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地震采集和处理方法的新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数据采集作业效率,缩短施工周期,还能够降低勘探成本。本文全面阐述了多震源地震,并对多震源地震数值模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究了多震源地震数据分离技术。
[关键词]多震源 地震勘探方法 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178-1
0引言
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而由于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采集作业的效率,在地震勘探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还能够有效的获取宽方位地震数据。
1多震源地震综述
可控震源地震技术最早出现与美国和苏联,一经出现就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前景,相比常规炸药震源存在诸多优点。比如利用相应的措施可以知道可控震源的地震信号,进而实现对其频率进行人为控制;探究多震源地震激发技术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多震源地震波数值模拟,该方法也是也是多震源观测系统设计和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理论基础。
2多震源地震数值模拟分析
多震源地震数值模拟的观测系统是在常规的观测系统基础之上进行重新设计的,根据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针对于多震源地震数值的模拟分析可以从多震源激发二维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以及三维声波方程数值模拟进行分析。
2.1多震源激发二维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
随着多震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极大的提高野外工作的效率。影响多震源的因素主要有震源个数、随机延迟时间以及震源位置,那就能够通过相关的理论依据,模拟分析出弹性波地震数值。假设将密度设为常数1.1g/cm3,那么将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的大小为3380*576,纵横空间网格间距dx=dz=11m,纵波的最小速度为2575m/s,速度最大为4654m/s,那么横波的最小速度将为1487m/s,最大速度则是2670m/s。而单炮间距约为105m,道间距约为52m,最小的偏移距约为2540m。震源采用的主频为15赫兹的Ricker子波,采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进行数值模拟,其精度为四阶,空间约为十阶。
2.2多震源激发三维声波方程数值模拟
三维观测是指根据震源和检波点之间的关系分成不同的观测区域,通过滑定排列和固定排列两种方式进行观测。那么相对应的多震源三维观测系统也可以分为这两种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震源观测系统,检波点与震源是正比例关系。在观测系统中,可以假设炮线间距为d-cross,单炮间距为d-shot,检波器束间距为d-str,而检波器间距则设为d-trace。而对于混合炮的检测,可以假设在一个混合炮内,可以将nsx设为x线的震源个数,间距为nmx,nsy设为y线的震源个数,间隔为nmy,那么nsx×nmx×nsy×nmy个炮也就组成了一个混合炮片[1]。
三维观测系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系统,而其中,在一定范围内任何的检波器都能接收到任何震源的波场,会给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带来一定的麻烦。这与而为观测系统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以上两种模拟地震记录和波场可以看出,如果随机时间有一定的延迟激发,那么将会形成一种非相干的波场,这种波场具有宽方位角照射的独特特点,接近或者是保留了点源的特性。
3多震源地震数据分离技术探究
由于地震数据的线性叠加原理,多震源地震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将其表示为:PBL=ΓP,针对于多震源地震数据的分离可以采用两种情况,即,给定Pjbl和已知的Γkj,求未知的PK;给定Pjbl并已知Γkj,求未知的PK。而由于Γ的是否可逆和M、N间有相对大小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计算结果,确定M和N的大小关系,研究出多震源数据的分离方法。
3.1多次扫描混合波场分离
多次扫面混合波场分离主要有两种情况,即是扫描次数大于或者小于震源个数。虽然这两种扫描混合波场分离之间在运用的方法和原理上大不相同,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是对野外收集的概括。同时有效的适应了多震源地震采集技术中的同步相位编码和高保真可控源地震技术等相关的采集多震源地震波场分离。如果扫描次数大于或等于震源个数的多震源地震波场分离,那么其本质上相当于是求矛盾线性方程组的解题实例。相对而言,该波场分离方式比较简单,可以利用最小的能量来约束求解。当多次扫描次数小于震源个数的混合波场分离,则是一个求解欠定线性方程组[2]。
3.2一次扫描混合波场分离
就多震源地震波场的分离而言,事实上可以将其看做是去噪处理的一种,也就是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消除其他震源产生的波场,进而研究人员能够得到想要的震波波场。其技术方法是首先分析地震数据,其次将分析后的数据分选到被动域中,然后通过共检波点域及中心点域进行滤波方法的统计,从而去除随机噪音,达到分离数据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虽然地震数据在处理效率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这并不能够完全的满足在实际地震勘探中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野外采集效率和室内处理效率等方面的地震勘探,必须要加大对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倪宇东,王井富,马涛,徐浩,曹务祥,关业志.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的进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03).
[2]王光德,郭强.可控震源高保真地震数据采集作业设备的配备与设置[J].物探装备.2010(04).
[关键词]多震源 地震勘探方法 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178-1
0引言
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而由于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采集作业的效率,在地震勘探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还能够有效的获取宽方位地震数据。
1多震源地震综述
可控震源地震技术最早出现与美国和苏联,一经出现就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前景,相比常规炸药震源存在诸多优点。比如利用相应的措施可以知道可控震源的地震信号,进而实现对其频率进行人为控制;探究多震源地震激发技术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多震源地震波数值模拟,该方法也是也是多震源观测系统设计和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理论基础。
2多震源地震数值模拟分析
多震源地震数值模拟的观测系统是在常规的观测系统基础之上进行重新设计的,根据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针对于多震源地震数值的模拟分析可以从多震源激发二维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以及三维声波方程数值模拟进行分析。
2.1多震源激发二维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
随着多震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极大的提高野外工作的效率。影响多震源的因素主要有震源个数、随机延迟时间以及震源位置,那就能够通过相关的理论依据,模拟分析出弹性波地震数值。假设将密度设为常数1.1g/cm3,那么将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的大小为3380*576,纵横空间网格间距dx=dz=11m,纵波的最小速度为2575m/s,速度最大为4654m/s,那么横波的最小速度将为1487m/s,最大速度则是2670m/s。而单炮间距约为105m,道间距约为52m,最小的偏移距约为2540m。震源采用的主频为15赫兹的Ricker子波,采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进行数值模拟,其精度为四阶,空间约为十阶。
2.2多震源激发三维声波方程数值模拟
三维观测是指根据震源和检波点之间的关系分成不同的观测区域,通过滑定排列和固定排列两种方式进行观测。那么相对应的多震源三维观测系统也可以分为这两种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震源观测系统,检波点与震源是正比例关系。在观测系统中,可以假设炮线间距为d-cross,单炮间距为d-shot,检波器束间距为d-str,而检波器间距则设为d-trace。而对于混合炮的检测,可以假设在一个混合炮内,可以将nsx设为x线的震源个数,间距为nmx,nsy设为y线的震源个数,间隔为nmy,那么nsx×nmx×nsy×nmy个炮也就组成了一个混合炮片[1]。
三维观测系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系统,而其中,在一定范围内任何的检波器都能接收到任何震源的波场,会给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带来一定的麻烦。这与而为观测系统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以上两种模拟地震记录和波场可以看出,如果随机时间有一定的延迟激发,那么将会形成一种非相干的波场,这种波场具有宽方位角照射的独特特点,接近或者是保留了点源的特性。
3多震源地震数据分离技术探究
由于地震数据的线性叠加原理,多震源地震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将其表示为:PBL=ΓP,针对于多震源地震数据的分离可以采用两种情况,即,给定Pjbl和已知的Γkj,求未知的PK;给定Pjbl并已知Γkj,求未知的PK。而由于Γ的是否可逆和M、N间有相对大小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计算结果,确定M和N的大小关系,研究出多震源数据的分离方法。
3.1多次扫描混合波场分离
多次扫面混合波场分离主要有两种情况,即是扫描次数大于或者小于震源个数。虽然这两种扫描混合波场分离之间在运用的方法和原理上大不相同,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是对野外收集的概括。同时有效的适应了多震源地震采集技术中的同步相位编码和高保真可控源地震技术等相关的采集多震源地震波场分离。如果扫描次数大于或等于震源个数的多震源地震波场分离,那么其本质上相当于是求矛盾线性方程组的解题实例。相对而言,该波场分离方式比较简单,可以利用最小的能量来约束求解。当多次扫描次数小于震源个数的混合波场分离,则是一个求解欠定线性方程组[2]。
3.2一次扫描混合波场分离
就多震源地震波场的分离而言,事实上可以将其看做是去噪处理的一种,也就是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消除其他震源产生的波场,进而研究人员能够得到想要的震波波场。其技术方法是首先分析地震数据,其次将分析后的数据分选到被动域中,然后通过共检波点域及中心点域进行滤波方法的统计,从而去除随机噪音,达到分离数据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虽然地震数据在处理效率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这并不能够完全的满足在实际地震勘探中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野外采集效率和室内处理效率等方面的地震勘探,必须要加大对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倪宇东,王井富,马涛,徐浩,曹务祥,关业志.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的进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03).
[2]王光德,郭强.可控震源高保真地震数据采集作业设备的配备与设置[J].物探装备.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