善待别人,就是不能善待自己。可惜!古人,今人,能两全者,甚少。
使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他折帖内的一副长联:“照太阳的规律修身早睡早起,按月亮之习惯养性能缺能圆。”不仅有道理,而且可以实践。张飙先生自己就是个实践家,看他那一身朝气,满腹文章,既有学问,又有健康,肯定是得益于“照太阳的规律修身”;再看他那谦恭、朴素、平和、安详的样子,显然是得益于“照月亮之习惯养性”了。
书法家(胡长清之流除外)、画家多长寿。人说,写字、画画就是练功。其实,照我看,写字、画画总是沉浸在高尚、美好的意境中,小说家笔下有时还有龌龊不堪的文字,杂文家则骂人,只有书法家笔下,总是演奏真善美的乐章。
月是诗人永恒的主题。咏月佳句,顺手即可拾得一筐、一船。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美好的情怀,多么高雅的意境!明月,清风,半山,溪水,不管是谈情说爱,朋友聊天,还是独自一人信步漫游,都是难得的享受。不过像张飙先生那样,照月之习惯养性,则是更高的境界了。苏轼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名句,但也不过是对自然和对人生的认可,间或尚有几分哀叹,不像张飙先生那样,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去修炼自己的身心。古人提倡“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化在自然中,该是怎样的情景。
月圆,月缺,古往今来,未曾变过;圆是短暂的,缺是漫长的,今来古往,亦未曾变过。都说,十五月圆,又说,十五不圆十六圆,十五也好,十六也好,圆只是一刹那,更确切地说,圆只是由这一个不圆到另一个不圆之间的界限。就像午夜零点,不过是今天和明天的界限,它是千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或更短,更短。人生也如此,圆短,缺长,只是许多人浑然不觉。特别是那些春风得意、如日中天、红得发紫的人,看其气冲斗霄、颐指气使、傲慢人生的样子,好像他是永恒的,不变的,超凡的,其实,“人无千日好”,到头来,“谁又把秋挨过”!尽管如此,许多许多的人,总是追求圆,希望圆,而不能自觉地接受缺,投降缺,更不能享用缺、玩味缺!张飙先生的“按月亮之习惯养性能缺能圆”,愚以为就是对人生的自觉,对造物的把握,对世界的理解。对走“背”字的人有用,对正在走红的人也有用。
对于月来说,圆缺之外,尚有被浓云遮蔽、有月即无月的时候。苏轼说:“狂云妒佳月,怒飞千里黑”,欧阳修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冷飕飕,阴森森,惨兮兮,恐怖,可怕,人生也有这样的时候,不知张飙先生的“养性”是否也包含这一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