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预设、关注生成——构建有效课堂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rchi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一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课堂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课前,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行动主体进行周密的预设。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位置,他们的“言行”并不能完全和教师所预设的那样一致。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有些“言行举止”往往中断了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进程进行的课堂教学,从而“不曾预设”的问题生成了。同时教学过程又是动态的、生成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间都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把其作为有效的资源加以深入的利用和引导,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课堂教学开展的更有效更合理。
  那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建设有效课堂的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复习课中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重视预设,做到有备而教
  精心的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预设是生成的基础。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预设教案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1)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梳理知识的好处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对于复习课,我首先想到的是复习课如何上才能不炒冷饭呢?教学设计如何创新呢?如果在课堂上还是把相关的知识简单罗列出来,把重点知识再强调一下,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可以采用开放式问题情境为依托,将知识网络再现。由于问题是开放的,方案有很多种,答案也是不确定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梳理了知识点,也不会感到复习课的枯燥乏味。
  (2)恰当运用探究实验,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会更深刻更有用。复习课中恰当地运用实验探究的手段,引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的手段解决问题,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可行的。教师不要怕麻烦,怕浪费时间。而这个实验如何巧妙设计尤为重要。本节复习重点是二氧化硫的性质,在复习二氧化硫的鉴别时当学生每提出一种鉴别方案时,我都试图请他们到讲台上亲自动手验证一下,尽量给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
  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是学生特别易混淆的。我提供了几种有色溶液,当学生亲自动手做过实验以后才发现,二氧化硫均能使其褪色,哪些体现了漂白性呢?通过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鉴别,将这个难点化解。此时再请学生总结一下这些正确的方案中分别用到了二氧化硫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关注生成,捕捉教学灵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使科学的预设与有效的生成相辅相益。
  (1)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师生是知识建构的“共同体”,以学生互动为主,教师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催化剂”。
  当第一个问题提出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把气体分别通入滴有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是SO2。此时有的学生表示赞同,有的学生表示异议,学生争论不休,最后他们将目光投向我,希望我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没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请这位学生做代表到讲台上利用实验验证一下。当学生亲眼目睹二氧化硫只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不褪色后,这一出乎意料的“现象”,造成学生极大的认知冲突,从而顺利实现认知顺应,重建科学概念,也加深了印象。
  由于问题相对简单,即使是基础不扎实的学生都能提供一些答案,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学生的热情也就高了,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由于问题是开放式的,回答的问题又很难完整,从而使学生处于悱愤状态。这样就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以生成资源为契机,及时调整预设。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预设进行调整,免得做无用功。预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想到把气体分别通入BaCl2溶液中,能使溶液变浑浊的是SO2。而这个方案又是不可行的。上课时学生并没有提出这个方案,我也就不提了,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接下来我又发现有些方案学生根本没有异议,再做实验验证就有些多余了,预设中的这部分实验就没有让学生做。
  (3)及时评价,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的设计方案也不相同。不管方案合不合理,我都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反馈,对学生的精彩表现给予评价,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会很在意老师是否关注他,哪怕你的一个赞许的目光,对他都是极大的鼓励。
  评价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点评,也可以请学生点评。有时候学生来评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最优的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早日成才,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认真琢磨。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开放教育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作为主体文化的教学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外,作为一种“补偿教育”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正在积极的建设中,鉴于这种“补偿教育”文化的重要性,有必要从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等自然情况;学生对主体教学活动的评价;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程度和想法以及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网的栏目建设五个方面展开调查,得出真实、有效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