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我想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是好课,“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也是好课,关键是学生有没有真正进入了课堂的佳境。如果你的课堂让学生心灵震撼、意犹未尽,这样的课堂就是一堂好课,就会给人以无穷的享受。
《月光启蒙》 教学案例。
一、复习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9 课《 月光启蒙》。当你们轻轻地合上课本的时候,在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是这样的一幅画面吗?在宁静、温馨、月光如水的夏夜里,母亲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二、新授
(1)(导入)找中心句质疑,读歌谣童谣部分。师:当张老师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不由得深深地感到在母亲的陪伴下,童年的孙友田是多么幸福啊,你们说是吗?不知道大家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长大后的孙友田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生:诗人。(板书)师:你从书上哪儿看出来的?(生读最后一句)师:你为什么读这句话呢?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你读书真会思考。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这些简单的民歌民谣,怎么就能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最终成为一名诗人呢?现在就请打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文中的歌谣、童谣。
(2)指导学习歌谣部分。(找读法——学吟唱——明道理)师:(出示歌谣)问:谁先来读读看?师:像他这样读,可以吗?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师:到底该怎么读呢?书上已经告诉我们了。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师: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读这首歌谣的方法了吗?师:对呀,你说得很有道理。你能轻轻地把这三个字读一遍吗?再轻一点。很好!一齐读这个词,再读!师:像什么呢?请大家继续读下去!师:读得真好,读这段话,除了轻轻地,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生:深情地!师:是什么让母亲这样动情呢?
生:爱,对民间文学的爱,对故乡的爱。师:说得真好!谁能像母亲那样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呢?指名(让人陶醉)指名(你的朗读就像三月的春风)师:让我们来享受一下朗读的乐趣。(生齐读)师:现在知道该怎么读这两首歌谣了吧?师:再指名读。评价:你的嗓音真甜;听你读歌谣真是一种享受。师:大家读得是很好。可书上说,这两首歌是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的,你们想唱一唱吗?别忙着答应我,先跟着优美的旋律哼一哼,怎么样?师:好听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领大家唱。如果有困难,老师可以做你的搭档,咱俩一起来试试……
我校张老师上的《 月光启蒙》 一课,使在场的师生无不动容,学生在谈感受时,垂泪含情,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原因很多,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灵历程。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方式的教育”,这是我们走进课堂之前应该想清楚的。张老师在学生中做了深入全面地调查,发现现在的孩子感恩之情淡薄,于是他决定通过《月光启蒙》 一课对学生进行感恩启蒙,他发现孩子们对课文中的民歌民谣最感兴趣,觉得最后一句“她在月光下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课文的难点,于是选择了以品读民歌童谣为突破口,以理解“为什么目不识丁的母亲能把我引向诗歌王国”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都能始终不忘自己的教学主体——学生的实际。
二是打磨设计,打磨出具有“四两拨千斤”之效的教学设计。①朗读指导别具一格。在课文中找读法。课文中歌谣的读法,教者既没有直接指导读法,也没有指名比较读,而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来体会读法。鼓励有创意的读法。童谣这一部分,文字幽默、风趣,且朗朗上口。教者让学生选自己最喜爱的一段来读,也可以有自己的创意。有层次地重点读。对于文章的中心句,教者是通过层层剥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读的。②情感的渲染恰到好处。在课文学完后,教者抛出一个总结全文的问题。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学生通过文章具体描写母亲的语句,概括出母亲形象—— 善良、勤劳、无私、伟大。母亲用自己博大的爱心,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启蒙的种子。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多少年以后,当她日思夜想的毛娃回到她身边时,她再也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只是对儿子傻傻地笑,笑,笑得孩儿泪流满面。此时张老师将《月光启蒙》原文开头的一段,配合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深情演唱的《母亲》,呈现给学生。浓情的文字,感人的音乐与师生的心灵和谐共振,激起了滚滚的情感波涛(在激发情感时,老师没有讲解,没有提问,任由文字默默地诉说,任由音乐悄悄地滋润,不是老师的语言不美,而是此处信息已经饱和,“白一分则嫌素”,此时,课堂一片肃静,只看到一双双泪眼,只听到轻轻的抽泣声。此时母爱的无私、伟大与学生对母爱的熟视无睹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学生也许并没有一位会唱歌谣、唱童谣的母亲,但同样有一位爱自己的母亲。也许爱的形式不同,但爱的主题是一致的,当这段文字与音乐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心灵深处之弦被轻轻拨动了,那是母爱的力量。学生自然走近了作者,也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以至于有学生在说到自己的母亲时竟泣不成声。我想,这课将会永存于孩子的记忆,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是锤炼语言,锤炼出学生需要、喜欢的语言。语文课堂教学,老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张老师巧妙、风趣、有效的语言抓住了学生,征服了听众,也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张老师的课前谈话,所有听众时而翘首以盼,时而屏息聆听,时而朗声大笑。课堂上张老师通过自己极富感染的语言,把握住了课堂节奏,自如地调控了学生情感的跌宕起伏。的确,孩子们需要如沐春风的语言,需要如磁石般吸引心灵的语言,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每位老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锤炼出学生需要、学生喜欢的语言。
一堂好课,犹如一首婉转悠扬的乐曲。但要上好一堂课并非一件易事,需要老师们潜心钻研,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自身的功底,大量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才是老师的立足之本。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月光启蒙》 教学案例。
一、复习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9 课《 月光启蒙》。当你们轻轻地合上课本的时候,在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是这样的一幅画面吗?在宁静、温馨、月光如水的夏夜里,母亲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二、新授
(1)(导入)找中心句质疑,读歌谣童谣部分。师:当张老师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不由得深深地感到在母亲的陪伴下,童年的孙友田是多么幸福啊,你们说是吗?不知道大家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长大后的孙友田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生:诗人。(板书)师:你从书上哪儿看出来的?(生读最后一句)师:你为什么读这句话呢?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你读书真会思考。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这些简单的民歌民谣,怎么就能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最终成为一名诗人呢?现在就请打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文中的歌谣、童谣。
(2)指导学习歌谣部分。(找读法——学吟唱——明道理)师:(出示歌谣)问:谁先来读读看?师:像他这样读,可以吗?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师:到底该怎么读呢?书上已经告诉我们了。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师: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读这首歌谣的方法了吗?师:对呀,你说得很有道理。你能轻轻地把这三个字读一遍吗?再轻一点。很好!一齐读这个词,再读!师:像什么呢?请大家继续读下去!师:读得真好,读这段话,除了轻轻地,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生:深情地!师:是什么让母亲这样动情呢?
生:爱,对民间文学的爱,对故乡的爱。师:说得真好!谁能像母亲那样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呢?指名(让人陶醉)指名(你的朗读就像三月的春风)师:让我们来享受一下朗读的乐趣。(生齐读)师:现在知道该怎么读这两首歌谣了吧?师:再指名读。评价:你的嗓音真甜;听你读歌谣真是一种享受。师:大家读得是很好。可书上说,这两首歌是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的,你们想唱一唱吗?别忙着答应我,先跟着优美的旋律哼一哼,怎么样?师:好听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领大家唱。如果有困难,老师可以做你的搭档,咱俩一起来试试……
我校张老师上的《 月光启蒙》 一课,使在场的师生无不动容,学生在谈感受时,垂泪含情,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原因很多,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灵历程。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方式的教育”,这是我们走进课堂之前应该想清楚的。张老师在学生中做了深入全面地调查,发现现在的孩子感恩之情淡薄,于是他决定通过《月光启蒙》 一课对学生进行感恩启蒙,他发现孩子们对课文中的民歌民谣最感兴趣,觉得最后一句“她在月光下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课文的难点,于是选择了以品读民歌童谣为突破口,以理解“为什么目不识丁的母亲能把我引向诗歌王国”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都能始终不忘自己的教学主体——学生的实际。
二是打磨设计,打磨出具有“四两拨千斤”之效的教学设计。①朗读指导别具一格。在课文中找读法。课文中歌谣的读法,教者既没有直接指导读法,也没有指名比较读,而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来体会读法。鼓励有创意的读法。童谣这一部分,文字幽默、风趣,且朗朗上口。教者让学生选自己最喜爱的一段来读,也可以有自己的创意。有层次地重点读。对于文章的中心句,教者是通过层层剥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读的。②情感的渲染恰到好处。在课文学完后,教者抛出一个总结全文的问题。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学生通过文章具体描写母亲的语句,概括出母亲形象—— 善良、勤劳、无私、伟大。母亲用自己博大的爱心,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启蒙的种子。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多少年以后,当她日思夜想的毛娃回到她身边时,她再也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只是对儿子傻傻地笑,笑,笑得孩儿泪流满面。此时张老师将《月光启蒙》原文开头的一段,配合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深情演唱的《母亲》,呈现给学生。浓情的文字,感人的音乐与师生的心灵和谐共振,激起了滚滚的情感波涛(在激发情感时,老师没有讲解,没有提问,任由文字默默地诉说,任由音乐悄悄地滋润,不是老师的语言不美,而是此处信息已经饱和,“白一分则嫌素”,此时,课堂一片肃静,只看到一双双泪眼,只听到轻轻的抽泣声。此时母爱的无私、伟大与学生对母爱的熟视无睹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学生也许并没有一位会唱歌谣、唱童谣的母亲,但同样有一位爱自己的母亲。也许爱的形式不同,但爱的主题是一致的,当这段文字与音乐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心灵深处之弦被轻轻拨动了,那是母爱的力量。学生自然走近了作者,也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以至于有学生在说到自己的母亲时竟泣不成声。我想,这课将会永存于孩子的记忆,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是锤炼语言,锤炼出学生需要、喜欢的语言。语文课堂教学,老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张老师巧妙、风趣、有效的语言抓住了学生,征服了听众,也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张老师的课前谈话,所有听众时而翘首以盼,时而屏息聆听,时而朗声大笑。课堂上张老师通过自己极富感染的语言,把握住了课堂节奏,自如地调控了学生情感的跌宕起伏。的确,孩子们需要如沐春风的语言,需要如磁石般吸引心灵的语言,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每位老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锤炼出学生需要、学生喜欢的语言。
一堂好课,犹如一首婉转悠扬的乐曲。但要上好一堂课并非一件易事,需要老师们潜心钻研,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自身的功底,大量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才是老师的立足之本。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