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眼中的文言
学生对文言文的印象,似乎是从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的。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语文》选文)
初一的孩子在学这篇课文时,不知不觉当中,文言文就以可笑可厌的塾师形象展现于他们面前。佶屈聱牙的句子,拗过来拗过去的头,连同他的瘦削、刻板、迂腐……构成了文言文的形象符号,通过鲁迅简练有力的语言植入初一学生的脑海之中。
其实,这位塾师寿怀鉴先生是真正沉浸在了文言的美妙之中,但鲁迅的描摹和老师讲授时刻意的主题穿凿,却让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有了极壞的印象。这“不虞之祸”,似乎给当今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定了一个基调。
面对一种被历史弃用的语言,在现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碎片阅读的时代,学生还能像寿怀鉴先生那样感受、体验到文言的美吗?文言还有美感吗?
二、文言之美何在
基于中学教学,我们来探讨文言之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板块,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四位一体的,在文言文的教学当中,也是和谐共生的。文言之美,展现给学生的,也是从语言形式的字词句篇到内在的构思与内容情感。这些美,彼此依存,相得益彰,教学中也不能割裂来进行鉴赏。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文言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身和使用过程中体现的美。
文言是美的,天生高贵!从语言材料的字词来说,文言有美的基因,在作者的精思傅会、缀玉联珠之下,就打磨映射出璀璨的语言光华。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短短八个字,交代了处境、原因,写出了父死母嫁自己成为孤儿的凄苦经历,不可谓不简约。父亲“见背”,不说父亲去世,却说父亲背弃了我,这么一说,仿佛见到了六月大小的婴儿,襁褓中对父亲离去的依恋不舍。而“舅夺母志”,又对母亲的改嫁做了巧妙的交代,是舅舅替母亲做主,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由此不难联想到母亲的无奈和家庭处境的堪忧。一个“见背”,一个“夺志”,蕴含了丰富的潜台词,浓缩了作者亲情割舍的巨大悲伤,但却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传达出来,文辞典雅,言简意丰。再看一例,陶渊明写自己归家,“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作者远望横门,离家已近,于是欣喜而奔;家中的亲人或已得讯,惦记忧思瞬间释然,于是老少出门相待。但是,童仆是喜形于外,出门欢迎;而自己的儿子,却倚靠在门框上怯怯地等待父亲。一个“候”字,传神之笔,非有生活体验者不能写之。稚子年幼,长久不见父亲,渐已不知父亲形貌,而现在突闻父亲将至,遥见一陌生人由远而近,心中的好奇、害怕、疑惑而又乞爱之情状毕现,故倚靠着门,自然逼真!文言,简约典雅,含蓄蕴藉,美文之中,字字珠肌,不由人不慨叹语言的造化之妙。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文言的简约典雅可谓与生俱来。文言是先秦两汉逐渐形成的汉民族的书面语言系统,文言是用来书写的,书面语言相校于口语,大多经过斟酌修润,化繁为简。卷帙浩繁的经书典籍,汗牛充栋的竹简尺牍,就是凝聚物化的语言财富,为求在竹片或丝帛上写下尽可能更多更好的内容,文言对精简的追求可谓与生俱来。精简的特点一旦被现实接受,文人相尚,代代相因,更加推动了简约风格的形成。正如当代学者张中行在《文言与白话》中所言“文偏于简是不得不然”。书面语,当然不同于引车卖浆者流的俗话俚语,在锤炼修饰中,词汇及内容更高雅,行文表达更雅致。单从词汇的发展来说,词汇在约定俗成中延展孳息、反复锻造、激浊扬清。典雅者,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文言作为书面语言,简约典雅,天生高贵!复旦大学附中王希明老师说:“简洁而雅致的文言表述终会在某个时刻、某个情境与千年之后的我们产生共鸣,并内化为我们的语言能力和人生感悟。”①
学生对文言文的印象,似乎是从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的。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语文》选文)
初一的孩子在学这篇课文时,不知不觉当中,文言文就以可笑可厌的塾师形象展现于他们面前。佶屈聱牙的句子,拗过来拗过去的头,连同他的瘦削、刻板、迂腐……构成了文言文的形象符号,通过鲁迅简练有力的语言植入初一学生的脑海之中。
其实,这位塾师寿怀鉴先生是真正沉浸在了文言的美妙之中,但鲁迅的描摹和老师讲授时刻意的主题穿凿,却让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有了极壞的印象。这“不虞之祸”,似乎给当今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定了一个基调。
面对一种被历史弃用的语言,在现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碎片阅读的时代,学生还能像寿怀鉴先生那样感受、体验到文言的美吗?文言还有美感吗?
二、文言之美何在
基于中学教学,我们来探讨文言之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板块,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四位一体的,在文言文的教学当中,也是和谐共生的。文言之美,展现给学生的,也是从语言形式的字词句篇到内在的构思与内容情感。这些美,彼此依存,相得益彰,教学中也不能割裂来进行鉴赏。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文言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身和使用过程中体现的美。
文言是美的,天生高贵!从语言材料的字词来说,文言有美的基因,在作者的精思傅会、缀玉联珠之下,就打磨映射出璀璨的语言光华。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短短八个字,交代了处境、原因,写出了父死母嫁自己成为孤儿的凄苦经历,不可谓不简约。父亲“见背”,不说父亲去世,却说父亲背弃了我,这么一说,仿佛见到了六月大小的婴儿,襁褓中对父亲离去的依恋不舍。而“舅夺母志”,又对母亲的改嫁做了巧妙的交代,是舅舅替母亲做主,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由此不难联想到母亲的无奈和家庭处境的堪忧。一个“见背”,一个“夺志”,蕴含了丰富的潜台词,浓缩了作者亲情割舍的巨大悲伤,但却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传达出来,文辞典雅,言简意丰。再看一例,陶渊明写自己归家,“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作者远望横门,离家已近,于是欣喜而奔;家中的亲人或已得讯,惦记忧思瞬间释然,于是老少出门相待。但是,童仆是喜形于外,出门欢迎;而自己的儿子,却倚靠在门框上怯怯地等待父亲。一个“候”字,传神之笔,非有生活体验者不能写之。稚子年幼,长久不见父亲,渐已不知父亲形貌,而现在突闻父亲将至,遥见一陌生人由远而近,心中的好奇、害怕、疑惑而又乞爱之情状毕现,故倚靠着门,自然逼真!文言,简约典雅,含蓄蕴藉,美文之中,字字珠肌,不由人不慨叹语言的造化之妙。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文言的简约典雅可谓与生俱来。文言是先秦两汉逐渐形成的汉民族的书面语言系统,文言是用来书写的,书面语言相校于口语,大多经过斟酌修润,化繁为简。卷帙浩繁的经书典籍,汗牛充栋的竹简尺牍,就是凝聚物化的语言财富,为求在竹片或丝帛上写下尽可能更多更好的内容,文言对精简的追求可谓与生俱来。精简的特点一旦被现实接受,文人相尚,代代相因,更加推动了简约风格的形成。正如当代学者张中行在《文言与白话》中所言“文偏于简是不得不然”。书面语,当然不同于引车卖浆者流的俗话俚语,在锤炼修饰中,词汇及内容更高雅,行文表达更雅致。单从词汇的发展来说,词汇在约定俗成中延展孳息、反复锻造、激浊扬清。典雅者,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文言作为书面语言,简约典雅,天生高贵!复旦大学附中王希明老师说:“简洁而雅致的文言表述终会在某个时刻、某个情境与千年之后的我们产生共鸣,并内化为我们的语言能力和人生感悟。”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