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湛江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颁布两年多来的文化强市建设中,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创新建设发展文化的路子。对在新起点上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强市、文化强省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文化 建设 创新 思考
湛江是“人口大市,经济小市”,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围绕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目标,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工作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新文化强市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在总量处于全省平均线以上。至2012年底,全市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 6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121个、文化室1500多家、农家书屋1502家,农村文化楼、流动读书室、文化铺仔5000多个。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面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渔船通)、农村电影放映、县区数字影院、农家书屋等工程实现100%全覆盖。三是文化惠民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定期举办艺术节、合唱节、春节联欢晚会、新年音乐会、军民联欢晚会等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湛江“开心广场”自2002年开演以来,每年演出100多场。雷州文化节、廉江红橙节、吴川粤剧节暨订戏会、赤坎区邻居节、霞山区社区艺术节、坡头区艺术一条街等“一地一品牌”格局初步形成。
(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一是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目前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35处,市级99处。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卓有成效。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逐步形成,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省级26个、市级52个。三是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日益加强。省级雷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在加快建设,雷州石狗生态园文化产业基地完成设计规划。海洋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连续成功举办了6届湛江海上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得“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称号,连续多年举办海洋博览会、海洋图书文化节等活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徐闻“大汉三墩”文化旅游区建成。
(三)、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是湛江日报社、市新华书店、市广播电视台3个文化单位经营(销售)额均突破亿元大关。市印刷行业总量和规模快速增长,296家企业年总产值达到8.8亿元,年增长率109%。“华丽金”、“华碟”等成为国内知名的预录光盘和可录光盘生产基地。二是本土文化工艺品制作已成为传播湛江文化的新载体。设计开发国家级非遗项目“雷州石狗”主题笔筒、印章、雕塑等系列产品,国家级非遗项目“遂溪醒狮”车饰,湛江本土特色主题的版画、红泥画等本土文化工艺品。三是举办2010、2011两届湛江动漫文化节,首届北部湾(湛江)动漫文化节,动漫产品研发制作和动漫人才培训等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新亮点,部分重点文化产业在粤西处于龙头领先地位。
(四)、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建立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二是建立了“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250万元,参照省的做法,对重点艺术门类和重点文艺作品进行扶持。三是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
二、创新文化强市建设工作的做法
(一)、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一是制定目标,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继出台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湛江”、推动“文化崛起”等决定。二是保证投入,整合各方资源办文化。各级政府在现有的财力下,仍不断加大文化经费的投入,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财政预算。三是加强监管,确保文化建设有序发展。通过签订责任书、实地督查检查、政府专报督办和媒体定期发布工作进度等方法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二)、形成文化建设合力。一是加强各文化事业单位、各文化团体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各文化单位加强与高校、农垦、部队以及文化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共同参与文化建设。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和群众以各种形式办文化。引导大型企业直接参与承办重大文化活动或者作为赞助商参与组织策划,鼓励各地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园区建设。三是群众文化共建共享,让群众通过各种大型晚会等提升文艺创作与演出水平。
(三)、提升文化建设实效。一是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通过整合各方力量,科学利用分配有限的经费,开展文化建设。二是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实际。把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资源,部队、高校、农垦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助力文化建设。三是立足城乡文化需求不平衡的实际。通过文化志愿者队伍、“送文化下乡”活动等,让城乡群众分享文化建设成果。
三、创新文化强市建设工作的困难
与先进地区相比,湛江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是文化设施欠账多。没有叫得响的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等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没有文化主题公园,“三馆一站”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
二是文化投入缺口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但每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还比较低,文化阵地、设施、活动建设和开展还不够。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不足。文化产业起步慢、规模小,实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少,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群未建立起来。
四是文化拔尖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匮乏。基层文化事业单位待遇偏低,人才流失严重,队伍青黄不接。
五是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机构不固定,人员编制挪用、兼职工作较多。个别地方机构改革中文化部门的地位被削弱。 四、创新文化强市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鼓励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办文化。一是鼓励群众共建共享文化。通过举办社区艺术节、农民文化节等,调动群众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和热爱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多为群众搭建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捐建文化室(楼)、资助文化项目、赞助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活动设施和场地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大通过民间资本办文化的运作力度,举办更多更好的农民艺术节、生态旅游文化节、民间艺术文化节等。三是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如成立民间艺术演出公司,促使民间艺术展演产业化。开发生产地方特色文化工艺礼品、投资文化旅游和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服务等。
(二)、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一是以“特色文化+滨海旅游”模式发展文化旅游,提升滨海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结合目前建设“五岛一湾”的滨海旅游,打造“人文一日游”旅游精品,打造特色民俗文化节目,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二是加大对广州湾历史文化的挖掘。打造成“欧陆风情街”,建设集文化性、休闲性、游览性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三是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大对“九洲江文化创意园”、“湛江文化创意设计基地”和动漫游戏衍生产品等的扶持。四是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体系。以雷州文化、海洋文化为主打,打造徐闻海上丝绸之路、雷州文化、遂溪醒狮、廉江九洲江、吴川三绝、南派粤剧、赤坎古商埠、霞山欧陆风情、滨海休闲、麻章特色民俗、坡头区滨海旅游、军港文化、东海人龙舞等特色区域性文化品牌。
(三)、整合培育文化人才资源。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培养制。加强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艺创作表演、文化科技开发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二是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制订《湛江市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办法》,营造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拓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渠道。通过各种学术参观、到高校专业学习、异地交流等不同渠道培养文化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打响本土特色文化品牌。一是加强保护和挖掘。尤其是加强雷州文化中杰出人物、传奇故事、精彩典故以及“国字号”非遗的研究挖掘。二是加大整合与展示。举办专题展览、展演、学术研讨会、论坛,开辟博客、微博、报纸专栏,创作拍摄微电影、舞台艺术、影视和动漫等宣传推介雷州文化。三是打造拳头产品。加快建设雷剧院、民俗馆、“非遗”传习所、雷剧培训基地,发展雷州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石狗游戏产品,打造雷州石狗文化品牌。设计雕刻、飘色、泥塑、醒狮、傩舞等文化工艺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延伸文化旅游业产业链。
参考文献:
[1]《中共湛江市委、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实施意见》
[2]梁宗显.推动湛江文化崛起的几点思考.湛江日报,2012年7月15日。
作者简介:黎明(1976—),男,本科,群众文化专业馆员,主要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摄影宣传等工作和研究。现任湛江市文化馆(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关键字]文化 建设 创新 思考
湛江是“人口大市,经济小市”,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围绕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目标,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工作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新文化强市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在总量处于全省平均线以上。至2012年底,全市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 6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121个、文化室1500多家、农家书屋1502家,农村文化楼、流动读书室、文化铺仔5000多个。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面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渔船通)、农村电影放映、县区数字影院、农家书屋等工程实现100%全覆盖。三是文化惠民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定期举办艺术节、合唱节、春节联欢晚会、新年音乐会、军民联欢晚会等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湛江“开心广场”自2002年开演以来,每年演出100多场。雷州文化节、廉江红橙节、吴川粤剧节暨订戏会、赤坎区邻居节、霞山区社区艺术节、坡头区艺术一条街等“一地一品牌”格局初步形成。
(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一是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目前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35处,市级99处。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卓有成效。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逐步形成,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省级26个、市级52个。三是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日益加强。省级雷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在加快建设,雷州石狗生态园文化产业基地完成设计规划。海洋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连续成功举办了6届湛江海上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得“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称号,连续多年举办海洋博览会、海洋图书文化节等活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徐闻“大汉三墩”文化旅游区建成。
(三)、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是湛江日报社、市新华书店、市广播电视台3个文化单位经营(销售)额均突破亿元大关。市印刷行业总量和规模快速增长,296家企业年总产值达到8.8亿元,年增长率109%。“华丽金”、“华碟”等成为国内知名的预录光盘和可录光盘生产基地。二是本土文化工艺品制作已成为传播湛江文化的新载体。设计开发国家级非遗项目“雷州石狗”主题笔筒、印章、雕塑等系列产品,国家级非遗项目“遂溪醒狮”车饰,湛江本土特色主题的版画、红泥画等本土文化工艺品。三是举办2010、2011两届湛江动漫文化节,首届北部湾(湛江)动漫文化节,动漫产品研发制作和动漫人才培训等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新亮点,部分重点文化产业在粤西处于龙头领先地位。
(四)、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建立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二是建立了“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250万元,参照省的做法,对重点艺术门类和重点文艺作品进行扶持。三是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
二、创新文化强市建设工作的做法
(一)、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一是制定目标,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继出台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湛江”、推动“文化崛起”等决定。二是保证投入,整合各方资源办文化。各级政府在现有的财力下,仍不断加大文化经费的投入,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财政预算。三是加强监管,确保文化建设有序发展。通过签订责任书、实地督查检查、政府专报督办和媒体定期发布工作进度等方法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二)、形成文化建设合力。一是加强各文化事业单位、各文化团体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各文化单位加强与高校、农垦、部队以及文化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共同参与文化建设。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和群众以各种形式办文化。引导大型企业直接参与承办重大文化活动或者作为赞助商参与组织策划,鼓励各地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园区建设。三是群众文化共建共享,让群众通过各种大型晚会等提升文艺创作与演出水平。
(三)、提升文化建设实效。一是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通过整合各方力量,科学利用分配有限的经费,开展文化建设。二是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实际。把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资源,部队、高校、农垦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助力文化建设。三是立足城乡文化需求不平衡的实际。通过文化志愿者队伍、“送文化下乡”活动等,让城乡群众分享文化建设成果。
三、创新文化强市建设工作的困难
与先进地区相比,湛江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是文化设施欠账多。没有叫得响的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等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没有文化主题公园,“三馆一站”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
二是文化投入缺口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但每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还比较低,文化阵地、设施、活动建设和开展还不够。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不足。文化产业起步慢、规模小,实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少,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群未建立起来。
四是文化拔尖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匮乏。基层文化事业单位待遇偏低,人才流失严重,队伍青黄不接。
五是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机构不固定,人员编制挪用、兼职工作较多。个别地方机构改革中文化部门的地位被削弱。 四、创新文化强市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鼓励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办文化。一是鼓励群众共建共享文化。通过举办社区艺术节、农民文化节等,调动群众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和热爱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多为群众搭建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捐建文化室(楼)、资助文化项目、赞助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活动设施和场地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大通过民间资本办文化的运作力度,举办更多更好的农民艺术节、生态旅游文化节、民间艺术文化节等。三是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如成立民间艺术演出公司,促使民间艺术展演产业化。开发生产地方特色文化工艺礼品、投资文化旅游和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服务等。
(二)、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一是以“特色文化+滨海旅游”模式发展文化旅游,提升滨海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结合目前建设“五岛一湾”的滨海旅游,打造“人文一日游”旅游精品,打造特色民俗文化节目,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二是加大对广州湾历史文化的挖掘。打造成“欧陆风情街”,建设集文化性、休闲性、游览性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三是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大对“九洲江文化创意园”、“湛江文化创意设计基地”和动漫游戏衍生产品等的扶持。四是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体系。以雷州文化、海洋文化为主打,打造徐闻海上丝绸之路、雷州文化、遂溪醒狮、廉江九洲江、吴川三绝、南派粤剧、赤坎古商埠、霞山欧陆风情、滨海休闲、麻章特色民俗、坡头区滨海旅游、军港文化、东海人龙舞等特色区域性文化品牌。
(三)、整合培育文化人才资源。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培养制。加强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艺创作表演、文化科技开发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二是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制订《湛江市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办法》,营造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拓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渠道。通过各种学术参观、到高校专业学习、异地交流等不同渠道培养文化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打响本土特色文化品牌。一是加强保护和挖掘。尤其是加强雷州文化中杰出人物、传奇故事、精彩典故以及“国字号”非遗的研究挖掘。二是加大整合与展示。举办专题展览、展演、学术研讨会、论坛,开辟博客、微博、报纸专栏,创作拍摄微电影、舞台艺术、影视和动漫等宣传推介雷州文化。三是打造拳头产品。加快建设雷剧院、民俗馆、“非遗”传习所、雷剧培训基地,发展雷州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石狗游戏产品,打造雷州石狗文化品牌。设计雕刻、飘色、泥塑、醒狮、傩舞等文化工艺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延伸文化旅游业产业链。
参考文献:
[1]《中共湛江市委、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实施意见》
[2]梁宗显.推动湛江文化崛起的几点思考.湛江日报,2012年7月15日。
作者简介:黎明(1976—),男,本科,群众文化专业馆员,主要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摄影宣传等工作和研究。现任湛江市文化馆(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