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真问题”下的深掘创新
“深度学习”的真课堂离不开“真问题”的引领。所谓“真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从书本内容中找到答案的、停留于知识层面的问题,也不是教者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看似“深不可测”的故弄玄虚。“真问题”必须直指教学目标达成的方向,引领学生打开思维大门,从关注文字表面深入角色内心世界,自学、自悟、体味深度主题,达到恍然大悟、水到渠成之效。
教学《小鹰学飞》一文,在学完前两次飞行后,读到最后一次飞行时,我设置疑问:为什么第三次飞行后,老鹰对小鹰说:“孩子,你往上看!”而不直接像前两次那样告诉它“飞得只在白云的下面,还不算会飞”?
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
师:“你往上看!”老鹰是想告诉小鹰什么呢?
生:你的飞行还没有终止,白云上空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
生:是想告诉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师:说得真好,孩子们,你认为蓝天有高度吗?
生:没有高度,原来鹰妈妈就是想告诉孩子向上飞行是没有高度的呀。
生:老师,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学无止境。
师:孩子们,说得太棒了,学习知识其实就跟小鹰学习本领是一样的道理啊!
(第一层意思学生已经完全领悟,达成教参上设定的教学目标)
师:老鹰除了要告诉小鹰这样的道理之外,它还想表达什么呢?仔细读小鹰第三次学飞行的句子。“小鹰鼓起劲,拼命向上飞……小鹰急促地喘着气……”你觉得小鹰此时是怎样学飞行的呢?
生:已经竭尽全力了。
生:它筋疲力尽了。
师:是啊,孩子们,如果此时鹰妈妈再和前两次一样否定小鹰,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生:小鹰很可能讨厌学飞行了。
生:也许小鹰永远只能飞到白云下面,没有进步了。
师:妈妈的一句话:孩子,你往上看!带给小鹰的是什么呢?
生:是继续飞行的力量。
生:是勇气。它在鼓励孩子,给它信心。
师:说得太好了,孩子们,老鹰是多么了解孩子的心思啊!在小鹰最需要帮助、鼓励和关怀的时候,它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点燃了孩子向上努力的信心。
生:相信有这样的妈妈陪伴,小鹰一定会成为飞行之王的,一定会不断朝着蓝天最高處飞去。
生:永不停歇。
生:学无止境。
…………
如此精彩的深度学习,来源于教师对关键问题设置的巧妙,它直接而明晰地指向文本最深处,让学生学会理性剖析和深度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厚实的教研功力和智慧的层层引领,相信在思维的独辟蹊径处,一定会收获孩子们创造的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二、“真质疑”下的批判求异
“深度学习”注重学习的批判理解。
《青蛙看海》一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讲述的是小青蛙在伙伴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终于看到大海的故事。教学最后,我总结道:“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实现梦想。”(教参上的答案)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有志者事竟成。“孩子们,结合青蛙实现梦想的经历,你同意这句名言表达的意思吗?”“谁能提出比老师更精彩的见解?”
(学生默读思考后,在小组内展开激烈地辩驳,十几分钟后——)
生:我同意。青蛙就是“有志者”,它的志向就是能看见大海,为此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认为:只要有梦想,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实现。
生:我也同意。有句名言叫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生:我不同意。这名言太过强调青蛙自身的作用了,而它如果没有小松鼠的帮助和陪伴,根本无法登上山顶,实现梦想。所以青蛙能看到大海,是因为小松鼠的指导。
生:说得对,在青蛙失望、难过的时候是小松鼠给了它信心,告诉它要学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上跳一小级台阶这样的方法,使得小青蛙重新获得了力量和信心。所以它最终成功,我也认为小松鼠的作用大。
生:小松鼠像引领它的老师。
…………
师:同意他观点的,给予他热烈的掌声。再读课文里的角色,还有质疑者吗?
(3分钟左右,有学生举手——)
生:我不同意,他们说得还不完全正确,大家忽略了“苍鹰”的作用,虽然文中描述它的字数不多,但是它非常重要。
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小组讨论一下,要求说清楚观点和理由。
生:我认为他说得对,因为是苍鹰告诉小青蛙:“要想看到大海,必须登上前面那座山。”它告诉了青蛙大海的位置。
…………
师:孩子们,说得太好了!一个人没有目标的指引,没有方向,只会盲目用力,像只无头苍蝇,就算再怎么努力也不一定会实现梦想的。所以,小青蛙看到大海,苍鹰的作用也必不可少呢!
“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敢于质疑“千古名言”,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领悟文本意蕴。“深度学习”就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发展为目的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在理解事物的基础上善于质疑辨析,在质疑辨析中加深对深层知识和复杂概念的理解。在此片段中,学生通过不断地“真质疑”,“疑”出个性独特的阅读感受,在“真辩驳”中,“辩”出创造性的真知灼见。如此,深度学习已悄然发生。
三、“真活动”下的课程统整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的整合包括内容本身的整合和学习过程的整合。其中内容本身的整合是指多种知识和信息间的连接,包括多学科知识融合及新旧知识联系。深度学习提倡将新概念与已知概念和原理联系起来,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对新知识信息的理解、长期保持及迁移应用。
深度学习可以以同一主题为背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强调跨学科的整合、教师之间的协同教学,让学生用整个身体来学习,让学习和生活发生链接,这就是“全课程”理念。笔者有幸在学校国标课程校本化的前提下,作了以下尝试。
我在教学《春笋》一文时就设置了名为“小春笋·大乐趣”的系列实践活动。
1.看春笋:观察、探究春笋的形态、特征和习性。2.摸春笋:每人带一个春笋,用手触摸深褐色的外衣,再试着剥一剥笋衣,一层一层揭开并感受笋肉的白嫩细滑。3.吃春笋:与家长一起制作“春笋美食”。4.画春笋:孩子和家长一起创作《春笋宝宝生长记》的绘本。4.唱春笋:“叮咚叮咚,春雨弹起了竖琴,琴声中春笋破土而出……”班级里开展了学唱《春笋》的活动,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春笋的活泼,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以上教学实践就围绕“春笋”这一主题,融合了语文、科学、美术、美食、音乐等多学科,给孩子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在与春笋的亲密接触中,体会到了春笋的精神品格,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在鲜活灵动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与生活发生链接,让“深度学习”在课程统整中真正发生,从而逐步实现“全课程”的“全人”教育。
“深度学习”需要“真实的课堂”:设置“真问题”,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文本深处;激发“真质疑”,学会批判,敢于挑战,鼓励独特与个性创新;开展“真活动”,通过研发课程整合体系,开展系列化的实践活动,让学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化生活。让教学从儿童出发,再回到儿童本身。如此,真正的“深度学习”,才可以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以旺盛地、蓬勃地、自由地四处生长。
“深度学习”的真课堂离不开“真问题”的引领。所谓“真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从书本内容中找到答案的、停留于知识层面的问题,也不是教者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看似“深不可测”的故弄玄虚。“真问题”必须直指教学目标达成的方向,引领学生打开思维大门,从关注文字表面深入角色内心世界,自学、自悟、体味深度主题,达到恍然大悟、水到渠成之效。
教学《小鹰学飞》一文,在学完前两次飞行后,读到最后一次飞行时,我设置疑问:为什么第三次飞行后,老鹰对小鹰说:“孩子,你往上看!”而不直接像前两次那样告诉它“飞得只在白云的下面,还不算会飞”?
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
师:“你往上看!”老鹰是想告诉小鹰什么呢?
生:你的飞行还没有终止,白云上空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
生:是想告诉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师:说得真好,孩子们,你认为蓝天有高度吗?
生:没有高度,原来鹰妈妈就是想告诉孩子向上飞行是没有高度的呀。
生:老师,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学无止境。
师:孩子们,说得太棒了,学习知识其实就跟小鹰学习本领是一样的道理啊!
(第一层意思学生已经完全领悟,达成教参上设定的教学目标)
师:老鹰除了要告诉小鹰这样的道理之外,它还想表达什么呢?仔细读小鹰第三次学飞行的句子。“小鹰鼓起劲,拼命向上飞……小鹰急促地喘着气……”你觉得小鹰此时是怎样学飞行的呢?
生:已经竭尽全力了。
生:它筋疲力尽了。
师:是啊,孩子们,如果此时鹰妈妈再和前两次一样否定小鹰,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生:小鹰很可能讨厌学飞行了。
生:也许小鹰永远只能飞到白云下面,没有进步了。
师:妈妈的一句话:孩子,你往上看!带给小鹰的是什么呢?
生:是继续飞行的力量。
生:是勇气。它在鼓励孩子,给它信心。
师:说得太好了,孩子们,老鹰是多么了解孩子的心思啊!在小鹰最需要帮助、鼓励和关怀的时候,它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点燃了孩子向上努力的信心。
生:相信有这样的妈妈陪伴,小鹰一定会成为飞行之王的,一定会不断朝着蓝天最高處飞去。
生:永不停歇。
生:学无止境。
…………
如此精彩的深度学习,来源于教师对关键问题设置的巧妙,它直接而明晰地指向文本最深处,让学生学会理性剖析和深度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厚实的教研功力和智慧的层层引领,相信在思维的独辟蹊径处,一定会收获孩子们创造的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二、“真质疑”下的批判求异
“深度学习”注重学习的批判理解。
《青蛙看海》一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讲述的是小青蛙在伙伴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终于看到大海的故事。教学最后,我总结道:“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实现梦想。”(教参上的答案)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有志者事竟成。“孩子们,结合青蛙实现梦想的经历,你同意这句名言表达的意思吗?”“谁能提出比老师更精彩的见解?”
(学生默读思考后,在小组内展开激烈地辩驳,十几分钟后——)
生:我同意。青蛙就是“有志者”,它的志向就是能看见大海,为此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认为:只要有梦想,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实现。
生:我也同意。有句名言叫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生:我不同意。这名言太过强调青蛙自身的作用了,而它如果没有小松鼠的帮助和陪伴,根本无法登上山顶,实现梦想。所以青蛙能看到大海,是因为小松鼠的指导。
生:说得对,在青蛙失望、难过的时候是小松鼠给了它信心,告诉它要学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上跳一小级台阶这样的方法,使得小青蛙重新获得了力量和信心。所以它最终成功,我也认为小松鼠的作用大。
生:小松鼠像引领它的老师。
…………
师:同意他观点的,给予他热烈的掌声。再读课文里的角色,还有质疑者吗?
(3分钟左右,有学生举手——)
生:我不同意,他们说得还不完全正确,大家忽略了“苍鹰”的作用,虽然文中描述它的字数不多,但是它非常重要。
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小组讨论一下,要求说清楚观点和理由。
生:我认为他说得对,因为是苍鹰告诉小青蛙:“要想看到大海,必须登上前面那座山。”它告诉了青蛙大海的位置。
…………
师:孩子们,说得太好了!一个人没有目标的指引,没有方向,只会盲目用力,像只无头苍蝇,就算再怎么努力也不一定会实现梦想的。所以,小青蛙看到大海,苍鹰的作用也必不可少呢!
“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敢于质疑“千古名言”,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领悟文本意蕴。“深度学习”就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发展为目的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在理解事物的基础上善于质疑辨析,在质疑辨析中加深对深层知识和复杂概念的理解。在此片段中,学生通过不断地“真质疑”,“疑”出个性独特的阅读感受,在“真辩驳”中,“辩”出创造性的真知灼见。如此,深度学习已悄然发生。
三、“真活动”下的课程统整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的整合包括内容本身的整合和学习过程的整合。其中内容本身的整合是指多种知识和信息间的连接,包括多学科知识融合及新旧知识联系。深度学习提倡将新概念与已知概念和原理联系起来,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对新知识信息的理解、长期保持及迁移应用。
深度学习可以以同一主题为背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强调跨学科的整合、教师之间的协同教学,让学生用整个身体来学习,让学习和生活发生链接,这就是“全课程”理念。笔者有幸在学校国标课程校本化的前提下,作了以下尝试。
我在教学《春笋》一文时就设置了名为“小春笋·大乐趣”的系列实践活动。
1.看春笋:观察、探究春笋的形态、特征和习性。2.摸春笋:每人带一个春笋,用手触摸深褐色的外衣,再试着剥一剥笋衣,一层一层揭开并感受笋肉的白嫩细滑。3.吃春笋:与家长一起制作“春笋美食”。4.画春笋:孩子和家长一起创作《春笋宝宝生长记》的绘本。4.唱春笋:“叮咚叮咚,春雨弹起了竖琴,琴声中春笋破土而出……”班级里开展了学唱《春笋》的活动,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春笋的活泼,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以上教学实践就围绕“春笋”这一主题,融合了语文、科学、美术、美食、音乐等多学科,给孩子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在与春笋的亲密接触中,体会到了春笋的精神品格,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在鲜活灵动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与生活发生链接,让“深度学习”在课程统整中真正发生,从而逐步实现“全课程”的“全人”教育。
“深度学习”需要“真实的课堂”:设置“真问题”,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文本深处;激发“真质疑”,学会批判,敢于挑战,鼓励独特与个性创新;开展“真活动”,通过研发课程整合体系,开展系列化的实践活动,让学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化生活。让教学从儿童出发,再回到儿童本身。如此,真正的“深度学习”,才可以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以旺盛地、蓬勃地、自由地四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