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多媒体教学艺术间的有机协调。要做到多媒体教学艺术间的有机协调,不仅要完善其形式艺术,更应完善其理念艺术。这方面的完善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教学理论转化为育人理念的艺术。二是将课程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的艺术;三是将理论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的艺术。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54-02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已被广泛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但是,有些问题日益突显。如:“丰富多彩且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影响了学科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为迎合学生偏好却忽略了课程教学目标;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互动等。”[1]那么,如何才能让形式与思想、技术与应用、理论与育人、教学方法与教学规律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倍增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对其课程进行艺术化处理。当然,这种艺术化处理不仅指课件设计层面的艺术化,更指教学理念层次的艺术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内涵
当前,理论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理解,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教学方法上的艺术;二是教学风格上的艺术。可以肯定,无论是教学方法艺术还是教学风格艺术,都忽略了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对课程的决定性意义,回避或淡化师生的思想情感基础,师生被当作是传授与接收的机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应以师生的思想情感为基础,以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为指导,以多媒体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媒介,使其教学创新在酝酿、呈现和表达阶段实现有机协调,是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强调的是教学创新在酝酿、呈现和表达阶段的有机协调;它是创造美、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它是政治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基于特殊的目标要求、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内在要求其应超越于技术,表现出活动主体的创造性,它抵制技术层面的复制,倡导艺术是不可复制的。而且,这种艺术化也内在地要求其要融入参与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内在于其活动的创造性,并且要融入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以思想情感为基础。以情感为基础要求信息的加工、处理与传输的艺术化形式。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已向我们揭示了传统的“灌输”教育的种种弊端。它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在教室里扼杀了个人的尊严、价值”的行为[2]。因此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倡导人文关怀、彰显个性自由的呼唤。
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面对差异化的教学对象,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认知结构和非理性表达方式的差异,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也要求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表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同样的表达在不同的专业学生中会产生不一样的效应。差异化的教学对象使得创新性教学在任何环节都显得尤其重要。
对象的差异性伴有环境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尤其是隐性环境中存在着“隐性艺术化不够的问题”[3]。其实,不管是显性环境还是隐性环境,宏观还是微观,大家在其艺术化方面的重视程度都显得不足,环境之间相悖并存,甚至于相互冲突。有时,再“艺术化”的理论说教也抵不过一个社会事件的影响力,在教学探索中,很多教育者都表达过这样的无奈。可见,环境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育中应夯实其艺术基石。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化的现实途径
基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内涵的理解,依据其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提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深层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善其艺术化理念呢?做好三方面的转化应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即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重将教学理论转化为育人理念;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将理论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等。
(一)教学理论转化为育人理念,呈现创造美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教育教学需要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当然,它在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时,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因此说,只有不断创新的科学教育教学,理论才能促使其长足发展。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其解决之道应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应做个孜孜不倦的理论研究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持续不断地在教学中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育人,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其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重在育人是其应有之义,所以科学的教学理论转化为育人理念应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育人理念的贯彻呢?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授课中第一要做到思想育人,即有意安排教学内容的理论碰撞,让科学的理论放射光芒。第二是辩论育人,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做一个思考者而不是一个“留声器”。第三是实践育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道德与法律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困境,使他们对相关内容有更加丰富和直观的理解。如果这些育人方法能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激情,并能实现师生在教学互动中的情感交流,从而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育人层面收效甚微的窘境。 (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实现内容美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解决方案,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地方。据笔者了解,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时的情况,拿“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学时讲,有的高校实际教学学时都不到三十个,用如此短的课堂课时,按课程体系,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的良好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事。那么,“按章教学”的教学思路能行得通吗?可以肯定地说, “按章教学”的教学思路对有的高校来说也是不切实际的[4]。所以,面对现实情况,教师应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蜕变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教学艺术依赖于教学美的全方位呈现,而其中的基础是内容的科学美,同时,教学体系应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上。教师在应对实际课时压缩、教学要求提高的现实中,应深度挖掘所授内容的科学性;展现其艺术性;不断超越功利,追求并满足个性自由,充满激情地创造,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重新编排教材内容的内在合理逻辑,从而突破学时限制,使内容丰满,教学艺术充分展现,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基础”课中,我们可以将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的新阶段”,第一章的“理想与信念”和第六章第二节的“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内容联系起来讲授。其联系的内在合理逻辑表现在:个人追求各自的理想与信念时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生问题,学会适应,坚定信念,立足现实,是通往个人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具体的课件制作可用“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大学新生常常会碰到的常见问题)来引导教学,“问题教学”不仅能吸引学生,也能为教学的艺术性做好铺垫。
(三)理论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体现形式美
教学艺术呈现不仅需要科学美的内容,还需要语言美的包装。教科书中的语言是高度理论化、概括性语言,它们虽很严密,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使许多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所以,理论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是一堂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其幽默、机智的语言,投入真挚情感化的教学语言,其合理运用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教师刻板的形象;化解学生对课程枯燥乏味的错误认识,甚至能改变学生对课程地位的固有心理认知。
多媒体教学中的语言不仅仅指PPT上所呈现的文字,还应包括影视语言、教师配音和现场讲解等。所有这些语言都应与大学生知识结构和群体心理特点相吻合,语言应呈现时代性、青年化等风格。特别是教师课堂用语应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起码应做到言之有趣。当然,这种有趣性语言应建立在言之有理、言之可信的基础之上,其目的应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服务教学,而不是为了迎合学生或是为了投其所好。如:讲人生价值时可运用网络流行语“神马浮云”的语言形式来引导,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杯具”来提问等,可以说,这样的语言文字的呈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利于主题的不断深入;再如,讲爱情观时可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语言:“坐在自行车上笑,还是坐在宝马车里哭”来展开讨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化在深层次理念层面的实现与其政治性也是高度统一的。用艺术化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渔”的形式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为枝干,以问题教学为枝叶,以理论升华为花朵,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艺术之花才能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王东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应用中的四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2]孟宪承. 教育哲学三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3]殷国禺. 论高校思想教育隐性艺术化的方法和途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胡凯. 关于“基础”课多媒体课件开发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54-02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已被广泛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但是,有些问题日益突显。如:“丰富多彩且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影响了学科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为迎合学生偏好却忽略了课程教学目标;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互动等。”[1]那么,如何才能让形式与思想、技术与应用、理论与育人、教学方法与教学规律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倍增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对其课程进行艺术化处理。当然,这种艺术化处理不仅指课件设计层面的艺术化,更指教学理念层次的艺术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内涵
当前,理论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理解,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教学方法上的艺术;二是教学风格上的艺术。可以肯定,无论是教学方法艺术还是教学风格艺术,都忽略了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对课程的决定性意义,回避或淡化师生的思想情感基础,师生被当作是传授与接收的机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应以师生的思想情感为基础,以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为指导,以多媒体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媒介,使其教学创新在酝酿、呈现和表达阶段实现有机协调,是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强调的是教学创新在酝酿、呈现和表达阶段的有机协调;它是创造美、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它是政治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基于特殊的目标要求、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内在要求其应超越于技术,表现出活动主体的创造性,它抵制技术层面的复制,倡导艺术是不可复制的。而且,这种艺术化也内在地要求其要融入参与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内在于其活动的创造性,并且要融入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以思想情感为基础。以情感为基础要求信息的加工、处理与传输的艺术化形式。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已向我们揭示了传统的“灌输”教育的种种弊端。它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在教室里扼杀了个人的尊严、价值”的行为[2]。因此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倡导人文关怀、彰显个性自由的呼唤。
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面对差异化的教学对象,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认知结构和非理性表达方式的差异,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也要求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表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同样的表达在不同的专业学生中会产生不一样的效应。差异化的教学对象使得创新性教学在任何环节都显得尤其重要。
对象的差异性伴有环境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尤其是隐性环境中存在着“隐性艺术化不够的问题”[3]。其实,不管是显性环境还是隐性环境,宏观还是微观,大家在其艺术化方面的重视程度都显得不足,环境之间相悖并存,甚至于相互冲突。有时,再“艺术化”的理论说教也抵不过一个社会事件的影响力,在教学探索中,很多教育者都表达过这样的无奈。可见,环境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育中应夯实其艺术基石。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化的现实途径
基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内涵的理解,依据其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提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深层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善其艺术化理念呢?做好三方面的转化应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即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重将教学理论转化为育人理念;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将理论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等。
(一)教学理论转化为育人理念,呈现创造美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教育教学需要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当然,它在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时,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因此说,只有不断创新的科学教育教学,理论才能促使其长足发展。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其解决之道应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应做个孜孜不倦的理论研究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持续不断地在教学中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育人,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其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重在育人是其应有之义,所以科学的教学理论转化为育人理念应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育人理念的贯彻呢?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授课中第一要做到思想育人,即有意安排教学内容的理论碰撞,让科学的理论放射光芒。第二是辩论育人,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做一个思考者而不是一个“留声器”。第三是实践育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道德与法律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困境,使他们对相关内容有更加丰富和直观的理解。如果这些育人方法能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激情,并能实现师生在教学互动中的情感交流,从而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育人层面收效甚微的窘境。 (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实现内容美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解决方案,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地方。据笔者了解,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时的情况,拿“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学时讲,有的高校实际教学学时都不到三十个,用如此短的课堂课时,按课程体系,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的良好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事。那么,“按章教学”的教学思路能行得通吗?可以肯定地说, “按章教学”的教学思路对有的高校来说也是不切实际的[4]。所以,面对现实情况,教师应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蜕变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教学艺术依赖于教学美的全方位呈现,而其中的基础是内容的科学美,同时,教学体系应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上。教师在应对实际课时压缩、教学要求提高的现实中,应深度挖掘所授内容的科学性;展现其艺术性;不断超越功利,追求并满足个性自由,充满激情地创造,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重新编排教材内容的内在合理逻辑,从而突破学时限制,使内容丰满,教学艺术充分展现,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基础”课中,我们可以将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的新阶段”,第一章的“理想与信念”和第六章第二节的“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内容联系起来讲授。其联系的内在合理逻辑表现在:个人追求各自的理想与信念时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生问题,学会适应,坚定信念,立足现实,是通往个人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具体的课件制作可用“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大学新生常常会碰到的常见问题)来引导教学,“问题教学”不仅能吸引学生,也能为教学的艺术性做好铺垫。
(三)理论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体现形式美
教学艺术呈现不仅需要科学美的内容,还需要语言美的包装。教科书中的语言是高度理论化、概括性语言,它们虽很严密,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使许多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所以,理论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是一堂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其幽默、机智的语言,投入真挚情感化的教学语言,其合理运用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教师刻板的形象;化解学生对课程枯燥乏味的错误认识,甚至能改变学生对课程地位的固有心理认知。
多媒体教学中的语言不仅仅指PPT上所呈现的文字,还应包括影视语言、教师配音和现场讲解等。所有这些语言都应与大学生知识结构和群体心理特点相吻合,语言应呈现时代性、青年化等风格。特别是教师课堂用语应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起码应做到言之有趣。当然,这种有趣性语言应建立在言之有理、言之可信的基础之上,其目的应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服务教学,而不是为了迎合学生或是为了投其所好。如:讲人生价值时可运用网络流行语“神马浮云”的语言形式来引导,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杯具”来提问等,可以说,这样的语言文字的呈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利于主题的不断深入;再如,讲爱情观时可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语言:“坐在自行车上笑,还是坐在宝马车里哭”来展开讨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化在深层次理念层面的实现与其政治性也是高度统一的。用艺术化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渔”的形式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为枝干,以问题教学为枝叶,以理论升华为花朵,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艺术之花才能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王东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应用中的四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2]孟宪承. 教育哲学三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3]殷国禺. 论高校思想教育隐性艺术化的方法和途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胡凯. 关于“基础”课多媒体课件开发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