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文学的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涉及到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材、教法等诸方面。教学工作的优与劣,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在总结数年来古代文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以改革的精神统揽全局,以重点课程建设为目标。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为传统的一门学科。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材内容多,授课时间长,教学难度大。加之受全球化经济大潮和快餐文化的冲击等因素,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锐减,这门古老的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为着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作为传播文明的重要渠道——古代文学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贯穿教学的始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协调好以下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本身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长时期内大学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的“学”。常常是上课时教师夹着讲义进教室,一讲到底,讲完就回了家,学生课后请教却找不到教师,教师也不过问学生的学习,导致教与学矛盾的加大,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要改革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最好每学期安排二次以上讨论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写小论文,引导学生初步涉足学术研究领域。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形成良好学风。
2、古与今的关系。古代的教学内容与新时代的教学目的的关系,古代文学是几千年来的文学文化积淀,我们面对的是一篇篇经典文献,其中不乏一些读起来诘屈聱牙的篇目。有学生曾提出疑问:现在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了,还学那些古老的诗文有什么用?还是学电脑、外语、汽车驾驶等有用。究其因是近些年兴起的经济主义、实用主义在作怪。作为教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否则教师就失去教学目标,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正确处理“古”的教学内容与“新”的教学目的关键是,在教师中讨论,统一认识,并且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学生。实际上经典并不意味着是凝固,过去并不意味着是过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学习古代文学的目的,即是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传承文明,弘扬民族文化。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曾精辟的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认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所以他郑重的建议:“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是一个必要的项目。”[1]古代文学是提高人文素质的载体,这门课程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学好这门课,对于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感和良好健康的文化心理品格,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全面提高人文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费孝通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民的素质。可素质又是什么呢?不能空讲,要有具体内容,我说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教育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讲做人的道理和规则。”[2]费老所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和规则”,就是要“立人”。
3、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古代文学在长达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先辈们积累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在教学方法上,重整体阅读,重诵读、重训诂、考据等等。对这些经实践检验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不仅要很好的继承,而且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但社会的急剧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的文化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以及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为着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的情况,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既要表现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更要体现在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中。古代文学的教学要面向人生,面向新时代,给传统的教学赋予新的时代色彩。要将古代作家作品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跟现代人生联系起来。这样,古代文学的教学才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鲜活力。
4、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比较重视文学史知识点的讲授,而且偏重于讲授一些文学概念,如“诗经六义”、“建安风骨”、“永明体”、“易安体”等等,而往往忽略了作品的讲读,导致学生对作品的似懂非懂。有的教师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偏重于按顺序讲授作品,忽略了“史”的线索的贯穿,正确的做法是二者兼顾,有机结合,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调整。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既要提取文学史的知识要点,又明确精讲篇目、背诵篇目、阅读篇目,而且规定各阶段文学史与作品选讲授所占的比例。比如:先秦文学由于作品训读难度大,所以讲读作品是其重点,要力求把作品讲深,讲透。文学史与作品选所占的比例大体上掌握在3:7;以后随着作品的逐渐通俗化,逐步加大文学史的比例,两汉到唐宋文学段二者的比例大体上掌握在4:6;到了元明清段,二者的比例大体上为5:5。有时根据需要还要强化作品的讲读。例如我在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之一:“精致的细节描写”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精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景阳岗打虎”、“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关西”等片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协调好基础课、选修课、学术讲座的关系。基础课是“中国古代文学”,除此之外,还要设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比如文体研究,主要有古代小说研究、古代诗歌研究、古代散文研究、古代戏曲研究,目的是理清几种主要文体的发展线索,使在基础课中学习的文体知识深化、系统化,并提高学生对所选文体的研究能力;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如《诗经》、《论语》、《孟子》、《庄子》、《楚辞》、《史记》、《桃花扇》、《聊斋志异》、《红楼梦》研究等,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主要作家、经典作品的理解,提高相应的研究能力;跨学科研究,如古典文献学、经学与文学、儒家思想与古代文学、宗教与古代文学、中西戏曲比较研究等,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在比较广阔的文化视野下研究古代文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三联书店1980年9月版第1页。
[2]谢冰《学人今昔》,长春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106页。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为传统的一门学科。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材内容多,授课时间长,教学难度大。加之受全球化经济大潮和快餐文化的冲击等因素,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锐减,这门古老的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为着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作为传播文明的重要渠道——古代文学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贯穿教学的始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协调好以下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本身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长时期内大学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的“学”。常常是上课时教师夹着讲义进教室,一讲到底,讲完就回了家,学生课后请教却找不到教师,教师也不过问学生的学习,导致教与学矛盾的加大,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要改革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最好每学期安排二次以上讨论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写小论文,引导学生初步涉足学术研究领域。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形成良好学风。
2、古与今的关系。古代的教学内容与新时代的教学目的的关系,古代文学是几千年来的文学文化积淀,我们面对的是一篇篇经典文献,其中不乏一些读起来诘屈聱牙的篇目。有学生曾提出疑问:现在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了,还学那些古老的诗文有什么用?还是学电脑、外语、汽车驾驶等有用。究其因是近些年兴起的经济主义、实用主义在作怪。作为教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否则教师就失去教学目标,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正确处理“古”的教学内容与“新”的教学目的关键是,在教师中讨论,统一认识,并且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学生。实际上经典并不意味着是凝固,过去并不意味着是过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学习古代文学的目的,即是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传承文明,弘扬民族文化。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曾精辟的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认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所以他郑重的建议:“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是一个必要的项目。”[1]古代文学是提高人文素质的载体,这门课程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学好这门课,对于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感和良好健康的文化心理品格,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全面提高人文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费孝通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民的素质。可素质又是什么呢?不能空讲,要有具体内容,我说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教育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讲做人的道理和规则。”[2]费老所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和规则”,就是要“立人”。
3、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古代文学在长达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先辈们积累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在教学方法上,重整体阅读,重诵读、重训诂、考据等等。对这些经实践检验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不仅要很好的继承,而且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但社会的急剧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的文化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以及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为着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的情况,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既要表现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更要体现在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中。古代文学的教学要面向人生,面向新时代,给传统的教学赋予新的时代色彩。要将古代作家作品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跟现代人生联系起来。这样,古代文学的教学才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鲜活力。
4、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比较重视文学史知识点的讲授,而且偏重于讲授一些文学概念,如“诗经六义”、“建安风骨”、“永明体”、“易安体”等等,而往往忽略了作品的讲读,导致学生对作品的似懂非懂。有的教师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偏重于按顺序讲授作品,忽略了“史”的线索的贯穿,正确的做法是二者兼顾,有机结合,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调整。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既要提取文学史的知识要点,又明确精讲篇目、背诵篇目、阅读篇目,而且规定各阶段文学史与作品选讲授所占的比例。比如:先秦文学由于作品训读难度大,所以讲读作品是其重点,要力求把作品讲深,讲透。文学史与作品选所占的比例大体上掌握在3:7;以后随着作品的逐渐通俗化,逐步加大文学史的比例,两汉到唐宋文学段二者的比例大体上掌握在4:6;到了元明清段,二者的比例大体上为5:5。有时根据需要还要强化作品的讲读。例如我在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之一:“精致的细节描写”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精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景阳岗打虎”、“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关西”等片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协调好基础课、选修课、学术讲座的关系。基础课是“中国古代文学”,除此之外,还要设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比如文体研究,主要有古代小说研究、古代诗歌研究、古代散文研究、古代戏曲研究,目的是理清几种主要文体的发展线索,使在基础课中学习的文体知识深化、系统化,并提高学生对所选文体的研究能力;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如《诗经》、《论语》、《孟子》、《庄子》、《楚辞》、《史记》、《桃花扇》、《聊斋志异》、《红楼梦》研究等,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主要作家、经典作品的理解,提高相应的研究能力;跨学科研究,如古典文献学、经学与文学、儒家思想与古代文学、宗教与古代文学、中西戏曲比较研究等,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在比较广阔的文化视野下研究古代文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三联书店1980年9月版第1页。
[2]谢冰《学人今昔》,长春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