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警察这一行业被称为和平时代最危险的职业。警务人员,尤其是长期奋斗在一线的基层民警,面临的危险、压力也与日俱增,导致基层民警职业风险的因素存在于多方面。要想有效降低这一风险就需要从多方面寻找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民警;职业风险;找寻原因;对策分析
本论文系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LLYJJSST078)阶段性成果。
一、基层民警职业风险的内涵
基层民警职业风险是指在县(区)级以下公安机关工作的民警在从事职务的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风险未必总是发生在民警工作的过程中。换言之,除了处于上班状态,基层民警在其他情形中也有可能受到职业风险的影响。
警察作为“流动的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而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难免会遭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可确定的与不确定的职业风险。有数据统计,“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1],改革开放40年来(1978-2018),中国共有1.3万余名公安民警因公牺牲,为公安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职业风险在影响警察这个职业的发展趋势,对公安机关进行正常的执法行为以及树立公众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基层民警职业风险的表现
基层民警职业风险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个人身体健康有风险、工作执法有风险以及心理状况有风险。
(一)身体健康有风险。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身体健康风险是基层民警职业风险中占比重最大的一项。基层民警往往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这就往往导致了民警加班熬夜的现象。饮食不健康、休息不充足,部分基层民警还需要通过吸烟来进行提神,种种因素造成了现有相当一部分基层民警患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毛病。而这些毛病有很多都属于心血管问题,有些民警熬夜工作导致“过劳死“原因就在于此。除去工作繁重导致的身体健康风险外,警察工作本身就伴随着极大的危险性,长期与犯罪分子打交道,对民警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公伤亡的现象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二)工作执法有风险。基层民警执法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暴力袭警频现、执法责任风险高以及涉警舆情频发。
1.暴力袭警频现。人民警察肩负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保障人民安宁的职责使命。近年来,人民警察在依法执行公务时遭受暴力侵害、打击报复的事件时有发生,暴力袭警不仅侵害民警的人身权益,更是对社会正常管理秩序的破坏。
2.执法责任风险高。在公安机关执法之后往往涉及到民意反馈这一方面,而投诉则成为部分公民反馈的方式,这是一把双刃剑,公民的恶意投诉反而是对警察权益的侵犯以及对警察权威的挑衅。此外,在自媒体时代,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拍摄和围观,要么是被执法当事人以拍摄视频、照片为名故意妨碍警察执法,要么是围观人员以阻碍民警执法为目的的拍摄,从而导致破坏保护现场、危害自身的人身安全、泄露案件保密以及干扰执法或现场勘查工作,更有甚者,一些传播者为达到某些不法目的创造舆论氛围将很多掐头去尾的小视频传播到媒体或网上引发涉警舆情。
(三)心理状况有风险。警察心理危机,是指警察在面临突发状况时,由于该状况超出自己的心理预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紊乱现象。基层民警心理危机主要有三种表现:应激性突出、两极化明显和持续性紧张。
1.心理危机应激性突出。公安工作要求警察具有极强的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能够及时作出应激反应。可是突发状况往往毫无征兆,作为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基层民警,就必须保持警戒心理,集中智慧、经验来正确处理事件。
2.心理危机两极化明显。在公安工作中警察的情绪常常会经历大起大落。例如当案件陷入僵局之时,民警经常会感到烦躁,并且心里会时时刻刻想着这件事。而当案件取得重大突破进展时,民警则会感到十分欣喜。这种两极性的情绪交替,使得民警常常处于巨大的情绪落差中,如若这种状态不能迅速得到平衡调节,很容易发展成为心理危机。
3.心理危机持续性紧张。公安工作要求警务人员要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精神状态下,很少能够充分放松精神调整心理状态,这种长期的心理失衡状况,会影响到警务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
三、对策建议
首先,注重“減负”。科学分配基层警力,尽量避免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减轻民警工作负担压力,使民警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本职工作中去。公安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必须着力提高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在大数据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体现实战化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警务体系,着力提升公安工作的整体效能和核心战斗力。要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按照做精机关、做优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思路,进一步明晰职能定位、理顺事权关系、优化组织管理、规范机构设置,加快推进公安机关机构改革落地,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着力构建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公安机关机构职能体系。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导向,在市县公安机关大力推行大部门、大警种制,着力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不断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战斗力,加快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警务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2]。
其次,维护警察执法权威。民警的人身安全除了因为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身体疾病因素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受外部诱因的影响。在现实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受处理人暴力袭警的现象。在之前还没有对该种行为专项立法时,这种现象时有报道,群众对于警察作为执法者的身份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警察在办案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之前大多数袭警行为都只受到治安处罚,即使特别暴力造成叫严重后果的,也只被认定为一般故意伤害行为,忽视了受害者当时扮演的是公安机关执法人员这一特殊角色。国家有关部门已经了解并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2019年12月2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以强化对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快速处理、准确定性、依法严惩。
最后,提高基层民警应对舆情危机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社会治安局势日益复杂,各种涉警舆情危机逐年增加,并容易扩大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对媒体、网民和公众来说,如何客观评价警察工作,尊重警察正当执法权?对公安部门来说,如何规范执法,做好警务公开和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这些问题经常成为舆论场上搅动人心的议程设置,关乎执法机关公信力、官民关系与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基层民警,应该培养舆情危机应对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敏感意识、汇报意识和化解矛盾意识。此外,基层民警提高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的能力,维护警察执法权威、公信力和形象,远离“塔西佗陷阱”。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政治部:《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的重要讲话学习辅导读本》,群众出版社,2018年版。
[2]赵森:《关于公安机关警力下沉的实践问题与对策沉思》,《体育世界》 (学术版),2020年03期,第62-63页。
【关键词】:基层民警;职业风险;找寻原因;对策分析
本论文系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LLYJJSST078)阶段性成果。
一、基层民警职业风险的内涵
基层民警职业风险是指在县(区)级以下公安机关工作的民警在从事职务的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风险未必总是发生在民警工作的过程中。换言之,除了处于上班状态,基层民警在其他情形中也有可能受到职业风险的影响。
警察作为“流动的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而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难免会遭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可确定的与不确定的职业风险。有数据统计,“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1],改革开放40年来(1978-2018),中国共有1.3万余名公安民警因公牺牲,为公安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职业风险在影响警察这个职业的发展趋势,对公安机关进行正常的执法行为以及树立公众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基层民警职业风险的表现
基层民警职业风险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个人身体健康有风险、工作执法有风险以及心理状况有风险。
(一)身体健康有风险。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身体健康风险是基层民警职业风险中占比重最大的一项。基层民警往往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这就往往导致了民警加班熬夜的现象。饮食不健康、休息不充足,部分基层民警还需要通过吸烟来进行提神,种种因素造成了现有相当一部分基层民警患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毛病。而这些毛病有很多都属于心血管问题,有些民警熬夜工作导致“过劳死“原因就在于此。除去工作繁重导致的身体健康风险外,警察工作本身就伴随着极大的危险性,长期与犯罪分子打交道,对民警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公伤亡的现象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二)工作执法有风险。基层民警执法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暴力袭警频现、执法责任风险高以及涉警舆情频发。
1.暴力袭警频现。人民警察肩负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保障人民安宁的职责使命。近年来,人民警察在依法执行公务时遭受暴力侵害、打击报复的事件时有发生,暴力袭警不仅侵害民警的人身权益,更是对社会正常管理秩序的破坏。
2.执法责任风险高。在公安机关执法之后往往涉及到民意反馈这一方面,而投诉则成为部分公民反馈的方式,这是一把双刃剑,公民的恶意投诉反而是对警察权益的侵犯以及对警察权威的挑衅。此外,在自媒体时代,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拍摄和围观,要么是被执法当事人以拍摄视频、照片为名故意妨碍警察执法,要么是围观人员以阻碍民警执法为目的的拍摄,从而导致破坏保护现场、危害自身的人身安全、泄露案件保密以及干扰执法或现场勘查工作,更有甚者,一些传播者为达到某些不法目的创造舆论氛围将很多掐头去尾的小视频传播到媒体或网上引发涉警舆情。
(三)心理状况有风险。警察心理危机,是指警察在面临突发状况时,由于该状况超出自己的心理预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紊乱现象。基层民警心理危机主要有三种表现:应激性突出、两极化明显和持续性紧张。
1.心理危机应激性突出。公安工作要求警察具有极强的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能够及时作出应激反应。可是突发状况往往毫无征兆,作为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基层民警,就必须保持警戒心理,集中智慧、经验来正确处理事件。
2.心理危机两极化明显。在公安工作中警察的情绪常常会经历大起大落。例如当案件陷入僵局之时,民警经常会感到烦躁,并且心里会时时刻刻想着这件事。而当案件取得重大突破进展时,民警则会感到十分欣喜。这种两极性的情绪交替,使得民警常常处于巨大的情绪落差中,如若这种状态不能迅速得到平衡调节,很容易发展成为心理危机。
3.心理危机持续性紧张。公安工作要求警务人员要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精神状态下,很少能够充分放松精神调整心理状态,这种长期的心理失衡状况,会影响到警务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
三、对策建议
首先,注重“減负”。科学分配基层警力,尽量避免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减轻民警工作负担压力,使民警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本职工作中去。公安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必须着力提高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在大数据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体现实战化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警务体系,着力提升公安工作的整体效能和核心战斗力。要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按照做精机关、做优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思路,进一步明晰职能定位、理顺事权关系、优化组织管理、规范机构设置,加快推进公安机关机构改革落地,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着力构建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公安机关机构职能体系。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导向,在市县公安机关大力推行大部门、大警种制,着力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不断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战斗力,加快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警务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2]。
其次,维护警察执法权威。民警的人身安全除了因为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身体疾病因素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受外部诱因的影响。在现实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受处理人暴力袭警的现象。在之前还没有对该种行为专项立法时,这种现象时有报道,群众对于警察作为执法者的身份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警察在办案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之前大多数袭警行为都只受到治安处罚,即使特别暴力造成叫严重后果的,也只被认定为一般故意伤害行为,忽视了受害者当时扮演的是公安机关执法人员这一特殊角色。国家有关部门已经了解并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2019年12月2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以强化对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快速处理、准确定性、依法严惩。
最后,提高基层民警应对舆情危机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社会治安局势日益复杂,各种涉警舆情危机逐年增加,并容易扩大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对媒体、网民和公众来说,如何客观评价警察工作,尊重警察正当执法权?对公安部门来说,如何规范执法,做好警务公开和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这些问题经常成为舆论场上搅动人心的议程设置,关乎执法机关公信力、官民关系与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基层民警,应该培养舆情危机应对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敏感意识、汇报意识和化解矛盾意识。此外,基层民警提高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的能力,维护警察执法权威、公信力和形象,远离“塔西佗陷阱”。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政治部:《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的重要讲话学习辅导读本》,群众出版社,2018年版。
[2]赵森:《关于公安机关警力下沉的实践问题与对策沉思》,《体育世界》 (学术版),2020年03期,第6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