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生长因子协同上调不分型流感嗜血杆菌诱导的MUCSAC表达及其信号通路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heep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表皮生长因子(EGF)协同上调不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诱导MUC5AC黏液素基因表达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荧光定量PCR及Luciferase分析EGF协同上调NTHi诱导的MUC5AC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EGF及NTHi对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21激活激酶(PAK)4磷酸化的协同作用。采用P38MAPK或EGF特异性抑制剂,共转染P38MAPK、ERK显性失活质粒及PAK4 siRNA,判断对EGF协同上调NTHi诱导MUC5AC表达的影响,并研究PAK4显性失活质粒对EGF及NTHi所致的P38MAPK及ERK协同激活的影响。结果在HM3、HeLa和HMEEC-1细胞mRNA及转录水平上,EGF协同上调NTHi诱导的MUC5AC基因表达。EGF及NTHi对P38MAPK、ERK、PAK4磷酸化有协同作用;P38MAPK、ERK特异性抑制剂或共转染P38MAPK、ERK显性失活质粒、PAK4siRNA,可显著抑制EGF对NTHi诱导的MUC5AC表达的协同作用,PAK4显性失活质粒抑制EGF和NTHi诱导的P38MAPK和ERK磷酸化的协同作用。结论EGF通过PAK4依赖的P38MAPK及ERK细胞信号通路协同上调NTHi诱导的MUC5AC黏液素基因表达。

其他文献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t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病死率高,尤其随着HIV/AIDS的流行及多重耐药MTB的传播,更使结核病在全球流行,难以消灭.虽然已普遍接种卡介苗(BCG),但其在预防成人肺结核方面的效力仍有争议,尚需研制更有效的结核疫苗。
期刊
目的 了解辽宁省建平县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死亡率水平异常增高情况,初步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调用辽宁省建平县居民生命统计资料和传染病发病报告数据库资料,分析建平县23个乡镇的乙型肝炎发病率、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死亡率分布特征.利用乙型肝炎发病率、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死亡率和肝细胞癌死亡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相互关系.结果 2003
期刊
目的 探讨细胞内La蛋白对HBV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针对人La蛋白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通过体外转录的方法合成双链siRNA,并转染进入稳定表达HBV的HepG2.2.15细胞,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技术测定HepG2.2.15细胞中的La蛋白mRNA变化水平;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检测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sAg和HBeAg变化情况.所得数据进行配对假设检验的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最早在1957年被发现,近年来在儿童中较为流行,2008年我国出现了区域性暴发流行.这次暴发首先发生在安徽,此后广东的病例也不断增加,目前已达1万多例,并导致多名儿童死亡。
期刊
肠道病毒71(EV71)是一种新型肠道病毒.1969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患有脑炎的婴儿粪便中首次分离到EV71.EV71感染临床上表现除了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和急性松弛性瘫痪(AFP)外,还出现了大量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1]。
期刊
目的 了解血浆置换(PE)后肝功能衰竭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易感因素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PE后肝功能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应用多元逻辑回归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PE患者真菌感染率为31.0%,感染部位为口腔(61.3%)、肺(32.3%)、肠道(19.4%)、泌尿系统(9.7%)、腹腔(6
我国糖尿病(DM)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0.61%增至1996年的3.2%,其中2型糖尿病占90 9/6~95%.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与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HBV感染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尚有不同的研究报道[1,2]。
期刊
慢性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估计全球每年有100万~200万人直接死于HBV持续感染[1].中国每年乙型肝炎发病超过600万人次.目前,已发现的HBV基因型为A~H 8种[2]。
期刊
患者男,24岁,因畏寒、发热20余天,左卜腹持续性疼痛7 d就诊.20余灭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每天午后出现寒战,继之发热,未测体温,每次持续约4 h,出汗后热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