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社会、学校、家庭、教育部门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随着农民进城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于是,在农村便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留守孩”。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 我们应对这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
1.家庭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①经常性地与学校“留守学生”联系,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督促他们努力学习,遵守学校校纪校规,做“四有”公民。②改变父母外出方式,仅限一人外出打工,同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③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代理监护人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但要避免唠叨。④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要正确引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的,应加以说明,做通孩子的思想,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代理监护人及时帮助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也应尽力替孩子想办法,出主意,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如学习上无法指导孩子,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只有这样,孩子心里就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就不会因此而心烦。⑥远方父母要和代理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其实,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要经常来信来电。每次来电来信,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重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代理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交流施教方法。
2.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学校主动出击,营造良好的学习围氛。①给予集体的温暖。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如学校建有寄居学生的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学校向学生父母和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是永远无法代替父母的关爱的,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②开展心理辅导。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选聘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留守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请心理辅导老师给那些“问题学生”上生动活泼的心理辅导课。学校要尽最大的努力给这些留守学生最大的帮助。他们的快乐就是老师最大的心愿。③组建假日活动小组。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留守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④突出学习上的帮助。由于寄居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应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⑤建立档案。在开展调查分析基础上,我们为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把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开展个案研究。根据学生表现情况,我们设立进步奖,对那些经帮教而进步较快的学生实行奖励。⑥重点突破。关注留守学生中的“问题学生”的教育。在寄居学生这一群体中,不少学生存在着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在开展调查分析基础上,我们应该把问题学生按学习、行为、心理等三大类建立个案研究档案,并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各负责老师要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定期谈话,跟问题学生交朋友等等,密切配合班主任老师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⑦在学校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留守学生”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3.教育部门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采取有关措施,保障“留守学生”孩子的健康成长。从教育政策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对在“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学生”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学生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育人功能,使“留守学生”在家庭中快乐成长。
4.社会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①从社会环境上,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协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留守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此外,应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对不良社会现象,诸如赌博等进行治理,对游戏室、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为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② 建立社区教育监护体系,积极建立托管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鼓励社会人士(志愿者)当“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为“留守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③? 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留守学生”的消极文化,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留守学生”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新教育》2004年6月.
[2]《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四川日报2004年12月7日.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随着农民进城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于是,在农村便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留守孩”。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 我们应对这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
1.家庭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①经常性地与学校“留守学生”联系,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督促他们努力学习,遵守学校校纪校规,做“四有”公民。②改变父母外出方式,仅限一人外出打工,同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③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代理监护人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但要避免唠叨。④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要正确引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的,应加以说明,做通孩子的思想,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代理监护人及时帮助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也应尽力替孩子想办法,出主意,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如学习上无法指导孩子,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只有这样,孩子心里就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就不会因此而心烦。⑥远方父母要和代理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其实,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要经常来信来电。每次来电来信,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重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代理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交流施教方法。
2.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学校主动出击,营造良好的学习围氛。①给予集体的温暖。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如学校建有寄居学生的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学校向学生父母和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是永远无法代替父母的关爱的,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②开展心理辅导。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选聘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留守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请心理辅导老师给那些“问题学生”上生动活泼的心理辅导课。学校要尽最大的努力给这些留守学生最大的帮助。他们的快乐就是老师最大的心愿。③组建假日活动小组。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留守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④突出学习上的帮助。由于寄居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应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⑤建立档案。在开展调查分析基础上,我们为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把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开展个案研究。根据学生表现情况,我们设立进步奖,对那些经帮教而进步较快的学生实行奖励。⑥重点突破。关注留守学生中的“问题学生”的教育。在寄居学生这一群体中,不少学生存在着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在开展调查分析基础上,我们应该把问题学生按学习、行为、心理等三大类建立个案研究档案,并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各负责老师要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定期谈话,跟问题学生交朋友等等,密切配合班主任老师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⑦在学校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留守学生”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3.教育部门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采取有关措施,保障“留守学生”孩子的健康成长。从教育政策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对在“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学生”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学生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育人功能,使“留守学生”在家庭中快乐成长。
4.社会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①从社会环境上,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协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留守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此外,应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对不良社会现象,诸如赌博等进行治理,对游戏室、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为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② 建立社区教育监护体系,积极建立托管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鼓励社会人士(志愿者)当“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为“留守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③? 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留守学生”的消极文化,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留守学生”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新教育》2004年6月.
[2]《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四川日报2004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