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价上涨,正像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样,不再局限于绿豆、大蒜这些个别的农产品,而是向衣食住行全方位渗透,向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蔓延。通胀已经来到我们身边,通胀很有可能还将继续延续。甚至在明年达到高峰。
鸡蛋涨价!蔬菜涨价!苹果涨价!服装涨价!……什么都在涨价!
“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已成常态,更有“糖高宗”、“棉里针”紧跟其后,人人都在抱怨,“苹什么”涨价无休无止?
物价上涨,正像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样,不再局限于绿豆。大蒜这些个别的农产品,而是向衣食住行全方位渗透。向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蔓延。
这不是通胀是什么?这就是通胀!
这一次,通胀是放羊娃惊呼的第三声“狼来了”,真的来了!
涨价无处不在
11月11日,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的CPI数据,4.4%的数字既让人吃了一惊,又似乎在意料之中。令人吃惊的是,今年前9个月的CPI数字还在3%一线,如今竟然跨上了4%的线上,似乎还在向5%的警戒线挺进。意料之中的则是,人人都感受到涨价无处不在,CPI不走高怎么可能?
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显示,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31种受监测产品中,近80%的价格上涨。监测食品包括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共31个品种。统计数据显示,与9月份相比,共24种产品价格呈不同程度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数的80%。10月份,大中城市黄瓜、西红柿、油菜等15个主要品种蔬菜平均零售价格为每500克2.4l元,比9月上涨10.1%。
在棉花价格大涨的带动下,下游产品的“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国内标准棉的现货价格就从1.8万元,吨上涨到2.8万元,吨,创11年以来的新高。作为终端产品的棉织品、服装等价格则上涨了10%~30%,羽绒服的价格上涨最为显著,与去年相比市场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到三成。
10月,发改委上涨成品油价格,一些城市再次出现了柴油荒的局面。成品油价格的上涨,不仅提高了人们出行的成本:加油更贵了、燃油附加费提高,更重要的是还将继续传导至工业、旅游等行业.引起工业产品、农产品、服务产品等价格的再一轮上涨。
涨价,正成为近期生活中影响最普遍的关键词;涨价,让我们钱袋子的购买力越来越低;涨价,让我们越发感受到通胀的威力和压力。
CPI与实际感受有差距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拿CPI指数作为衡量通胀率的指标,可是对于CPI的诟病也不绝于耳。这边厢.物价上涨早已铺天盖地;那边厢,CPI数字往往还是温乔水,不紧不慢地慢慢升呢。CPI的涨幅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CPI数据的来源与构成。目前,中国的CPI统计中主要包括8大类商品,食品、娴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居住。对于8大类商品,配以不同的权重,如权重最高的为食品类,配以的权重为34%;权重最低的为家庭没备用品及服务,权重为6%(每年统计局套根据居民消费支出情况对权重进行微幅调整)。在此基础上,统计部门根据抽样选出近13万户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习惯,在8大类中确定262个基本分类,并选出600种左右具体商品和服务,进行经常性的定期调查。
因此,产生实际感受与CPI落差的首要原凶是,房价并不属于CPI的计算范围。在CPI的编制过程中,居住费用指的是租房的实际房租,自有住房的房屋贷款利率、物业费,建房及装修材料,水电、燃料等。房屋价格则作为投资,不计入CPI的统计中去。因此,首先是租金而不是房价被计入CPI的统计中,其次居住这一项目中CPI统计中占的比例也很小.为13%左右。造成的结果便是,房价的迅猛上涨在CPI数据中并未体现。
第二个原因在于CPI指数并没有对不同收入居民进行有效区分,我国采用总体CPI、城市居民CPI和农村居民CPl3个指标,并不能体现出不同收入居民消费习惯和权重的不同。在其他国家和经济体当中,往往会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报告多种形式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如中国香港特区,就根据收入的低、中、高,分别报告CPI(A)、CPI(B)、CPI(C)。相对来说,按照目标人群和消费习惯来统计的价格指数与人们的实际感受就会更加贴合。
近期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中国研究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参加财新专家圆桌——“通胀离我们有多远”时就表示,由于统计方法带来的误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CPI数据低估了2个百分点。考虑到真实的CPI,沈明高认为,中国的通胀容忍度为4%~6%的通货膨胀,超过6%就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如果统计局的数字CPI达到4%就已经很高了。”沈明高说。
谁带来了通胀
大量的货币供给——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给出了通货膨胀的最基本原因,“简单来说。货币的大量发行是通胀的必要条件,而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则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了预期。由于新兴经济体是大宗商品的主要需求国,因此就形成了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两者相加,最终导致了此轮通胀。”
2008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全球的主要央行相继采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刺激经济复苏的作用。据美银—美林证券的估计,在首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包括原油、铜以及贵金属等商品价格上涨了约15%。11月,美国再度推出了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定量宽松”计划。南于美元的供给量大幅增加,将导致美元贬值。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通胀波及到生活中的多个层面。
另外一方面,由于货币泛滥,全球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动,并不断输入到新兴经济体中.引发全球性的资产价格上升,带来资产泡沫:
在中国这个独立的经济体内.除了通胀的输入和全球资本的流入,自身飞速增长的广义货币M2也推动了通胀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中国广义货币M2的年均增长率保持着23%的水平,截至到今年9月底.M2的供应总量达到了69.64万亿元。在经济学界,一般采用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目前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在l以下,而新兴市场国家则相对较高,货币供应量一般为GDP的1—1.5倍.超过2倍的很少:但到2010年9月底,中国的CDP总量为26.866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GDP的2.6倍。以此指标来衡量的话,中国的货币已经属于绝对超发。
国金证券首席分析师金岩石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身边所有的消费品和投资品,都可以装在一个木桶和水池里”。木桶里装的是衣食住行,事实上.也这就是CPI数据所涵盖的主要对象,而水池里是股市、楼市、政府投资、奢侈品等,我们可以把水池理解为资产市 场。“央行增大流动性,也就是投放货币,只有两个选择,木桶或者水池”。如果流入“木桶”。势必引起衣食住行等物价上涨;如果注入“水池”,就会使得股价、楼价上涨,形成泡沫。今年以来.由于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推出,楼市内涌入的资金被挤出。股市等资本市场也未形成大规模的上涨,因此大量资金流入到“木桶”中,像今年以来所发生的“豆你玩”、“蒜你狠”等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并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推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带来物价的上涨,推高通胀的压力。
另外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结构调整本身就具备通胀性质。沈明高指出。如“十二五”规划里面,未来家庭收入的增长要超过至少不低于名义CDP的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因此,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通胀。既有全球性因素,又与我国的货币发放量、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毋庸置疑的是,通胀已经来到我们身边;通胀很有可能还将继续延续,甚至在明年达到高峰。
积极应对通胀
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在通胀的背景下开展一场成功的财富保卫战。
传统最简单的做法是“囤”和“省”。“海豚(囵)旗”是近期涌现的一个热门词汇,到超市抢购食用油、大米、面粉、卫生纸这些保存时间略长的生活必需品,囤积起来避免价格上涨的风险。通过团购、寻低价等方式采购无法保存的产品,如蔬菜、餐饮等等,以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
“海豚”和“省长”们并没有错,但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在总支出中占到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小,尽管在通胀的背景下这些方法可起到保卫财富的目的,可是效果有限,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
更主动的应对方式是,在通胀时期利用资本市场随胀而涨的特性,将现金尽可能地转换为实物资产,在资本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分享其中的收益,这样我们的财富不仅不会缩水,还有可能战胜通胀的脚步,成功地做个通胀赢家。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让我们的餐桌越来越贵,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得不承担食用油、糖、蔬菜、肉类涨价给我们带来的支出增加,但是作为投资者,我们可以从大豆、糖、玉米等大宗商品市场上获得高得多的收益回报。值得欣喜的是,随着投资途径的完善,无需把成吨的大宗商品“囤”起来,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就可以通过QDⅡ、商品指数基金等方式参与到大宗商品市场上。一进一出之间,哪个利益更大?
黄金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本轮通胀由货币超量发行引致,来自世界黄金协会的研究报告表明,黄金价格与货币发行量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当美国的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时,会带来黄金价格O.9%的上涨。当美国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推出,国际金价便触及了1400美元/盎司的整数关口。当然,黄金价格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黄金应对通胀的功能值得投资者重视。
从股市的表现看,围绕通胀主线也产生了诸多投资机会。一方面,在资金推动的通胀中,资本市场有望获得提升,适度的通胀水平将有助股市保持重心稳步上移的趋势;另外一方面.股票市场上一些受益于通胀的上市公司有望获得良好的表现,像“煤飞色舞”、近期走强的农业、医药板块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尽管从理论上说,房地产市场属于通胀的受益板块,投资房产可以起到抗通胀的目的。但是从目前的宏观政策环境来看,投资房地产市场面临着较大的政策风险。今年以来,严格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接踵而至.包括限购令、较高的贷款利率成本甚至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投资者还要面对更高的税务成本等,因此短期来看,房地产投资难当抵御通胀的大任。
鸡蛋涨价!蔬菜涨价!苹果涨价!服装涨价!……什么都在涨价!
“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已成常态,更有“糖高宗”、“棉里针”紧跟其后,人人都在抱怨,“苹什么”涨价无休无止?
物价上涨,正像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样,不再局限于绿豆。大蒜这些个别的农产品,而是向衣食住行全方位渗透。向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蔓延。
这不是通胀是什么?这就是通胀!
这一次,通胀是放羊娃惊呼的第三声“狼来了”,真的来了!
涨价无处不在
11月11日,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的CPI数据,4.4%的数字既让人吃了一惊,又似乎在意料之中。令人吃惊的是,今年前9个月的CPI数字还在3%一线,如今竟然跨上了4%的线上,似乎还在向5%的警戒线挺进。意料之中的则是,人人都感受到涨价无处不在,CPI不走高怎么可能?
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显示,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31种受监测产品中,近80%的价格上涨。监测食品包括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共31个品种。统计数据显示,与9月份相比,共24种产品价格呈不同程度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数的80%。10月份,大中城市黄瓜、西红柿、油菜等15个主要品种蔬菜平均零售价格为每500克2.4l元,比9月上涨10.1%。
在棉花价格大涨的带动下,下游产品的“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国内标准棉的现货价格就从1.8万元,吨上涨到2.8万元,吨,创11年以来的新高。作为终端产品的棉织品、服装等价格则上涨了10%~30%,羽绒服的价格上涨最为显著,与去年相比市场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到三成。
10月,发改委上涨成品油价格,一些城市再次出现了柴油荒的局面。成品油价格的上涨,不仅提高了人们出行的成本:加油更贵了、燃油附加费提高,更重要的是还将继续传导至工业、旅游等行业.引起工业产品、农产品、服务产品等价格的再一轮上涨。
涨价,正成为近期生活中影响最普遍的关键词;涨价,让我们钱袋子的购买力越来越低;涨价,让我们越发感受到通胀的威力和压力。
CPI与实际感受有差距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拿CPI指数作为衡量通胀率的指标,可是对于CPI的诟病也不绝于耳。这边厢.物价上涨早已铺天盖地;那边厢,CPI数字往往还是温乔水,不紧不慢地慢慢升呢。CPI的涨幅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CPI数据的来源与构成。目前,中国的CPI统计中主要包括8大类商品,食品、娴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居住。对于8大类商品,配以不同的权重,如权重最高的为食品类,配以的权重为34%;权重最低的为家庭没备用品及服务,权重为6%(每年统计局套根据居民消费支出情况对权重进行微幅调整)。在此基础上,统计部门根据抽样选出近13万户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习惯,在8大类中确定262个基本分类,并选出600种左右具体商品和服务,进行经常性的定期调查。
因此,产生实际感受与CPI落差的首要原凶是,房价并不属于CPI的计算范围。在CPI的编制过程中,居住费用指的是租房的实际房租,自有住房的房屋贷款利率、物业费,建房及装修材料,水电、燃料等。房屋价格则作为投资,不计入CPI的统计中去。因此,首先是租金而不是房价被计入CPI的统计中,其次居住这一项目中CPI统计中占的比例也很小.为13%左右。造成的结果便是,房价的迅猛上涨在CPI数据中并未体现。
第二个原因在于CPI指数并没有对不同收入居民进行有效区分,我国采用总体CPI、城市居民CPI和农村居民CPl3个指标,并不能体现出不同收入居民消费习惯和权重的不同。在其他国家和经济体当中,往往会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报告多种形式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如中国香港特区,就根据收入的低、中、高,分别报告CPI(A)、CPI(B)、CPI(C)。相对来说,按照目标人群和消费习惯来统计的价格指数与人们的实际感受就会更加贴合。
近期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中国研究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参加财新专家圆桌——“通胀离我们有多远”时就表示,由于统计方法带来的误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CPI数据低估了2个百分点。考虑到真实的CPI,沈明高认为,中国的通胀容忍度为4%~6%的通货膨胀,超过6%就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如果统计局的数字CPI达到4%就已经很高了。”沈明高说。
谁带来了通胀
大量的货币供给——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给出了通货膨胀的最基本原因,“简单来说。货币的大量发行是通胀的必要条件,而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则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了预期。由于新兴经济体是大宗商品的主要需求国,因此就形成了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两者相加,最终导致了此轮通胀。”
2008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全球的主要央行相继采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刺激经济复苏的作用。据美银—美林证券的估计,在首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包括原油、铜以及贵金属等商品价格上涨了约15%。11月,美国再度推出了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定量宽松”计划。南于美元的供给量大幅增加,将导致美元贬值。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通胀波及到生活中的多个层面。
另外一方面,由于货币泛滥,全球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动,并不断输入到新兴经济体中.引发全球性的资产价格上升,带来资产泡沫:
在中国这个独立的经济体内.除了通胀的输入和全球资本的流入,自身飞速增长的广义货币M2也推动了通胀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中国广义货币M2的年均增长率保持着23%的水平,截至到今年9月底.M2的供应总量达到了69.64万亿元。在经济学界,一般采用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目前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在l以下,而新兴市场国家则相对较高,货币供应量一般为GDP的1—1.5倍.超过2倍的很少:但到2010年9月底,中国的CDP总量为26.866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GDP的2.6倍。以此指标来衡量的话,中国的货币已经属于绝对超发。
国金证券首席分析师金岩石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身边所有的消费品和投资品,都可以装在一个木桶和水池里”。木桶里装的是衣食住行,事实上.也这就是CPI数据所涵盖的主要对象,而水池里是股市、楼市、政府投资、奢侈品等,我们可以把水池理解为资产市 场。“央行增大流动性,也就是投放货币,只有两个选择,木桶或者水池”。如果流入“木桶”。势必引起衣食住行等物价上涨;如果注入“水池”,就会使得股价、楼价上涨,形成泡沫。今年以来.由于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推出,楼市内涌入的资金被挤出。股市等资本市场也未形成大规模的上涨,因此大量资金流入到“木桶”中,像今年以来所发生的“豆你玩”、“蒜你狠”等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并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推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带来物价的上涨,推高通胀的压力。
另外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结构调整本身就具备通胀性质。沈明高指出。如“十二五”规划里面,未来家庭收入的增长要超过至少不低于名义CDP的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因此,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通胀。既有全球性因素,又与我国的货币发放量、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毋庸置疑的是,通胀已经来到我们身边;通胀很有可能还将继续延续,甚至在明年达到高峰。
积极应对通胀
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在通胀的背景下开展一场成功的财富保卫战。
传统最简单的做法是“囤”和“省”。“海豚(囵)旗”是近期涌现的一个热门词汇,到超市抢购食用油、大米、面粉、卫生纸这些保存时间略长的生活必需品,囤积起来避免价格上涨的风险。通过团购、寻低价等方式采购无法保存的产品,如蔬菜、餐饮等等,以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
“海豚”和“省长”们并没有错,但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在总支出中占到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小,尽管在通胀的背景下这些方法可起到保卫财富的目的,可是效果有限,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
更主动的应对方式是,在通胀时期利用资本市场随胀而涨的特性,将现金尽可能地转换为实物资产,在资本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分享其中的收益,这样我们的财富不仅不会缩水,还有可能战胜通胀的脚步,成功地做个通胀赢家。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让我们的餐桌越来越贵,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得不承担食用油、糖、蔬菜、肉类涨价给我们带来的支出增加,但是作为投资者,我们可以从大豆、糖、玉米等大宗商品市场上获得高得多的收益回报。值得欣喜的是,随着投资途径的完善,无需把成吨的大宗商品“囤”起来,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就可以通过QDⅡ、商品指数基金等方式参与到大宗商品市场上。一进一出之间,哪个利益更大?
黄金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本轮通胀由货币超量发行引致,来自世界黄金协会的研究报告表明,黄金价格与货币发行量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当美国的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时,会带来黄金价格O.9%的上涨。当美国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推出,国际金价便触及了1400美元/盎司的整数关口。当然,黄金价格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黄金应对通胀的功能值得投资者重视。
从股市的表现看,围绕通胀主线也产生了诸多投资机会。一方面,在资金推动的通胀中,资本市场有望获得提升,适度的通胀水平将有助股市保持重心稳步上移的趋势;另外一方面.股票市场上一些受益于通胀的上市公司有望获得良好的表现,像“煤飞色舞”、近期走强的农业、医药板块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尽管从理论上说,房地产市场属于通胀的受益板块,投资房产可以起到抗通胀的目的。但是从目前的宏观政策环境来看,投资房地产市场面临着较大的政策风险。今年以来,严格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接踵而至.包括限购令、较高的贷款利率成本甚至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投资者还要面对更高的税务成本等,因此短期来看,房地产投资难当抵御通胀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