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LS)以来,该手术已在很多医院的内镜中心得以开展,较多地应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C)等血液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的报道相对较少.
【机 构】
:
310009,杭州市,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LS)以来,该手术已在很多医院的内镜中心得以开展,较多地应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C)等血液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的报道相对较少.
其他文献
缺血预处理肝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P44/42丝裂原蛋白活化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信号通路是否参与缺血预处理肝脏保护作用尚未定论[1,2],为获得可为临床肝脏外科借鉴的资料,本实验拟建立肝细胞体内和体外的缺血(氧)预处理模型,对P44/42 MAPKs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年中青年优秀论文奖,坚持以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为主要内涵,经缜密慎重评选,在2004年5月底落定。共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
炎性假瘤是一种在全身许多器官都可以发生的肿瘤样病变.本文收集了1996~2002年我院50例出院诊断为"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 IPL)"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复核病理切片,证实其中40例其实是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2例为肝脏炎症后机化灶,仅8例为真正的IPL,报告如下。
环孢素A和FK506应用于器官移植领域,大大地提高了移植物的存活率.但两种药物对胰岛β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干扰细胞线粒体的能量合成,在转录水平抑制胰岛素合成,减少胰腺组织和血中胰岛素,在转录后水平下调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影响机体糖代谢。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局部给药治疗5 cm以上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6例CHL行PLE局部治疗,其途径包括:经肝动脉154例,经门静脉1例、经皮直接瘤内注射1例.分别观察其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肝动脉154例,除2例治疗后仍手术切除者外,其余152例栓塞前肿瘤直径(8.7±2.4) cm,栓塞后3个月为(4.8±1.
我国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对他们的手术治疗长期"困扰"着临床外科医师.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之所以成为久议不厌的论题,是由于肝内胆管结石有很高的复发率,最终导致难以纠正的胆道感染和肝功能衰竭,预后不良.针对肝内胆石的复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一定要切除胆囊吗"一文从保留胆囊的角度,推荐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形的手术方式.以下谈谈我们的观点。
自1987年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以其损伤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得到迅速发展,但腹腔镜基础方面的研究尚少.我们检测腹腔镜手术前后机体的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CR1)免疫黏附活性,并比较术中腹腔内血性渗液与血液红细胞免疫黏附活性的改变,探讨腹腔镜手术对红细胞CR1免疫黏附活性的影响。
LC是一种较开腹胆囊切除术(OC)更富于潜在危险的手术,其中胆道损伤尤为严重,国内发生率为0.32%[1~3],国外报道为2.8%~0.36%[4].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损伤会给病人带来远期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5],在推广运用过程中,应避免发生.总结我院施行LC过程中发生胆道损伤的教训,现报告如下.
香港首例肝移植于1991年在玛丽医院成功开展.病人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移植后存活5年,死于心肌梗死.到目前为止,玛丽医院已完成肝移植术279例,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87%和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