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是研究及测度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两种重要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它们通常被结合在一起应用。在这里分析经济总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本文试图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找出经济总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数量联系,以便为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一、经济总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分析
经济总量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来衡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一直在攀升,由1978年的11970.8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增长了16.5倍;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6年的11759元,增长了33.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6年的3587元,增长了25.8倍;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拉大,1978年为2.57倍,1985年曾一度降低到1.86倍,后一直拉大,至2006年高达3.28倍。可见,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收入差距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收入差距之间密切程度到底有多大,可以通过相关系数来进行测定。相关系数一般用r表示。r为正,表示正相关;r为负,表示负相关;r越接近-1或+1,说明相关系数越密切,反之,越接近于0,说明相关系数越弱。
假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y,国内生产总值(GDP)为x,其相关系数计算表和计算结果如下: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相关系数为0.8688,说明GDP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有高度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二、经济总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回归分析
通过对上表资料的观察和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其表达形式为:
式中: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估计值;表示GDP的估计值;a表示没有GDP的影响时,其他因素对的平均影响;b表示GDP每变动一个单位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均变动值。
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平均为2.1957倍;当GDP增加一百万元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平均扩大0.000005949倍。
三、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见,经济总量GDP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尽管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GDP的变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微乎其微,在追究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历史根源时可以不予考虑,但从客观实际情况来看,经济的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影响是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肯定的,必须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存在。过去形成的 “城市办工业,农村搞农业”和“市民住城镇、农民不进城” 的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城市和农村分割、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人口比例不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农业经营规模小、比较利益低、投入少,广大农村在生产、投资、收入、交通、住房、医疗卫生、通讯、生活环境、消费、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存在。
二是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加明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结构单一,在城市主要成员是工人、知识分子,在农村主要是农民,虽然各种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存在,但由于总体收入水平很低,城乡居民差距显得不是很大。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城乡居民所处的地域、行业不同,掌握现代知识、创新能力不同,经济形式、分配形式、就业方式等多元化,城市和农村社会成员急剧分化,财富不断向少数人集中,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三是经济制度不完善加深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长期以来,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等不完善,国家在收入分配、户口、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明显倾向于城市,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而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民家庭经营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较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深。
四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过去的发展中过于注重经济上量的积累,强调GDP的单纯增长,对于社会发展兼顾不够,造成“一头重、一头轻”、“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和谐现象。如城市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农民子女上学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城乡居民福利保障不平衡,部分农村居民生活仍然困难,还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势必制约经济的发展
可能进一步加大城乡经济差距。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传统的城乡二元逐步走向多元化,城乡分割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本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然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拉大,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城市少数富裕人手中,引人关注的农村和社会弱势群体由于人力资本、经济资本、信息资本乃至体制资本的局限,逐步失利。我们看到的是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繁荣,经济越来越发达,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广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留守妇女、儿童增多,大量土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农业增收难,农村经济发展迟缓。
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个人收入分配是各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分配的最终体现,具有很强的社会敏感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心态的平和程度、社会关系的协调程度和社会形势的稳定程度。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必然引导人们把精力、时间和智慧放在追逐个人财富和如何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忽视社会财富的创造,做出危害他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事情来,从而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引发社会矛盾,继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经济和谐发展造成冲击。
可能不利于调动城乡居民的积极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是大多数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地,而农村居民又是城市颇受欢迎的廉价劳动力。由于长期实行的严格限制人口的户籍制度,造成农村居民无法通过迁移的办法长期居住城市或分享城市经济增长的成果。目前尽管户籍制度有所放开,但由于地理上的隔离、当地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和福利的短缺、城市生活的排斥,农村居民在经济上仍然处于劣势,在与城市居民的博弈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毫无疑问,这种差距对大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移民来说是不公平的,会使一些人产生“相对剥夺感”和“自卑”、“仇富”、“报复”心理,滋生城乡居民之间的矛盾,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影响和谐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经济的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我们要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客观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发展城乡和谐经济放在突出的地位,逐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一、经济总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分析
经济总量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来衡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一直在攀升,由1978年的11970.8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增长了16.5倍;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6年的11759元,增长了33.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6年的3587元,增长了25.8倍;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拉大,1978年为2.57倍,1985年曾一度降低到1.86倍,后一直拉大,至2006年高达3.28倍。可见,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收入差距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收入差距之间密切程度到底有多大,可以通过相关系数来进行测定。相关系数一般用r表示。r为正,表示正相关;r为负,表示负相关;r越接近-1或+1,说明相关系数越密切,反之,越接近于0,说明相关系数越弱。
假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y,国内生产总值(GDP)为x,其相关系数计算表和计算结果如下: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相关系数为0.8688,说明GDP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有高度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二、经济总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回归分析
通过对上表资料的观察和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其表达形式为:
式中: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估计值;表示GDP的估计值;a表示没有GDP的影响时,其他因素对的平均影响;b表示GDP每变动一个单位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均变动值。
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平均为2.1957倍;当GDP增加一百万元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平均扩大0.000005949倍。
三、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见,经济总量GDP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尽管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GDP的变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微乎其微,在追究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历史根源时可以不予考虑,但从客观实际情况来看,经济的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影响是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肯定的,必须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存在。过去形成的 “城市办工业,农村搞农业”和“市民住城镇、农民不进城” 的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城市和农村分割、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人口比例不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农业经营规模小、比较利益低、投入少,广大农村在生产、投资、收入、交通、住房、医疗卫生、通讯、生活环境、消费、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存在。
二是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加明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结构单一,在城市主要成员是工人、知识分子,在农村主要是农民,虽然各种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存在,但由于总体收入水平很低,城乡居民差距显得不是很大。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城乡居民所处的地域、行业不同,掌握现代知识、创新能力不同,经济形式、分配形式、就业方式等多元化,城市和农村社会成员急剧分化,财富不断向少数人集中,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三是经济制度不完善加深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长期以来,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等不完善,国家在收入分配、户口、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明显倾向于城市,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而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民家庭经营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较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深。
四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过去的发展中过于注重经济上量的积累,强调GDP的单纯增长,对于社会发展兼顾不够,造成“一头重、一头轻”、“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和谐现象。如城市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农民子女上学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城乡居民福利保障不平衡,部分农村居民生活仍然困难,还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势必制约经济的发展
可能进一步加大城乡经济差距。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传统的城乡二元逐步走向多元化,城乡分割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本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然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拉大,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城市少数富裕人手中,引人关注的农村和社会弱势群体由于人力资本、经济资本、信息资本乃至体制资本的局限,逐步失利。我们看到的是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繁荣,经济越来越发达,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广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留守妇女、儿童增多,大量土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农业增收难,农村经济发展迟缓。
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个人收入分配是各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分配的最终体现,具有很强的社会敏感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心态的平和程度、社会关系的协调程度和社会形势的稳定程度。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必然引导人们把精力、时间和智慧放在追逐个人财富和如何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忽视社会财富的创造,做出危害他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事情来,从而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引发社会矛盾,继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经济和谐发展造成冲击。
可能不利于调动城乡居民的积极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是大多数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地,而农村居民又是城市颇受欢迎的廉价劳动力。由于长期实行的严格限制人口的户籍制度,造成农村居民无法通过迁移的办法长期居住城市或分享城市经济增长的成果。目前尽管户籍制度有所放开,但由于地理上的隔离、当地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和福利的短缺、城市生活的排斥,农村居民在经济上仍然处于劣势,在与城市居民的博弈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毫无疑问,这种差距对大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移民来说是不公平的,会使一些人产生“相对剥夺感”和“自卑”、“仇富”、“报复”心理,滋生城乡居民之间的矛盾,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影响和谐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经济的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我们要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客观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发展城乡和谐经济放在突出的地位,逐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