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谋士”作文素材专题积累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lianyangd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导航】
   “谋士”是古代一种特殊的职业。谋士,指设谋献计的人。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是“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甚至以死相报。这些“谋士”,即为以谋取士,用自己的智谋为王侯霸业服务,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理想。“谋”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对于谋士自己来说,“谋”是一种保护;对于他的主人来说,“谋”是一件武器;对于他的敌人来说,“谋”则是一把利剑;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谋”是一种境界……
  “谋士”管仲
   【人物介绍】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鲍之交,兄弟和合
   在春秋初期的历史上,管仲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当然,管仲早年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幸而有鲍叔牙,他才从早年的艰难中逐渐走出来。家境贫寒,父亲早逝,这一切似乎都注定管仲的生活历程是没有希望的,尤其是在春秋时期,这个大致是以出生来论定人的前程的时代。
   管仲自己回忆说,我年轻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做生意的本钱大多是鲍叔牙出的,可是在分红的时候,我总是拿得比鲍叔牙多,鲍叔牙也不认为我是贪财的,因为他知道我家里更加贫困。我当然也是常常给鲍叔牙做一些事情,可能是由于时机的问题,我所做的事情几乎是没有成功的,甚至给鲍叔牙增添了很多麻烦,但是,鲍叔牙也并不认为我是愚蠢的。我曾经屡次给君主办事,但是呢,屡次失败,这样的情况下,鲍叔牙也不认为是我的能力有问题,只是觉得我可能没有遇上好的时机。为了生活,我曾经很多次参加军队作战,但是常常一开战我就跑回来了,鲍叔牙知道我并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因为我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照顾。后来我帮助公子纠,然而公子纠失败了,我的好朋友召忽为他死节,而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正是在鲍叔牙的熟知和支持之下,管仲一步步从艰苦困厄的生活中走了出来,最终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鲍叔牙,管仲会怎样?所以管仲自己也动情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若有所思】
   对于管仲来说,毕竟还是幸福的,因为有鲍叔牙的存在。鲍叔牙,可以说是管仲一生的幸运。作为管仲最好的朋友,鲍叔牙真的是无愧于朋友这个称号。管鲍之交,由此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美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管鲍之交,但是,不管我们怎么来看这个问题,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这种浓浓的朋友情谊,则很好地诠释了朋友之间的和合情感,正是因为如此,它才更值得后人追思。
   【适用话题】
   真正的朋友、理解、支持、成功等等。
  管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认为: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意思是,君主自身是规正德行的根本,官吏好比耳目,是受这个根本节制的。统治者以德治立国,百姓就能受到德政的教化;统治者清廉勤政,官吏就能仿效而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管好官吏和教化人民,其关键在于统治者。管仲还提出:“明主之治也,明于分职,而督其成事。胜其任者处官,不胜其任者废免。故群臣皆竭能尽力以治其事。乱主则不然。故群臣处官位,受厚禄,莫务治国者,期于管国之重而擅其利,牧渔其民以富其家。”他告诫统治者要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明确各级官员的职责,并监督他们完成。胜任的官员留任,不胜其任者废免。这样各级官员都会竭尽全力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反之,各级官员都只占据官位,接受厚禄,而不去尽心致力于治理国家,只期望掌握重要部门而独专其利,只期望搜刮人民而独富其家。
   【若有所思】
   管仲最早提出“以民為本”的从政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对后世整饬吏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仓廪实,则知礼节。除了要求政治上清明外,管仲还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了“以民为本”的从政理念。他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管仲认为,每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必须致力于四时农业发展,确保粮食贮备。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官员行事廉洁且符合法度,百姓就可以相安无事;人人遵守法度、不逾规矩的品德发扬光大,国家政令就可以得到贯彻推行。
   【适用话题】
   国之本、政之所兴、民心、为国为民等等。
  管仲重金求鹿
   齐桓公把南方的楚国看成称霸事业上的“假想敌”,整日里都在琢磨如何削弱楚国。但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很强,这让齐桓公很头疼。
   管仲告诉齐桓公:要称霸,办法很多,未必要打,运用市场的手段即可。没有多久,楚国市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批来自齐国的客商,他们高价收购楚国的鹿,并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愿不惜重金购买!”
   在当时,鹿是稀有动物,只有楚国才有,但楚国人仅仅把鹿当作肉食动物,花两个铜币就可以买一头。齐国商人一开始花3枚铜币买一头鹿,半个月后涨到5枚铜币一头。    一石激起千层浪。鹿在市场上走俏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楚国。楚成王高兴异常,设宴摆酒大宴群臣。酒宴上,楚成王乐呵呵地说:“10年前,卫国的卫懿公就是因为好鹤,才玩物丧志把国家给整灭亡了。如今齐桓公好鹿,难道他不是在重蹈卫国的覆辙吗?看着吧,齐国很快就会元气大伤,天下还是寡人的。”顿时君臣觥筹交错,额手称庆,笑语喧哗。
   几天后,这些出手阔绰的齐国商人又把鹿价提高到了40枚铜币一头。
   楚国的农夫们见一头鹿的价钱居然抵得上数千斤粮食,太有利可图了,于是纷纷放下农具,操起猎具到深山里去捕鹿。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有楚国的农民兄弟。后来就连楚国的官兵也都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去深山里猎鹿。就是这一年,楚国的大片田地都撂荒了,而铜币却盆满钵满。
   楚国人很得意:原来致富这么容易啊。接下来的事情让楚国人傻眼了。管仲让齐桓公发布统一号令,严格禁止各诸侯国与楚国通粮贸易。
   这下楚国人惨了,粮价疯涨,铜币又不能吃。楚王慌了,派人四处买粮,却都被齐国截拦。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口的十分之四。楚国政权因之而风雨飘摇,无奈之下,楚王只好遣使向齐桓公求和,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管仲兵不血刃,就制服了楚国。
   【若有所思】
   管仲这个人,可能是世界上有记载最早的炒作大师、经济战专家了吧?他没动用刀兵,就让偌大的楚国去了半条命,谋略不可谓不厉害。但是,换个角度看,管仲的经济战伤害了楚国的平民百姓,让他们没有饭吃,背井离乡成为难民,手段比较歹毒,并不值得我们今天的人效仿。其实楚成王这个示例也是告诫了现今的人们,做人一定不要骄傲自大。要时刻保持警惕之心,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不然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做事需要纵观全局,需要去解析这件事情背后的阴谋是什么,不能总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到头来被卖了自己都不知道。
   【适用话题】
   曲线、经济战、表象、纵观全局等等。
  管仲之仁
   管仲首先投奔齐国公子纠,希望通过辅佐他实现抱负,不料公子纠在和公子小白争夺王位中被杀,管仲入狱。这时,管仲的朋友鲍叔牙向齐桓公(小白)举荐管仲,齐桓公捐弃前嫌,任管仲为上卿(国相)。管仲任国相四十余年,从三个方面施行国政:一是改进宗周制度,以临淄为中心,使士、农、工、商四种不同职业的百姓分别居住,士人聚居而谈论孝义廉耻,农人聚居而談论农事耕种,工匠聚居而谈论工艺制造,商人聚居而谈论市场贸易,既有利于社会稳定又便于行政管理。二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在贯彻“井田制”的同时,按土地肥瘦征收赋税,并用官府力量控制山海之利,富国强兵。三是在庶民中选拔官吏,量才录用。从而使齐国在诸侯中首先强大起来。
   以雄厚国力为后盾,管仲又制定了“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挟天子以令不臣”,九和诸侯,一匡天下(打着拥戴周王室的旗帜,以盟主身份九次主持诸侯盟会,协调纠纷,使天下归于平静),给人民带来了安定生活。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功绩巨大,但也有被后世诟病之处:一是没有为旧主公子纠死难,反而投靠公子纠的仇人齐桓公,这被看作不信不义。二是拥有许多封地,有三房夫人,奴仆成群,生活奢侈,这被看作不廉不俭。
   【若有所思】
   后世对管仲的评价是有分歧的。《论语》记载了一段孔子师徒就这一问题的对话。子贡问孔子:“管仲不是仁者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不自杀,反而去辅助桓公。”孔子却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扶天下,人们到今天还受着他的恩惠。假如没有管仲,我们就要披头散发,裸露身体,沦为异族了。难道要求他像普通百姓一般守着小信义,在田沟中上吊自杀却无人知晓才对吗?”这说明孔子评价一个人是否有仁德,是以最终事实为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是否造福于百姓。《论语》中被孔子称为仁者的只有管仲一人,即司马光所说的“独称管仲之仁”,这是因为管仲真正造福了天下百姓。
   【适用话题】
   为国为民、仁德、造福百姓、小仁与大义等等。
  管仲奢侈消费拉动内需
   拉动内需是当前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然而,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对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颇为重视。
   管仲任齐国相国时,居所富丽堂皇极尽奢华。但司马迁著《管晏列传》时却说,尽管管仲比国君都富裕,生活标准也超过了他的行政级别,齐国人民却不认为管仲奢侈。
   究其根本,在于管仲倡导的奢侈消费观念。管仲奢侈的生活不过是他身体力行为实践自己的理念做出表率罢了。
   《管子·乘马数》有“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的语句,由此可见,管仲认为修筑华丽的台榭楼阁是调整经济的一项对策。《管子·事语》中“非高其台榭,美其宫室,则郡材不散”的意思是指,不建筑高台亭榭,各种木材就没有销路。《管子·侈靡》篇更是将管仲的奢侈消费论推到极致,他建议“鸡蛋要在上面画上图案再煮了吃,柴火要先雕成美丽的艺术品再用以烧火”。
   实际上,管仲对消费问题有不同于传统节俭观点的独到分析。他的真实主张是奢俭并重,即不一味强调节用,也明确提出“高消费”的主体是君主、统治阶级上层和巨商富贾。以现代观点看来,管仲所倡导的奢侈消费,只是让“富者散资于民”的一种手段,根本目的还是以消费促生产。
  【若有所思】
   管仲的治国理念对于现代仍有指导意义。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升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适用话题】
   治国之道、富民强国、节俭、消费观念等等。
  管仲因能力差被三炒鱿鱼
   辅佐齐桓公全方位打造齐国,使齐国成为天下游戏的制定者。然而,就是这个奇才,当年却是出了名的窝囊废,在事业上留下很多不良记录。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晏列传第二》
   中国古代一提到经营管理,就必须说到春秋时代的管仲。他辅佐齐桓公全方位打造齐国:在政治上将其打造成周王室的“代理人”;在军事上将其打造成攘夷的“急先锋”;从经济上将其打造成天下第一富国。齐国因此成为天下游戏的制定者。
   然而,就是這个奇才,当年却是出了名的窝囊废,在事业上留下很多不良记录:首先,工作能力差,他给齐国国君打工,被炒了三次鱿鱼;其次,他贪生怕死,三次指挥作战三次败北;最后,他没有节操,辅佐公子纠夺国君之位失败后,同事召忽不屈而死,他却贪生怕死,忍受做囚徒的侮辱也要活下去。
   这样的窝囊废,齐桓公为什么要用他?管仲的老友,齐国的权臣鲍叔牙却不这么认为,他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且还把自己的待遇让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鲍叔牙没看走眼,他没有以一时的成败论人才。他知道,管仲三次被炒鱿鱼,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时机未到;管仲吃三次败仗,不是怕死,而是家里有老母,有后顾之忧;管仲忍辱做囚徒,不是没廉耻,而是想要留得青山在。
   【若有所思】
   鲍叔牙懂管仲,更懂用人之道。人才能否施展才华,除了本身的素质,其实还有一个配置的问题。这些配置包括人事配合、信任程度、资金状况乃至家庭安置。例如青面兽杨志是押生辰纲的最佳人选,却配置了恶劣的帮手,导致功败垂成。管仲工作早期,周边元素都没有配套好,当然发挥不出来,显得窝囊,这就是所谓的“不遭时”。对人的关怀,对人才的关怀,就是要解决其根本问题,懂其根本需求,不是说给个职位就行。鲍叔牙把握得很好,所以管仲感激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适用话题】
   人才问题、人生低谷、知人善任、失败与挫折等等。
其他文献
在以前和現在,抢购都是非常常见的一件事。在以前,人们靠冲;现在,人们在网上“抢”。   在2001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一定的问题。那时北京的人们听说油价要提高几块钱。在这个消息传出后,北京的人民都沸腾了起来。老的小的都一大早就前往超市门口。有记者在六点左右便出发了。他见到了一位老人和几个小孩,便问:“老大爷,你这么大早就去抢油啊!”他们便回答:“若还不去抢油,那到时亏得就大了!”当记者到某家商店门
期刊
读书,是茫茫黑夜中的一颗明星,是漫漫孤旅中的一盏路灯,是浩翰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是心烦气躁时的一粒定心丸。读书,是我唯一的精神食粮。   读书真好!   还是在上幼儿园大班时,我就对图文并茂的小人书,科普画册感兴趣。   上小学以后,一有空我就去父母的书架中翻书,选取上一本,埋头便读。有时,还向父母提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记得有一回,爸爸从单位带回一份《羊城晚报》,我就边翻边问:“爸爸,有《猪城
期刊
【解题技巧】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
期刊
苇花温暖  张梅   ①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②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可最初的,来自《诗经》:“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再没有哪一个词能比“苍苍”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
期刊
微风花开,此去经年,我依然相信爱!  ——题记  一只朴素的茶杯,盛着浅绿色的茶水,对于我来说,真是难得忙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啊。  蜷缩的茶叶遇到热水像是见着自己的心喜之人似的立马舒展开来,在水面上旋转着舞蹈。缕缕清香沁入你的心脾,舒服!俯首,端茶,细品。呷一口,苦,好苦。顿时自己蔫了下去,即使意境雅致也盖不过这份苦涩呐。轻叹上一口气,靠椅背上小憩……  “是谁像个老先生一般喝茶,结果索然无味啊?嗯
期刊
春雨是柔和的,一丝丝,一缕缕,轻轻地洒在大地上,春雨悄悄地来了。   春雨犹如一位无私的母亲。丝丝春雨,似乳汁滴滴,哺育着刚刚苏醒的大地。嘀嘀答答,春雨来了。我伸出双手,让春雨滴落在手上,凉丝丝的;探出脑袋,春雨温柔地拂过我的脸庞,痒痒的。我看着窗外的景色——春雨轻快地打在迎春花上,迎春花绽开了笑脸。   春雨宛如一个调皮的小姑娘,带着画笔来到了大地上。瞧!桃花被画笔染成了粉红色;油菜花让画笔
期刊
一切都在神州上张扬  芬芳的季节  抽一树嫩芽  立一草一花  冬天已然离去  枕边的残雪  消逝于春日的旭日中  轻风带着芳香  渲染了整个天空  听一声鸟鸣  闻一股清香  仿佛升华到空中  俯瞰大地上乘着的喧腾  花开成了云的模樣  ?云聚成了花的梦想  云的故乡  是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花的故乡是土壤深处的土壤  与其说找春  不如说赏春  春  就是头上流淌的云彩  身旁飘香的花朵
期刊
有一道关于《西游记》的题目:是不是要吃完一整个唐僧才会长生不老?看有些妖精打算用聚餐的办法吃,那应该是吃一两块也有效吧?那唐僧为什么不割两块肉给妖怪吃吃就算了?从这个问题出发,有些朋友又列举了一堆关于《西游记》中难解的矛盾问题。今觅得一位高手,歪解如下:   ●为什么猴子被五指山压住后,他不变小出来?   【答】孙悟空的老师是菩提祖师,属于道家的神仙。如来用五根手指化做五行山,以金木水火土五种
期刊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见证伟大的事件;去端详穷人 的 面 孔 和 伟 人 的 手 势;去看奇异的事物——机 器、军队、人群、丛林和月 亮的影子;去看人类的杰作——他的画作、高楼和发现……”这是世界著名杂志《生活》 的办刊宗旨,也是 我的读书故事。   我喜欢看书中的世界。打开一本墨香浓郁的书,怀着赤诚的心,保持孩童般的单纯,小心翼翼地探入书中的世界。永远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看那五角星状的房子,
期刊
“太可氣了!”我气得吼道。   冬日早晨的天,总是和夜的天没有什么区别,如同素色绢布被墨■盖,墨渐渐晕染开,颜色没了最初的浓,天际露出鱼肚白,但一边依旧如墨乌黑。而我的窗户正对黑的一边,心道天这么黑,又这么冷,再睡会吧。我又往温暖的被窝里缩一缩,把缺口掩住,又暖暖地眯了一会儿。   再次睁眼,天已经显现半灰半白色,我揉了揉朦胧睡眼,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看向闹钟……“啊!”我飞速地换下了睡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