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之声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q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居巍山古城,家在菜市场边,生活尤为方便,不时还能听到来自菜场的各种叫卖声。这样的叫卖声,源于生活本真,发自灵魂深处。
  当我去买菜,一个阿娘有些清脆悠缓的声音,打油粉……吃,打……油粉……吃;一个大叔声音洪亮地喊着:卖庙街霉豆腐……卖霉豆腐;卖白豆腐……卖白豆腐,卖豆花……卖豆花。在声音嘈杂、人来人往的菜场,每次听到这样的声音,自然会吊起我的胃口。豆腐、豆花、豆浆,我都喜爱,不由自主买上一点带回家。喝了黄豆味浓香的豆浆,一天的日子,素淡却有味。或者买几块霉豆腐,蒸上一碗可口下饭的霉豆腐炖豆豉家常菜。这是小时候母亲常给我们做的一道菜,如今再吃,回味妈妈的味道,母爱的温馨。美味家常菜,溢满了母亲浓浓的爱意,成了舌尖上抹不去的乡愁。
  俗话说:“三分生意七分叫,不喊不叫不成交”。小区菜市场,只有大半天的买卖,卖菜人大多是城郊非专业菜农,有的就叫喊着卖,卖完要去接孩子抑或赶回家做其他活计。我家紧邻菜场东面,厨房窗子面对着菜场,即便不开窗,也能清晰听到菜市场里的叫卖声。卖小糕……卖小糕,卖白糖糕……卖白糖糕;卖苹果……卖苹果,十块钱两斤;卖雪梨……卖雪梨,十块钱三斤。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是人类为生存发出的生命之音。
  菜场有如万花筒,亦可照见人生。有一对专门卖豆花、豆浆的夫妇,几十年风雨无阻。为了方便上班族和上学的孩子,拂晓时他们就在文献街西北角卖,八点后挑到菜场卖,等到十一点以后,如还没卖完,那个阿叔就挑担走街串巷叫賣。阿叔五十多岁,性格温和,但说话声音洪亮,每当他在小巷里叫卖时,卖豆花……卖豆花的叫卖声,传入小巷人家,在那悠长寂静的小巷,有磁性般地穿透幽深小巷,在古城人家回响,在一线蓝天下深邃小巷回荡,唤醒生存意识,默然流过我生命的河流。走路回家,邂逅阿叔,我都要买点豆浆带回家。阿叔家的豆浆特浓,味道纯香,喝一杯醇香豆浆,唇齿生香,满嘴小城生活味,满怀乡愁。
  古城叫卖声,传响街头巷尾。偶遇走街串巷的卖货人,卖主往往推着手推车叫卖。有的叫着:卖叮叮糖……卖叮叮糖;有的叫着:卖核桃糖……卖核桃糖。傍晚,水坝街口,一位老奶奶端坐东南角,一盆甜白酒摆放在小桌子上,听她叫着卖甜白酒……卖甜白酒,那苍老舒缓的声音,恍然是时光古城发出的美妙声音。
  古城叫卖声,无处不在。城南菜市场,叫卖有声有色,充满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双休日早上,走进城南,闲逛菜场,聆听叫卖声,看来自乡村山野的新鲜果蔬,买上肉食、蔬果,回家为家人亲自烹煮,过散漫悠闲日子,给予亲人关爱,生活变得有味清欢。
  倾听古城叫卖声,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唐宋明清,在张择端描绘的《清明上河图》历史画卷情景里,慢行在杨柳依依,风景优美,波光粼粼的汴河沿岸。汴河两岸,春意盎然,以虹桥为中心一带,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喧嚣,挑着货物的货郎,叫卖声此起彼伏。一幅风俗画生动鲜活地再现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生活的丰富多彩。当我徜徉史海,倾听历史回音时,汴梁那些正店里,掌柜的声音,客官的声音、各种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宋代市井生活的交响曲。
  巍山是南诏的发祥地和故都,也是茶马古道重镇,商道通畅,南来北往的马帮汇聚,各种货物在这里交换。正因如此,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传承沿袭下来。如今的巍山唐风宋韵犹存,欣然还能听到来源于生活,发自平常百姓内心深处的叫卖声,吆喝声。而这样的叫卖声,并非像当下现代音响设备录制后的重复播放,有别于商业都市高音喇叭播放出的噪音,而是正宗原声,是能穿透历史时空,来自古老遥远的天籁之音。
  南诏千年史,蕴育出厚重历史文化,古城叫卖声,朴实纯真。遥远市井生活况味,依旧弥漫小城,如此生活原声,必然是深醇的民俗民风,必然亦是来自历史的回音。古城叫卖声,有的听来富有节奏感,如同倾听吟唱一般悦耳动听;有的朗朗上口,简短精练;有的是歌谣,或是顺口溜。我还记得小时候听过的叫卖声:“叮叮糖,叮叮糖,闻着香,吃着脆,买了乡音(便宜的意思)还嫌贵……”这叫卖声,难以忘怀,早已在我生命里刻上烙印。
  在巍山古城,听着叫卖声过日子,轻嗅飘香美食入梦,在梦呓里倾听远古之声,还真有点小确幸。
  在巍山古城,还有一种送上门来的叫卖声。我在厨房里做饭,突然,磨菜刀哎……磨菜刀,磨剪子哎……磨剪子;磨剪子哎……磨……菜刀,磨剪子哎……磨……菜刀。吟唱般浑厚圆润的声音,其实是在叫卖一种工夫,或是一种手艺。我不由自主,放下手里的事,站立窗前,侧耳用心专注倾听。
  小时候,磨刀师傅的吆喝声,耳熟能详,调皮的男孩子都会学着吆喝喊叫。磨刀师傅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身影,像一尊雕像浮现在我眼前。
  磨刀师傅的挑担行走人生,方便了民众,却苦了自己。那时,听到磨刀师傅吆喝叫卖手艺的声音,人们便会拿着钝了或是生了锈的刀剪寻声去请师傅磨。在那岁月,去磨菜刀、剪刀的人还不少。磨刀师傅,大多有耐性工夫好,他们先在钝了的刀子上洒上少许水,然后就开始磨。传统磨刀技艺派上用场,把刀子放在磨刀石上,来回磨动,咔嚓、咔嚓,磨呀磨,不多时就把钝菜刀、锈菜刀华丽变身,磨得光亮锋利,让人满意而归。
  菜刀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厨房用具,在那个物资匮乏的贫穷年代,一把刀要用无数年,使用时间长了都会钝,而经过磨刀师傅磨刀过程的处理,又可以继续使用了。磨刀前后的菜刀,差异之大,实在令人惊奇,真可谓不枉费师傅的辛劳,是磨刀师傅成功转变了菜刀的命运。然而,现在的菜刀材质与以前不同,不锈钢材质的刀根本不会生锈。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传统磨刀技艺逐渐失传,磨刀师傅的形象也在人们的视线里隐退,磨刀师傅这一称呼也在人们的传统称谓里淡化消失。
  古语云:“砍柴不误磨刀工”。正当我拿起钝了的一把老式菜刀准备下楼去磨时,磨刀师傅的吆喝声若有若无,听声音师傅已走远了。想着磨刀师傅的往事,未能见面,惆怅爬上心头。去磨刀,实则是想去见如故人一般的磨刀师傅,再听听吆喝声和磨刀时咔嚓、咔嚓的声音,问询师傅来自何方?倏然,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想法,过去的磨刀师傅靠这样的手工活计,兴许能勉强为生,而今材质好的不锈钢剪刀,不容易钝,使用很长时间磨一下就行。再者现代生活,人们的物质水准提高,许多家庭都自己配备了简易的磨刀石,过些日子磨一下刀子就锋利了。如此现状,现代磨刀师傅,竟还能坚守这份艰辛人生路?在华夏天南地北,还会有多少人以磨刀为生?我敢断言,许多地方传统磨刀手艺早已失传。不禁对这样的匠人心生敬畏,他们明知磨刀挑担人生的不容易,依旧到处流浪奔波,吆喝出了生命最强音。
  午休刚醒来,我正准备起床,从小区里又传来了那熟悉的吆喝声,磨剪子哎……磨菜刀,磨剪子哎……磨……菜刀,声音穿透时空,再次传入我双耳。庆幸一天内,能多次倾听到市井生活少有的弦外之音,并暗自猜测磨刀师傅在古城转悠大半天,他会磨了几把刀?他能继续以此为生吗?
  虽未亲眼见磨刀师傅,然而磨刀师傅的高大形象,见或不见,亦然早在我心里。巍山古城,老而不衰,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人世,这是源于生活之音,生命之音,历史回音。
  责任编辑:张永祥
其他文献
莫额阿苴回家的那天刚好遇上五一节,出山打工五年中他从未回过家一趟。莫额阿苴隔了那么长的时间才回家,除了在沿海那座城中打工的工厂繁忙,另一原因是山中的家乡实在太穷,留给他太多的遗恨。  几年中大阿波(大爷爷)一再给他打电话,不是说家乡的脱贫,就是说家乡正在建设旅游景区。尽管大阿波说得絮絮叨叨,但莫额阿苴幽怨的心始终如一湾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渏。他的心始终纠缠于五年前父母被塌下的房屋砸死的悽迷中,那“轰
期刊
修 路  自小就生活在彝乡山寨,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记忆中,那条唯一可以进村的山间小路,总是那样的崎岖不平,多少年来,不知留下了几代人深深的脚印。朴实憨厚的山寨乡亲,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着从村头到县城的距离。  祖祖辈辈,从未改变过。  “拉古当选村长了!”这个消息在寨子里掀起了轩然大波。“选举投票那天,明明自己投的不是拉古,可最终一统计,他的票数却是最多的。”有人事后都这样
期刊
【摘要】税务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探索了如何对原有税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高职学生应用能力训练,培养自主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是突出高职特色的教学发展方向。  【关键词】税务;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 中图分类号 ]F 812.2
期刊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之际,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再一次警醒人们,让人民世世代代永远铭记那段历史和人民战争壮举。这一题材的作品,也随着不同时期文艺创作高度的形成,各部作品采撷内容的不同,展现出抗战题材作品的广阔与丰富。近读马旷源先生以家族历史为背景的抗战题材长篇小说《地火民魂》,从地方底层民众角度,抒写出腾冲抗战绚丽画卷,令人耳目一新。  长篇小说《地火民魂》以
期刊
现实生活往往比你想象的更超现实,更梦魇,更非理性。  ——题记  一  大学毕业那年,我以过五关斩六将之姿谋得一份梦寐以求的职业。我感觉我完成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那天傍晚,我和谈了三年的男朋友在学校门口的“初遇”酒吧,完成最后一次劳燕分飞的谈判。不妥协,不将就,是我们的共同信条。个性顽强的两个人,风风火火地相爱,亦选择风风火火地离开。  从小就被灌输女孩要独立,要自强不息的我,在大三那年,母亲还
期刊
广昌在中秋之夜死了。  广昌死于服毒自杀。  大门虚掩,堂屋门洞开,老旧电视机咿呀咿呀唱着戏,鼓声清脆。村支书说,死相很难看,蜷着身子,一把藤椅翻扑在身上,脚踝上袜子像是被老鼠啃出一个破洞,破洞里可以看见森森白骨,面相痛苦扭曲,龇牙咧嘴,嘴角有涎水痕迹,还发出浓烈馊臭。  听的人就一声叹息,自顾自说,哎呀,真是造孽,死了也得不了个全尸。  那是谁先发现的呢?  隔壁李泉家一个侄子。  妹妹带着侄子
期刊
【摘 要】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学风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高职院校  [ 中图分类号 ]G 71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49-02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和人才培
期刊
【摘 要】近来,在我国,社会各界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大大增强,包括文学界,有很多文学家也致力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毕淑敏的关注也包括了这些边缘人,《女心理师》无不是一部关注边缘人苦难生活的一部新的作品,它从心理角度透视边缘人的苦难,并且把边缘人有机融入社会这个大的群体中去观察和描写。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批评标准是在尊重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讨论文学作品的美学韵味。《女心理师》的主人公作为边缘人在面对苦难的
期刊
1  已是上午九点多了,三家巷一片雾,空荡荡的。老陈这时没有人修脚,她早上没有吃饭,就踱到大陈的面屋,让她做碗削面。大陈的服务员小雅这两天娘家妈来城里看病,调休了。大陈让老陈给她看会屋,她去给雷老爷子送刀削面。  深秋了,天有些凉,大陈感觉冷到骨头里。她端着碗削面出了小巷,拐了两个弯就到了雷老爷子的红砖房了。雷老爷子在喂他那只跛着腿的小黑狗。它是只流浪狗,在菜市场的垃圾箱找东西吃。一帮淘气的孩子“
期刊
在我很小的时候,农村还实行农业合作社,记忆最深的便是每年生产队里都会种上大片大片的西瓜。  夏天里,远远望去,碧翠的瓜田里满地都是圆滚滚的大西瓜,可我们这些普通社员的孩子平时只有眼馋的份,只有等到卸瓜的时候才能吃上几大块西瓜。记得每到生产队里卸瓜的时候,大人们都来到瓜地里,摘瓜的、抬瓜的、过秤的、装车的……这个时候瓜田里是最热闹的,喊叫声、欢笑声、吵闹声不绝于耳,那是生产队里最盛大的节日。而我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