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现实题材舞蹈的形与神——基于审美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思考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513485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现实题材舞蹈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富于深刻的现实意义.在这些作品中,舞者通过不同的舞蹈技法呈现出丰富的形,并基于中国现实题材舞蹈的主题内容和文化内涵形成了超越形式的、更高维度的艺术意蕴与审美特征,使之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体系更为契合,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
其他文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是苗族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以王丽红为代表的珙县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坚守传统,发扬匠人精神,坚持在自家庭院用案板、画笔、蜂蜡等描绘苗族人心中的图案,并大力推广和传承苗族蜡染技艺,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传承和发展.
本文以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观”为参照解读荒诞派戏剧,对荒诞派戏剧中“人的存在”及“荒诞性”做出新解.文章指出,与古希腊哲学物我浑然一体的存在相比,荒诞派戏剧解构了人的自然存在;与近代哲学以“理性”确证人的存在相比,荒诞派戏剧解构了人的理性存在而陷入非理性;与传统西方哲学相比,荒诞派戏剧以现代主义哲学立场解构了一切传统的存在和人的终极存在走向虚无与荒诞,呼应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精神.荒诞派戏剧除了哲学、美学价值外,其艺术形式的创新启发了国内的话剧,也使国内的话剧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贴近大众的审美趣味.
元杂剧中,主唱人除扮演主要人物外还兼扮次要人物,这一行为被称为“改扮”.主唱人的改扮多被用来配合叙事、塑造人物、评价事件等.改扮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元杂剧演唱体制、剧本体制和音乐体制的要求与杂剧选材之间的矛盾,间接原因是受说唱文学与古典小说的影响.从叙事的角度看,改扮丰富了元杂剧的表演内容,也为其多线叙事提供了可能.
本文结合自身对舞台美术设计的体验及对舞台美术设计中关于再现与表现关系的再认识,对当代舞台美术有关空间符号化结构进行再思索.舞台美术设计是一切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语言视觉化的形象符号,是根据戏剧剧作创造一个充满从物质化世界到精神化世界、蕴含各种形式符号信息的有意义有组织的行为动作空间.
“守正”与“创新再设计”并举是传统工艺在当代得以发展的应有之义.守正,即保持传统工艺的应有品质,其目的 是留住传统工艺的根脉.与此同时,还需要创新再设计,即在深入研究和充分阐释优秀民族工艺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工艺品进行再设计,使之与当代社会高品质、高品位、时尚健康的生活相联系,使传统工艺获得与时俱进的活力.
抬鼓是流传于河南温县武德镇古老的民间鼓乐类音乐,是集群众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鼓演出场合分为传统表演场合和现代表演场合,鼓乐人通过抬鼓搬演创造出一种鼓乐演出的场合,从而形成抬鼓独特的音乐文化场景新气象.这种鼓乐类音乐文化场景作为一种媒介和载体,在鼓乐艺人的培养和鼓乐艺术的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立足于儿童音乐剧的剧本创作,结合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儿童音乐剧,在题材选择、戏剧结构、角色人物和文学形式等方面对儿童音乐剧的创作特征进行研究,剖析风格迥异的儿童音乐剧剧本的创作特征,提炼其创作的共性特征,总结其基本规律和创作方法,为儿童音乐剧的剧本创作提供一种可供探索的理念和方法.
《闲情偶寄》中体现出的和谐相宜思想与环境美学思想,使人居环境中物与物可以自然地相遇并使人能够真实地面对自我.李渔注重在自然中的真实体验从而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注重构建人居环境的时间空间与精神意境.而《闲情偶寄》中对于人在居室环境中行为的大量描写,反映出李渔对于身体审美的观照并且表达出身体对于人居生活的意义.
梅兰芳先生在中国京剧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在他身上,融合着传统和创新两种血脉,凝聚着京剧发展的典型历史;以他所创立的“梅派”京剧艺术,更以平和恬淡、典雅醇厚的独特风采挺立于中国戏曲演剧体系,并成为其中的代表和标志.本文试图以梅派艺术特别是梅兰芳先生个人的努力为参照,来对昆曲对于京剧雅化过程的影响做一些探讨,求教于前辈和专家.
“寻找自我”是荒诞派戏剧作家欧仁·尤奈斯库戏剧作品的重要主题,剧作家力图以反传统的荒诞风格反思当代人的“身份迷失”.在创作前期,尤奈斯库偏重于直观式呈现,即用舞台形象戏谑并嘲讽现代人的身份模糊和身份同一化;创作中期则从正面表现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和坚持;后期作品却使用梦幻式手法,从内心世界出发,通过对最初家园的艰难寻找,来反映现代人对身份迷茫之焦虑,对身份确定之期待.尤奈斯库对“身份迷失”的探索表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个人身份迷失现象的忧虑,对于个人责任意识的呼唤,以及对于以行动实现自我价值的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