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在夏木阴阴、夏日炎炎的2014年8月初,我们语文组一行三人远赴泉水叮咚、汩汩流淌的济南,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决赛。回想起三天的赛事,紧张而激烈,兴奋而激动。经历了三天的挑战,我们收获的除了一纸荣誉,还有教学理念的冲击和教学整合的历练。
今年网络团队教研竞赛的决赛场地,在闻名已久的山东大学。环境优雅、绿树成阴的山大校园,随处可见充满文化气息的雕塑。无暇欣赏眼前美景,参加比赛的激动和緊张心情时时浮上心头。竞赛未开始,已与自我展开了较量。
● 初始设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月7日上午,比赛开始,赛题揭晓——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略读课文《丝绸之路》。几十位参赛选手坐在机房里,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讨论与分工中,我们也不例外。咦,略读课文?这是我们惯用的“苏教版”语文课本里所没有的。一开始,我们团队成员先揣摩和交流了组委会选择“人教版”编者编排略读课文的意图。翻阅“人教版”教材,我们发现,略读课文从三年级的每单元一篇逐渐增加,到六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总量甚至比精读课文还多一篇。略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相对于精读而言,以“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为主要的阅读目的。那么,略读课文该怎么设计教学目标呢?沈大安老师在《略读课文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一文中明确指出:“略读课文教学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粗略、应用、自主。”专家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为我们设定学习目标指明了基本方向。“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成为了团队设计的教学重点。
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如何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又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三人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朱鲲】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在设计这篇略读课文的阅读教学时,我们能否在课前就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多音字的区分?同时,预习学习单上要求学生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真正起到训练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作用。
【施叶青】略读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较合适。就这篇文章而言,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伟大之处虽然较难理解,但是文本内容以外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等,值得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给予关注,如课文开头和结尾处的相互照应,共同使用联想的方法,这都是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语文课程资源。
【万珊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等。在教学此篇《丝绸之路》时,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大多比较零散、感性,缺乏对历史事件全面、深入的认识,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级里渲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能否在教学2~13自然段时,设计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动作的精彩描写,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选择段落、分配角色、共同商演,又或者请学生说一说或想象一下类似情况下的心情感受呢?
通过一番追本溯源的商议,我们团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思路也逐步清晰,并形成了共识:以本为例、以网助读、以生为主,共同培养略读能力。
◇以本为例。我们希望自己团队的教学设计能够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考虑使用课前自主预习单(如图1),并且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解决疑难,交流各自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以网助读。在教学设计的初稿里,我们借助“南京市先锋作文网”的阅读平台展开阅读教学活动视作一个亮点,希望能够进一步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前,设计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有关背景、人物、历史的资料,并充分利用先锋网阅读平台,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自学中遇到的难题上传跟帖,实现资源共享。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功能,抓住重点问题,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结合出示的问题,利用课件的超链接功能,把学生自我反馈信息、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信息,与师生间的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如上页图2)。
◇以生为主。基于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设计了“演一演”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提炼出“欢迎大汉使者”“相互赠送薄礼”“精彩表演助兴”“东西互通有无”的四处场景小标题,再布置小组学习任务,请组员选择一个场景,确定表演内容(如上页图3)。并分配角色,商讨剧本,认真排演。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更自由更放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略读目标明确后,教学设计内容的整合也就水到渠成了。为了把略读课文扎扎实实上到位,我们设计、归纳了4个教学板块:①情境导入,说说印象中的丝绸之路;②分组学习,议议课文中的丝绸之路;③重温故事,演演想象中的丝绸之路;④总结拓展,读读课堂外的丝绸之路,力图在说、议、演、读这样简单、轻松的氛围内,完成各项阅读任务。
设计至此,我们已经耗费了上午比赛时间的近一半,此刻大家再次明确分工:一人进行预习单和教学流程图的设计,一人负责完成教学目标编制与教学过程设计,一人专心于课件的制作。当竞赛作品上传成功的那一刻,彼此都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一趟追本溯源的整合设计,虽然仓促,也算是圆满。
● 评价完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想竞赛当天,我们团队既有分工合作的激动,又有提交初始教学设计和相关学习资料到竞赛平台的忐忑。在一顿匆忙的午饭后,大家都快速回到竞赛现场。当我们三人坐在电脑前,打开指定评价的27号团队的作品时,不禁感慨高手如云。评价兄弟团队教学设计及资源的过程成了我们团队学习、反思的过程。比赛间隙,我们还抽空悄悄拜读了所有团队的作品,感觉到每一组选手都具备着高水平、强实力,此刻的我们不免心生一丝失落感。好在25号团队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对我们提出的中肯意见,犹如一缕暖阳,让我们豁然开朗。 是呀,略读课文就要上得像略读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通,需要大胆取舍,删繁就简,最好还能带点趣味性。相对于精读教学而言,略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更简明,方法更简单,过程更粗放,自主学习更充分。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字词教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任务,而在略读文章中则不将字词的理解作为重点。在我们团队的预习单内已经有了“新字生词抢先学”的任务,课堂“议议课文中的丝绸之路”环节中又设计了检查字词、读词语的环节,是否显得累赘了呢?
可是,当我们教学团队在拜读其他兄弟团队作品时,发现他们的课件里都呈现了生字词的朗读教学;甚至还有不少团队针对“凹”字进行了书写指导。如果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完全没有生字词的检查训练,那之前的预习不就形同虚设了吗?
到底是坚持将有关字词的理解考查放入课堂,还是大胆放手,直接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朱鲲】人教版教材生字教学分为“识字”和“写字”两条腿走路,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识字”更侧重于能在不同语境中认出,重在“识”;而“写字”则需要学习书写。略读课文中只安排识字的任务,意图很明显,旨在留下更充裕的时间对文本进行阅读感悟。我们将生字词的朗读训练安排进课件,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施叶青】“识字”重在“识”,那如何检验学生“识”了没有呢?既然是两条腿走路,就要每一步都走实走稳了。课件中必须要有对生字词训练的环节体现才行!
【万珊珊】在高年段的略读课文中,生字教学更应该放手,不宜拔高对只识不写的要求。原先的设计中,检查字词、读词语耗时较多,花时间指导书写“凹”的笔顺,并区分“凹”与 “凸”的不同更无必要。
经过一番争论取舍,我们最终达成了修改共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粗知文章大意”为主。字词方面,课前就把难读写、拗口处单独列出供学生预习,并根據学生跟帖的难点进行简单的课内教学,突破难点,针对性强,节约时间。
好理念还需好操作,才能好心办好事。于是,我们团队在初始设计的基础上,又对教学细节进行了些许补充和改动:
◇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设计了拓展训练的点,有所侧重(如图4)。
◇导入部分更加快捷、有针对性地浏览“阅读平台”中的质疑问题,带着学生自主提出的疑问“踏上”丝绸之路,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协作,课外与课内结合,网络与课堂衔接,共同探寻未知的答案。
◇出示明确的分组学习要求和分组学习方法(如图5),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在团体合作中体验学习与分享的快乐。
当我们团队把初始教学设计修改完毕,抬眼看看时钟,已经是8日傍晚了。其实,按照竞赛的规则,第一日下午各竞赛团队完成相互评价结束后,就可以离开比赛场地了。但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团队都坚持“奋斗”在竞赛现场,争分夺秒地为第二天的竞赛环节做好准备。回味本轮教学设计的评价完善环节,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为了准备9日下午需要陈述的文字稿与课件,我们团队三人一直煎熬到9日凌晨,才算满意。回想那一夜,我们睡得很晚。第二天,我们醒得很早。
● 陈述答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9日上午,我们顺利完成了最终定稿的教学设计的上传要求,没有半点空闲,整个团队就匆忙转入“竞赛陈述内容与演示课件”的完善阶段。有了之前的一次次讨论分工,一遍遍推翻重来,一回回揣摩演练,在当天下午的陈述与答辩竞赛环节中,我们既紧张又坦然。记得5月的初赛中,我曾因没有把握好时间,而造成了陈述内容未来得及讲完的失误。这一次,我们三人协力,相互提醒,一遍遍模拟演练,所以在现场由朱鲲老师阐述团队作品的设计亮点的过程颇为顺利。
我们提出了“利用平台,习得‘预习之法’;想象表演,习得‘表达之法’;基于学情,习得‘合作之法’”的教学设计理念,也得到了评委的认同。
◇利用平台,习得“预习之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学习不仅要关注课堂内,更要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堂外,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展语文学习的宽度。我们所设计的预习学习单“背景资料阅读”这一项将课内文字的学习与课外资料链接在了一起,通过加强课内外联系,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我们还设计了班级网络阅读平台,学生在此平台中将自己的前置性典型的疑问进行交流。此举为学生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平台,拓宽了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
◇想象表演,习得“表达之法”。解读文本还需要用“写作”的眼光,从表达出发,赏析作者表达的情、趣、理、意,才能回归语文的本质。第三板块教学设计为“重温故事,演演想象中的丝绸之路”,看似热闹的背后其实有我们学习表达的用意。因为这段文字精妙、准确,学生能演出来,就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演后的采访中能说出自己为什么能演得好,就说明他读懂了。一次演出,其实就是学生内化语言、积累升华的过程,课文的许多表达之妙将会潜移默化地熏陶他。
◇基于学情,习得“合作之法”。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不会与人合作,而合作在现代社会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团队的设计注重在课堂上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小组探究性学习,而且特别说明了合作学习的要求。
正是这些方法的习得,让我们在日积月累的课堂实践中得以更好地把握课标、把握教材、把握学生,更注重整合的科学性、有效性,更简单地教语文,更胸有成竹地为学生服务。
在竞赛陈述的现场,令我记忆深刻的是:还遇到了好几个南京的兄弟团队。他乡遇故知,让我们不只是对手,更是同伴。作为最年轻的南京参赛选手,所有的肯定和鼓励都让我感受到了莫大的温暖。迈出赛场的那一刻,我们团队三人紧紧拥抱,轻松之外更有一份感谢,合作之上更添一份团结。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此时的成绩与名次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团队里、团队间协作的星星之火却有燎原之势。
● 满载而归: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10日中午,组委会公布竞赛结果。我们从拥挤的人群中看到了公告栏上的成绩——全国一等奖,大家难掩激动心情,个个兴奋不已。在排队领取获奖证书的时候,我不禁又想起前几日不眠之夜的孤灯相伴,一个个灵感像天边划过的流星给三人行的夜晚增添丝丝光亮,一个个困难像奔跑途中的障碍物被一次又一次地消除。现在,我们即将满载而归。
再见了,泉城!再见了,2014年的NOC!此刻抬头望着车窗外似火的骄阳,正所谓“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在回宁的火车上,大家依然还在相互交流着。大家不禁感叹两天的时间学到了三年都无法学到的新理念、新思路,感觉自己在迅速地成长,对MOOC课程、翻转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和消化。以“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理念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翻转”,不正是我们一直不懈追求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吗?在我们团队看来,本次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不仅是一场“网络与文本齐飞”的比赛,更是一片“师生共略读一色”的广阔天空,让我们感受到了天地之大,语文之深,教育之广。只有从自己狭小的天地中走出去,才会看到外面世界更美的天空。虽然比赛已落下帷幕,但是我们基于信息技术探索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长路才刚刚开始。
今年网络团队教研竞赛的决赛场地,在闻名已久的山东大学。环境优雅、绿树成阴的山大校园,随处可见充满文化气息的雕塑。无暇欣赏眼前美景,参加比赛的激动和緊张心情时时浮上心头。竞赛未开始,已与自我展开了较量。
● 初始设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月7日上午,比赛开始,赛题揭晓——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略读课文《丝绸之路》。几十位参赛选手坐在机房里,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讨论与分工中,我们也不例外。咦,略读课文?这是我们惯用的“苏教版”语文课本里所没有的。一开始,我们团队成员先揣摩和交流了组委会选择“人教版”编者编排略读课文的意图。翻阅“人教版”教材,我们发现,略读课文从三年级的每单元一篇逐渐增加,到六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总量甚至比精读课文还多一篇。略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相对于精读而言,以“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为主要的阅读目的。那么,略读课文该怎么设计教学目标呢?沈大安老师在《略读课文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一文中明确指出:“略读课文教学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粗略、应用、自主。”专家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为我们设定学习目标指明了基本方向。“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成为了团队设计的教学重点。
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如何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又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三人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朱鲲】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在设计这篇略读课文的阅读教学时,我们能否在课前就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多音字的区分?同时,预习学习单上要求学生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真正起到训练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作用。
【施叶青】略读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较合适。就这篇文章而言,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伟大之处虽然较难理解,但是文本内容以外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等,值得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给予关注,如课文开头和结尾处的相互照应,共同使用联想的方法,这都是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语文课程资源。
【万珊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等。在教学此篇《丝绸之路》时,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大多比较零散、感性,缺乏对历史事件全面、深入的认识,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级里渲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能否在教学2~13自然段时,设计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动作的精彩描写,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选择段落、分配角色、共同商演,又或者请学生说一说或想象一下类似情况下的心情感受呢?
通过一番追本溯源的商议,我们团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思路也逐步清晰,并形成了共识:以本为例、以网助读、以生为主,共同培养略读能力。
◇以本为例。我们希望自己团队的教学设计能够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考虑使用课前自主预习单(如图1),并且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解决疑难,交流各自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以网助读。在教学设计的初稿里,我们借助“南京市先锋作文网”的阅读平台展开阅读教学活动视作一个亮点,希望能够进一步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前,设计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有关背景、人物、历史的资料,并充分利用先锋网阅读平台,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自学中遇到的难题上传跟帖,实现资源共享。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功能,抓住重点问题,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结合出示的问题,利用课件的超链接功能,把学生自我反馈信息、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信息,与师生间的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如上页图2)。
◇以生为主。基于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设计了“演一演”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提炼出“欢迎大汉使者”“相互赠送薄礼”“精彩表演助兴”“东西互通有无”的四处场景小标题,再布置小组学习任务,请组员选择一个场景,确定表演内容(如上页图3)。并分配角色,商讨剧本,认真排演。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更自由更放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略读目标明确后,教学设计内容的整合也就水到渠成了。为了把略读课文扎扎实实上到位,我们设计、归纳了4个教学板块:①情境导入,说说印象中的丝绸之路;②分组学习,议议课文中的丝绸之路;③重温故事,演演想象中的丝绸之路;④总结拓展,读读课堂外的丝绸之路,力图在说、议、演、读这样简单、轻松的氛围内,完成各项阅读任务。
设计至此,我们已经耗费了上午比赛时间的近一半,此刻大家再次明确分工:一人进行预习单和教学流程图的设计,一人负责完成教学目标编制与教学过程设计,一人专心于课件的制作。当竞赛作品上传成功的那一刻,彼此都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一趟追本溯源的整合设计,虽然仓促,也算是圆满。
● 评价完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想竞赛当天,我们团队既有分工合作的激动,又有提交初始教学设计和相关学习资料到竞赛平台的忐忑。在一顿匆忙的午饭后,大家都快速回到竞赛现场。当我们三人坐在电脑前,打开指定评价的27号团队的作品时,不禁感慨高手如云。评价兄弟团队教学设计及资源的过程成了我们团队学习、反思的过程。比赛间隙,我们还抽空悄悄拜读了所有团队的作品,感觉到每一组选手都具备着高水平、强实力,此刻的我们不免心生一丝失落感。好在25号团队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对我们提出的中肯意见,犹如一缕暖阳,让我们豁然开朗。 是呀,略读课文就要上得像略读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通,需要大胆取舍,删繁就简,最好还能带点趣味性。相对于精读教学而言,略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更简明,方法更简单,过程更粗放,自主学习更充分。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字词教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任务,而在略读文章中则不将字词的理解作为重点。在我们团队的预习单内已经有了“新字生词抢先学”的任务,课堂“议议课文中的丝绸之路”环节中又设计了检查字词、读词语的环节,是否显得累赘了呢?
可是,当我们教学团队在拜读其他兄弟团队作品时,发现他们的课件里都呈现了生字词的朗读教学;甚至还有不少团队针对“凹”字进行了书写指导。如果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完全没有生字词的检查训练,那之前的预习不就形同虚设了吗?
到底是坚持将有关字词的理解考查放入课堂,还是大胆放手,直接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朱鲲】人教版教材生字教学分为“识字”和“写字”两条腿走路,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识字”更侧重于能在不同语境中认出,重在“识”;而“写字”则需要学习书写。略读课文中只安排识字的任务,意图很明显,旨在留下更充裕的时间对文本进行阅读感悟。我们将生字词的朗读训练安排进课件,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施叶青】“识字”重在“识”,那如何检验学生“识”了没有呢?既然是两条腿走路,就要每一步都走实走稳了。课件中必须要有对生字词训练的环节体现才行!
【万珊珊】在高年段的略读课文中,生字教学更应该放手,不宜拔高对只识不写的要求。原先的设计中,检查字词、读词语耗时较多,花时间指导书写“凹”的笔顺,并区分“凹”与 “凸”的不同更无必要。
经过一番争论取舍,我们最终达成了修改共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粗知文章大意”为主。字词方面,课前就把难读写、拗口处单独列出供学生预习,并根據学生跟帖的难点进行简单的课内教学,突破难点,针对性强,节约时间。
好理念还需好操作,才能好心办好事。于是,我们团队在初始设计的基础上,又对教学细节进行了些许补充和改动:
◇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设计了拓展训练的点,有所侧重(如图4)。
◇导入部分更加快捷、有针对性地浏览“阅读平台”中的质疑问题,带着学生自主提出的疑问“踏上”丝绸之路,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协作,课外与课内结合,网络与课堂衔接,共同探寻未知的答案。
◇出示明确的分组学习要求和分组学习方法(如图5),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在团体合作中体验学习与分享的快乐。
当我们团队把初始教学设计修改完毕,抬眼看看时钟,已经是8日傍晚了。其实,按照竞赛的规则,第一日下午各竞赛团队完成相互评价结束后,就可以离开比赛场地了。但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团队都坚持“奋斗”在竞赛现场,争分夺秒地为第二天的竞赛环节做好准备。回味本轮教学设计的评价完善环节,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为了准备9日下午需要陈述的文字稿与课件,我们团队三人一直煎熬到9日凌晨,才算满意。回想那一夜,我们睡得很晚。第二天,我们醒得很早。
● 陈述答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9日上午,我们顺利完成了最终定稿的教学设计的上传要求,没有半点空闲,整个团队就匆忙转入“竞赛陈述内容与演示课件”的完善阶段。有了之前的一次次讨论分工,一遍遍推翻重来,一回回揣摩演练,在当天下午的陈述与答辩竞赛环节中,我们既紧张又坦然。记得5月的初赛中,我曾因没有把握好时间,而造成了陈述内容未来得及讲完的失误。这一次,我们三人协力,相互提醒,一遍遍模拟演练,所以在现场由朱鲲老师阐述团队作品的设计亮点的过程颇为顺利。
我们提出了“利用平台,习得‘预习之法’;想象表演,习得‘表达之法’;基于学情,习得‘合作之法’”的教学设计理念,也得到了评委的认同。
◇利用平台,习得“预习之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学习不仅要关注课堂内,更要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堂外,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展语文学习的宽度。我们所设计的预习学习单“背景资料阅读”这一项将课内文字的学习与课外资料链接在了一起,通过加强课内外联系,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我们还设计了班级网络阅读平台,学生在此平台中将自己的前置性典型的疑问进行交流。此举为学生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平台,拓宽了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
◇想象表演,习得“表达之法”。解读文本还需要用“写作”的眼光,从表达出发,赏析作者表达的情、趣、理、意,才能回归语文的本质。第三板块教学设计为“重温故事,演演想象中的丝绸之路”,看似热闹的背后其实有我们学习表达的用意。因为这段文字精妙、准确,学生能演出来,就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演后的采访中能说出自己为什么能演得好,就说明他读懂了。一次演出,其实就是学生内化语言、积累升华的过程,课文的许多表达之妙将会潜移默化地熏陶他。
◇基于学情,习得“合作之法”。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不会与人合作,而合作在现代社会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团队的设计注重在课堂上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小组探究性学习,而且特别说明了合作学习的要求。
正是这些方法的习得,让我们在日积月累的课堂实践中得以更好地把握课标、把握教材、把握学生,更注重整合的科学性、有效性,更简单地教语文,更胸有成竹地为学生服务。
在竞赛陈述的现场,令我记忆深刻的是:还遇到了好几个南京的兄弟团队。他乡遇故知,让我们不只是对手,更是同伴。作为最年轻的南京参赛选手,所有的肯定和鼓励都让我感受到了莫大的温暖。迈出赛场的那一刻,我们团队三人紧紧拥抱,轻松之外更有一份感谢,合作之上更添一份团结。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此时的成绩与名次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团队里、团队间协作的星星之火却有燎原之势。
● 满载而归: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10日中午,组委会公布竞赛结果。我们从拥挤的人群中看到了公告栏上的成绩——全国一等奖,大家难掩激动心情,个个兴奋不已。在排队领取获奖证书的时候,我不禁又想起前几日不眠之夜的孤灯相伴,一个个灵感像天边划过的流星给三人行的夜晚增添丝丝光亮,一个个困难像奔跑途中的障碍物被一次又一次地消除。现在,我们即将满载而归。
再见了,泉城!再见了,2014年的NOC!此刻抬头望着车窗外似火的骄阳,正所谓“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在回宁的火车上,大家依然还在相互交流着。大家不禁感叹两天的时间学到了三年都无法学到的新理念、新思路,感觉自己在迅速地成长,对MOOC课程、翻转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和消化。以“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理念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翻转”,不正是我们一直不懈追求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吗?在我们团队看来,本次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不仅是一场“网络与文本齐飞”的比赛,更是一片“师生共略读一色”的广阔天空,让我们感受到了天地之大,语文之深,教育之广。只有从自己狭小的天地中走出去,才会看到外面世界更美的天空。虽然比赛已落下帷幕,但是我们基于信息技术探索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长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