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注重问题的设计,运用设问艺术,使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做些分析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景,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静态转化成动态,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在数学问题情景中,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存在着认知冲突,这种冲突能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从而诱发学生进行数学思维.
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定义”时,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多边形实物接触较多,小学里又学习过多边形的一些知识,对多边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多边形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先让学生说一些多边形的特征,然后再问:“到底什么是多边形?”学生很难回答上来,这时学生对“多边形”的定义产生了迫切想知道的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可事半功倍.此外,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景还可采用多种方法.如演示法,让学生观察演示过程后,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谬误幽默法,让学生体验某个谬误的可笑后,在幽默中去反思追索其中的原因所在;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实际操作的角色,在实践中碰到某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而去探索思考.
二、引导问题争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良好的问题情景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怎样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思维的积极性呢?质疑和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必须巧妙设问,引起思考和争论,然后再适时引导.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异议争论等形式,激发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学会交流,学会合作.问题讨论是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在讨论中,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应要鼓励学生提出独创的、新颖的见解.通过问题的讨论,巩固深化了知识,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多用“还有吗”,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上,当一名学生答出了教师的提问,教师若马上终止其他讨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单一,学生的思维是“平面型”的,没有立体拓展能力.现代教学是要培养自主思考,思维活跃的创造型人才.在数学课堂提问中要贯彻这一思想,有效的方法是在学生解答问题的一种方法后,教师紧跟着提出:“还有其他方法吗?”这能诱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想象,使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学生的思维由“常规型”向“创新型”发展.
四、设问的注意点
1.把好设问的“角度”课堂设问应把握好设问的角度,选择教材内容的最佳切入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把好设问的“难度”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过难,则学生经多方努力后仍回答不上来,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问题过于容易,则不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开动起来,达不到训练提高思维水平的目的.因此设问的难度,应当精确把握,使解答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已有水平的邻近区域,使学生有信心去探究.
3.把好问题的“密度”课堂上提问的多少,亦是要注意的,一节课提问不断,使学生思维跟不上或疲于应付,会使学生对提问产生恐惧心理,达不到激活其思维的目的;当然,一节课不提问或少提问,那么学生的思维没有开动起来,就根本谈不上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4.把好设问的“梯度”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一定要符合学生思维的需要.因此课堂问题的设置应该是由点到面,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推进,使学生的思维沿着一个适合其攀登的阶梯有序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恰当运用课堂设问,精心构思,巧妙设问,会使学生自觉进入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的角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从而,通过课堂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和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做些分析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景,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静态转化成动态,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在数学问题情景中,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存在着认知冲突,这种冲突能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从而诱发学生进行数学思维.
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定义”时,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多边形实物接触较多,小学里又学习过多边形的一些知识,对多边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多边形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先让学生说一些多边形的特征,然后再问:“到底什么是多边形?”学生很难回答上来,这时学生对“多边形”的定义产生了迫切想知道的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可事半功倍.此外,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景还可采用多种方法.如演示法,让学生观察演示过程后,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谬误幽默法,让学生体验某个谬误的可笑后,在幽默中去反思追索其中的原因所在;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实际操作的角色,在实践中碰到某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而去探索思考.
二、引导问题争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良好的问题情景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怎样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思维的积极性呢?质疑和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必须巧妙设问,引起思考和争论,然后再适时引导.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异议争论等形式,激发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学会交流,学会合作.问题讨论是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在讨论中,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应要鼓励学生提出独创的、新颖的见解.通过问题的讨论,巩固深化了知识,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多用“还有吗”,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上,当一名学生答出了教师的提问,教师若马上终止其他讨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单一,学生的思维是“平面型”的,没有立体拓展能力.现代教学是要培养自主思考,思维活跃的创造型人才.在数学课堂提问中要贯彻这一思想,有效的方法是在学生解答问题的一种方法后,教师紧跟着提出:“还有其他方法吗?”这能诱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想象,使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学生的思维由“常规型”向“创新型”发展.
四、设问的注意点
1.把好设问的“角度”课堂设问应把握好设问的角度,选择教材内容的最佳切入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把好设问的“难度”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过难,则学生经多方努力后仍回答不上来,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问题过于容易,则不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开动起来,达不到训练提高思维水平的目的.因此设问的难度,应当精确把握,使解答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已有水平的邻近区域,使学生有信心去探究.
3.把好问题的“密度”课堂上提问的多少,亦是要注意的,一节课提问不断,使学生思维跟不上或疲于应付,会使学生对提问产生恐惧心理,达不到激活其思维的目的;当然,一节课不提问或少提问,那么学生的思维没有开动起来,就根本谈不上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4.把好设问的“梯度”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一定要符合学生思维的需要.因此课堂问题的设置应该是由点到面,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推进,使学生的思维沿着一个适合其攀登的阶梯有序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恰当运用课堂设问,精心构思,巧妙设问,会使学生自觉进入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的角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从而,通过课堂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和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