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太太拿着鞭子催我奋进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x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作家小仲马曾感慨地说道:“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歌剧《茶花女》是意大利浪漫主义作曲大师威尔第的经典作品之一,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盛演不衰。剧中以大量旋律优美、脍炙人口的唱段为观众所铭记。
  2010年6月1日至6日,国家大剧院制作这部歌剧作为今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重头好戏精彩亮相。世界顶级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应邀担任艺术指导及指挥,中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与玛丽·邓利维等多位中外歌唱家合作演出。剧中,廖昌永扮演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阿芒,这对于他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时间短、戏份重,充满挑战。
  当我连线北京,知道他有如此重要任务时,就不忍心再打扰他。就在我的采访计划即将落空时,廖昌永却给我传来了“短信”:经他说服,妻子王嘉已同意接受采访。
  这使我喜出望外。因为我知道,王嘉已多年谢绝记者,这次闻讯是上海文联主办的杂志采访,方才答应,还真有点“破格”的味道。来自于四川农民家庭的廖昌永,这位国际著名歌唱家,他总结自己成功的道路上有三所学校对他影响至深:第一所是老家郫县的大自然;第二所是改变他命运的上海音乐学院;第三所就是他的太太王嘉。能亲眼看看这第三所学校,聆听“校长”的“教经”,自然十分高兴。
  在上海徐家汇一座公寓里,我来到了一个艺术之家——男主人是唱歌的,女主人是弹钢琴的,其女儿虽刚上小学,却已能用几国语言唱不少歌。
  女主人王嘉,漂亮、热情,她的漂亮在于清纯和大方。我的拘束很快在她真诚和热情的招呼下消除了。与王嘉对话,听她对往事的回忆,这不仅是对一位世界级艺术家成长的梳理,而且使我再一次感悟: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真的,一点不假!
  赤着脚走入上海音乐学院
  廖昌永的故乡,是以豆瓣辣酱出名的小县城——成都市郫县。1968年10月25日,他降临在一个农民家庭中。他七岁丧父,虽然家庭日显贫困,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爱好。童年时他对音乐的了解,都来自于村头的有线大喇叭。当然,对他进行音乐启蒙的,还应算上田野的和风细雨、小溪的潺潺流水。
  真正吹开廖昌永心里音乐之门的,是关牧村演唱的那首《金风吹来的时候》。当时廖昌永正上初中,他从学校的广播中听到了这首女声独唱,当歌曲放到第三遍时,他已经基本会唱了,尽管他还不知道它的歌名。
  廖昌永当时上的是茂汶县中学,校外就是奔腾的岷江。看着大江,廖昌永觉得人很渺小,心胸变得宽广。他对着江水会有种冲动,不由自主地大喊大叫。也许这就是廖昌永最初的练声法,一段时间后,廖昌永感觉嗓子比以前更亮、更宽,气也更顺了。
  高中时,他才知自己的嗓音不错。一位仅比他大几岁的老师告诉他;“应该去试试音乐学院。”于是,毕业时,廖昌永报考当地的音乐学院,没被录取。但他没有退却,几个月的复习后,竟报考起上海音乐学院。出乎意料,考上了。虽然当时他的视唱、练耳、乐理基础较差,甚至连钢琴也没学过,但来成都招考的倪承丰老师一眼看到了廖昌永的潜质,是棵声乐苗子,以后的事实证明倪老师没有走眼。
  谁也不会想到,廖昌永踏进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步,是赤脚走来的。那天报到,天下着瓢泼大雨。廖昌永望着满街的水,心疼妈妈新做的鞋,就脱掉了鞋塞进背包里,赤着脚一步一步走到学校里。
  廖昌永的母亲,一位勤劳而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没有更多的钱来资助儿子读大学。廖昌永是靠三个姐姐轮流每月寄60元的钱来维持学业的。清苦生活,并没耽误他的学习。入学第一年,廖昌永随从意大利进修回来的男高音罗魏学习发声方法、对气息的处理,同时,他还从罗魏那儿学到了一口纯正的意大利语。罗魏评价这位学生是“有着奇迹般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语言的天赋”。一年后,廖昌永幸运地转入周小燕教授门下。
  周小燕,中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她曾培养出张建一、高曼华、刘捷等一批优秀歌唱家。是严师,又是慈母,廖昌永在周老师那儿不仅学到了更科学更符合自己个性的发声方法,同时,知道了一名优秀歌唱家应具有的艺术修养和气质,当然,他也懂得了艺术是需要心灵和情感的。廖昌永的艺术之路,就此起步。
  
  岳父母视廖昌永为儿子
  敏感的“恋爱史”问题,王嘉毫无讳言,于是我大胆地打开了“谁追谁”的话题。王嘉笑了,说:“就算是我追他吧。”
  我感叹道:“你的眼光真好,把一个歌唱家追到了手。”
  王嘉:“这,你们错了,我当时‘追’时,廖昌永是最穷的学生。他进校基础差,不少成绩是全班最后一名。”
  我不由问:“那你看上了他什么?”
  王嘉:“这个问题中央台崔永元也问过。其实我看上的就是他的人,他忠厚、踏实,为人真诚,这让我喜欢。他虽穷,我却愿意帮助他。”
  廖昌永与王嘉是同学,王嘉低一届。有一天,王嘉与女同学路过声乐系教室,动听的歌声传来,吸引了门外的她们。正在歌唱的正是廖昌永。此刻王嘉根本不知他姓啥名啥,只听身旁同学说,他也是你们成都人。望着这位朴素打扮的同乡,王嘉只是觉得他的音色不错。
  不久后一天,因合伴奏晚去食堂的王嘉见到了平时常最后吃饭的廖昌永。她对同学说,哎,这不是那天唱歌的?于是两人端着饭菜,来到廖昌永面前,打起老乡招呼,并称他唱歌好。王嘉这时发现,他衣着朴素,旧搪瓷碗里浅浅一点饭,只有两个素菜,很是奇怪。因当时女孩吃两个菜还解不了馋,况且他是声乐系的,应多吃点才对。后来,王嘉从同学那儿打听到,这是因他家庭困难所致。打这以后,王嘉到食堂吃饭,经常故意多买点,又推说吃不了,把碗里的菜拨给他。她还悄悄地给廖昌永寄起了钱。
  我问:“那为什么不把钱直接给他?”
  王嘉:“从接触中,我觉得他是一个很自尊的人,他从来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我要是当面给他钱,他肯定不会接受,所以就匿名寄给了他。”
  王嘉知道廖昌永还要买书、看演出,花费很大。于是,她一有多余的钱就寄给他。汇票上写道:多买点吃的,保重身体。廖昌永收到钱后觉得纳闷,却又无从查起。直到两人正式谈恋爱,有一次,廖昌永从王嘉写的东西上发现了与汇款单上相同的字迹,于是追问,王嘉只好“从实招来”。本来就内向的廖昌永此刻感动得几乎要流泪。
  那年暑假两人回家,在火车上,王嘉说:“太热了,咱来买一个西瓜。”西瓜切开,廖昌永顺手舀一勺,送到了王嘉的嘴里。这甜甜的一勺,将两人连到了一起,从此再也不能分开。
  难以忘怀的是,廖昌永的学业竟还得到未来岳父母的支持。王嘉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又受到文艺的熏陶,母亲是跳舞蹈的,父亲是军人,到地方后当上了文化局长。当王嘉把廖昌永带回家,她父母知道其生活困难到甚至想以贷款来维持学业时,不禁不安起来。他们知道艺术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的艰辛和不易,如要演出,就要买服装;要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就要多观摩,买书、买谱子,全得花钱。但此刻若把精力放在贷款上,那势必耽误其学业,甚至影响其前途。王嘉父亲王远林同爱人商量后决定全力资助廖昌永。
  王嘉说,我父母真把他当儿子一样。到后来,廖昌永假期回我家,人家就会问我妈妈:“你儿子回来了,怎么媳妇没回来?”
  
  一年折桂世界三大奖
  一个进校时音乐基础几乎是全班最差的学生,到了毕业,却成了班里头挑学生,免试,直升研究生班,继续深造。王嘉说,廖昌永是憋着一股劲学出来的——“不是说我穷吗?穷人的孩子就是要比你有出息!”而王嘉喜欢的就是他的这种韧劲。
  1995年,廖昌永攻完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辉煌的起点无疑是1996年。这年,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在法国拉开了序幕。有30个国家的93名高手参与角逐。廖昌永以德彪西的艺术歌曲《美丽的夜晚》和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中的咏叹调《我的末日即将来临》演唱,引来各国朋友的喝彩。雷鸣般的掌声中,他获得了男子组第一大奖。
  多明戈是世界顶级声乐大师,以他名字命名的歌剧大赛是国际声乐界的权威赛事。廖昌永以寄去的录音带突出重围,被获准到现场参赛。他没带翻译和钢琴伴奏,孑然一身来到东京,面对众多高手,刚唱到第二轮,他已经折服了所有参赛者和评委。决赛终于到来,多明戈亲自为廖昌永加油。廖昌永力克群雄,当之无愧地摘取了桂冠。多明戈为他颁奖,称他是“中国制造出来的世界级的歌唱家,拥有一流的技术和音乐感悟力,他是用心中的音乐打动人……”盛赞之余,多明戈不仅收他为弟子,而且还邀廖昌永参加次年在日本举行的他本人新年音乐会。
  1997年,廖昌永远赴北欧的挪威,参加“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他那令人心醉神迷的歌声再一次打动了现场评委和观众,就连宋雅王后也赞叹不已。王后不仅亲自把第一名的奖牌颁发给他,同时称当天为“中国日”。
  《纽约时报》对他的演唱给予的评价是:“这是近年来我们听到的最优美的男中音,他准确的风格和对语言的把握,使我们难以相信他是来自中国。相信他有一个极为辉煌的明天。”
  廖昌永创下了一年内连获三项国际著名声乐大赛第一的骄人成绩,由此轰动了国际乐坛,也由此一步步跨入国际乐坛。
  2000年2月20日,当国人还沉浸于传统的农历新年喜悦之时,横跨太平洋两岸的中国上海大剧院和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利用卫星双向传送技术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典音乐会,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家的风采。当来自中国上海的男中音廖昌永一曲《快给忙人让路》(选自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余音末了,悉尼歌剧院内就已掌声四起,那些见多识广的悉尼观众毫不吝啬地把欢呼声送给了他。澳大利亚的观众在感叹这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演绎西方经典音乐作品的能力之时,更为其宛如天鹅绒般的音色和源自于内心的音乐所折服。这首欧洲歌剧中男中音的试金石之作,因廖昌永于性于灵的演唱而精彩绝伦。于是世界又一次记住了廖昌永。
  王嘉告诉我,廖昌永能够成功地走上国际舞台,除周老师外,还和多明戈的赏识和提携密不可分。
  2001年,多明戈自己指挥华盛顿歌剧院演出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力排众议邀廖昌永出演主角。当时没有人相信一个来自中国的演员能唱好威尔第歌剧。廖昌永也深感压力,但多明戈特意叮嘱他的好友、唱A组同一角色的歌唱家好好带廖昌永,那位大师果然在排练时对他帮助很多。而多明戈看了排练后,又将自己的意见告诉王嘉,让她回去帮廖提高。结果,演出一炮打响,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挑剔的《华盛顿邮报》甚至撰文专门称赞廖昌永:“在这个世界杰出歌唱家跻身的地方,最耀眼的明星是来自中国的廖昌永。他对威尔第歌剧准确的把握,使他犹如一位天生的威尔第歌剧的歌唱家,全身都散发着威尔第的气息;他坚实、优美、浓郁、醇厚的音色和音质以及流畅的气息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肯尼迪中心又一次为之疯狂。我们坚信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将成为世界歌坛的一块瑰宝。”
  后来,多明戈夫人导演的《霍夫曼的故事》再度邀请廖昌永出演。多明戈特意从华盛顿赶去,为廖昌永讲解表演,让他得益匪浅,演出照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廖昌永说,在别人眼中,多明戈是神一样的人,他身兼两大著名歌剧院的艺术总监,还做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那样忙的人,对他如此帮助,着实心里感动,而更重要的还在他身上学到了为人处世的态度。
  多明戈是大师,人们总认为他排场很大,而且也认为是理所当然,其实并非如此。廖昌永他们在美国排练的时候,每天都是加长豪华林肯轿车接送主角。有一天,为接更多的人,换了面包,但多明戈丝毫没意见,到了排练场,让廖昌永吃惊的是,多明戈能叫上每个合唱队员的名字,看到每个人都像见到老朋友,迎上去亲切问候。那个场面对廖昌永的冲击很大。在国内,还没有多少出色成就的歌手,早都鼻子冲天了,而这位世界闻名的大师却是这样的亲切谦和。他对大师的崇拜立刻放大了100倍:这才叫真正的艺术家。
  尽管廖昌永和大师有这样深厚的交情,他却一向低调谈论和大师的师生关系,也从不借此炒作。王嘉说,他绝不是像北京人说的“扯把龙椅就上天”的人。他认为,如果你真把自己当他的学生,你就不能给老师丢脸,而是要做得更好。不过,我知道,廖昌永平时更多地说,他是周小燕老师的学生,确实,他90%的学业是在周老师那儿学的。
  “太太拿着鞭子催我奋进”
  廖昌永在谈自己妻子时曾说,家庭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和动力,太太是那种拿着鞭子催着他奋进的人,不能看见他松懈下来。
  我向王嘉证实:“平时,你对他是不是有点‘太残忍’?”
  王嘉大笑,答道:“没有,怎么可能呢?不过,廖昌永成功后,好话确实听得多。他自己也说,现在只有两个女人敢对他泼凉水,一个是周老师,一个就是我。”
  王嘉是率直性子,很多时,还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早在她俩刚恋爱时,王嘉知道,搞声乐的,一要有伴奏,二要花时间练。有段日子,她每天去学校礼堂候师傅,等着拿钥匙开门,她弹琴,逼着廖昌永练声。冬天,她的手弹出了冬疮;夏天,两人躺一会地上,以此来解除礼堂的闷热。
  后来,廖昌永成了歌唱家,王嘉依然如故。廖昌永演出只要有她陪伴,她一定会认真听唱,还要听取观众和导演意见,做着笔记,回来向廖昌永“开炮”。
  最典型是有次演《卡门》。廖昌永演完后,导演认为唱得不错,当他高兴地回到家,却遭来太太的批评:“看你今天表演,哪像斗牛士啊,整个一斗鸡呢。”王嘉还马上打电话给廖的表演老师说,“你能不能赶快帮我们小廖一下。”一旁的廖昌永听着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但后来听太太一分析,还真佩服太太那独到的眼光。
  做演员的妻子,甘得寂寞外,甚至要作出牺牲。2002年,有着身孕的王嘉应香港之邀参加慈善演出,可能是劳累的缘故,有天突然见血,急得特首董建华的太太连忙让人送医院保胎。同年11月,王嘉临产,可廖昌永因有合约在美国演出,对此,王嘉十分理解丈夫,她在医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独自一人担当起“生产”大事。当演出回归,廖昌永看到已经出世的心爱女儿时,不由说:“你受苦了,太感谢你了!”激动地抱住了太太。
  如今女儿廖敏冲已经7岁,那天我进门,她就大方地直叫“叔叔”。
  王嘉告诉我,女儿在她肚里时,廖昌永就念《格林童话》,不是放音乐,就是唱歌。出世后更不用说了,她是在音乐中长大的。小敏冲天分很高,记忆力超强,一首歌听一遍就可以学着唱,才1岁多时就会用外语唱歌了。现在,她能唱汉语的《捉泥鳅》,韩语的《大长今》,英语的《雪绒花》《音乐之声》,还有意大利和印尼歌曲等等,张口就来。
  不过王嘉称,作为家长,他们从没有想过让女儿接廖昌永的班,“小孩子的可塑性太强了,我们希望由着她自己的喜好来发展,她喜欢唱歌,我们支持她;如果她有一天不想唱歌了,要去跳舞、绘画,我们也会支持她。”
  
  自198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算起,廖昌永在“第二故乡”上海生活已过20年。廖昌永头上的桂冠已难以计数,但唯有大师多明戈称“他是中国自己制造的世界级的歌唱家”,他享用了并引以为自豪。从乡村小路已走向世界的廖昌永,与那些一获奖就“出口”者唱起了反调:他回绝了包括美国大都会等不少国家音乐机构的邀请,依然选择留在中国。
  王嘉说,尽管廖昌永现在每年都有不少演出,但他依然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系主任,他大部分时间要花在教学和他的学生上。
  是啊,他虽然唱的大多是外国歌,但他深知其艺术的根在中国。这是他的聪明,更是他的远见,或许这就是他有如此“拥趸”的原因。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