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飞奔入壹零里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gig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首歌都有一个故事,它们都是这十年中不可设计的东西。”
  
  写给2000年的罗大佑:
  北京的雪下得好大,这是台北永远也没有的景致。还有好多景致,也与台北不同。
  现在的年轻人,于你于我多少有些隔,时光在我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就带走了一些我在意和不在意的,时代在变得更加陌生虚拟难追,但是我并非感觉到什么不习惯,只是不断的寻找适应,如此而已。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你我的天命是什么,我想在你我彻底决定弃医从乐的那一刻,就已经非常明晰。你我对天命的敬畏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我才会在54岁的时候加入纵贯线,将过去清零,“下学而上达”。这也让我体会到了久违的乐趣。
  说也奇怪,我和李宗盛再加上三毛(段钟潭)这三只老巨蟹何以会在12瓶红酒的酒精催化下产生如此玄妙的想法,按理说巨蟹座的人都是很恋旧和很消极的,我原本以为我会躺在发黄的日历上数旧日子的幸福,告诉自己这才是人生。事实却告诉我,真实的人生要比大脑的假想奇妙得多。
  直到我和三个傻瓜(借用周华健语)一起站在舞台上,感受到我单独在舞台上那种相同气氛下不同的内涵,在那无数双手臂交错的光影中,我突然间明白,你我那写满各种辉煌的履历背后,有着令人无奈的缺憾。
  虽然一贯不喜欢对别人的音乐评头论足,但目前很多根本不能成其为音乐的东西大行其市,我真的有些弄不明白,只好付诸一笑。但我现在明白了,很多好的音乐缺乏唤起某种阶层受众细胞兴奋的激素,与《老鼠爱大米》之类相比较,根本就不是同一种产品。那些小孩子听的不是音乐,只是取需方便荷尔蒙发泄的声波酊剂罢了。
  就像有朋友说的,补药和春药,听起来很像而已。
  不过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看,唱片工业市场萎缩恐怕全世界都是如此,但是在中国可能尤其如此,归根结底我们也不怪任何人。科技当然有了很重大的发展,使得市场受到冲击,但是科技可以让大家得到更多一些休闲娱乐的空间。我想不要有太多的理由,我们的音乐可能还做得不够好。当然在我这个年纪,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写一些非常娱乐化的音乐,反而我们这些沙场老将,应该去写一些分量重一些的音乐,来证明音乐还有存在的价值,不是给媒体拖着走,不是给什么电影或者电视选秀拖着走。电视选秀老是觉得选秀第一名就好像已经是超级巨星了,其实第一名才是刚刚开始而已。
  在我理念中,一个人所创作的好的音乐作品,不但旋律要强,歌词亦不能柔弱。个人的情感往往需要大爱的浇灌才能显出人性的光彩,你我写《童年》,写《光阴的故事》,写《海上花》,写《追梦人》,是把自我抽离出来,交给了他者之爱。此外,你我还曾经在《之乎者也》歌词里面写:“眼睛睁一只,嘴巴呼一呼,耳朵遮一遮,皆大欢喜也。大家都知之,大家都在乎,袖手旁观者,你我是也。”如果大家都看到这样的现象,可是大家都做袖手旁观者,那么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其实我当时写那样的音乐,也是为了通过音乐来表达一些社会责任感。
  当然,这么做未必就绝对正确,你将在2004年发表新专辑《美丽岛》,很多人会觉得这张唱片旋律性似乎弱了一点,问题我看就出在一首名叫《绿色恐怖分子》的歌里,骂了很多人,又骂李登辉,又骂谁谁谁,所以听众可能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你我骂的人身上了,反而没有太多地关注音乐本身。
  这也给了他人如此印象,你我既能像鲁迅一样呐喊,有时又像张爱玲一样细腻,是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对此我只能说,你我的个性确然是很矛盾的。在我看来,台湾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这样的性格反差,这跟地处海岛有一定的关系。台湾早期受日本统治50年,也很受美国的影响(而香港受英国的影响比较大),虽然我们都讲中文,但是三地之间国民性有一些细微的差异。这当然也会影响到你我,使你我表现出愤怒的一面,同时也拥有比较温和的一面,我想这不是你我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所有台湾人的问题。
  既然说到了香港,这个话题就不能不延续下去。香港音乐在过去几年损失太大了,可以说折损过半。罗文、张国荣、梅艳芳和黄霑都能各自代表一个时代的旗帜人物——确然的一个时代,没有任何问题。他们中间,你我最熟悉的是黄霑,他是全才,他的个性非常爽朗,香港像黄霑这么多才多艺的很少,而且他还喜欢提拔新人,像温拿乐队就是他提拔出来的。黄霑为了捧温拿,为他们度身定作电影《追赶跑跳碰》,自己投资,自己写歌,赔掉1000多万,在捧新人方面,黄霑会不遗余力。你我同他合作了《沧海一声笑》这首歌,这首歌的伟大在于,我没有看到过另外一首歌像《沧海一声笑》那样,歌词不变,用粤语和国语来唱同样合乎音调,同样那么好听。我真是没有见过第二首。因为黄霑在写这首歌的时候,填词完全按照中国古音来填,可是呢,这首歌又不会让人觉得很老旧,它还是那么新。
  黄霑的离去真是抽空了香港乐坛一半的气场,真是太可惜了。时间真是最无情的东西。如梦如幻,你我只好放开胸襟去珍惜。
  这竟又让我回到时间的话题上,一眨眼到了我现在,创作第一首歌的日子已经过去了36年,那首曾经让台北青年“竟无语凝咽”的《歌》如今已没有多少人能够记起,我不免有了人生原来就是用来遗忘的悲怅,这样的时代,有一天天才如徐志摩者都将消逝在后来者的记忆,何况于你我?
  珍惜拥有的,就已足够。
  
  “罗大佑”
其他文献
“从一个很普通的小孩子,渐渐成为一个公众人物,这样一个过程会让我成长比别的孩子特别的迅速,比他们迅速得多。”    致2002年的小四:  逝去的时光已荒芜成远古寂寞的河床,已经八年了,可我仍然看得到校园林荫道下那个寂寞的影子。那阵你经常45度仰望天空,一半是明媚,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一举成名天下知;另一半是忧伤,担心未知的命运会狠狠捉弄自己一把。  我很心疼你,所以写信告诉你:放心,你成名了。而且
期刊
“音乐文化/青年文化的逐渐衰退,也意味着我们国家在这一点,加上国情问题上产生的计划生育等等,正在大阔步向老年化走去。不要躲在那儿嘿嘿地笑,你的死期也快近了。”    写给同样老去的左小祖咒:  首先要声明一点,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写信,尤其是给自己。  我是谁?又要给自己定个位。一个摇滚艺人,一个摇滚路上的战士,骨灰级人物,不不不,我觉得这是崔健;一个诗人,小说家,怎么说呢,我觉得我的歌词是挺前卫挺诗
期刊
我生活了17年的地方,曾经属于安徽阜阳,后来属于安徽毫州。亳州本来是县级市,2000年成为地级市,那时我已在外多年。所以,到现在我也不太清楚自己的籍贯是阜阳,还是亳州。我不太有地缘观念,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是中国公民,同时认同康德所说的世界公民。我很难理解“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如果个人生没有出门远行,周边全是老乡,岂不是天天泪眼婆娑?什么是老乡?出了村,同村是老乡;出了镇,同镇是老乡;出了县,同
期刊
写给2000年的李宇春:  我的粉丝覆盖了从4岁到83岁的广大人群;  我代言国内外一线商业广告不断;  我的形象横扫电视、纸媒、网络与新媒体;  我出道5年以来发行专辑4张,举办高质量演唱会无数;  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我的名字,不论是爱我或讨厌我的人,都想要来探我的究竟;  我是10年后的你,10年后的李宇春。此刻我正在给你写信。我开始相信平行空间的理论,命定的一切一定会在另一个空间发生,所以
期刊
“我这十年总共做了三件事,保健品、金融投资、网游。都是成功,没有失败,但都遭到非议。”    写给“下半场”的史玉柱:    十三年前,巨人大厦轰然“倒塌”的时候,我曾形容自己是“中国首负”,十二年后,有媒体说我是“中国最成功的失败者”,给我扣上这样的帽子,我是不认同的。每一个做企业的人都经历过大起大落,媒体和出版商盯着我史玉柱大做文章,无非觉得我所谓“上下半场”的惊天逆转能满足那些正走在奋斗道路
期刊
在那个科幻搞得全世界人们集体发热的年代,无数中国的热血文艺青年写下了自己对新世纪的幻想。记得小时候看科幻小说,2010年的时候,使用无污染能源的汽车在满天飞,天上漂浮着一个一个空间球,空间球里是绿树成荫自成循环系统的高档小区。  然而岁月如飞刀,催的不仅是人老,还有瘦削的现实:2010年的开端,汽车还是在地上喷着尾气,楼盘越建越密集。我们也没有超能力,还是需要去学校自己学习,而不是对着脑袋打一枪就
期刊
“我是一个有良心有爱心的演员,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致2008年的章子怡:  我是在新加坡给你写的这封信,深夜了睡不着,就想起2008年的你了。预先给你提个醒吧,2010年你将会陷入“三重门”中:泼墨门、字母门和诈捐门。然后以天涯八卦为首的网络开始对你集体轰炸,接着纸媒也犹犹豫豫地参与了,这些事有够你头大的……结果怎样你也别问我,因为我也不知道。不过别看你就是从前的我,我还真想给你一耳刮子:
期刊
图 CFP    悟空虽从石中蹦出,但亦属猴类。央视将其塑为猕猴,日本《西游记》则将其塑为东方的“金刚”。无论怎样,孙悟空俨然是猴类昌盛之代表,其兄弟姐妹也个个叱咤风云。然而现实远不如神话那样美丽,从非洲到亚洲,灵长类动物厄运不断,已有25种列入最濒危名单。即使在20世纪,还没有灵长类动物灭绝,但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一度繁荣辉煌的灵长类,如今命运坎坷。    猩猩:孙悟空的狂暴二姐    据元杂剧所
期刊
作为这段永恒恋情的结晶,勃拉姆斯的《降B大调弦乐六重奏》中充满忧郁的悲情被不断重复,这种“徒劳”的过程在极端优美的旋律演进过程当中令压抑、凄绝的情感得到缓释。百年后年轻的导演马勒深谙此曲的内涵,奉献了《情人们》这样的电影。  成百上千的婚内婚外的僭越者疲惫不堪之后,通过马勒的诗意镜头获得了在现实的爱恨情仇中无法实现的心的宁静;成千上万的名分固守者通过马勒的诗意镜头成就了原本只能够携往坟墓的沉醉与梦
期刊
图 草间弥生    点,无穷无尽的点;线,一片一片的线;乱,有点闹眼。  我是谁?在哪?什么是宁静?什么是爱?一阵阵的晕厥和迷茫伴随着我左右。  大家好,我是草间(YAYOI KUSAMA),我是一个生于1929年的日本的孤独的可怜孩子,我经历过战争和生病的一生。大家对我都挺好,有的叫我艺术家,有的叫我作家和反战领袖……但其实我是一个病人,所以我通常住在东京的一家精神病院里。  我的生命是在10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