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乱炖的心灵鸡汤:不再读书的人们聆听偶像的读书心得
当我们谈论书和读书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这个大众普遍不读书的时代,读书会反而成了新时尚,这是很有戏剧性的一幕:不再读书的人们似乎还是愿意听听偶像们的读书心得,喝几碗乱炖的心灵鸡汤。在读书热逐渐冷却的时代,以读书分享为名的代人读书事业迸发出了新的机会。商界大佬们组织的读书会隆重成为其中最炫目的一朵奇葩,是毫不意外的,这是成功学意识形态泛滥的时代后果。
让我们来到“中国金融博物馆读书会”,去聆听一下大佬们的声音。
任志强说:“我读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盲从;第二个阶段,迷惑;第三个阶段是探索。小时候因为作文不好,母亲逼我读书,就读《牡丹亭》,看不懂,硬塞,塞的时候就是想写好作文。后来我在司令部当参谋,读的书集中于军事政治,到改革开放时,突然发现跟不上,论经济,不懂经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读经济的书。”
刘晓光说:“对我影响最大的阅读是一些回忆录、人物传记,第一本是《阿登纳回忆录》,第二本是《田中角荣回忆录》,第三本书是《尼克松回忆录》。我们的成长阶段都是一样的。一个叫‘读万卷书’,一个叫‘行万里路’,一个叫‘阅人无数’。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跟我差不多,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慢慢读社会这本书,丰富、圆满自己的人生。”
很多学者也参与到了读书会之中,比如刘瑜、熊培云、张宏杰。刘瑜说:“一方面我们要拓展自由的边界,另一方面要盘活已有的自由,让孩子读更多的书,获得多元的知识来源,是可以做到的。”
金融博物馆是王巍在天津市政府支持下搞的一个纯公益民办博物馆,目的是普及金融知识。为吸引社会大众走进博物馆参观,还办了一些讲座、论坛。2011年春,任志强去讲当代公民社会责任,反响不错。后来他又去了两三次,与王巍越谈越起劲,二人遂达成共识,要把金融博物馆的论坛发展成为一个书院。
在任志强看来,国民读书的数量、质量、广度都与国家是否能强大有密切关系。读书人多了,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理性、多元、进步。
金融博物馆读书会在中国不算创举,读书会开办前,欧美同学会2005读书会、共识网读书会等都已有影响。但这些读书会属于沙龙性质,只对圈内人开放。“我们就是要打破局限,不是要为某个圈子服务。”任志强坚持要把金融博物馆读书会办成“对社会完全开放”的公益组织。
富豪读书会:读的不是书,而是人脉
金融博物馆读书会已经办了近两年,每期报名人数均超过7000,由于现场只能容纳500名观众,很多人只能站着听。黑压压的人群中,中年人占多数,当中也有不少六七十岁的老人。“哪怕他坐在那儿,我们也让年轻人看到,老人还这样去学习,你们更应该去学习。”任志强说,读书会旨在通过鼓励读书,让人们学会独立思考。
金融博物馆读书会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其所请嘉宾均为业界大佬不无关系。任志强本人是首期嘉宾,此后他陆续邀请到马云、柳传志、俞敏洪等,这些商界大佬本身便拥趸无数,站上讲台闲话古今,自然广受欢迎。
读书会在企业家圈子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嘉宾阵容可谓“豪华”。比如,任志强找到马云,马云又找来了史玉柱。据说嘉宾选择的标准是,要确实爱书、有影响力又有良好的价值观。
任志强看重读书会在“开启民智”上的作用,他将此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读书会能让大家独立思考,能够正确地认识问题。‘独立’、‘思考’这两个不能分开。”他也多次强调,“我们只是点燃一个火种,把你领进门,打开大门以后怎么走是你的事儿。”
这样的读书会对大佬们来说,与打高尔夫之类的Party似乎没多大区别,只是媒介换成书罢了;对听众来说,与其说是来听一场读书分享会,倒不如说是参与一场社交分享,除了现场聆听大佬的真言,还可以遇见同业与潜在合作伙伴。大佬读书会好比正和岛(一个企业家社交网站)的缩微版,形式上俨然一个预约审核版的免费商学院,不过内容上还确实多多少少带些公共和思想品质的。
据说,为了一睹这些大佬风采,有人专程打“飞的”赶场赴会。因为“往来无白丁”,外界也有人将此称为“富豪读书会”。不过,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定位本来就是要打造金融人、经济学家和社会精英人群的读书夜场,希望通过读书这个平台,拉近精英人士与大众读者之间的距离,交流读书感悟,分享人生故事。
任志强选择嘉宾的标准是,确实爱书、有影响力又有良好的价值观,他的好友潘石屹曾主动向他示好,却被任志强因“读书级别分量不够”拒之门外。
去年,任志强便投入1000万元,把金融博物馆读书会办公楼按照“央视标准”改造为演播厅。据他透露,一场读书会的运作资金大概需要七八万元,这笔费用主要来自读书会最后拍卖的一瓶红酒的收入。
红酒拍卖成为终场时的例行节目,通常叫价超过几万元后主持人就会落锤,资金用于宣传资料的制作和志愿者的津贴。有的听众站在过道里听两个小时,拍下那瓶红酒,然后赶飞机回去。
吴晓波们的“读书商业模式”
读书会的政商机会,存在于组织者参与者的胸襟抱负和智识志愿。读书会的志趣与主办单位的定位正相呼应,比如财新传媒的“《中国改革》读书会”着眼于公共政策与改革议题。
而中国政法大学的“蓟门书院”,则注重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作家方方发起的“我们爱”读书会则有鲜明的文学气质,参与者也多以文学爱好者居多。
当年社会改良家、哲学家梁漱溟先生搞乡村建设,每天清晨对学员讲“朝话”,也是读书会,谈及人生志业与公共建设的一切话题,说起来亦是一种切己务实的政治。
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起的波蓝狮子读书会在做读书的生意,精益阅读的同时还能赚,可谓两不耽误,两相促进。
蓝狮子读书会创办于2008年5月,主要面向高端商业人士,旨在做最好的商业阅读,目前拥有会员超过5万人,其中的付费会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每年交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会费,读书会每月给他们配3本至5本书,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与书有关的活动机会。该读书会运营不到一年即实现盈利。
“传统出版卖书是先给书后付钱,这个方式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营销方式,之所以想做这个读书会,就是为了把钱先收上来再给书。”吴晓波说。
杨早是一位民间读书会的发起人,他和《绿茶书情》主编绿茶、读易洞书店创办人邱小石三人共同发起的读易洞“阅读邻居”,依托独立书店,每期读书会确定一本书为主题,然后线上报名,线下活动。“阅读邻居”每期参与者20人,其一大特色是,参与者的开场白是每人推荐一到两本自己喜欢的书。参与者荐书的书单发到网上后,已经有好多人追着这个书单阅读。依靠业内的资源,“阅读邻居”每期邀请到的嘉宾皆足够分量。
近年来,读易洞书店几经搬迁,但一位北漂女场场不落地参加“阅读邻居”,这也是她留在北京的一大原因,“因为家乡没有这样的读书会”。
目前各类读书会基本上是以“线上组织、线下活动”的模式在运营,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使得“组织会员”、“读书分享”、“读者交流”和“会员福利”等一系列过程,全部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不仅将之做成不扣不折的线上读书会,还按照互联网思维来做事。
申音和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自媒体,瞄准的正是这样一个互联网读书会的市场,目前其视频与微信公号的影响力已经颇具规模,并且成功实现了付费会员制,5500个会员名额只用半天就已售罄,轻松入账160万元,近日该团队正在微信平台招募商家给会员提供福利。这类粉丝化的学习型读书会,将来的政治与商业上的影响力和可能性,是非常具有想象空间的。
当我们谈论书和读书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这个大众普遍不读书的时代,读书会反而成了新时尚,这是很有戏剧性的一幕:不再读书的人们似乎还是愿意听听偶像们的读书心得,喝几碗乱炖的心灵鸡汤。在读书热逐渐冷却的时代,以读书分享为名的代人读书事业迸发出了新的机会。商界大佬们组织的读书会隆重成为其中最炫目的一朵奇葩,是毫不意外的,这是成功学意识形态泛滥的时代后果。
让我们来到“中国金融博物馆读书会”,去聆听一下大佬们的声音。
任志强说:“我读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盲从;第二个阶段,迷惑;第三个阶段是探索。小时候因为作文不好,母亲逼我读书,就读《牡丹亭》,看不懂,硬塞,塞的时候就是想写好作文。后来我在司令部当参谋,读的书集中于军事政治,到改革开放时,突然发现跟不上,论经济,不懂经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读经济的书。”
刘晓光说:“对我影响最大的阅读是一些回忆录、人物传记,第一本是《阿登纳回忆录》,第二本是《田中角荣回忆录》,第三本书是《尼克松回忆录》。我们的成长阶段都是一样的。一个叫‘读万卷书’,一个叫‘行万里路’,一个叫‘阅人无数’。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跟我差不多,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慢慢读社会这本书,丰富、圆满自己的人生。”
很多学者也参与到了读书会之中,比如刘瑜、熊培云、张宏杰。刘瑜说:“一方面我们要拓展自由的边界,另一方面要盘活已有的自由,让孩子读更多的书,获得多元的知识来源,是可以做到的。”
金融博物馆是王巍在天津市政府支持下搞的一个纯公益民办博物馆,目的是普及金融知识。为吸引社会大众走进博物馆参观,还办了一些讲座、论坛。2011年春,任志强去讲当代公民社会责任,反响不错。后来他又去了两三次,与王巍越谈越起劲,二人遂达成共识,要把金融博物馆的论坛发展成为一个书院。
在任志强看来,国民读书的数量、质量、广度都与国家是否能强大有密切关系。读书人多了,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理性、多元、进步。
金融博物馆读书会在中国不算创举,读书会开办前,欧美同学会2005读书会、共识网读书会等都已有影响。但这些读书会属于沙龙性质,只对圈内人开放。“我们就是要打破局限,不是要为某个圈子服务。”任志强坚持要把金融博物馆读书会办成“对社会完全开放”的公益组织。
富豪读书会:读的不是书,而是人脉
金融博物馆读书会已经办了近两年,每期报名人数均超过7000,由于现场只能容纳500名观众,很多人只能站着听。黑压压的人群中,中年人占多数,当中也有不少六七十岁的老人。“哪怕他坐在那儿,我们也让年轻人看到,老人还这样去学习,你们更应该去学习。”任志强说,读书会旨在通过鼓励读书,让人们学会独立思考。
金融博物馆读书会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其所请嘉宾均为业界大佬不无关系。任志强本人是首期嘉宾,此后他陆续邀请到马云、柳传志、俞敏洪等,这些商界大佬本身便拥趸无数,站上讲台闲话古今,自然广受欢迎。
读书会在企业家圈子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嘉宾阵容可谓“豪华”。比如,任志强找到马云,马云又找来了史玉柱。据说嘉宾选择的标准是,要确实爱书、有影响力又有良好的价值观。
任志强看重读书会在“开启民智”上的作用,他将此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读书会能让大家独立思考,能够正确地认识问题。‘独立’、‘思考’这两个不能分开。”他也多次强调,“我们只是点燃一个火种,把你领进门,打开大门以后怎么走是你的事儿。”
这样的读书会对大佬们来说,与打高尔夫之类的Party似乎没多大区别,只是媒介换成书罢了;对听众来说,与其说是来听一场读书分享会,倒不如说是参与一场社交分享,除了现场聆听大佬的真言,还可以遇见同业与潜在合作伙伴。大佬读书会好比正和岛(一个企业家社交网站)的缩微版,形式上俨然一个预约审核版的免费商学院,不过内容上还确实多多少少带些公共和思想品质的。
据说,为了一睹这些大佬风采,有人专程打“飞的”赶场赴会。因为“往来无白丁”,外界也有人将此称为“富豪读书会”。不过,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定位本来就是要打造金融人、经济学家和社会精英人群的读书夜场,希望通过读书这个平台,拉近精英人士与大众读者之间的距离,交流读书感悟,分享人生故事。
任志强选择嘉宾的标准是,确实爱书、有影响力又有良好的价值观,他的好友潘石屹曾主动向他示好,却被任志强因“读书级别分量不够”拒之门外。
去年,任志强便投入1000万元,把金融博物馆读书会办公楼按照“央视标准”改造为演播厅。据他透露,一场读书会的运作资金大概需要七八万元,这笔费用主要来自读书会最后拍卖的一瓶红酒的收入。
红酒拍卖成为终场时的例行节目,通常叫价超过几万元后主持人就会落锤,资金用于宣传资料的制作和志愿者的津贴。有的听众站在过道里听两个小时,拍下那瓶红酒,然后赶飞机回去。
吴晓波们的“读书商业模式”
读书会的政商机会,存在于组织者参与者的胸襟抱负和智识志愿。读书会的志趣与主办单位的定位正相呼应,比如财新传媒的“《中国改革》读书会”着眼于公共政策与改革议题。
而中国政法大学的“蓟门书院”,则注重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作家方方发起的“我们爱”读书会则有鲜明的文学气质,参与者也多以文学爱好者居多。
当年社会改良家、哲学家梁漱溟先生搞乡村建设,每天清晨对学员讲“朝话”,也是读书会,谈及人生志业与公共建设的一切话题,说起来亦是一种切己务实的政治。
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起的波蓝狮子读书会在做读书的生意,精益阅读的同时还能赚,可谓两不耽误,两相促进。
蓝狮子读书会创办于2008年5月,主要面向高端商业人士,旨在做最好的商业阅读,目前拥有会员超过5万人,其中的付费会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每年交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会费,读书会每月给他们配3本至5本书,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与书有关的活动机会。该读书会运营不到一年即实现盈利。
“传统出版卖书是先给书后付钱,这个方式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营销方式,之所以想做这个读书会,就是为了把钱先收上来再给书。”吴晓波说。
杨早是一位民间读书会的发起人,他和《绿茶书情》主编绿茶、读易洞书店创办人邱小石三人共同发起的读易洞“阅读邻居”,依托独立书店,每期读书会确定一本书为主题,然后线上报名,线下活动。“阅读邻居”每期参与者20人,其一大特色是,参与者的开场白是每人推荐一到两本自己喜欢的书。参与者荐书的书单发到网上后,已经有好多人追着这个书单阅读。依靠业内的资源,“阅读邻居”每期邀请到的嘉宾皆足够分量。
近年来,读易洞书店几经搬迁,但一位北漂女场场不落地参加“阅读邻居”,这也是她留在北京的一大原因,“因为家乡没有这样的读书会”。
目前各类读书会基本上是以“线上组织、线下活动”的模式在运营,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使得“组织会员”、“读书分享”、“读者交流”和“会员福利”等一系列过程,全部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不仅将之做成不扣不折的线上读书会,还按照互联网思维来做事。
申音和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自媒体,瞄准的正是这样一个互联网读书会的市场,目前其视频与微信公号的影响力已经颇具规模,并且成功实现了付费会员制,5500个会员名额只用半天就已售罄,轻松入账160万元,近日该团队正在微信平台招募商家给会员提供福利。这类粉丝化的学习型读书会,将来的政治与商业上的影响力和可能性,是非常具有想象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