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教子观

来源 :文萃报·周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ang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人的眼中,梁漱溟是一位狷狂的学者。他特立独行,也曾颠沛流离,更曾经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来回徘徊,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也总是让世人争议不休。
   梁漱溟在儒佛的熏陶下,对世事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很多事情都显得淡然;但在两个孩子面前,他却事无巨细,尤其是在学问和人生道路选择上显得关怀备至,细心点拨却从不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压力,而是彼此平等地交流。
  一
   梁漱溟对孩子谈论得最多的是关于学问和将来人生道路的问题。
   在学问上,梁漱溟给了儿子梁培宽和梁培恕最自由的教育。
   梁漱溟觉得梁培恕有才气、有热情,但是对自己的兴趣方向却很不确定。因此,即使梁培恕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未曾毕业过,每次都是在中途就辍学回家,而后自学或者改学别的方向,梁漱溟对此都从不加以责备或强迫。在他看来,能够培养自己的真正兴趣比死读书要有用得多。对于梁培恕,梁漱溟用一颗父亲的包容之心包容了他,给予了他在天空自在翱翔的自由。如他在信中所写的那样:“恕不忙去粤,试就道宗同住,在北大旁听半年,再说。”
   而对于长子梁培宽,梁漱溟则更多感到的是一种欣慰。
   他曾在信中写道:“宽前问我为何认他求学道已上了道。不错的,对你确已放心了,不再有什么担忧的。”
  学佛儒出身的梁漱溟认为人生的态度在于自身的修养,故而他在和梁培宽论及学问之时,总是会提出梁培宽应该具有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出路。当他在信中看到梁培宽能把自己的心胸放开,有了为大众服务的心愿之时,他写道:“你的生命力便具一种开展气象而活了,前途一切自然都有办法了。”
   能够自省,有毛病就改,在梁漱溟看来是成就事业前途和人生前途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即使才气纵横也难大有作为。而这点正是他欣赏梁培宽的地方。对于孩子的优点,梁漱溟毫不犹豫地就会夸奖和赞扬,同时也用一个父亲的关怀与教导来给予鼓励。
  二
   梁漱溟写给两个儿子的信中,没有奔放的情感,也没有亲昵的称呼,却让人在朴实而平易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股深沉的父爱。
   梁漱溟给儿子分别取名“培宽”“培恕”,意在培养儿子宽广的胸襟,能够包容万物,立足大地,长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不同于一般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有一次,梁培宽考了59分,学校把补考通知给梁漱溟看,他看了一眼就还给梁培宽,只说让他好好考。
   梁培恕读书期间换了不少学校,他的目标总是不断更改,一会儿想读空军幼年学校,一会儿想在家里自修,但是对于他的想法,父亲都没有阻止,反而依着他。
   梁漱溟去世很多年后,梁培恕重新翻看父親的信:“一个人必须有他的兴趣所在才行,不在此则在彼,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个人的兴趣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这时候,他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希望儿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从中获得快乐。
   “父亲说,中国有古训:父子不责善。意思是父子之间不责备、不抱怨对方没有尽到责任。”在梁培恕看来,父亲和他们兄弟都做到了这点,以一种自然的方式相处,相处起来更加融洽和谐。
   梁漱溟的一生波澜起伏,在孩子眼里,他只是一个喜欢讲道理的、性格有点固执的老人。而他带给孩子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一切祸福、荣辱、得失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
其他文献
解放前,血吸虫病在我国南部及长江沿岸一带蔓延,肆虐的血吸虫病,就像瘟神一样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关心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   沈钧儒上书,引起毛泽东的高度关注   新中国成立之初,沈钧儒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53年,沈钧儒在太湖疗养时,发现长江中下游各省血吸虫病流行极为严重。
期刊
1665年,一场鼠疫肆虐了整个欧洲,几近疯狂。仅伦敦地区,死亡近十万人。亚姆村位于英国中部德比郡山谷内,村子不大,只有344人。当地有着丰富的铅矿,村民大多是开采铅矿的矿工。渐渐地,亚姆村也成为英格兰连接南北的交通补给点,成为英国南北商人的必经之路。当地村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然而,1665年夏天,一件来自伦敦的衣服样品却让整个村庄遭受了灭顶之灾。据当地文献记载:一名伦敦布料商人将一件衣服样品,发
期刊
万历十年(1582年)春,因浙江巡抚吴善言奉诏减少士兵的月饷,浙江士兵发生叛乱,东、西二营的士兵在马文英、刘廷等人的鼓动下,闯进巡抚衙门,将吴善言捆绑、殴打……形势异常危急。   消息上报到朝廷后,皇帝、大臣们十分焦急,担心因此会引发更大的事端。首辅张居正推荐时任兵部右侍郎的张佳胤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去浙江杭州处理士兵叛乱一事。张佳胤受命出京,一行人一路急行,快要到达杭州的时候,又传来一个消息:有一
期刊
伊格纳西·帕德雷夫斯基是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和政治活动家。   1891年至1892年,帕德雷夫斯基在美国进行巡回演出,颇受好评。他计划,在美国举办117场音乐会。   当时,在斯坦福大学有两位学生,尽管有点助学金,但必须靠打零工才能维持生活,交上学费。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一起承办帕德雷夫斯基在斯坦福大学的钢琴演奏会,用赚来的钱弥补生活费和学费的不足。他们联系到帕德雷夫斯基的经理人,经理人明确
期刊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日臻完善,贯彻机制的效能日益凸显。会议、巡视、检查、突击、竞赛、群众路线、数目字管理这些具体的落实机制交相影响,共同打造着一个效能优先、有令必行的落实体系。抓中心、定方向,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重视原则、讲求效能的一极,与之相对的一极则是精细化管理。  晋察冀的“一切要有数目字”   相较于中国传统政治的粗放管理方式,无论是组织,还是具体的管理者即干部,中共都以精细
期刊
2020年,机器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例子将不胜枚举。从物流仓储车间的搬运机器人、楼宇配送机器人,再到医疗手术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它们正以最平常、普适的姿态一点点地接近我们,成为习以为常的伙伴。  配送机器人   2019年,配送机器人出现在上海的许多写字楼里——它们身高约1米,金属外壳,可携带20公斤重量的货物,充一次电能走上8小时。在既没有专用车道也没有交通规则的樓宇里,依靠“低速无人驾驶”技术
期刊
疫情发生以来,媒体的镜头聚焦武汉,众生百相历历在数。近日,一位极其特别的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在网络走红,使人在焦虑、恐惧、浮躁充斥的当下,感到久违的平和与镇定——即使身染瘟疫,仍没有忘记阅读和思考,在方舱医院病床之上仍手捧书卷、心无旁骛地阅读,网友为其取了一雅称,为“清流读书哥”。  据了解,这位“读书哥”姓付,今年39岁,老家在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后随父母在武汉生活。从武大博士毕业后去美国深造,目
期刊
1918年1月,陈独秀、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等组成《新青年》编委会,大家轮流编辑。沈尹默每次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必去找时任馆长的李大钊,两人结下深厚友谊。   1927年4月5日清明节放假,北大一批教员带着子女到海甸(今北京海淀区)去找沈士远(沈尹默之兄)玩,李大钊之子李葆华也去了,并在沈士远家住下。第二天,城里的沈尹默得到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的消息,急忙打电话给沈士远,
期刊
口罩在我们与世界之间建起一道隔离墙,带给我们安全感。回溯口罩的历史,也是回顾医学卫生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对抗疾病与消解恐惧的历史。  以布遮面  古代的口罩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脸上绑块布片就成。历史记载最早的“类口罩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認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因此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用布包住脸。波斯教古墓墓门上的浮雕中,祭师就带着“口罩”。   还有一种职业的人群同样在脸上围
期刊
《蓝色多瑙河》有奥地利第二国歌之美誉,将其作为这个音乐王国的象征也毫不为过。英国,首选就是埃尔加的《威风堂堂进行曲》(第一首)。这首乐曲气势恢宏,曲调朗朗上口,尤其乐曲的中段,是一支舒展优美、有民谣风格的旋律。当年的英王爱德华七世非常喜欢这段旋律,特意将它用到了自己的加冕典礼上。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则以其悲壮激越的音调、讴歌自由的内涵,成为这個处于冰天雪地中的北欧小国不屈的象征。李斯特的《匈牙利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