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经济缓慢恢复使大学生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改变以及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对大学生就业难认识也存在一些误区。发展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创业等是后金融危机时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高校扩招,毕业生迅速增加。自1999年扩招以来,招生人数突飞猛进,每年高校招生至少增加了37万,最高达到84万,高校扩招,直接带来大学毕业生供给快速增加,扩招10年来,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3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607.66万人。大中专毕业生人数由1998的82.9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511.95万人①。据测算,我国每年平均可安排1000万人~1100万人就业。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7月23日的通报,2009年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2400万人,再加上610万大学毕业生,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
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设置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市场需求。以法学专业为例,在我国2263所高校中,有510所高校都开设法学专业,旨在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等部分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实际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像市场营销等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去企业上班,严格来说法学毕业生只是“半成品”,这是因为如果要进入政府必须要考公务员,要进入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必须通过司法考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厢情愿,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夯实实习平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提前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尽快熟悉市场,以增强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弹性系数下降。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导致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是较高的,平均为0.34。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可增长0.34个百分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从1990年至2002年,13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只有0.12,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增加就业人员80人万左右。2003年,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又下降到0.1。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进一步下降为0.08②。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使我国由“高增长,高就业”转变为“高增长,低就业”。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在20世纪80年代可带动就业240万左右,在90年代带动就业80万人左右,2003年,仅带动就业76万人,2005年带动就业人数又下降到63万人。
大学生就业难认识误区
认为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我们不否认扩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也不是唯一原因。尽管我国多年扩招,但毛入学率才达到23.3%,刚刚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45%,其中北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80%以上。据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就业人口中,只有6.7%的受过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的人,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早就超过30%③。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高校扩招缺乏理论和实证根据。
认为只要经济增长就会带来就业。经济增长是确保就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要想增加就业,没有增长是不行的,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就业,或者说不必然带来就业最大化。著名经济学家蔡昉认为,就业与GDP并非完全的正相关,“无就业的经济复苏”是存在的,美国1992年和2002年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增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会根本解决就业问题,只有就业导向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才能实现高就业。
把大学生就业寄托在政府身上。一般来说,政府主要通过研究生扩招、公务员招聘、征兵、“农村教师特设岗计划”、“三支一扶”“选聘到村任职”、“西部计划”等途径促进大学生就业。2009年中央各部门启动一系列重大项目,教育部扩大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计划”吸纳20多万毕业生,中组部、人社部、团中央等部门实施“三支一扶”“选聘到村任职”、“西部计划”等项目,吸纳就业12万人,解放军总参谋部超常规预征,吸引12万大学生报名,66所高校发布了5558个科研助理岗位信息,商务部和教育部共同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近20万④。政府做出这么大的努力,才解决大学生就业60万人左右,还不到毕业人数的十分之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根本途径在于市场,最终还是靠企业来消化吸收大学毕业生。政府努力方向不是通过行政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优惠的企业经营政策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途径分析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以同样产值计算,中小型工业企业吸纳的就业容量是大型工业企业的1.43倍,同样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小企业吸收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倍。从各国经济发展来看,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一般都占总就业人数的65%~80%左右。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都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各国都把大力扶持与发展中小企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手段。面对金融危机,融资渠道本来就不畅的中小企业,资金紧缺问题更加严峻,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我国虽然投资4万亿,但大量资金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资金难题没有得到解决,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亏损。
对国有大企业的投资并不必然拉动就业,以2007年的一组数据为例,2007年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大概是8万亿,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007年是2万亿还差一点,前者是后者的4倍。但是在2007年国有企业总共丢失了将近100万个就业岗位,而民营企业在2007年全年创造了将近500万个就业岗位。根据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对北京市城镇单位用人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若是按所有被调查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分为五等,就会发现,随着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加,每万元吸纳的就业数量呈递减趋势。以上情况说明,金融危机背景下,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在于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加大结构调整,促进大学生就业。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克拉克定理”。这个定理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出现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减少、第二产业劳动力相对减少、第三产业劳动力相对和绝对增加的趋势。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每年至少向城镇转移1000万劳动力,第二产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加大,就业容量越来越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大量劳动力过剩的根本途径。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一、二、三产业比重是12.8︰46︰41.2,就业人员比例为49.1︰21.6︰29.3;2007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1.3︰48.6︰40.1,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为40.8︰26.8︰32.4。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吸纳就业人员的比重却逐渐增加。在“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平均每9万元投资对应1个就业岗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钢铁业)平均需要155万元投资,方能对应一个就业岗位。2009年1至5月,前者投资额为55亿,后者投资1000亿⑤。在保增长的同时,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鼓励大学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不但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创造了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就业。国家和学校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创业,使其掌握就业主动权。首先,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丰富其创业知识,提升其创业综合素质,增强其创业能力,激发其创业热情。其次,提供优惠的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创业门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税收优惠等。再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高校学生一方面利用专业特色优势,把专业特点与市场有效对接,选好创业项目。另一方面挖掘高校市场潜力,培养学生市场意识,锻炼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注释
①根据1998~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数字整理。
②林丕:“对‘高增长、低就业’原因的粗略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33页。
③张改清,王金营:“就业难题须客观认识理性解决”,《光明日报》,2009年7月31日,第11版。
④万玉凤:“415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9日,第2版。
⑤张魁兴:“就业形势是稳定向好还是比较严峻”,《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29日,第2版。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高校扩招,毕业生迅速增加。自1999年扩招以来,招生人数突飞猛进,每年高校招生至少增加了37万,最高达到84万,高校扩招,直接带来大学毕业生供给快速增加,扩招10年来,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3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607.66万人。大中专毕业生人数由1998的82.9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511.95万人①。据测算,我国每年平均可安排1000万人~1100万人就业。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7月23日的通报,2009年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2400万人,再加上610万大学毕业生,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
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设置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市场需求。以法学专业为例,在我国2263所高校中,有510所高校都开设法学专业,旨在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等部分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实际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像市场营销等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去企业上班,严格来说法学毕业生只是“半成品”,这是因为如果要进入政府必须要考公务员,要进入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必须通过司法考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厢情愿,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夯实实习平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提前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尽快熟悉市场,以增强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弹性系数下降。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导致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是较高的,平均为0.34。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可增长0.34个百分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从1990年至2002年,13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只有0.12,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增加就业人员80人万左右。2003年,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又下降到0.1。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进一步下降为0.08②。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使我国由“高增长,高就业”转变为“高增长,低就业”。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在20世纪80年代可带动就业240万左右,在90年代带动就业80万人左右,2003年,仅带动就业76万人,2005年带动就业人数又下降到63万人。
大学生就业难认识误区
认为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我们不否认扩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也不是唯一原因。尽管我国多年扩招,但毛入学率才达到23.3%,刚刚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45%,其中北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80%以上。据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就业人口中,只有6.7%的受过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的人,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早就超过30%③。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高校扩招缺乏理论和实证根据。
认为只要经济增长就会带来就业。经济增长是确保就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要想增加就业,没有增长是不行的,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就业,或者说不必然带来就业最大化。著名经济学家蔡昉认为,就业与GDP并非完全的正相关,“无就业的经济复苏”是存在的,美国1992年和2002年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增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会根本解决就业问题,只有就业导向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才能实现高就业。
把大学生就业寄托在政府身上。一般来说,政府主要通过研究生扩招、公务员招聘、征兵、“农村教师特设岗计划”、“三支一扶”“选聘到村任职”、“西部计划”等途径促进大学生就业。2009年中央各部门启动一系列重大项目,教育部扩大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计划”吸纳20多万毕业生,中组部、人社部、团中央等部门实施“三支一扶”“选聘到村任职”、“西部计划”等项目,吸纳就业12万人,解放军总参谋部超常规预征,吸引12万大学生报名,66所高校发布了5558个科研助理岗位信息,商务部和教育部共同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近20万④。政府做出这么大的努力,才解决大学生就业60万人左右,还不到毕业人数的十分之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根本途径在于市场,最终还是靠企业来消化吸收大学毕业生。政府努力方向不是通过行政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优惠的企业经营政策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途径分析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以同样产值计算,中小型工业企业吸纳的就业容量是大型工业企业的1.43倍,同样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小企业吸收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倍。从各国经济发展来看,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一般都占总就业人数的65%~80%左右。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都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各国都把大力扶持与发展中小企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手段。面对金融危机,融资渠道本来就不畅的中小企业,资金紧缺问题更加严峻,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我国虽然投资4万亿,但大量资金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资金难题没有得到解决,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亏损。
对国有大企业的投资并不必然拉动就业,以2007年的一组数据为例,2007年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大概是8万亿,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007年是2万亿还差一点,前者是后者的4倍。但是在2007年国有企业总共丢失了将近100万个就业岗位,而民营企业在2007年全年创造了将近500万个就业岗位。根据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对北京市城镇单位用人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若是按所有被调查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分为五等,就会发现,随着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加,每万元吸纳的就业数量呈递减趋势。以上情况说明,金融危机背景下,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在于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加大结构调整,促进大学生就业。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克拉克定理”。这个定理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出现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减少、第二产业劳动力相对减少、第三产业劳动力相对和绝对增加的趋势。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每年至少向城镇转移1000万劳动力,第二产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加大,就业容量越来越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大量劳动力过剩的根本途径。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一、二、三产业比重是12.8︰46︰41.2,就业人员比例为49.1︰21.6︰29.3;2007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1.3︰48.6︰40.1,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为40.8︰26.8︰32.4。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吸纳就业人员的比重却逐渐增加。在“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平均每9万元投资对应1个就业岗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钢铁业)平均需要155万元投资,方能对应一个就业岗位。2009年1至5月,前者投资额为55亿,后者投资1000亿⑤。在保增长的同时,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鼓励大学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不但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创造了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就业。国家和学校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创业,使其掌握就业主动权。首先,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丰富其创业知识,提升其创业综合素质,增强其创业能力,激发其创业热情。其次,提供优惠的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创业门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税收优惠等。再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高校学生一方面利用专业特色优势,把专业特点与市场有效对接,选好创业项目。另一方面挖掘高校市场潜力,培养学生市场意识,锻炼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注释
①根据1998~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数字整理。
②林丕:“对‘高增长、低就业’原因的粗略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33页。
③张改清,王金营:“就业难题须客观认识理性解决”,《光明日报》,2009年7月31日,第11版。
④万玉凤:“415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9日,第2版。
⑤张魁兴:“就业形势是稳定向好还是比较严峻”,《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29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