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民旺:
首先从宏观层面谈谈殖民的历史进程对当代世界的影响。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被盎格鲁-撒克逊语国家殖民过的国家和地区要比被拉丁语系国家(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殖民过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得好。著名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有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比较发展的殖民起源》,就是意在解释这一现象,基本逻辑是:殖民者的生育率影响了其在殖民地的统治制度的选择,而制度选择又影响了殖民地独立后的经济发展。这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欧洲殖民者会采取不同的殖民方式呢?带来了什么样的不同后果?艾伦·麦克法兰在《近代世界的诞生》中就说,英国只用500个人就统治了印度3亿多人,而法国用200多人才统治了150万的柬埔寨人,结果却把柬埔寨治理得很糟糕。
殖民历史对当代世界的影响,还有很多有趣的案例。比如近代国家之间的边界形成,完全受到殖民历史的影响。很多国家在被殖民之前是没有明确边界的,现在的国家边界基本上是殖民者划定的。西方殖民者划分边界的依据不是民族、文化,而是依据所谓“科学”,就如同法国路易十四的“天然疆界”一样。其中依据的理念是,国家之间的边界划定不应该对殖民者造成安全威胁,这样的边界划分才是科学、合理的。中印边界之所以存在争议,也是因为印度继承了前宗主国英国的思维方式,以所谓“科学”边界为准,主张大部分按照喜马拉雅山山脊来划分,个别地区则要出于保障印度“安全”而做出有利于印度的调整,因此和我们传统习惯下的边界理念差距甚大。
刚才施展老师谈到,在英国的海外殖民经历中,印度是其殖民历史的特例。我的理解是,印度是在1857年的大起义之后才成为英国殖民的特例。1857年,印度爆发的大起义对英国的刺激非常大,直接导致英国在殖民方式上发生很多变化:一是不再采取同化当地的政策,二是白人不再与当地人杂居,而是采取小聚居的方式。
事实上,英国人对印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有过不同的认识。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印度被视为掠夺的目标和英国人发财的地方。19世纪末,印度被认为是英国在海外的财产——“皇冠上的宝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印度才被看成是大英帝国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后,反帝国主义的工党掌权,英国很快从印度撤出,同意让印度独立。
欧洲殖民对印度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有多个地方留下了很重的殖民痕迹,这些地方现在也是印度著名的旅游景点。第一个是果阿,葡萄牙人从1510年开始在果阿殖民,当年留下的很多葡萄牙人基本上与当地人通婚,现在果阿还能看见许多欧洲人长相的印度人。果阿现在也是欧洲人、以色列人旅游的热门目的地。第二个地方是本地治里,七年战争中法国被英国打败,法国把所有在印度的殖民地交给了英国,英国后来又把本地治里还给印度。相对于印度其他地方来说,本地治里还算是治理得比较好,有很浓重的法国情调。第三个地方是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曾经是亚洲贸易的中心和枢纽,欧洲殖民遗留下的痕迹也很明显。还有西姆拉,曾经是英国殖民者的度假胜地。
英国殖民对印度的影响还表现在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上。比如,新德里的公路采取的是环岛式,而不用十字交叉式。再比如,印度人喝下午茶、奶茶的喜好,印度儿童从小就被教育搞派对交际,等等。过去,印度人留学的首选是英国,而现在去美国留学的更多。
殖民历史对印度外交其实也影响甚深。印度与前宗主国的情感其实挺复杂的。一方面,印度应该感激大英帝国的努力,导致“在南亚次大陆形成一个核心区和一个周边区,核心区即独立后的印度,周边区即环绕印度四周的小国”,这样,印度才在南亚形成了霸主的地位。另一方面,从经济实力上而言,印度与英国的差距毫无疑问是在缩小,加上印度内在的自尊情节和被殖民的羞辱感,一方面印度还是在英联邦内玩,但另一方面又对英国的领头羊地位很不服。因此,在印度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中,最好的是德国,其次是法国,然后才是英国。印度和缅甸的关系也严重地受制于殖民历史的影响,因为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事实上是委托给了印度,印度就像是大英帝国的“二房东”,因此现在很多缅甸人对印度也有很复杂的情感。
首先从宏观层面谈谈殖民的历史进程对当代世界的影响。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被盎格鲁-撒克逊语国家殖民过的国家和地区要比被拉丁语系国家(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殖民过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得好。著名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有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比较发展的殖民起源》,就是意在解释这一现象,基本逻辑是:殖民者的生育率影响了其在殖民地的统治制度的选择,而制度选择又影响了殖民地独立后的经济发展。这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欧洲殖民者会采取不同的殖民方式呢?带来了什么样的不同后果?艾伦·麦克法兰在《近代世界的诞生》中就说,英国只用500个人就统治了印度3亿多人,而法国用200多人才统治了150万的柬埔寨人,结果却把柬埔寨治理得很糟糕。
殖民历史对当代世界的影响,还有很多有趣的案例。比如近代国家之间的边界形成,完全受到殖民历史的影响。很多国家在被殖民之前是没有明确边界的,现在的国家边界基本上是殖民者划定的。西方殖民者划分边界的依据不是民族、文化,而是依据所谓“科学”,就如同法国路易十四的“天然疆界”一样。其中依据的理念是,国家之间的边界划定不应该对殖民者造成安全威胁,这样的边界划分才是科学、合理的。中印边界之所以存在争议,也是因为印度继承了前宗主国英国的思维方式,以所谓“科学”边界为准,主张大部分按照喜马拉雅山山脊来划分,个别地区则要出于保障印度“安全”而做出有利于印度的调整,因此和我们传统习惯下的边界理念差距甚大。
刚才施展老师谈到,在英国的海外殖民经历中,印度是其殖民历史的特例。我的理解是,印度是在1857年的大起义之后才成为英国殖民的特例。1857年,印度爆发的大起义对英国的刺激非常大,直接导致英国在殖民方式上发生很多变化:一是不再采取同化当地的政策,二是白人不再与当地人杂居,而是采取小聚居的方式。
事实上,英国人对印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有过不同的认识。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印度被视为掠夺的目标和英国人发财的地方。19世纪末,印度被认为是英国在海外的财产——“皇冠上的宝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印度才被看成是大英帝国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后,反帝国主义的工党掌权,英国很快从印度撤出,同意让印度独立。
欧洲殖民对印度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有多个地方留下了很重的殖民痕迹,这些地方现在也是印度著名的旅游景点。第一个是果阿,葡萄牙人从1510年开始在果阿殖民,当年留下的很多葡萄牙人基本上与当地人通婚,现在果阿还能看见许多欧洲人长相的印度人。果阿现在也是欧洲人、以色列人旅游的热门目的地。第二个地方是本地治里,七年战争中法国被英国打败,法国把所有在印度的殖民地交给了英国,英国后来又把本地治里还给印度。相对于印度其他地方来说,本地治里还算是治理得比较好,有很浓重的法国情调。第三个地方是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曾经是亚洲贸易的中心和枢纽,欧洲殖民遗留下的痕迹也很明显。还有西姆拉,曾经是英国殖民者的度假胜地。
英国殖民对印度的影响还表现在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上。比如,新德里的公路采取的是环岛式,而不用十字交叉式。再比如,印度人喝下午茶、奶茶的喜好,印度儿童从小就被教育搞派对交际,等等。过去,印度人留学的首选是英国,而现在去美国留学的更多。
殖民历史对印度外交其实也影响甚深。印度与前宗主国的情感其实挺复杂的。一方面,印度应该感激大英帝国的努力,导致“在南亚次大陆形成一个核心区和一个周边区,核心区即独立后的印度,周边区即环绕印度四周的小国”,这样,印度才在南亚形成了霸主的地位。另一方面,从经济实力上而言,印度与英国的差距毫无疑问是在缩小,加上印度内在的自尊情节和被殖民的羞辱感,一方面印度还是在英联邦内玩,但另一方面又对英国的领头羊地位很不服。因此,在印度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中,最好的是德国,其次是法国,然后才是英国。印度和缅甸的关系也严重地受制于殖民历史的影响,因为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事实上是委托给了印度,印度就像是大英帝国的“二房东”,因此现在很多缅甸人对印度也有很复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