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基准,是机构投资者为总体资产和各资产类别设立的投资目标和业绩考核标准。一般来讲,战胜投资基准即意味着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投资基准分为相对基准和绝对基准,投资者在实际运作中根据市场特征和自身的需求加以选择。
投资的过程比较复杂,但目标应只有一个,就是收益。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并界定一个可量化的基准,持续地检查自己是否偏离于自己最重要的目标,才是成功投资应有的模式。因此,机构投资者总体组合基准的设定通常就是其长期收益目标,再通过基于各类资产基准的配置,以满足总体目标的需求。投资过程中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战胜投资基准这个目标。
相对基准是以某种能代表市场收益的指数作为投资基准,由于大多来自公开市场,随着指数价格的变动会有一定的波动性。相对基准可以是一个指数,也可以是几个指数加权的复合基准,需要投资者根据投资偏好和地域进行选择。
相对基准的特点。首先,相对基准要具有可投资性,即投资者可以投资于基准构成的所有成份证券,极而言之可以完全复制指数。其次,相对基准要有代表性,即指数可以反映整个市场的特征,或者某类风格或行业的特征。第三,相对基准的成份证券要有充分的分散性,即指数不是由单只或者几只证券构成,避免非系统性风险对指数产生大的影响。第四,相对基准证券构成信息要有可获得性,除了基准的收益率能获得外,还能获得基准的构成明细,以及成份证券的收益率和市值权重等信息。最后,相对基准的信息要有连续性和独立性,通常应为第三方权威机构提供数据信息,数据信息披露要足够频繁,历史数据可追溯。
应用相对基准的资产类别。基于以上特点,人们对一些公开市场交易的资产大多采取相对基准。
股票资产,无论是境内股票还是境外股票,由于其市场流动性强,指数披露规范,投资者通常会选择单一股票指数或者是区域、风格的复合指数作为相对基准。股票基准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外部指数的可用性和代表性,更重要的是选择与机构自身投资能力、投资需要、投资管理方式相适应的指数。基准的调整通常伴随投资能力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精细化过程。此外,在选择股票指数作为相对基准时,应选取包含红利再投资的指数,因为一般来讲投资者获取的红利会留存在组合进行再投资,其长期的累积效应不应被忽视。从指数的历史表现来看,随着投资期的拉长,红利的累积效应越明显,包含红利再投资的指数收益要比不含红利再投资的指数高,回溯时间越长,差异越大。
债券资产,由于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特征非常类似,同样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指数披露规范,投资者会选取债券指数作为相对基准。在选择债券指数作为相对基准时,可选取全市场的债券指数作为基准,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投资品种的需要选择国债指数、企业债指数加权产生的复合指数,还可以根据投资期限的需要选择中短期债券指数或长期债券指数作为基准。
现金资产,机构投资者在进行长期投资时,理论上不应该将现金作为一类资产进行配置,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流动性的要求经常会出现一部分现金在账上。对这些现金管理的考评就需要有合理的基准。由于现金所投资的货币市场也是一个公开市场,国际投资者通常将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作为基准,国内投资者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基准。此外国内投资者还有将七天回购利率作为现金投资基准。这些基准的收益均为正数,且波动较小,究竟属于相对基准还是绝对基准尚存争议,但其连续性的波动性特征更类似于相对基准。
绝对基准以一个固定的值为投资基准,市场关联性低,呈现低波动性。虽然绝对基准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数,但其设定的过程绝不简单。
绝对基准的特点。首先,绝对基准一般应用于非公开市场,投资者无法根据指数投资到目标市场。其次,绝对基准代表了某类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对投资单一项目起到了指导作用。第三,绝对基准可以根据投资者的特殊投资策略进行设置,如对买入持有策略适合绝对基准。第四,不同于相对基准的外部选择,绝对基准的设置更复杂,需要更多的内部研究和测算。
应用绝对基准的资产类别。绝对基准的应用有的是被动的,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市场指数,有的是主动的,是根据自己的投资需要设定的。
私募股权资产,这类资产属于非公开市场投资,缺少公开的交易市场及交易数据,不可复制,因此适合采用绝对基准。也有的机构采用市场指数加一定百分点作为私募股权资产的基准,理由是私募股权资产也属于权益资产,与上市股票存在强相关性,加上一定百分点的流动性溢价,可作为衡量其业绩的基准。但由于股票指数的高波动性,即使把评估期限拉长同样会遇到不同时间段的收益率相差甚远,在评估私募股权资产业绩时有失公允。通常,在设置私募股权资产基准时,会将该类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作为绝对基准,而预期收益率也是在长期股票收益率基础上加若干百分点,根据经验判断设定在10%-20%不等。这样,在这类资产内部精选项目的时候,这种基准也提供了预期收益目标,低于基准收益目标的项目则应当放弃。
对冲基金等另类资产,这类资产本没有其特有的风险收益特征,收益来源于投资经理捕捉市场错误定价的能力,也不属于公开市场的资产,适合用绝对基准。但在设定绝对基准时,由于没有可参考的资产类别作为标杆,可选择的方法有采用长期同业水平作为基准,或者采用自身历史数据作为基准。但同业数据存在数据样本缺失、存活者偏差等因素可能不准,自身的历史数据则存在可能无法在未来持续的问题。因此,这类资产绝对基准的制定确实非常难,更多需要考虑预期目标和经验判断。
长期持有的资产,出于对负债期限的考虑,投资者会将部分固定收益资产持有到期,以获取稳定收益,应对未来的支付需求。其中包括非公开市场交易的信托资产和银行存款,也包括部分公开市场的债券。由于采取了持有至到期的策略,即使债券市场再大的波动,对投资者来讲也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这部分资产,适合采用绝对基准,基准的水平也是该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水平。持有到期的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要超过该基准收益目标。此外,对长期持有的股票资产也可采用绝对基准,这种策略就是放弃短期市场波动获取长期稳定回报,长期集中持有某些有价值的股票,通过分红和公司盈利增长获利。对于这类资产绝对基准的设定,要综合考虑股票的长期收益水平,和自身的预期收益目标加以确定。
如何选择合适的基准并对基准加以科学应用,也是投资者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基准的适当性。投资基准必须要与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相匹配,才能体现其投资目标的属性。因此,基准的设定要注意适当性,要综合考虑各类资产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投资能力,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将失去其指导作用。大规模的股票资产不以全市场指数做基准,而是设定小盘股指数或风格类指数做基准则有失公允;固定收益资产的基准设置过高,投资经理要么会冒更多的风险,要么就完成不了投资额度,就会改变固定收益资产的稳定器的作用;私募股权资产的基准设置过低,投资经理对项目的挖掘和考察就会懈怠,可能找一些保险的收益一般的项目投资,从而改变了该类资产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合适的投资基准一定是符合该类资产的特征,符合投资范围的要求,同时各类资产的管理人要战胜它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且各管理人的难度相当,不存在欠缺公平的问题。
基于基准的长期绩效评估。投资基准作为绩效评估的准绳,其前提是长期考核。期限越短的考核,组合达不到基准要求的可能性越大,也越容易使投资陷入短期化,增加了组合风险。因此投资者要确定合理的考核期,以事先设定的基准为依据,对整体组合,各类资产,以及外部管理人进行考核。理论上考核期越长越好,但过长的考核期也会使投资者缺乏压力,形成考核真空。一般来讲,对于公开市场资产的考核,如股票和债券,三年到五年的考核期是适当的;对于非公开市场,如私募股权资产,七到十年的考核期能够反映相对客观完整的投资周期。当然,考核期不是三年到五年考核一次,这样会促使业绩差的管理人在考核期快结束时突击冒险的行为,也会导致业绩好的管理人躺在功劳簿上无所作为。考核工作应该每年都进行,但考核的业绩是过去三年到五年的业绩,形成滚动的长期考核机制。
绝对基准和相对基准的协调。绝对基准和相对基准的设定是根据各资产类别的特性和投资者自身的目标来决定的。将绝对基准和相对基准同时运用于某类资产上时,很容易产生矛盾。有的投资者在股市上涨时,关注相对基准,看是否有超额收益;而在股市下跌时,又关注绝对基准,希望不亏钱。能够实现这种目标的操作只能是上涨时满仓,下跌时空仓,需要非常准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择时能力。但这违反了组合管理的基本常识,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做到的,如果做反了,组合将蒙受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投资者要深入了解基准设定的长期逻辑、中期的回报和短期的风险,切实将投资基准的作用发挥出来。相信能够长期战胜相对基准的管理人,其绝对收益也是非常可观的。
基准的选择和应用对于机构投资者都非常重要,好的基准能够使投资更加明晰和科学,而差的基准则会使投资陷入混乱和困境。
作者任职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投资的过程比较复杂,但目标应只有一个,就是收益。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并界定一个可量化的基准,持续地检查自己是否偏离于自己最重要的目标,才是成功投资应有的模式。因此,机构投资者总体组合基准的设定通常就是其长期收益目标,再通过基于各类资产基准的配置,以满足总体目标的需求。投资过程中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战胜投资基准这个目标。
相对基准的选择
相对基准是以某种能代表市场收益的指数作为投资基准,由于大多来自公开市场,随着指数价格的变动会有一定的波动性。相对基准可以是一个指数,也可以是几个指数加权的复合基准,需要投资者根据投资偏好和地域进行选择。
相对基准的特点。首先,相对基准要具有可投资性,即投资者可以投资于基准构成的所有成份证券,极而言之可以完全复制指数。其次,相对基准要有代表性,即指数可以反映整个市场的特征,或者某类风格或行业的特征。第三,相对基准的成份证券要有充分的分散性,即指数不是由单只或者几只证券构成,避免非系统性风险对指数产生大的影响。第四,相对基准证券构成信息要有可获得性,除了基准的收益率能获得外,还能获得基准的构成明细,以及成份证券的收益率和市值权重等信息。最后,相对基准的信息要有连续性和独立性,通常应为第三方权威机构提供数据信息,数据信息披露要足够频繁,历史数据可追溯。
应用相对基准的资产类别。基于以上特点,人们对一些公开市场交易的资产大多采取相对基准。
股票资产,无论是境内股票还是境外股票,由于其市场流动性强,指数披露规范,投资者通常会选择单一股票指数或者是区域、风格的复合指数作为相对基准。股票基准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外部指数的可用性和代表性,更重要的是选择与机构自身投资能力、投资需要、投资管理方式相适应的指数。基准的调整通常伴随投资能力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精细化过程。此外,在选择股票指数作为相对基准时,应选取包含红利再投资的指数,因为一般来讲投资者获取的红利会留存在组合进行再投资,其长期的累积效应不应被忽视。从指数的历史表现来看,随着投资期的拉长,红利的累积效应越明显,包含红利再投资的指数收益要比不含红利再投资的指数高,回溯时间越长,差异越大。
债券资产,由于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特征非常类似,同样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指数披露规范,投资者会选取债券指数作为相对基准。在选择债券指数作为相对基准时,可选取全市场的债券指数作为基准,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投资品种的需要选择国债指数、企业债指数加权产生的复合指数,还可以根据投资期限的需要选择中短期债券指数或长期债券指数作为基准。
现金资产,机构投资者在进行长期投资时,理论上不应该将现金作为一类资产进行配置,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流动性的要求经常会出现一部分现金在账上。对这些现金管理的考评就需要有合理的基准。由于现金所投资的货币市场也是一个公开市场,国际投资者通常将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作为基准,国内投资者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基准。此外国内投资者还有将七天回购利率作为现金投资基准。这些基准的收益均为正数,且波动较小,究竟属于相对基准还是绝对基准尚存争议,但其连续性的波动性特征更类似于相对基准。
绝对基准的选择
绝对基准以一个固定的值为投资基准,市场关联性低,呈现低波动性。虽然绝对基准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数,但其设定的过程绝不简单。
绝对基准的特点。首先,绝对基准一般应用于非公开市场,投资者无法根据指数投资到目标市场。其次,绝对基准代表了某类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对投资单一项目起到了指导作用。第三,绝对基准可以根据投资者的特殊投资策略进行设置,如对买入持有策略适合绝对基准。第四,不同于相对基准的外部选择,绝对基准的设置更复杂,需要更多的内部研究和测算。
应用绝对基准的资产类别。绝对基准的应用有的是被动的,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市场指数,有的是主动的,是根据自己的投资需要设定的。
私募股权资产,这类资产属于非公开市场投资,缺少公开的交易市场及交易数据,不可复制,因此适合采用绝对基准。也有的机构采用市场指数加一定百分点作为私募股权资产的基准,理由是私募股权资产也属于权益资产,与上市股票存在强相关性,加上一定百分点的流动性溢价,可作为衡量其业绩的基准。但由于股票指数的高波动性,即使把评估期限拉长同样会遇到不同时间段的收益率相差甚远,在评估私募股权资产业绩时有失公允。通常,在设置私募股权资产基准时,会将该类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作为绝对基准,而预期收益率也是在长期股票收益率基础上加若干百分点,根据经验判断设定在10%-20%不等。这样,在这类资产内部精选项目的时候,这种基准也提供了预期收益目标,低于基准收益目标的项目则应当放弃。
对冲基金等另类资产,这类资产本没有其特有的风险收益特征,收益来源于投资经理捕捉市场错误定价的能力,也不属于公开市场的资产,适合用绝对基准。但在设定绝对基准时,由于没有可参考的资产类别作为标杆,可选择的方法有采用长期同业水平作为基准,或者采用自身历史数据作为基准。但同业数据存在数据样本缺失、存活者偏差等因素可能不准,自身的历史数据则存在可能无法在未来持续的问题。因此,这类资产绝对基准的制定确实非常难,更多需要考虑预期目标和经验判断。
长期持有的资产,出于对负债期限的考虑,投资者会将部分固定收益资产持有到期,以获取稳定收益,应对未来的支付需求。其中包括非公开市场交易的信托资产和银行存款,也包括部分公开市场的债券。由于采取了持有至到期的策略,即使债券市场再大的波动,对投资者来讲也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这部分资产,适合采用绝对基准,基准的水平也是该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水平。持有到期的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要超过该基准收益目标。此外,对长期持有的股票资产也可采用绝对基准,这种策略就是放弃短期市场波动获取长期稳定回报,长期集中持有某些有价值的股票,通过分红和公司盈利增长获利。对于这类资产绝对基准的设定,要综合考虑股票的长期收益水平,和自身的预期收益目标加以确定。
基准的应用之道
如何选择合适的基准并对基准加以科学应用,也是投资者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基准的适当性。投资基准必须要与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相匹配,才能体现其投资目标的属性。因此,基准的设定要注意适当性,要综合考虑各类资产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投资能力,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将失去其指导作用。大规模的股票资产不以全市场指数做基准,而是设定小盘股指数或风格类指数做基准则有失公允;固定收益资产的基准设置过高,投资经理要么会冒更多的风险,要么就完成不了投资额度,就会改变固定收益资产的稳定器的作用;私募股权资产的基准设置过低,投资经理对项目的挖掘和考察就会懈怠,可能找一些保险的收益一般的项目投资,从而改变了该类资产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合适的投资基准一定是符合该类资产的特征,符合投资范围的要求,同时各类资产的管理人要战胜它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且各管理人的难度相当,不存在欠缺公平的问题。
基于基准的长期绩效评估。投资基准作为绩效评估的准绳,其前提是长期考核。期限越短的考核,组合达不到基准要求的可能性越大,也越容易使投资陷入短期化,增加了组合风险。因此投资者要确定合理的考核期,以事先设定的基准为依据,对整体组合,各类资产,以及外部管理人进行考核。理论上考核期越长越好,但过长的考核期也会使投资者缺乏压力,形成考核真空。一般来讲,对于公开市场资产的考核,如股票和债券,三年到五年的考核期是适当的;对于非公开市场,如私募股权资产,七到十年的考核期能够反映相对客观完整的投资周期。当然,考核期不是三年到五年考核一次,这样会促使业绩差的管理人在考核期快结束时突击冒险的行为,也会导致业绩好的管理人躺在功劳簿上无所作为。考核工作应该每年都进行,但考核的业绩是过去三年到五年的业绩,形成滚动的长期考核机制。
绝对基准和相对基准的协调。绝对基准和相对基准的设定是根据各资产类别的特性和投资者自身的目标来决定的。将绝对基准和相对基准同时运用于某类资产上时,很容易产生矛盾。有的投资者在股市上涨时,关注相对基准,看是否有超额收益;而在股市下跌时,又关注绝对基准,希望不亏钱。能够实现这种目标的操作只能是上涨时满仓,下跌时空仓,需要非常准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择时能力。但这违反了组合管理的基本常识,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做到的,如果做反了,组合将蒙受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投资者要深入了解基准设定的长期逻辑、中期的回报和短期的风险,切实将投资基准的作用发挥出来。相信能够长期战胜相对基准的管理人,其绝对收益也是非常可观的。
基准的选择和应用对于机构投资者都非常重要,好的基准能够使投资更加明晰和科学,而差的基准则会使投资陷入混乱和困境。
作者任职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