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间的听、说、读、写都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素。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为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一些探索。
一、注重参与,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这是由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的两大优势所决定的:一是语言优势;二是思维优势。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语言只是思维直接体现。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教《翠鸟》时,在学生了解掌握翠鸟的外形、动作和住处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画一幅翠鸟图,并配上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翠鸟喜爱之情。一些学生写上“翠鸟羽毛好,根根都漂亮,它像幸福鸟,好运送你家”。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手中绘画出的翠鸟的外形千姿百态,无所不有。思维创新能力也寓画图之中得到培养。因此,我在课文教学中,都有意识地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参与思维创新活动。要求他们有主见,有观点,从而形成善思多问、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风格。
二、质疑问难,强化创新行为
提问是教师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基本手段,只有那些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才有定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把学生引导到课文的关键“疑点”上,促使学生突现灵性,生成种种“异想天开”,而后通过“质疑”强化创新行为。首先是发散质疑。一点多疑,以发散思维为特征,呈放射型。在教《小音乐家扬科》时,我就让学生对课文结尾围绕“号叫”展开质疑:白桦树会号叫吗?它为什么会号叫?它会号叫些什么呢?白桦树为什么要在扬科的头上号叫?白桦树在号叫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质疑,学生展开想象,发表各自的见解。其次是假设质疑。一点一疑,在已有结果上的创意,以此来突出教材的焦点。《小音乐家扬科》课文写到扬科悲惨地死去了进行质疑。如果扬科生活在另外的环境中,结果会怎么样?以一种新的视角来体会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再有是逆向质疑。利用逻辑上的可逆关系进行质疑。如课文后面写到“屋角里有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声音”,而前文材料的逆序质疑;又如对“他怕,他不敢动……”可进行由果溯因的逆向质疑。质疑是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好方法,是学生在积极参与智力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并提高自主意识,使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渠道。因此,教师要坚持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多让他们自己读书、思考和讨论,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要求,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提倡学生提问质疑,不仅对增进他们的思考力、思辨力大有益处,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让学生通过质疑,加深课文的理解,强化他们创新行为的能力。
三、教给方法,升华创新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就学习而言,“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所以,加强渗透学法指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山里的孩子》这篇课文,写孩子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三个段落写法上相似的,都是先总后分的写法。在学生初步理解结实、健壮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这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学生体会到首先采用总起句,再围绕总起句分干的、玩的、走的三个方面具体叙述的。并通过讨论,学生懂得这样写,才是做到有血有肉,条理清晰,让人容易理解,记住内容。接着,我就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学写山里孩子热情好客,充满幻想两部分,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文章内容和写法。这是同篇课文中运用比较学习方法的迁移。
四、培养语感,诱发创新行为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使思想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以此来诱发学生创新行为。训练学生的语感方法主要在感知性朗读、理解性朗读、想象性朗读、欣赏性朗读中培养。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阅读练习形式。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对于培养语感是大有益处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想象,必然会在学生心中生产“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的共鸣。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真正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备、深备、精备教材,着眼于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和目标的多元化特点,自然而适当地,切实而有效地发挥语文学科的内涵,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注重参与,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这是由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的两大优势所决定的:一是语言优势;二是思维优势。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语言只是思维直接体现。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教《翠鸟》时,在学生了解掌握翠鸟的外形、动作和住处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画一幅翠鸟图,并配上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翠鸟喜爱之情。一些学生写上“翠鸟羽毛好,根根都漂亮,它像幸福鸟,好运送你家”。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手中绘画出的翠鸟的外形千姿百态,无所不有。思维创新能力也寓画图之中得到培养。因此,我在课文教学中,都有意识地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参与思维创新活动。要求他们有主见,有观点,从而形成善思多问、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风格。
二、质疑问难,强化创新行为
提问是教师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基本手段,只有那些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才有定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把学生引导到课文的关键“疑点”上,促使学生突现灵性,生成种种“异想天开”,而后通过“质疑”强化创新行为。首先是发散质疑。一点多疑,以发散思维为特征,呈放射型。在教《小音乐家扬科》时,我就让学生对课文结尾围绕“号叫”展开质疑:白桦树会号叫吗?它为什么会号叫?它会号叫些什么呢?白桦树为什么要在扬科的头上号叫?白桦树在号叫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质疑,学生展开想象,发表各自的见解。其次是假设质疑。一点一疑,在已有结果上的创意,以此来突出教材的焦点。《小音乐家扬科》课文写到扬科悲惨地死去了进行质疑。如果扬科生活在另外的环境中,结果会怎么样?以一种新的视角来体会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再有是逆向质疑。利用逻辑上的可逆关系进行质疑。如课文后面写到“屋角里有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声音”,而前文材料的逆序质疑;又如对“他怕,他不敢动……”可进行由果溯因的逆向质疑。质疑是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好方法,是学生在积极参与智力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并提高自主意识,使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渠道。因此,教师要坚持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多让他们自己读书、思考和讨论,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要求,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提倡学生提问质疑,不仅对增进他们的思考力、思辨力大有益处,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让学生通过质疑,加深课文的理解,强化他们创新行为的能力。
三、教给方法,升华创新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就学习而言,“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所以,加强渗透学法指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山里的孩子》这篇课文,写孩子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三个段落写法上相似的,都是先总后分的写法。在学生初步理解结实、健壮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这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学生体会到首先采用总起句,再围绕总起句分干的、玩的、走的三个方面具体叙述的。并通过讨论,学生懂得这样写,才是做到有血有肉,条理清晰,让人容易理解,记住内容。接着,我就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学写山里孩子热情好客,充满幻想两部分,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文章内容和写法。这是同篇课文中运用比较学习方法的迁移。
四、培养语感,诱发创新行为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使思想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以此来诱发学生创新行为。训练学生的语感方法主要在感知性朗读、理解性朗读、想象性朗读、欣赏性朗读中培养。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阅读练习形式。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对于培养语感是大有益处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想象,必然会在学生心中生产“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的共鸣。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真正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备、深备、精备教材,着眼于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和目标的多元化特点,自然而适当地,切实而有效地发挥语文学科的内涵,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