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三地老人的風采,从一个选秀活动就能一览无余。现如今,“选秀”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属,“银发达人”评选活动为银发族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2019年,“银发达人”继续跨越地域限制,300余位来自北京、天津和河北的老人,纷纷登台展示风采,成为历届比赛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记者采访了来自京、津、冀三地的“达人”,近距离感受他们多才多艺、阳光乐观、健康时尚的生活新风尚。
常志复:北京志愿达人
七旬老人志愿服务60载
“银发达人”海选当天,在众多参赛选手当中,一头银发、身穿蓝色志愿者服装的常志复一下子就成了众人的焦点。站在舞台上,没有酷炫的灯光、音乐,也没有独特的才艺展示,手握麦克风的常志复用自己60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今年77岁的常志复是一名资深志愿者,不少大型活动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互联网大会、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
常志复有一头标志性的银发,和她并肩“作战”的志愿者大都是比她小两辈的年轻人,因此,她还得了一个响亮的名称:志愿奶奶。
志愿奶奶的志愿服务履历得从60多年前开始算起。当年10多岁的她,经常到电影院指引迟到的观众入座。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她就跑去义务献血,直到1997年退休,才做了专职志愿者。
2007年,常志复报名成为一名奥运志愿者,为行人指路、分发奥运宣传材料、教志愿者学习奥运手语,每次的志愿服务她都忙得不亦乐乎,后海、什刹海、新街口、西单都是她志愿服务的流动根据地。
常志复的付出得到回报。2007年10月,她从全北京数万个提名人选中脱颖而出,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08年8月8日,她作为志愿者,现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在201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期间,常志复每天5点多起床,在外奔波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对一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真是一种考验。
炎热的夏天,她顾不上喝水,没有时间休息,疏导客流,为游客耐心细致地讲解园区,还利用中午或休息时间主动与大学生做服务交流,她希望志愿者服务精神能薪火相传。
在常志复的家里,因为志愿服务而获得的奖杯、奖状、纪念品随处可见,参与志愿服务的徽章、服装、证件,她都视若珍宝地收藏着。
“其实这些并不是要给别人看,而是这些年志愿服务经历的见证。”在志愿奶奶看来,志愿服务并不只停留在大型活动或者集体组织的服务当中,而应该是贯穿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地、随手进行。
常志复的家在西四北六条附近的一个平房院里,从21岁到77岁,她前前后后住了50多年,也在这个院子里志愿扫地50多年。为什么要扫院子?原来,院子里有几棵香椿树,秋天结果时,果壳经常掉落一地;春天刮风时,树叶飘得到处都是;冬天下雪时,出院的小通道就会被踩出冰坨子。这是个大杂院,没有人专门负责环境卫生。于是,自常志复住进院子,每天天刚亮,她就会拿着扫帚把院子的角角落落打扫一遍,刮风的时候树枝树叶最多,有的时候她能扫出好几盆。
常志复说她喜欢“自找苦吃”,退休不在家享清福,成天跑去参加志愿活动:为了服务北京奥运会,她自学英语、手语、急救和体育知识;为了服务春运,她连着好几年没在家过年;为了服务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她每天和年轻人摸爬滚打到深夜……
“我做志愿者上瘾,多累都没生过病,不做反倒觉得浑身难受。”作为一名老党员,无论参加什么活动,常志复胸前都别着党徽和“为人民服务”的徽章。她说:“做志愿者就是为人民服务。别人有困难,党员就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等北京举办冬奥会时,我就80岁了,希望那时我还能成为一名志愿者。”常志复憧憬着未来。
刘汉源:天津剪纸达人
3年剪出28座海河桥
海选现场,来自天津的“剪纸达人”刘汉源将他耗时3年创作的十几米长的天津海河桥剪纸长卷缓缓展开,海河上的28座桥跃然纸上,引来观众赞叹。
今年62岁的刘汉源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从小深受家乡浓厚民俗氛围的熏陶,5岁起就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剪就是50多年。加入天津剪纸协会后,他开始琢磨用古老的剪纸艺术来反映生活的新变化,于是成了一名剪纸艺术创意者。
剪纸是个细致活儿,一幅作品的完成需要拍照、写生、合成、剪刻等多个环节。刘汉源说,剪纸的技艺手法有“细如麦芒、方如青砖、弯如月牙”之说,需要长期练习才能取得效果。“剪的时候下刀要准,走刀要稳,落刀要直。如果走刀不对,纸的边缘就会出现毛刺,影响美观。弯线条要慢慢转刀,直线条更见功底,很容易剪歪破坏整体效果。”
多年来,刘汉源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自己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新主题的理解,创作了不少创意剪纸作品,包括“天津十景”“津门老行当”“社区故事”等。他的作品总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刘汉源就想用剪纸的形式把天津最具代表性的海河呈现出来。海河两岸景观提升,再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2003年开始,他从耳闸桥到塘沽的海河大桥,对海河沿岸的28座桥进行了四五次实地考察,一看就是四五个小时。但是,他花费了不少工夫做的第一稿失败了。“一开始想得比较简单,只创作了水和桥,太平淡,也没有文化内涵,所以全废了。”之后,刘汉源重新开始,创作的时候他特别注意观察每座桥周边的风貌,最后,空中的云朵、海鸥,水中的游船、摩托艇都被他收录到剪纸中,人们欣赏剪纸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海河的美和天津的文化。
除了艺术创作,刘汉源还坚持用剪纸提供义务服务。2009年在天津剪纸艺术委员会指导和支持下,他在柳林地区义务开办剪纸小组。从2015年至今,他和学员们共同完成了每年参加全国省、市级剪纸大赛的任务。最近,刘汉源正在着手创作另外一幅大作—北京老城区的47个城门楼。他将和北京的剪纸艺术家共同创作,目前,初稿已经基本完成。通过手中的剪刀,让老百姓看到更多接地气、反映文化和风貌的创意剪纸,对刘汉源来说就是一种幸福。
赵柱国:河北教育达人
向孩子们倾注全部的爱
在2018年全国“最美家庭”的名单上,河北张家口市共有7个家庭上榜,其中就有赵柱国一家。在今年“银发达人”评选活动的海选现场,赵柱国老人多年来关怀青少年成长的故事,感动了在场很多人。
赵柱国老人出生于1936年,12岁考入张家口师范学校。1952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宣化县教书。一干就是21年,直到1976年,他被调到桥东区知识青年办公室任副主任,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校园。1996年,赵柱国从桥东老干部局局长位置上退下来,感觉自己依然心系教育事业,于是做起了校外辅导员。当时,同样从事教育工作的妻子也退休了,老两口白天各自进校园,晚上回家交流辅导体会,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乐此不疲。
2009年,赵柱国的老伴病逝后,他不但没有放弃,反而一个人当起两个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把对老伴儿的追忆全部倾注到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上。
多年来,赵柱国自费为张家口四区一县的35所学校订阅了德育优秀期刊《下一代》《祖国》等。每期刊物一到,年迈的赵柱国徒步、坐公交车或出租车,将刊物分送到35所学校。有一次,他从早上6点一直送到晚上6点。赵柱国每月省吃俭用,大部分钱都花在孩子们身上了。
他现在担任22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通过英雄团队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18年的“学习雷锋日”,他开展了3场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报告;2018年清明节,他用5天时间做了8场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报告;他还买了很多红色书籍送到区县的49所学校里。除此之外,赵柱国还坚持义务清扫山路20年,被称为“山路大使”;不管酷暑严寒,他坚持义务修护山路,美化环境。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他的环保心愿更加强烈。他带领志愿者在鱼儿山忙活,不仅继续整修山路、清扫垃圾,还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劝说过往游人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虽然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但他依然脚步不停,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摘自《北京晚报》2019年9月24日,月梦可心荐)
常志复:北京志愿达人
七旬老人志愿服务60载
“银发达人”海选当天,在众多参赛选手当中,一头银发、身穿蓝色志愿者服装的常志复一下子就成了众人的焦点。站在舞台上,没有酷炫的灯光、音乐,也没有独特的才艺展示,手握麦克风的常志复用自己60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今年77岁的常志复是一名资深志愿者,不少大型活动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互联网大会、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
常志复有一头标志性的银发,和她并肩“作战”的志愿者大都是比她小两辈的年轻人,因此,她还得了一个响亮的名称:志愿奶奶。
志愿奶奶的志愿服务履历得从60多年前开始算起。当年10多岁的她,经常到电影院指引迟到的观众入座。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她就跑去义务献血,直到1997年退休,才做了专职志愿者。
2007年,常志复报名成为一名奥运志愿者,为行人指路、分发奥运宣传材料、教志愿者学习奥运手语,每次的志愿服务她都忙得不亦乐乎,后海、什刹海、新街口、西单都是她志愿服务的流动根据地。
常志复的付出得到回报。2007年10月,她从全北京数万个提名人选中脱颖而出,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08年8月8日,她作为志愿者,现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在201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期间,常志复每天5点多起床,在外奔波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对一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真是一种考验。
炎热的夏天,她顾不上喝水,没有时间休息,疏导客流,为游客耐心细致地讲解园区,还利用中午或休息时间主动与大学生做服务交流,她希望志愿者服务精神能薪火相传。
在常志复的家里,因为志愿服务而获得的奖杯、奖状、纪念品随处可见,参与志愿服务的徽章、服装、证件,她都视若珍宝地收藏着。
“其实这些并不是要给别人看,而是这些年志愿服务经历的见证。”在志愿奶奶看来,志愿服务并不只停留在大型活动或者集体组织的服务当中,而应该是贯穿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地、随手进行。
常志复的家在西四北六条附近的一个平房院里,从21岁到77岁,她前前后后住了50多年,也在这个院子里志愿扫地50多年。为什么要扫院子?原来,院子里有几棵香椿树,秋天结果时,果壳经常掉落一地;春天刮风时,树叶飘得到处都是;冬天下雪时,出院的小通道就会被踩出冰坨子。这是个大杂院,没有人专门负责环境卫生。于是,自常志复住进院子,每天天刚亮,她就会拿着扫帚把院子的角角落落打扫一遍,刮风的时候树枝树叶最多,有的时候她能扫出好几盆。
常志复说她喜欢“自找苦吃”,退休不在家享清福,成天跑去参加志愿活动:为了服务北京奥运会,她自学英语、手语、急救和体育知识;为了服务春运,她连着好几年没在家过年;为了服务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她每天和年轻人摸爬滚打到深夜……
“我做志愿者上瘾,多累都没生过病,不做反倒觉得浑身难受。”作为一名老党员,无论参加什么活动,常志复胸前都别着党徽和“为人民服务”的徽章。她说:“做志愿者就是为人民服务。别人有困难,党员就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等北京举办冬奥会时,我就80岁了,希望那时我还能成为一名志愿者。”常志复憧憬着未来。
刘汉源:天津剪纸达人
3年剪出28座海河桥
海选现场,来自天津的“剪纸达人”刘汉源将他耗时3年创作的十几米长的天津海河桥剪纸长卷缓缓展开,海河上的28座桥跃然纸上,引来观众赞叹。
今年62岁的刘汉源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从小深受家乡浓厚民俗氛围的熏陶,5岁起就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剪就是50多年。加入天津剪纸协会后,他开始琢磨用古老的剪纸艺术来反映生活的新变化,于是成了一名剪纸艺术创意者。
剪纸是个细致活儿,一幅作品的完成需要拍照、写生、合成、剪刻等多个环节。刘汉源说,剪纸的技艺手法有“细如麦芒、方如青砖、弯如月牙”之说,需要长期练习才能取得效果。“剪的时候下刀要准,走刀要稳,落刀要直。如果走刀不对,纸的边缘就会出现毛刺,影响美观。弯线条要慢慢转刀,直线条更见功底,很容易剪歪破坏整体效果。”
多年来,刘汉源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自己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新主题的理解,创作了不少创意剪纸作品,包括“天津十景”“津门老行当”“社区故事”等。他的作品总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刘汉源就想用剪纸的形式把天津最具代表性的海河呈现出来。海河两岸景观提升,再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2003年开始,他从耳闸桥到塘沽的海河大桥,对海河沿岸的28座桥进行了四五次实地考察,一看就是四五个小时。但是,他花费了不少工夫做的第一稿失败了。“一开始想得比较简单,只创作了水和桥,太平淡,也没有文化内涵,所以全废了。”之后,刘汉源重新开始,创作的时候他特别注意观察每座桥周边的风貌,最后,空中的云朵、海鸥,水中的游船、摩托艇都被他收录到剪纸中,人们欣赏剪纸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海河的美和天津的文化。
除了艺术创作,刘汉源还坚持用剪纸提供义务服务。2009年在天津剪纸艺术委员会指导和支持下,他在柳林地区义务开办剪纸小组。从2015年至今,他和学员们共同完成了每年参加全国省、市级剪纸大赛的任务。最近,刘汉源正在着手创作另外一幅大作—北京老城区的47个城门楼。他将和北京的剪纸艺术家共同创作,目前,初稿已经基本完成。通过手中的剪刀,让老百姓看到更多接地气、反映文化和风貌的创意剪纸,对刘汉源来说就是一种幸福。
赵柱国:河北教育达人
向孩子们倾注全部的爱
在2018年全国“最美家庭”的名单上,河北张家口市共有7个家庭上榜,其中就有赵柱国一家。在今年“银发达人”评选活动的海选现场,赵柱国老人多年来关怀青少年成长的故事,感动了在场很多人。
赵柱国老人出生于1936年,12岁考入张家口师范学校。1952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宣化县教书。一干就是21年,直到1976年,他被调到桥东区知识青年办公室任副主任,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校园。1996年,赵柱国从桥东老干部局局长位置上退下来,感觉自己依然心系教育事业,于是做起了校外辅导员。当时,同样从事教育工作的妻子也退休了,老两口白天各自进校园,晚上回家交流辅导体会,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乐此不疲。
2009年,赵柱国的老伴病逝后,他不但没有放弃,反而一个人当起两个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把对老伴儿的追忆全部倾注到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上。
多年来,赵柱国自费为张家口四区一县的35所学校订阅了德育优秀期刊《下一代》《祖国》等。每期刊物一到,年迈的赵柱国徒步、坐公交车或出租车,将刊物分送到35所学校。有一次,他从早上6点一直送到晚上6点。赵柱国每月省吃俭用,大部分钱都花在孩子们身上了。
他现在担任22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通过英雄团队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18年的“学习雷锋日”,他开展了3场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报告;2018年清明节,他用5天时间做了8场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报告;他还买了很多红色书籍送到区县的49所学校里。除此之外,赵柱国还坚持义务清扫山路20年,被称为“山路大使”;不管酷暑严寒,他坚持义务修护山路,美化环境。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他的环保心愿更加强烈。他带领志愿者在鱼儿山忙活,不仅继续整修山路、清扫垃圾,还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劝说过往游人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虽然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但他依然脚步不停,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摘自《北京晚报》2019年9月24日,月梦可心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