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地,是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多一个好习惯,学好语文就又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学好语文就又多一次成功的机遇;多一个好习惯,学生的生命里就又多一种享受生活的能力。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1.主动识字的习惯。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大街上、电视节目里、商店内…… 到处都是孩子们识字的平台;读文看报遇到不懂的生字词,用字典、词典来帮助认识、理解。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中有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用心写字的习惯。 郭沫若曾说过,中国人要写好中国字,并不因为要成为书法家,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自己的意志,对人的一生是有益的。正所谓“字如其人”,在字里行间,往往可发现一个人的品性。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对培养学生意志、审美能力以及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使他们真正掌握汉字书写的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经常给学生讲述汉字的文化渊源、书法艺术,晓之以理;点拨字法章节,行书技巧,知其所以然;展示优秀作品,评比竞赛,激励其志。只要我们肯用心引导,那么,学生就一定会用心写好每一个字。
3.坚持阅读的习惯。 厚积而薄发,语文水平很大程度是“读”出来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面对课外阅读意志薄弱的学生,更应讲究方法。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可以学校、年段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外阅读检查、评比、竞赛。其形式要么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要么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之星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得到提高。
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地需要在父母的参与教育下形成。应重视家校间的联系,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氛围,家里要有报纸、杂志、书籍。当孩子有零散、短暂的时间,可要求他们随手拿一张报纸;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捧起一本书静静地打发时光。父母与其规定孩子每天应花多少时间看书,还不如关心孩子们所看故事的情节发展,让孩子告诉你故事讲到哪儿,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阅读的成就感。不要要求孩子不能看电视,该去看书,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书与电视是个矛盾,也不要奖励看完书的孩子,应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只有通过学校、家庭的合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4.全面积累的习惯。 积累是一种过程和趋向,语文积累是指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以及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习惯方法、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长年累月地递增、进步和提高。从语法学上看,积累可以看作名词,即把积累当作行为的结果;也可以看作动词,即把积累当作行为和过程的本身。由此看来,把积累当作是知识性结果的显现,显然是以偏概全的做法,值得推敲。
学生的积累,呈现出广泛的、多层的态势,除了增长技能外,还要习得许多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要培植健全的心理品质,奠定文化精神的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积累至少应该包括:好词佳句的语言积累;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学习方法、习惯、能力等方面的语文能力的积累;情感、道德、价值观、意志品质等方面构成的文化积累;与语文息息相关的生活积累。
5.精细观察的习惯。 什么是观察?从字面上看,“观”是看,“察”是仔细地看。观察是指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了一定的目的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细看详审。语文的观察不仅仅只限于用眼睛观看,而要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
观察是对生活的直接感受,是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学生习作常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缺少精细观察,心中只有模糊的轮廓,而无清晰的局部特征,写作时只能简单地勾勒或人云亦云。在引导观察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给观察的方法。观察方法应包括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重点地观察;观察中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中要有想象、联想参与;观察要伴随一定的情感活动。二是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有观察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现象。可采用日记、每日一说、身边新闻等形式促进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三是创设观察的情境。可指定相应的观察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读书,受到作者的观察启示,引出自己曾经有过的生活经历,从而对过去的生活经历产生新的认识。
6.乐于写作的习惯。 写作是大部分学生最头疼的事,学生只有处于自然、自由、自觉的状态之中,才能写好作文,而这种状态的获得与他们的生活积累相关联,也与他们的热情与自信紧密相连。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状态,教师必须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用自己的机智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然后与学生一起确定写作的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激情,信心十足地自觉构思。在创设习作情境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游戏,一个活动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或者利用办小报、图画作文、介绍照片等形式引导他们讲述,然后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有时还可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有趣的写作形式,如自由诗、散文等,便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讲讲、演演、玩玩、说说等轻松活泼的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乐于写作。
日记,是检验学生是否乐于写作的最好形式。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感想日记,让学生懂得我笔写我“眼”、我笔写我“嘴”、我笔写我“耳”、我笔写我“心”,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习作的对象,都能妙笔生花,都是习作的源泉。学生爱写日记后,也就乐于写作了。
7.学会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是倾听,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真、善、美,让我们彼此的手握得更紧、心灵贴得更近,让我们积累了许多难得的经验,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是倾听,让一句简单的话语,有了神奇的力量,让那些琐屑的小事,一下子变得无比地亲切,让那些平凡的日子,陡然增添了动人的光彩……
倾听是一种技巧,它要求一种积极思维的配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倾听的技巧呢?
一是学会发问。可以提诸如“你认为这就是问题所在?” “你的意思是……” “你能说得明白一些吗?”等问题。这些提问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并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
二是学会重复。可用“按我的理解,你的计划是……” “你是说……” “所以你认为……”等句式。这些说法表明学生在倾听,并想要明白对方的意思,重复的重要性在于让学生尽早发现有无曲解对方的言语。
三是学会总结。试着用“你的主要意思是……”“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你认为……”等说法。不要第一个下结论,先听他人的结论可能更有价值。
8.善于交际的习惯。 口语交际训练应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这就是说,在课堂学习中,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材料。倡导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具体做法是:在口语交际课上打破封闭和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创设情境进行有效训练,使之具有良好的说话习惯和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在语文的其他课上,如识字、阅读、写作以及其他学科的课上加以巩固,最后延伸到课外和校外,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获益。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口语交际训练内涵的因素展开教学,提倡把交际的舞台设在校园、走进家庭、步入社区、迈向社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社会的大舞台锤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当然,语文学习的好习惯远不止上述的这些,只有广大语文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着眼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坚持“抓反复,反复抓”的教育思想,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才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升,也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1.主动识字的习惯。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大街上、电视节目里、商店内…… 到处都是孩子们识字的平台;读文看报遇到不懂的生字词,用字典、词典来帮助认识、理解。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中有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用心写字的习惯。 郭沫若曾说过,中国人要写好中国字,并不因为要成为书法家,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自己的意志,对人的一生是有益的。正所谓“字如其人”,在字里行间,往往可发现一个人的品性。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对培养学生意志、审美能力以及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使他们真正掌握汉字书写的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经常给学生讲述汉字的文化渊源、书法艺术,晓之以理;点拨字法章节,行书技巧,知其所以然;展示优秀作品,评比竞赛,激励其志。只要我们肯用心引导,那么,学生就一定会用心写好每一个字。
3.坚持阅读的习惯。 厚积而薄发,语文水平很大程度是“读”出来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面对课外阅读意志薄弱的学生,更应讲究方法。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可以学校、年段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外阅读检查、评比、竞赛。其形式要么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要么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之星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得到提高。
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地需要在父母的参与教育下形成。应重视家校间的联系,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氛围,家里要有报纸、杂志、书籍。当孩子有零散、短暂的时间,可要求他们随手拿一张报纸;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捧起一本书静静地打发时光。父母与其规定孩子每天应花多少时间看书,还不如关心孩子们所看故事的情节发展,让孩子告诉你故事讲到哪儿,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阅读的成就感。不要要求孩子不能看电视,该去看书,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书与电视是个矛盾,也不要奖励看完书的孩子,应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只有通过学校、家庭的合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4.全面积累的习惯。 积累是一种过程和趋向,语文积累是指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以及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习惯方法、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长年累月地递增、进步和提高。从语法学上看,积累可以看作名词,即把积累当作行为的结果;也可以看作动词,即把积累当作行为和过程的本身。由此看来,把积累当作是知识性结果的显现,显然是以偏概全的做法,值得推敲。
学生的积累,呈现出广泛的、多层的态势,除了增长技能外,还要习得许多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要培植健全的心理品质,奠定文化精神的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积累至少应该包括:好词佳句的语言积累;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学习方法、习惯、能力等方面的语文能力的积累;情感、道德、价值观、意志品质等方面构成的文化积累;与语文息息相关的生活积累。
5.精细观察的习惯。 什么是观察?从字面上看,“观”是看,“察”是仔细地看。观察是指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了一定的目的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细看详审。语文的观察不仅仅只限于用眼睛观看,而要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
观察是对生活的直接感受,是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学生习作常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缺少精细观察,心中只有模糊的轮廓,而无清晰的局部特征,写作时只能简单地勾勒或人云亦云。在引导观察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给观察的方法。观察方法应包括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重点地观察;观察中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中要有想象、联想参与;观察要伴随一定的情感活动。二是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有观察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现象。可采用日记、每日一说、身边新闻等形式促进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三是创设观察的情境。可指定相应的观察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读书,受到作者的观察启示,引出自己曾经有过的生活经历,从而对过去的生活经历产生新的认识。
6.乐于写作的习惯。 写作是大部分学生最头疼的事,学生只有处于自然、自由、自觉的状态之中,才能写好作文,而这种状态的获得与他们的生活积累相关联,也与他们的热情与自信紧密相连。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状态,教师必须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用自己的机智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然后与学生一起确定写作的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激情,信心十足地自觉构思。在创设习作情境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游戏,一个活动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或者利用办小报、图画作文、介绍照片等形式引导他们讲述,然后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有时还可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有趣的写作形式,如自由诗、散文等,便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讲讲、演演、玩玩、说说等轻松活泼的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乐于写作。
日记,是检验学生是否乐于写作的最好形式。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感想日记,让学生懂得我笔写我“眼”、我笔写我“嘴”、我笔写我“耳”、我笔写我“心”,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习作的对象,都能妙笔生花,都是习作的源泉。学生爱写日记后,也就乐于写作了。
7.学会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是倾听,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真、善、美,让我们彼此的手握得更紧、心灵贴得更近,让我们积累了许多难得的经验,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是倾听,让一句简单的话语,有了神奇的力量,让那些琐屑的小事,一下子变得无比地亲切,让那些平凡的日子,陡然增添了动人的光彩……
倾听是一种技巧,它要求一种积极思维的配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倾听的技巧呢?
一是学会发问。可以提诸如“你认为这就是问题所在?” “你的意思是……” “你能说得明白一些吗?”等问题。这些提问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并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
二是学会重复。可用“按我的理解,你的计划是……” “你是说……” “所以你认为……”等句式。这些说法表明学生在倾听,并想要明白对方的意思,重复的重要性在于让学生尽早发现有无曲解对方的言语。
三是学会总结。试着用“你的主要意思是……”“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你认为……”等说法。不要第一个下结论,先听他人的结论可能更有价值。
8.善于交际的习惯。 口语交际训练应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这就是说,在课堂学习中,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材料。倡导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具体做法是:在口语交际课上打破封闭和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创设情境进行有效训练,使之具有良好的说话习惯和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在语文的其他课上,如识字、阅读、写作以及其他学科的课上加以巩固,最后延伸到课外和校外,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获益。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口语交际训练内涵的因素展开教学,提倡把交际的舞台设在校园、走进家庭、步入社区、迈向社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社会的大舞台锤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当然,语文学习的好习惯远不止上述的这些,只有广大语文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着眼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坚持“抓反复,反复抓”的教育思想,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才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升,也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