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充分民主的“规矩”,激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兴奋点”,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等靠要”的思想消失了,政府的资金投入压力大大减轻。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共同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局面随之形成。
隆冬时节,走进聂荣臻元帅故乡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美丽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绿树环绕的村庄、青瓦白墙的农舍、栽满花草的花台、平坦的水泥便道、黑油油的沥青公路……作为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郎家村探索出的“生活关联度不同,政府出资比各异”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新办法,正在使这个村的面貌日新月异。
“兴奋点”激发合力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无公害蔬菜生产是郎家村的主导产业。当初,吴滩镇把该村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时候,面临的一个尴尬就是没多少钱。
这不得不逼着镇党委一班人动脑筋。
新农村建设政府全包全揽不行,不管也不行;农民自包自揽不行,不积极参与也不行。能不能以政府有限的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因为这毕竟是农民得益的大好事,农民不乏兴趣。但关键在于运用好杠杆原理,找准平衡点和农民的兴奋点,以政府有限的“四两”资金,来激活农民资金和内动力投入的“千斤”热情。
镇政府明确,在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是投入主体,但非公益性的、特别是涉及自身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农民是当然的投入主体。根据新农村建设不同阶段、不同项目,从规划开始,按照“生活关联度不同,政府出资比各异”的思路,确定了入户便道、堆沤池、垃圾中转站等项目由政府出资70%左右,其余由农民投资、投劳、出土地;而沼气池、改厕、改厨、粉刷墙面、院坝硬化等与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项目,由政府补贴25%—50%的“规矩”。该村公益性项目主要包括编制规划、村级公路硬化、安装调频广播、改造村小学、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新建五保家园、康居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健身运动场建设等。非公益性项目主要包括“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所、改厨房、改猪圈)”、院坝硬化、农房粉饰、清洁生产、整治环境卫生等。
“规矩”的产生经过了充分的民主。吴滩镇党委书记说:“在编制实施规划的过程中,除了尊重专家和政府的意见,村支两委还分组召开村民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经过85%以上的村民签字同意后才上报审批。在具体实施项目过程中,由选举的农民议事代表决定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完成,须经农民议事代表签字认可,才提交村委会和上级审查验收。”
这个“规矩”找准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兴奋点,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项目得以同步推进的同时,“等靠要”思想消失了,政府的资金投入压力大大减轻。一个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共同参与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局面随之形成。
动迁老坟也愿意
“这可是江津最好的村级公路哟!”郎家村的群众自豪地说。
以前,郎家村公路一直通而不畅,造成菜农增产不增收。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中,政府为5公里村级公路这一公益性项目投入了250万元。
“整公路了哟!大家都干起来哟!”去年改造公路的时候,郎家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喊。
“是不是又要大家逗钱哟?”一些村民疑惑地问。
“不是,这回是政府‘买大单’哟!”
“真是这样子,我们就干,不就是多出点力气和劳力么?”……
公路改造需要动迁村民刘乾容母亲的坟,村干部上门做工作,刘乾容沉默。
“搬不得,你母亲的坟风水可好了,搬了会磕磕绊绊的。”一位村民对刘说。
“有什么搬得搬不得的,我来先搬!”另一个村公益性项目——康居居民点要迁村党委书记刘宗福母亲的坟,刘宗福主动做好9个兄弟姐妹的思想工作,把母亲的坟搬出了项目区。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嘀咕的村民不开腔了,刘乾容也不声不响地把母亲的坟迁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为解决公路用地,三组张寿春主动将年收入4000元的0.5亩肥沃的承包地调整出来;吴世维主动让出了自家的0.4亩院林地……
自己的事,掏钱也乐意
50多岁的杨忠平是个残疾人,家离场镇有三四公里,儿子外出打工,烧柴做饭一直是他很苦恼的问题,房子上,烟囱冒黑烟,灶堂前,烟熏得人睁不开眼、满脸灰黑……听说村里在搞沼气池,政府还补贴1000元,他了解到烧沼气的好处后,去年4月花1200元在自家坝子上打了口沼气池,安上了沼气灶。
而今,他只是把菜叶、青草、人畜粪便倒入池中发酵,沼气就有了,还省了不少的燃料费。
郎家村在“一池三改”项目实施中,大家争先恐后投资。每打一口沼气池,政府补贴1000元,农民自己投入1200元,出力出劳就行。“一池三改”中,该村总投入33.6万元,政府投入13.7万元,农民出资就达14.7万元,劳动力投入折价5.2万元。
目前,在非公益性项目中,全村群众投资投劳达到55%以上,平均每户投入4000元左右。村文书桂平在“一池三改”中总投入2.12万元,其中个人出资1.88万元;李万喜、谌世斌等4户移民筹资4.25万元,准备建17个蔬菜大棚……
郎家村已有163户农户开展了“清洁家园”工程,修建沼气池68口,粉刷墙壁14874平方米,平整硬化院坝3605平方米,新修人行便道1392米。农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房屋外观粉刷一新,入户有水泥便道,屋前有硬化的带花台的院坝,见不到垃圾,闻不到臭味。农房内,厨房、厕所都砌了白瓷砖,还安置了冲水马桶。
“走路不湿鞋,饮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村庄靓起来。”而今,郎家村村民总是念着这句顺口溜。目前,该村实施了大小20余个项目,其中公益性项目10个,非公益性(经营性)项目10个,累计投入资金838.99万元。公益性项目投入438.59万元,非公益性项目投入400.4万元。公益性项目政府“买单”337万多元,占公益性投入额的78.5%。非公益性项目政府财政资金补贴61.4万元,调动农民自己投资达到93.25万元。
隆冬时节,走进聂荣臻元帅故乡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美丽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绿树环绕的村庄、青瓦白墙的农舍、栽满花草的花台、平坦的水泥便道、黑油油的沥青公路……作为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郎家村探索出的“生活关联度不同,政府出资比各异”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新办法,正在使这个村的面貌日新月异。
“兴奋点”激发合力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无公害蔬菜生产是郎家村的主导产业。当初,吴滩镇把该村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时候,面临的一个尴尬就是没多少钱。
这不得不逼着镇党委一班人动脑筋。
新农村建设政府全包全揽不行,不管也不行;农民自包自揽不行,不积极参与也不行。能不能以政府有限的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因为这毕竟是农民得益的大好事,农民不乏兴趣。但关键在于运用好杠杆原理,找准平衡点和农民的兴奋点,以政府有限的“四两”资金,来激活农民资金和内动力投入的“千斤”热情。
镇政府明确,在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是投入主体,但非公益性的、特别是涉及自身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农民是当然的投入主体。根据新农村建设不同阶段、不同项目,从规划开始,按照“生活关联度不同,政府出资比各异”的思路,确定了入户便道、堆沤池、垃圾中转站等项目由政府出资70%左右,其余由农民投资、投劳、出土地;而沼气池、改厕、改厨、粉刷墙面、院坝硬化等与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项目,由政府补贴25%—50%的“规矩”。该村公益性项目主要包括编制规划、村级公路硬化、安装调频广播、改造村小学、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新建五保家园、康居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健身运动场建设等。非公益性项目主要包括“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所、改厨房、改猪圈)”、院坝硬化、农房粉饰、清洁生产、整治环境卫生等。
“规矩”的产生经过了充分的民主。吴滩镇党委书记说:“在编制实施规划的过程中,除了尊重专家和政府的意见,村支两委还分组召开村民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经过85%以上的村民签字同意后才上报审批。在具体实施项目过程中,由选举的农民议事代表决定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完成,须经农民议事代表签字认可,才提交村委会和上级审查验收。”
这个“规矩”找准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兴奋点,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项目得以同步推进的同时,“等靠要”思想消失了,政府的资金投入压力大大减轻。一个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共同参与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局面随之形成。
动迁老坟也愿意
“这可是江津最好的村级公路哟!”郎家村的群众自豪地说。
以前,郎家村公路一直通而不畅,造成菜农增产不增收。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中,政府为5公里村级公路这一公益性项目投入了250万元。
“整公路了哟!大家都干起来哟!”去年改造公路的时候,郎家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喊。
“是不是又要大家逗钱哟?”一些村民疑惑地问。
“不是,这回是政府‘买大单’哟!”
“真是这样子,我们就干,不就是多出点力气和劳力么?”……
公路改造需要动迁村民刘乾容母亲的坟,村干部上门做工作,刘乾容沉默。
“搬不得,你母亲的坟风水可好了,搬了会磕磕绊绊的。”一位村民对刘说。
“有什么搬得搬不得的,我来先搬!”另一个村公益性项目——康居居民点要迁村党委书记刘宗福母亲的坟,刘宗福主动做好9个兄弟姐妹的思想工作,把母亲的坟搬出了项目区。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嘀咕的村民不开腔了,刘乾容也不声不响地把母亲的坟迁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为解决公路用地,三组张寿春主动将年收入4000元的0.5亩肥沃的承包地调整出来;吴世维主动让出了自家的0.4亩院林地……
自己的事,掏钱也乐意
50多岁的杨忠平是个残疾人,家离场镇有三四公里,儿子外出打工,烧柴做饭一直是他很苦恼的问题,房子上,烟囱冒黑烟,灶堂前,烟熏得人睁不开眼、满脸灰黑……听说村里在搞沼气池,政府还补贴1000元,他了解到烧沼气的好处后,去年4月花1200元在自家坝子上打了口沼气池,安上了沼气灶。
而今,他只是把菜叶、青草、人畜粪便倒入池中发酵,沼气就有了,还省了不少的燃料费。
郎家村在“一池三改”项目实施中,大家争先恐后投资。每打一口沼气池,政府补贴1000元,农民自己投入1200元,出力出劳就行。“一池三改”中,该村总投入33.6万元,政府投入13.7万元,农民出资就达14.7万元,劳动力投入折价5.2万元。
目前,在非公益性项目中,全村群众投资投劳达到55%以上,平均每户投入4000元左右。村文书桂平在“一池三改”中总投入2.12万元,其中个人出资1.88万元;李万喜、谌世斌等4户移民筹资4.25万元,准备建17个蔬菜大棚……
郎家村已有163户农户开展了“清洁家园”工程,修建沼气池68口,粉刷墙壁14874平方米,平整硬化院坝3605平方米,新修人行便道1392米。农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房屋外观粉刷一新,入户有水泥便道,屋前有硬化的带花台的院坝,见不到垃圾,闻不到臭味。农房内,厨房、厕所都砌了白瓷砖,还安置了冲水马桶。
“走路不湿鞋,饮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村庄靓起来。”而今,郎家村村民总是念着这句顺口溜。目前,该村实施了大小20余个项目,其中公益性项目10个,非公益性(经营性)项目10个,累计投入资金838.99万元。公益性项目投入438.59万元,非公益性项目投入400.4万元。公益性项目政府“买单”337万多元,占公益性投入额的78.5%。非公益性项目政府财政资金补贴61.4万元,调动农民自己投资达到93.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