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首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并不乐观,大学生感恩意识匮乏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重视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321-0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及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溺爱等,人们的感恩意识在不断退化。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感恩教育也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道德教育之一。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使其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以下就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媒介,传授相关的道德观念对于教育对象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自爱和他爱相结合的生命教育[1]。我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人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极为推崇[2]。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甚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背离。一些大学生在利益的驱使下,缺失应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2004年11月1日,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一份署名为“心酸父亲”的来信,控诉其孩子只知道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玩潇洒”,而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拒绝感恩[3]。 “爱心大使”丛飞,11年间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然而,当他家财散尽身患癌症,生命垂危时,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却没有一个来看望他。有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及其家长竟打电话或写信给丛飞,抱怨“你不是说要供我们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不是坑人吗?”[4]。2007年,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古人尚能“施恩勿念,受人勿忘”,而现代社会人们的感恩意识为何如此的淡漠。试想他们对待自己的父母和恩人尚且如此,又怎么敢奢望他们会善待老师和他人?国家有难,又怎么敢指望他们为国家献出一切呢?看来,感恩教育对这些人是缺失的。对这一现状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不能不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养成感恩父母和恩人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只有让学生学会感恩,才有可能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2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1.2.1 从小父母过于溺爱,致使家庭感恩教育缺失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据调查:当前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纠其原因主要在于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给孩子,家务却很少让孩子动手,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尽量的满足,父母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
1.2.2 中学时期过分追求升学率,导致道德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同时,近年来,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留守子女,这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和互补,逐渐导致德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缺失。部分中学教师也感觉教育的压力太大,有时候部分家长也缺乏对教育工作者的体谅和沟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早期的德育的养成和培育。现在有的中学生感恩意识退化得让人触目惊心。2003年2月7日晚上。豫西三门峡市区的一个17岁的中学生小于的父亲酒后到其外祖父家,让小于回去给爷爷奶奶拜个年。小于不同意。为此,二人发生争吵,小于挥刀砍在父亲的脸上。其父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尔后,失去理智的小于认为这一切皆因爷爷奶奶引起,遂持一把斧头,直奔爷爷奶奶家,用斧头照其爷爷奶奶身上乱砍,致奶奶身体多处受伤。小于的爷爷颅脑被砍得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所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1.2.3 后天道德教育的不足和当代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致使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只限于表面形式,加之大学生受当代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近年来,有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学成后却毁约不回单位工作;有些企业为到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垫付了所欠学费,然而工作一、两年后,学生跳槽时却义无返顾,甚至不还企业为自己垫付的学费。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偏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甚至埋怨父母无能,等等。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和感恩教育的不足及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增强其认识社会和回报社会的重要作用。
1.2.4 传统感恩教育违背道德教育的伦理精神,对于道德主体产生负面效应:首先,传统感恩教育强调施恩者不必图报恩,这使得感恩成为远离世俗道德教育的形而上学的道德理念。对此,向康文认为[5]:德行伦理学认为助人是一种自然行为。行善本身就是快乐。但“不图报”非“拒绝报”,一个只给予而拒绝回报的人,其慈善行为是难以持续的。为了能继续施恩,施恩者也会接受适当的回报,只不过“回报”不是“施恩”的目的,而是“施恩”的自然结果。其次,传统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的效果片面扭曲,感恩道德的价值异化。第一,形成了以恩惠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注重对施恩者的尊重与服从,为报恩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主动满足施恩者的精神及物质利益需要。这种特殊的感恩精神体现了主体间的义务与权益的不对等关系,将报恩抽象的理解为道德命令。例如:孔明鞠躬尽瘁的辅佐不仁不义的阿斗,郭巨为孝敬母亲活埋亲生儿子。这种不近人情荒谬的恪守“忠”、“孝”之德的报恩行为在不自觉中走向人道的对立面。第二,以人格不平等为前提的感恩被强化和扩展,造成了道德个体人格的扭曲。社会生活中排斥甚至忽略下位者的正当追求,不利于形成社会公平与正义,为个体的奴性心态形成提供了温床,导致个体发展倾向于保守,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1]。
2 重视和加强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2.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感恩教育: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很多家长和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笔者认为大学应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学生对感恩更会有良好的提悟。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教育过程的亲身体验。在感恩教育中通过学生亲身体悟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良好品德。如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如传统中秋佳节之时,要求学生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在假期里,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必须积极主动的和父母聊天和汇报学习生活情况等。通过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使大学生不但自觉知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这无形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另外教育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呼唤感恩的回归,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懂得感恩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他们才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2.2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
2.2.1 学校教育位于感恩教育的主导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学校应教育学生:我们人人都应当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激钟爱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是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美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懂得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和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同时,学校管理机构在制定评选优先的措施时,应注重德、智、体平衡发展,具体职能 制定感恩档案和测评体系,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道德氛围。
2.2.2 父母作为道德主体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道德主体一生的发展。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有的家长为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更何况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从感恩教育入手,家长首先要活出感恩的生活来。使孩子感悟到: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从而让他们树立起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学业。并教育孩子将态度化做实际行动,从爱父母做起。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将来又怎么可能去爱他人、爱事业、爱国家?我们家长切记不可过度溺爱,将孩子实践爱长辈的所有萌芽扼杀。对于家庭教育,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形式到感悟。
2.2.3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源流和归宿。与家庭教育侧重于身教、学校教育侧重于言教相比,社会教育主要侧重于境教。境教与非选择性的明确的言教和自我的模仿性的身教不同,它是一种选择性、暗示性的教育。境教是指每个人在社会中通过深入社会生活、与环境接触而受到教育,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7]。感恩并非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荀子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仪,礼仪生而制法度”[8],他认为礼仪等道德规范是通过后天道德教育习得的。学生在身心成长阶段,社会生活中不良道德环境的污染对其感恩意识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实践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优化社会教育环境。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媒体等舆论宣传作用,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弘扬先进文化,开展感恩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感恩教育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其次,树立更多有时代特色的如吴天祥、牛玉儒等先进公仆典型和洪战辉、丛飞等先进群众典型,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让更多大学生被身边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同时利于红色教育资源,用革命史来宣传英雄事迹,激励大学生感恩社会、立志报国。最后,要善于应用网络和影视资源。即要控制网络、影视宣传阵地,减少和遏制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垃圾,同时,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网络、影视宣传社会正面典型,多编辑经典名剧,多出精品。另外,因为目前感恩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增强自觉抵御不良文化和腐朽思想影响的免疫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并逐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知荣知耻,知恩报恩,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可见,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妍妍,李建华.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构建[J]. 现代大学教育,2010(4):91-95
[2] 向康文,昌耀怀. 感恩的道德价值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0( 1):77-80
[3] 李振斌,李洋任.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1).[EB/OL].新浪读书.新浪网.(2006-09-27)[2010-06-18]http://book.sina.com.cn/nzt/edu/wentihaizi/5.shtml
[4] 赵刚.丛飞:300多万家财资助178名贫困学生[EB/OL].娱乐.人民网.(2005-07-01)[2010-06-18]http://ent.people.com.cn/GB/8222/42055/49902/49906/3511177.html
[5] 向康文.“恩”的伦理分析 [J].道德与文明,2009(3):59
[6] 孟子.孟子[O].万丽华,蓝旭,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4
[7] 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44
[8] 荀子.荀子[O].安小兰,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72
作者单位:721013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321-0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及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溺爱等,人们的感恩意识在不断退化。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感恩教育也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道德教育之一。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使其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以下就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媒介,传授相关的道德观念对于教育对象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自爱和他爱相结合的生命教育[1]。我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人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极为推崇[2]。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甚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背离。一些大学生在利益的驱使下,缺失应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2004年11月1日,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一份署名为“心酸父亲”的来信,控诉其孩子只知道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玩潇洒”,而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拒绝感恩[3]。 “爱心大使”丛飞,11年间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然而,当他家财散尽身患癌症,生命垂危时,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却没有一个来看望他。有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及其家长竟打电话或写信给丛飞,抱怨“你不是说要供我们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不是坑人吗?”[4]。2007年,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古人尚能“施恩勿念,受人勿忘”,而现代社会人们的感恩意识为何如此的淡漠。试想他们对待自己的父母和恩人尚且如此,又怎么敢奢望他们会善待老师和他人?国家有难,又怎么敢指望他们为国家献出一切呢?看来,感恩教育对这些人是缺失的。对这一现状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不能不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养成感恩父母和恩人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只有让学生学会感恩,才有可能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2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1.2.1 从小父母过于溺爱,致使家庭感恩教育缺失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据调查:当前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纠其原因主要在于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给孩子,家务却很少让孩子动手,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尽量的满足,父母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
1.2.2 中学时期过分追求升学率,导致道德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同时,近年来,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留守子女,这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和互补,逐渐导致德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缺失。部分中学教师也感觉教育的压力太大,有时候部分家长也缺乏对教育工作者的体谅和沟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早期的德育的养成和培育。现在有的中学生感恩意识退化得让人触目惊心。2003年2月7日晚上。豫西三门峡市区的一个17岁的中学生小于的父亲酒后到其外祖父家,让小于回去给爷爷奶奶拜个年。小于不同意。为此,二人发生争吵,小于挥刀砍在父亲的脸上。其父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尔后,失去理智的小于认为这一切皆因爷爷奶奶引起,遂持一把斧头,直奔爷爷奶奶家,用斧头照其爷爷奶奶身上乱砍,致奶奶身体多处受伤。小于的爷爷颅脑被砍得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所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1.2.3 后天道德教育的不足和当代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致使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只限于表面形式,加之大学生受当代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近年来,有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学成后却毁约不回单位工作;有些企业为到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垫付了所欠学费,然而工作一、两年后,学生跳槽时却义无返顾,甚至不还企业为自己垫付的学费。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偏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甚至埋怨父母无能,等等。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和感恩教育的不足及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增强其认识社会和回报社会的重要作用。
1.2.4 传统感恩教育违背道德教育的伦理精神,对于道德主体产生负面效应:首先,传统感恩教育强调施恩者不必图报恩,这使得感恩成为远离世俗道德教育的形而上学的道德理念。对此,向康文认为[5]:德行伦理学认为助人是一种自然行为。行善本身就是快乐。但“不图报”非“拒绝报”,一个只给予而拒绝回报的人,其慈善行为是难以持续的。为了能继续施恩,施恩者也会接受适当的回报,只不过“回报”不是“施恩”的目的,而是“施恩”的自然结果。其次,传统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的效果片面扭曲,感恩道德的价值异化。第一,形成了以恩惠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注重对施恩者的尊重与服从,为报恩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主动满足施恩者的精神及物质利益需要。这种特殊的感恩精神体现了主体间的义务与权益的不对等关系,将报恩抽象的理解为道德命令。例如:孔明鞠躬尽瘁的辅佐不仁不义的阿斗,郭巨为孝敬母亲活埋亲生儿子。这种不近人情荒谬的恪守“忠”、“孝”之德的报恩行为在不自觉中走向人道的对立面。第二,以人格不平等为前提的感恩被强化和扩展,造成了道德个体人格的扭曲。社会生活中排斥甚至忽略下位者的正当追求,不利于形成社会公平与正义,为个体的奴性心态形成提供了温床,导致个体发展倾向于保守,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1]。
2 重视和加强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2.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感恩教育: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很多家长和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笔者认为大学应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学生对感恩更会有良好的提悟。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教育过程的亲身体验。在感恩教育中通过学生亲身体悟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良好品德。如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如传统中秋佳节之时,要求学生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在假期里,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必须积极主动的和父母聊天和汇报学习生活情况等。通过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使大学生不但自觉知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这无形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另外教育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呼唤感恩的回归,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懂得感恩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他们才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2.2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
2.2.1 学校教育位于感恩教育的主导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学校应教育学生:我们人人都应当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激钟爱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是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美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懂得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和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同时,学校管理机构在制定评选优先的措施时,应注重德、智、体平衡发展,具体职能 制定感恩档案和测评体系,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道德氛围。
2.2.2 父母作为道德主体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道德主体一生的发展。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有的家长为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更何况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从感恩教育入手,家长首先要活出感恩的生活来。使孩子感悟到: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从而让他们树立起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学业。并教育孩子将态度化做实际行动,从爱父母做起。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将来又怎么可能去爱他人、爱事业、爱国家?我们家长切记不可过度溺爱,将孩子实践爱长辈的所有萌芽扼杀。对于家庭教育,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形式到感悟。
2.2.3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源流和归宿。与家庭教育侧重于身教、学校教育侧重于言教相比,社会教育主要侧重于境教。境教与非选择性的明确的言教和自我的模仿性的身教不同,它是一种选择性、暗示性的教育。境教是指每个人在社会中通过深入社会生活、与环境接触而受到教育,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7]。感恩并非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荀子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仪,礼仪生而制法度”[8],他认为礼仪等道德规范是通过后天道德教育习得的。学生在身心成长阶段,社会生活中不良道德环境的污染对其感恩意识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实践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优化社会教育环境。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媒体等舆论宣传作用,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弘扬先进文化,开展感恩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感恩教育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其次,树立更多有时代特色的如吴天祥、牛玉儒等先进公仆典型和洪战辉、丛飞等先进群众典型,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让更多大学生被身边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同时利于红色教育资源,用革命史来宣传英雄事迹,激励大学生感恩社会、立志报国。最后,要善于应用网络和影视资源。即要控制网络、影视宣传阵地,减少和遏制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垃圾,同时,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网络、影视宣传社会正面典型,多编辑经典名剧,多出精品。另外,因为目前感恩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增强自觉抵御不良文化和腐朽思想影响的免疫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并逐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知荣知耻,知恩报恩,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可见,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妍妍,李建华.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构建[J]. 现代大学教育,2010(4):91-95
[2] 向康文,昌耀怀. 感恩的道德价值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0( 1):77-80
[3] 李振斌,李洋任.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1).[EB/OL].新浪读书.新浪网.(2006-09-27)[2010-06-18]http://book.sina.com.cn/nzt/edu/wentihaizi/5.shtml
[4] 赵刚.丛飞:300多万家财资助178名贫困学生[EB/OL].娱乐.人民网.(2005-07-01)[2010-06-18]http://ent.people.com.cn/GB/8222/42055/49902/49906/3511177.html
[5] 向康文.“恩”的伦理分析 [J].道德与文明,2009(3):59
[6] 孟子.孟子[O].万丽华,蓝旭,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4
[7] 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44
[8] 荀子.荀子[O].安小兰,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72
作者单位:721013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