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bi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反映人民大众苦于战争,被徭役剥削、压迫的生活以及反衬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赋、比、兴是《诗经》之中独特的艺术手法,很好地反映了《诗经》所承载的艺术内涵,对后世影响很大。
  关键词:《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74-02
  
  我们说从《诗经》之中看到了赋、比、兴的应用,其实,最早提到“赋、比、兴”的是《周礼·春官·宗伯》:“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六诗”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六诗”与“六义”是相同的意思,可有着不同的称谓。对于“六义”的理解,研究者历来有不同见解。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即风、雅、颂是诗的题材、主题,而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这样的说法,现在已被大多学者们所采用。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后人也将“赋、比、兴”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一、“赋”的表现手法
  在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中,“六诗”把“赋”解释为“铺”,亦然为“直铺陈”。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称赋,乃“赋则直陈其事”,“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郑玄《周礼·大师》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在朱熹《诗集传》中,“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也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的本义是贡赋,赋是土地,是用来给予天子所供奉的。各个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的时候都要有详细的单目,这样统计明确,避免纰漏,为了方便于天子的接收。而贡赋所有的物品都是用于祭祀而准备的,必须逐一铺陈。慢慢地,经过长期的演进,这样的物质贡赋形式,演化为后来的语言与文章的排列组合了。此后,“赋”就成为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的代表,以铺陈的方式把人与各个事物详细完整 地描述出来,彻底成为了一种语言形式了。
  “赋”其实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有描写,然后加以文字的叙述,是以表达主观思想情感的一种创作形式,也就是一种创作手段。
  例如《诗经·氓》,这是一篇以抒情为主描述婚姻悲剧的作品。全诗共分为六章,每章十句,均以女主人公自叙口吻而作。
  第一、二章是女主人公回忆自己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名男子形象。“氓”是对男子的一般称谓。从“抱布贸丝”中看出,应该是做贩卖丝生意的男子。“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些话表明男女约定了婚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的是处于热恋中的女子每日痴情地等待意中人,待嫁的急切心理。“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终于,男子来迎娶了,女子欢喜地与意中人在一起。这两章采用了直接铺陈的叙事手法,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质。
  二、“比”的表现手法
  郑玄《周礼·大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集传》中,“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刘勰《文心雕龙·比兴》释“比”时说:“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比”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的意思,也就是用打比方的办法,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但它又不是狭隘的比喻,它所比的事物的面是较之为宽泛一些的,如同以彼物比此物之意。
  《诗经》之中的诗整体用比,以表达思相感情,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再以《诗经·氓》为例。“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里见不到心上人的伤心与见到心上人的欢喜,形成两种情感比较;“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士有功可以与之过相抵消,而女子必须以贞信为节,这些都说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亦是“比”的手法的体现;“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的味道是甜美的呀,可是鸠吃的多了也会伤及性命,这里用来比喻爱情。爱情同样也是美好的,人们往往迷恋它,从而受到欺骗,男人沉溺于爱情可以很快就得到解脱,而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就无法自拔,深陷其中了!这是更是淋漓尽致的用“比”的手法表现思想感情的浓烈。
  三、“兴”的表现手法
  《毛诗正义》云:“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朱熹《诗集传》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云:“兴者,起也,……情者依微以拟议。”
  “兴”就是“起”,是说因为某种客观的事物或者景观景物的某种内在的特有性质,在恰如其分的情况下,激发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引发了作者的共鸣,使得思想感情活动的上扬,然后作者就用语言把它的形象描写下来,由此作为诗的开头,以此引出下面要咏唱的事物来,所以“兴”又称为“起兴”。换而言之,“兴”的外延是用联想的手段,寄托浓厚的感情,这就是托物寓情了。其作用是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只不过表达的手段是比较含蓄、蕴藉的。这样的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感情可以得到慢慢的侵染,一层层的慢慢铺扑面开来,使读者在浑然不觉的环境中达到诗歌体现的某种情境,从而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在《诗经》中,“兴”的运用,大多数发端和象征、比喻的作用是互相交融的,有的只有发端,有的仅与正句有音律上的作用,所以,这样的情况比较复杂,对于这类诗歌,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诗经·晨风》一开头写“鴥彼晨风,郁彼北林”,而下文接的是“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看到这样的诗句,我们来分析其中的内在联系,其实还是很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由此及彼的必然内在联系。这种情况在诗三百中确实存在,想必是因为年代久远而带来的理解障碍吧。不过,这样的起兴也属于其中不可省略的一类。
  我们再来看《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这本来是诗人借眼下所见的景物用此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是水鸟的和鸣本身就寄寓了情感,可以比喻为男女之情,或有男女之间恩爱之意味,所以这里的“兴”由本身的联想与想象,融合了实在的事物,使人觉得有迹可循了。
  四、小结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
  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生活,同时它所反映的又是更为广阔的天地,是高于生活的,《诗经》中描绘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当时时代特色的反映。在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情与生活,它给我们展现了殷周的社会与历史,可以说,它算得上是包罗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史诗作品。
  对于《诗经》的艺术手法,不仅为我国诗歌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上所述只是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小的枝节而已,今后还有需要我们不断的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理解,去解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刘勰撰.文心雕龙泽注[M].上海: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
  [2][宋]朱熹.诗集传2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3][清]方玉润.诗经原始(18卷首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唐]孔颖达.十三经注疏(20卷首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余冠英.诗经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
  [6]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7]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向熹.诗经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0]刘天泽,曾志华,司少华.《十三经辞典》(毛诗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校:王琪玖)
其他文献
用一种简便、通用的方法,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单体,以修饰二氧化硅为交联剂和增强剂,制备出一种具有较高机械强度和良好温度响应性能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SiO2PNIPAm/m-SiO
摘要:网络时代教育与被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束缚,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新教育和培养模式应运而生。网络对在职继续深造和接受党性教育的党校研究生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且体现在党校研究生教育的诸多方面。与此同时,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党校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本文旨在找寻网络影响党校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症结,充分发挥网络对党校研究生教育的积极作用,提出党校研究生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和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