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赢大地震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b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66年春天邢台大地震时起,华北就进入了一轮地震活动高潮。
  邢台6.8级大地震,东北方向河间发生了2.4级余震,表明邢台地震破裂的传播方向。河间位于冀中拗陷,是海河几条支流的汇集区,可能与邢台受同一个断裂带的控制。但平原区地表上很难看得出来,青葱的麦田一望无际,宁静的村镇散落其间。李四光根据构造带去向判断,河间可能有较大的地震。果然,1967年3月27日,河间发生6.3级地震。
  邢台地震后,受其影响,几百公里外渤海湾入口山东长岛附近海底发生了3.5级地震。那几个小岛海市蜃楼般浮动在碧海之上,远离尘寰,这里的海底也与太行山前的断层活动有关,1969年7月4日,渤海海底发生了7.4级强震。
  渤海地震后,封闭构造带上的“锁”打开了。唐山、海城等方向的中小地震顿时纷纷活跃起来。
  在一个地震活动期内,可能存在几个被“锁住”的应力集中区,使大地保持相对的平静。其中一处破裂,发生了大震,局部卸载。应力沿着构造带向临近区域集中,使另一个应力区应力场加强,促使已有的断层加速蠕滑,导致一些强度较低的地点发生破裂——引起了一连串小地震的发生。这种中小地震已经大大超出了余震范围,突出在另一个相关或临近的构造带,成了另一次大地震的前兆。
  高潮期大震的间隔越来越短,成了伴随“文革”时期的一个梦魇。
  于是,华北全面进入了“临战状态”。
  海城地震的预报成功,从宏观与政府层面上看,主要有两个方面起到了作用。一是1974年6月15日,中国科学院及时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几天后,身患重病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看了科学院有关地震的报告后,以非凡的预见与胆略,签发了国务院“国发【1974】59号文件”。
  14天后,国务院以文件的形式向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等七个省市自治区批转了中科院的报告,要求各地“参照执行”,并指出“做好地震工作是关系到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工作”,“由于目前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因此,在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地方到明年内可能发生强震,只是一种估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要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
  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真是句句明确,字字千斤。于是使我们国家在多灾多难的1975年,有了参半的悲喜,有了沉重的亮色。
  正因为有“参照执行”的“尚方宝剑”,广大干部群众有了群测群治、防震抗灾的底气——谁不关心自己脚下的大地,谁不关心自己的命运?打过地道战、打过深井抗旱、又搞过“深挖洞、广积粮”的干部群众,对土地可太熟悉了。农民、工人、老师、学生一窝蜂涌进了地震监测深奥的领域,大打防震的人民战争。
  辽宁省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指示,组织群防群测网,刚组建四年的地震专业队伍敢打敢拼,积极进取,勇于承担风险,抓住了大地震即将发生的先兆,发出了临震预报。政府(当时还称“革命委员会”)及时果断决策,在大地震即将起爆的第一时间,组织疏散了群众,避免了重大损失。
  当时危机处理的效率与速度实在值得惊叹。
  可以回放一下“火红年代”里的人们如何争分夺秒,政府如何高效运转,终于使临震预报和行动“跑到了”大地震前面——
  1975年2月3日,沈阳地震大队和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汇集了好多人,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种种地质地震突变现象,可能是临震异常,时不我待。2月3日深夜,争分夺秒写出了震情简报。简报明确提出营口、海城地区小震活动后面,可能要发生一次更大的地震。
  2月4日零点30分,他们冒着严寒,深夜把震情简报和预报意见,越级直送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值班室,并且派人连夜赶赴海城。
  2月4日8时,省革命委员会几位主要领导一上班,便听取了省地震办公室关于震情发展的汇报,指示省地震办公室负责人立即赴海城,召开海城和营口两县有关方面及当地驻军负责人参加的防震会议。他们在赴营口、海城途中,又连续发生了两次有感地震(4.2级和4.7级)。
  这就是一种责任的担当。汇报一结束,来不及向中央请示报告,几个主要负责人统一了意见,上午10时30分,针对海城、营口县交界地区可能发生较大地震的发展趋势,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向各市、地革命委员会,沈阳铁路局、锦州铁路局、东北电力等单位,发出紧急电话通知,要求各地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预测预防工作,并对海城和营口地区提出五条防震要求。冒着严寒,数十万群众,被紧急转移疏散到了楼下户外,街上村口。这时,天已经黑尽。
  2月4日19时36分,海城7.3级地震发生。我们终于赶在了地震前面。
  ——走在地震前面,成了很多地震工作者的决心和誓言。
  1975年2月中国辽宁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成功,是一份凝结着青春热血的光荣,敢于挑战世界级难题的科学突破,应该永远铭记!
  摘自《怅望山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其他文献
2011年,韩国导演林权泽在自己第100部作品《千年鹤》之后,以一部《月光升起来》将镜头再次对准韩国传统物质遗产——韩纸。  为了拍摄这部片子,他用了两年时间在全州地域进行调查,并与多位韩纸专家和韩纸工艺从事者交谈、学习。为了如实反映冬日在水中制作韩纸的过程,剧组亦选择寒冷的隆冬实拍。  影片以一个被调到“韩纸部”工作的公务员宗浩为主线,讲述他被调到“韩纸部”工作,其任务就是利用传统造纸复原壬辰倭
期刊
1990年代中期,我在台湾一家电视公司任职制作人,一天接到新任务,替甫从“监察院院长”退下的陈履安,量身定做一小时的社会关怀系列节目,一周一次外景与棚内互搭,题材由我挑选好与陈履安沟通。当时他已茹素礼佛多年,并捐献出了家产,陈履安说自己愿意多了解台湾基层的声音,于是“社会议题”、“老兵话题”、“弱势群体”的题材也就成为节目关注的重点。  那回我安排了到“退辅会”的武陵农场探望老兵。在正式拍摄之前,
期刊
姓名  “弗朗索瓦-夏尔-马利·傅立叶诞生了;他的教父是他的老舅弗朗索瓦·穆盖,他的教母是他的姐姐玛丽埃塔。他生于1772年4月7日早晨6点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贝臧桑教堂的洗礼簿上是这么写的。不过具体名字不重要,因为后来人都简单地称他为“傅立叶”。有一个他的同姓,让·巴普蒂斯·约瑟夫·傅立叶也混得相当不错,是个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且这两个傅立叶还是同时代人。  绰号  对他的追随者来说,
期刊
姓名  她出生时,犹太人是没有国家的民族,而信仰注定了她将漂泊一生。正是这一切带来了记录的混乱,并使学者们对她的真名莫衷一是。在祖国波兰(当时仍属于沙俄),人们叫她“罗扎”,出逃时,她的名字是“安娜”,而在瑞士和德国,她的身份一度是“吕贝克夫人”,1903年之后,她又开始使用“罗莎”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在书信中,她经常毫不在乎地混用上述一切,仿佛是在展示某种玩世不恭。后来有人从档案中发现,其真名是
期刊
“在运动中整人是可以的,打打小棍子也不妨,但是不能把他所代表的那门学问全部整掉,  或者是打入冷宫。” ——潘光旦  1949年8月18日,时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潘光旦向校务委员会主席叶企孙呈递了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上,他写道:“敬启者,社会学系下学年学程几经系中师生商讨,历时四月,获有成效,兹送上一份,请准备案试行……”收到报告后,叶企孙将其转报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  呈上这份特殊的报告,
期刊
1967年冬天,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曾昭抡孤独地死于湖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房,时年68岁。他的太太俞大已经在上一年的冬天自缢而死,他们两人没有子女。据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是一位侄儿在照料他,并为他料理后事;而就在这年年初,疾病缠身的曾昭抡还被冠以“全国大右派”“曾国藩的孝子贤孙”(他是曾国藩的侄曾孙)被批斗。多年后,同为民盟领导人的费孝通回忆往事,“曾公当时所受的折磨,我实在不忍再去打听,也没有人
期刊
谁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的海报?它们曾广泛出现在生活中,并充当着国家与人民间的联系媒介。每张海报的目标和意义都无比明确,即提供积极的舆论导向,或是展现国家和社会的美好前景——如果人民团结起来,遵循相同的路径,届时物质与精神财富将用之不竭。今天,有人认为这种方式过于造作,但无论如何,作为一门别具特色的视觉艺术,宣传画依旧陪伴老一辈经历了建国之初的那段历史。它遍布于城市街头、工矿企业、农村房舍,吹响振
期刊
电影《红河谷》铭刻在我脑海中最深的一幕是老阿妈低头默念经文,手中不停地转着经筒,一步步走向远方的身影。后来去过甘肃的拉卜楞寺,去过川西北的郎木寺,那遍地经幡,阳光照耀下的白塔、经筒、藏红色的僧衣,虔信的面容,磕长头的人儿,一直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对高原的信仰有一份仰望和敬重。  但直至最近才知道,藏传佛教在西藏扎根及传播的最初地,是在西藏山南。甘南、川西北的藏传佛教寺庙都是承其衣钵。那里的几处寺庙—
期刊
19世纪90年代,当时的纽约男人不仅过分关注女人的脚,还沉醉于她们的鞋。1893年,在大贪污犯弗朗西斯·威克斯逃到哥斯达黎加后,人们在寻找证据时打开了他的办公桌。单从表面看,由于它很重,大家“以为里面装的是钱”。可是,从里面找出了20双女鞋,以及大量的单只鞋。1893年10月16日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说,威尔斯“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鞋的语言,就像诗人沉醉于迷人的景色”。在这诗情画意的分析之后,《纽
期刊
中国纪事  1953年,中国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3月5日,教育部颁布并试行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四科教学大纲和小学算术教学大纲的草案。这五种教学大纲是参照苏联各有关教学大纲,部分地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而编订的。  6月至8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会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