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当前加强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就要走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众实践”的社会实践教育之路: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规范管理;实施“两大倾斜”;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关键词:大众实践 社会实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031-02
社会实践教育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形式,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全面提高全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针对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化社会实践教育,就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走“大众实践”的社会实践教育之路。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思想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领导和实践组织部门的重视是其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领导、支持、指导和监督,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以及组织部门精心组织,形成合力,以尽可能避免把社会实践作为“走过场”的形式,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顺利、深入、全面地开展,高校的社会实践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走上“大众实践”的社会实践教育之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担当起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就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思想,把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此,应做到: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制定社会实践规范、大纲和具体实施计划;根据学校预算收入情况,在每年的财务预算中安排专款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出;把实践活动的“点”、“线”、“面”相结合,既要重视社会实践的“点”和“线”,把某一类实践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又要紧密关注面上学生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对学生个体也应在社会实践主题的确定、实践方式的选择、具体实践活动的实施、实践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并明确提出实践的具体要求,对实践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二、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明白:社会实践中没有学生想不想参与的问题,只有每个学生如何有效参与的问题。高校要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要充分发挥新时期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众多,许多高校学生社团覆盖的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一半或一半以上,学生社团已日益成为高校校园中最具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学生团体组织。我们要利用社团的组织优势和活动开展优势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在实践中的能动作用。这是高校社会实践教育走“大众实践”之路的有效途径。
2、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各级学生的诸如学生会、党团组织、班委会等学生组织要积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如宣传、动员、组织、介绍、联系、交流等,使社会实践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自觉的环境氛围。考虑到这项自我服务工作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可采用轮换的方式,安排学生骨干担当此工作。
三、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加强规范管理,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走向“大众实践”之路的制度保证。
1、建立组织管理机制
社会实践的各项措施需要规范的组织管理机制来保证落实到位。建立这种机制就是要确定社会实践的目标,明确学校组织系统中各部门(如团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各院系等)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责。需要指出的是,校团组织不要怕失权和放权,一切只要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都应该大胆去尝试。
2、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社会实践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要建立真正对广大学生起激励作用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把社会实践成绩记入学分。另外,可考虑建立社会实践资信证书制度,把参与社会实践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挂钩,以此来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四、实施“两大倾斜”,保证“大众实践”的顺利开展
为保证“大众实践”的社会实践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要努力实施“两大倾斜”。
1、实践经费投入上的倾斜
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支出的比重。增加的经费一方面要用于扩大实践活动的领域,另一方面要用于实践基地的拓展和完善。高校的学生处、团委可拨出部分学生活动的经费用于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各院系也应设立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适当支付学生实践费用。
2、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方面的倾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向教育科研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例如,如何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社会实践内容?如何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充实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等。对此,高校要经常召开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方面的研讨会,在科研立项和科研经费分配方面予以倾斜。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科研网,调动全校师生进行实践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以此来进一步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五、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一门特殊的必修课,是两个课堂(学校与社会)和两种教材(书本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就是要把有目的、有组织、有考核的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轨道,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就要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年级科学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内容时要注重范围广泛,可操作性强,并要具有时代感和一定的吸引力,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参加。另外,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内容形式、途径方法、计划安排、考评奖励、组织指导等都要有明确规定。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才有章可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
六、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体系
不断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高校社会实践教育走“大众实践”之路的重要资源保证。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难度较大,高校要广泛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按照双向受益的原则尽可能多地把社会资源吸引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具体操作时可考虑与省内其它高校联合签约。为节省开支,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应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立足本地,以边远贫困学校和乡村为主攻目标,不断扩大覆盖面。除了以学校名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外,还应鼓励和调动各院系为本院系学生创建实践基地,没有实践基地的院系要设法尽快建立,已有的要不断拓展和完善。为激励各院系的积极性,可考虑把各院系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作为评选“优秀组织奖”的参考。
校内实践基地一般由教务处制定相关政策,纳入教育计划,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参与提供指导、咨询和组织开展。校内实践基地除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以外,还可考虑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网站、大学生辩论演讲中心、大学生互助服务中心、大学生法律咨询中心等。实践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课堂无法起到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逐步建立一整套学生实践基地体系,从而为高校实践教育走“大众实践”之路创造条件。
作者简介:闫彩红(1976—),女,汉族,山西左权人,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大众实践 社会实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031-02
社会实践教育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形式,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全面提高全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针对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化社会实践教育,就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走“大众实践”的社会实践教育之路。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思想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领导和实践组织部门的重视是其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领导、支持、指导和监督,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以及组织部门精心组织,形成合力,以尽可能避免把社会实践作为“走过场”的形式,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顺利、深入、全面地开展,高校的社会实践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走上“大众实践”的社会实践教育之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担当起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就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思想,把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此,应做到: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制定社会实践规范、大纲和具体实施计划;根据学校预算收入情况,在每年的财务预算中安排专款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出;把实践活动的“点”、“线”、“面”相结合,既要重视社会实践的“点”和“线”,把某一类实践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又要紧密关注面上学生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对学生个体也应在社会实践主题的确定、实践方式的选择、具体实践活动的实施、实践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并明确提出实践的具体要求,对实践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二、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明白:社会实践中没有学生想不想参与的问题,只有每个学生如何有效参与的问题。高校要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要充分发挥新时期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众多,许多高校学生社团覆盖的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一半或一半以上,学生社团已日益成为高校校园中最具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学生团体组织。我们要利用社团的组织优势和活动开展优势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在实践中的能动作用。这是高校社会实践教育走“大众实践”之路的有效途径。
2、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各级学生的诸如学生会、党团组织、班委会等学生组织要积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如宣传、动员、组织、介绍、联系、交流等,使社会实践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自觉的环境氛围。考虑到这项自我服务工作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可采用轮换的方式,安排学生骨干担当此工作。
三、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加强规范管理,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走向“大众实践”之路的制度保证。
1、建立组织管理机制
社会实践的各项措施需要规范的组织管理机制来保证落实到位。建立这种机制就是要确定社会实践的目标,明确学校组织系统中各部门(如团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各院系等)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责。需要指出的是,校团组织不要怕失权和放权,一切只要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都应该大胆去尝试。
2、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社会实践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要建立真正对广大学生起激励作用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把社会实践成绩记入学分。另外,可考虑建立社会实践资信证书制度,把参与社会实践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挂钩,以此来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四、实施“两大倾斜”,保证“大众实践”的顺利开展
为保证“大众实践”的社会实践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要努力实施“两大倾斜”。
1、实践经费投入上的倾斜
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支出的比重。增加的经费一方面要用于扩大实践活动的领域,另一方面要用于实践基地的拓展和完善。高校的学生处、团委可拨出部分学生活动的经费用于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各院系也应设立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适当支付学生实践费用。
2、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方面的倾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向教育科研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例如,如何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社会实践内容?如何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充实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等。对此,高校要经常召开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方面的研讨会,在科研立项和科研经费分配方面予以倾斜。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科研网,调动全校师生进行实践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以此来进一步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五、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一门特殊的必修课,是两个课堂(学校与社会)和两种教材(书本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就是要把有目的、有组织、有考核的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轨道,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就要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年级科学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内容时要注重范围广泛,可操作性强,并要具有时代感和一定的吸引力,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参加。另外,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内容形式、途径方法、计划安排、考评奖励、组织指导等都要有明确规定。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才有章可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
六、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体系
不断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高校社会实践教育走“大众实践”之路的重要资源保证。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难度较大,高校要广泛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按照双向受益的原则尽可能多地把社会资源吸引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具体操作时可考虑与省内其它高校联合签约。为节省开支,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应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立足本地,以边远贫困学校和乡村为主攻目标,不断扩大覆盖面。除了以学校名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外,还应鼓励和调动各院系为本院系学生创建实践基地,没有实践基地的院系要设法尽快建立,已有的要不断拓展和完善。为激励各院系的积极性,可考虑把各院系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作为评选“优秀组织奖”的参考。
校内实践基地一般由教务处制定相关政策,纳入教育计划,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参与提供指导、咨询和组织开展。校内实践基地除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以外,还可考虑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网站、大学生辩论演讲中心、大学生互助服务中心、大学生法律咨询中心等。实践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课堂无法起到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逐步建立一整套学生实践基地体系,从而为高校实践教育走“大众实践”之路创造条件。
作者简介:闫彩红(1976—),女,汉族,山西左权人,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