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少数民族山区贫困成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数民族山区是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百色市少数民族贫困区集“老、少、边、山、穷、库”六位一体,扶贫、脱贫任务尤为艰巨。该文立足百色市少数民族山区的特殊背景与地理特征,分析了该地区的贫困成因,并从发展特色农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集体经济、发展民俗生态旅游、提高农户文化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缓贫脱贫之路。
  关键词:百色市;少数民族山区;贫困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2-0018-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对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老、少、边、穷、山区,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致贫原因的异质性,扶贫、脱贫任务尤为艰巨。百色市少数民族贫困区具有集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偏远山区于一体的特质,截至目前为止,全市12个区县(市)中仍有11个县市(田阳、田东、平果、西林、德保、靖西、那坡、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被列为贫困县(市),其中后7个县(市)被列为深度贫困县(市),5个乡(镇)被列为深度贫困乡(镇),495个行政村被列为深度贫困村[1]。
  1 百色市少数民族山区贫困成因分析
  百色地处广西西部,与云南、贵州、越南毗邻相接,属于我国边境地区;处于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地带之上,属于典型的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连片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经济薄弱,贫困发生率高,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经调查分析,引起百色市少数民族山区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石漠化山区地貌不利于农业生产 百色地形属于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岩石裸露,是广西岩溶分布面积最广和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仅百色河池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就占广西石漠化面积的60%,而百色市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5%以上,其中石山占30%,土山占65.4%,丘陵和平原仅占4.6%[2]。该地区土层形成缓慢,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困难,人均耕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山区溶洞广布,地下水丰富但难以利用,地表缺水,导致灌溉困难。加之少数民族多生活在高寒山区、深山区和石山区,自然环境条件与农业生产条件更加恶劣,符合史开国“贫困向来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影随形”的结论[3]。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成百色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导致农业生产环境差,是百色市少数民族农民摆脱贫困最关键的障碍。
  1.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百色市少数民族山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在该地区修路,需要跨沟越岭、架桥穿洞,修路与维护成本远远高于平原地区,长期以来,使得该地区一度被大山阻隔与封闭。近年来,虽通过“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百色市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面貌已经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补充和完善,但一些偏远地区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仍不健全,运输能力差。比如,目前除了田东、田阳、平果和西林4个县通铁路外,仍有8个县市不通铁路,西林、凌云、乐业3个县未开通高速公路,此外,贫困地区与产业发展配套的仓储物流、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十分不发达,使得这些地区丰富的农副产品、矿产资源的流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受到了极大限制。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百色市商品输出、输入量小,购买力弱,与周边市县交通互通性差,加大了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阻碍了货物流通和人员流动,束缚了该地区的商业发展[4]。
  1.3 资源开发不合理、产业规模小 少数民族山区自然资源过度或不合理开发、产业发展规模小、模式单一,是导致当地产业发展缓慢,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一些连片特困区,由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生产力水平低下,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环境恶化,生态遭到破坏,阻碍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比如,隆林县隆或镇对当地的贵金属金矿资源进行了大量开发,使得植被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了大量的荒废矿山、土地,导致无法种植农作物,造成了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在一些贫困区,虽然已经探索出了一些適合贫困村发展的新模式,但产业发展受限于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规模小,很多企业、集体经济由于农业、养殖生产技术落后,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品牌竞争力而导致经济效益低,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1.4 劳动力资源不足,文化素质低 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今天,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效益差距极为显著。少数民族贫困区的青年劳动力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倾向于进城务工,留守人员以老幼居多,绝大多数青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工作,仅在作物播种和秋收时节返乡,对农田、耕地管理粗放,务农收益极低。再者,在农村留守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背景的占绝大多数,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的人员数量严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人才流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山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2 百色市少数民族山区贫困治理成效及对策
  2.1 立足区域实际,发展特色农业 由于少数民族山区地域条件差异较大,自身优势和劣势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把市场需求与民众意愿、特色资源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百色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河谷平原适宜发展芒果、香蕉、火龙果、百香果、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山地可发展桑蚕、烟草、茶园等经济作物产业和特种畜牧养殖。在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应突出产业特色,打造产业品牌,面对产品需求多样化,掌握好发展重心和主线;另一方面,打造特色产业种养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增加农户的经济来源。近年来,各少数民族贫困区立足自身实际,针对区域发展优势,也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区域性产业,如百色右江河谷的芒果及其深加工产业,平果、田东县的火龙果产业,那坡县的生态桑蚕产业,隆林县的特色黑猪养殖产业,靖西市的“高架网床+微生物”的生态养殖模式和田林县的油茶示范种植基地等[5]。   2.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开山区封闭大门 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大规模流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员、物资的流通规模[3]。实践表明,要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贫困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和完善是首要任务。由于百色少数民族山区的地形地貌限制,使得该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山重重封堵,对外处于封闭状态。近十几年来,百色市一直致力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市实现75%的县(市、区)通高速公路,100%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95.28%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路网结构明显改善,使得地区封闭得到打破,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了少数民族贫困区农户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另外,除了交通基础设施之外,还应推进水利、电力、通讯、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保障少数民族贫困区的生活、生产条件[6]。
  2.3 培育集体经济、发展民俗生态旅游 少数民族贫困村的产业发展规模不大,是因为农户各自为营,受到土地、资本、技术等资源的限制,很难使产业规模化、现代化。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培育集体产业,可以为基层组织提供经济支持,成立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集体资源和激活各生产要素,推进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貧困户收入,扭转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贫困落后的局面。此外,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特点,合理利用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设计开发符合少数民族群体生计特征的项目,如发展民俗生态旅游和开发、推广少数民族特色产品。百色少数民族贫困区的溶洞、湖泊、瀑布、奇峰秀石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少数民族的服饰、歌舞、饮食、医药等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再者,百色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也及其丰富。发展民俗生态旅游、将少数民族特色产品打入市场,是增加贫困户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渠道。
  2.4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推进素质提升工程 对少数民族贫困区,进一步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增加教育供给,提高教育质量。对于留守儿童,给予必要的生活照顾和心理健康服务,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实行包吃、包住、包学费等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家庭送子女入学完成义务教育。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从教,在工资、住房、职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留住高学历人才。此外,加强农村能人建设,培育新型农民,通过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加大对村屯干部、种养大户、回乡创业等乡土人才的培训力度,争取产生一批在种养技术、产业管理等方面的致富带头人。
  3 结语
  由于百色市少数民族山区独特的地理特征与民族文化,治理贫困需要充分考虑其复杂的致贫因素,依据自身的环境特点与优势,采取发展特色农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集体经济、发展民俗生态旅游、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等措施,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摆脱贫困现状。
  参考文献
  [1]人民论坛课题组.如何真正实现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人民论坛对百色的专题调研[J].人民论坛,2018(21):32-37.
  [2]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N].中国绿色时报,2012-06-18(003).
  [3]史开国.新时期西南喀斯特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以毕节试验区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67-71.
  [4]王永厅.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成因及对策分析——以贵州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93-98.
  [5]李延,旷爱萍.乡村振兴战略下对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思考——基于广西百色市贫困村产业发展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3):136-139.
  [6]韦晓英,卢兆龙.百色连片贫困区开发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5):69-72.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该文提出文化型旅游景区解说系统包括硬组成和软组成两部分,对两部分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其解说系统现状进行分析,从完善旅游解说规划
摘 要:通过白、蓝、红3种光质对茄子幼苗进行同期处理,分别检测经不同光质处理后茄子幼苗叶绿素、可溶性糖、总SOD、Cu-Zn-SOD、CAT、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茄子幼苗在红光和蓝光处理下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但是在红光或蓝光处理下均不利于茄子幼苗可溶性糖的积累,蓝、红2种色光对茄子幼苗总SOD、Cu-Zn-SOD的积累有促进作用,红光处理下有利于茄子幼苗CAT酶的积累,而蓝光处理下茄子幼苗
该文通过对蚌埠市张公山公园建筑设施、植物配置、雕塑小品、水体等进行调研分析,在认识了解蚌埠市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糅合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了蚌埠地域文化的特色,并将其运
利用空间数据云平台下载分辨率为30m的重庆市DEM数据,在ArcGIS10.2中进行地面分析,获取坡度、坡向、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和高程变异系数5个地面形态参数。结果表明:重庆市坡
摘 要:该文利用大气探测资料对2017年7月20—28日明光市极端高温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明光地区高温天气的中、短期预报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温;环流背景;明光市  中图分类号 P4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6-0143-03  高温是我国夏季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连日高温天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旅游出行以及工农业生产产生极为不利影响。近几十年各地气象
摘 要:通过对吴忠市利通区不同水稻机械种植方式成本及产量对比试验,探索适合利通区水稻机械化种植的发展模式,为利通区推广水稻机械精量旱穴播种植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在宁夏引黄灌区使用精量旱穴播技术种植水稻,与常规旱直播稻相比,群体结构更加合理,个体发育更加充分,最终产量较高,值得进一步示范推广。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种植方式;利通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建立直接测汞仪快速测定城市污泥中总汞的方法,通过实验及查阅相关资料对部分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如仪器的干燥与灰化、分解温度、汞齐加热时间、酸介质及其浓度、样品取样量等。对样品进行热分解,其中的汞经金汞齐化管富集,加热破坏汞齐后,采用冷原子吸收光谱进行总汞分析。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总汞的检出限为0.0016mg/kg,相对标准偏差0.83%~2.62%,相对误差0.22%~3.12%。实验结果表明:
摘 要:选用宣城市所辖7个县(市、区)(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宁国、旌德、绩溪)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年宣城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全市年平均气温高0.6℃,是2008年以来最暖年份;年平均降水量1371.0mm,年平均日照时数1720.4h,均比常年偏少。冬季为有记录以来最强的暖冬,盛夏出现持续高温,秋季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强的秋季连阴雨。总体上,2017
摘 要: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被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安徽省家庭农场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通过开展安徽省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探索研究,以期为全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历程;实践探索;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2017年11月1日夜间到2日傍晚,辽宁省部分地区出现中到重度霾天气。应用自动站观测资料、Micaps实况数据以及沈阳市环保局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资料,对此次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中到重度霾天气过程形成的天气形势为500hPa平直西风气流和海平面均压场,近地面层存在逆温层,风力小且相对湿度小;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秸秆焚烧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是此次霾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后期的大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