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理念:四川茶叶市场建设提升的强心针

来源 :四川省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jie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四川省茶园面积达到426.4万亩,比浙江省(277万亩)、福建省(348.4万亩)多不少;产量21.2万吨,比浙江省(15.6万吨)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13亿元,比浙江省(131.4亿元)、福建省(180亿元)小不少。相比茶业强省,为什么四川茶叶种植面积大、产量多,但是产值却较小?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川内一些茶叶市场,并采访了几位一线从业人员。
  品牌需要打造,更需要培育
  胡均,成都生命之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茶叶爱好者。
  面对记者的疑问,胡均不假思索地回答:“四川茶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的症结在于品牌和市场建设。四川茶叶品牌不响,没有像浙江“龙井”、福建“铁观音”那样的全国知名品牌;全国市场份额不大,原料销售多、品牌销售少,特别是直接出口量小、全国排名靠后。”
  其实,近年来,四川省已经意识到品牌建设滞后的问题,全省先后培育打造了“宜宾早茶”、“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天府龙芽”等一批区域品牌。但是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西湖“龙井”从1985年的一个注册商标,到成为杭州市知名商标,再到浙江省著名商标,发展至现在的中国驰名商标历经近30年。安溪“铁观音”到今天也历经了几十年。在互联网时代,培育一个茶叶品牌是否时间更短?
  胡均认为,相比上个世纪,互联网确实能够缩短培育一个茶叶品牌的时间,但是仍然需要保持耐心。对四川省而言,在打造茶叶品牌上,应该借鉴省外茶叶强省的经验,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的整合思路,用3~5年时间,打造1~2个全国知名大品牌,比如可以首先选择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影响较大的“峨眉山茶”和“蒙顶山茶”进行重点打造。一是通过传统媒体宣传,比如杂志、报纸;二是通过互联网媒体建立茶叶品牌微信公众平台;三是通过开展茶会、茶课和茶艺表演等进行体验式推广,提高其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高品牌“溢价”,让四川脱离“产量多,产值小”的窘境显得尤为重要。以“生命之叶”所做的工作为例,一是通过对产区、产地、加工、仓储、销售等贯穿全产业链过程的严苛要求全力保障产品品质;二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推出差异化的子品牌,如针对高端用户群体的“紫鹃”和“曼松贡茶”,针对中端用户推出的“古树春红”和“古树秋红”,针对品鉴用户推出的金印、黄印、红印、蓝印等多级普洱系列等等。
  记者手记:四川是茶叶大省而不是茶业强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品牌和市场建设滞后。全省在茶叶品牌建设上,一是要利用多种方式去经营,特别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店等现代互联网营销工具;二是要根据不同的茶叶消费群体,量身定做适合消费者的不同品牌;三是品牌打造要尽早,但品牌培育要有耐心,耐心比信心更重要。
  市场建设需要“引进来”,更需要“走出去”
  隆华,来自福建安溪,2013年9月入驻成都海峡茶城,现有100多平米店铺,茶艺爱好者。
  2013年,在成都市北部三河场,一座更具现代化的茶城拔地而起——成都海峡茶城(西部海峡商贸城),它不是简单的仓储和批发市场,而是拥有展示、交易、休闲体验、会展、仓储物流、研发、质量检测、信息交流、电子商务、茶博馆文化体验十大功能于一体的茶业高端市场,可容纳1560户商家。
  隆华告诉记者,自己选中成都海峡茶城,是因为成都毕竟是大都市,茶叶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而且海峡茶城硬件设备齐全、交通方便,是一个专业的现代化茶叶批发市场。隆华说自己在这里打理生意一点都不会寂寞,因为目前海峡茶城入驻的200余家商户,有60%~70%的是自己福建安溪的老乡,而且自己还娶了一个川妹子。
  “‘引进来’是要拓展外省茶企合作领域,开展茶业经济资源、优良品种、生产技术与设备、经营管理经验的交流和合作,引进一些先进的营销理念与市场运作方式,逐步实现茶业资源和市场优势互补。比如在福建,有福州五里亭、西营里两个茶叶批发市场,闽南有安溪中国茶都和漳州闽南新城茶叶大市场,都形成了茶叶批发市场体系,聚集了全国各地的茶商。在北京,有马连道。在广州,有芳村。现在成都海峡茶城也在向这些市场看齐,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胡均笑着对记者说道。
  “但是,茶叶市场建设光靠‘引进来’还不够,还必须‘走出去’。”
  胡均认为,“走出去”是要打造1~2个全国知名大品牌,使川茶整体形象得到显著提升,让川茶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把四川茶产业打造成现代农业的代表,实现四川由茶叶大省向茶业强省的跨越”。茶业强省浙江、福建都积极拓展省外市场,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各地,茶叶营销人员达20万之多,并且两省的茶业企业分园区和市场集聚,形成了规模化的茶业生产链和品牌价值链,这些都值得四川学习和借鉴。
  令人兴奋的是,2014年5月29日,在广州,“川货全国行”第三站,来自四川15个产茶市(州)的84家品牌茶企组展“四川馆”,绿茶、红茶、黑茶、茉莉花茶等四大茶叶板块集体亮相,首日就与粤商现场签约2.7亿元。
  记者手记:四川茶叶市场建设一方面要“引进来”,“引进来”不仅仅是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要把茶业强省的经营管理经验、先进的营销理念与市场运作方式“引进来”。另一方面,还需要“走出去”,拓展省外市场,设置全国各地营销网点,抢占全国更大的市场份额,让“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天府龙芽”等川茶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营销渠道需要实体店,更需要互联网
  当前,互联网走进了各行各业,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如何拓宽茶叶营销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茶叶的营销应该与互联网平台结合,打造‘O2O’模式,即线上和线下营销结合。比如,淘宝、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的核心能力是连接世界,即‘连接人、连接企业、连接物体’,要通过微信打造‘专注于茶连接的平台,并将平台开放给第三方接入’。总的来说,在茶叶营销渠道建设上:一是建立品牌店,以商品的零售结合茶艺茶水服务,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二是开展合作加盟,与五星级酒店、高端餐饮会所、高端茶文化会所等餐饮企业合作,同时,发展一批有一定经济实力及人脉关系且致力于茶事业发展的代理商。三是打造网络渠道,建立淘宝、微信公众以及电视购物等平台。四是延伸特殊渠道,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国有单位等机构或组织的茶叶团购。”胡均对记者说。
  对于营销这一块,从事茶叶销售多年的隆华说:“现在自己营销茶叶以实体店为主,淘宝等网络平台为辅,因为经营淘宝等网络平台太费精力和时间,还得专门请人,人工费也不少,另外,很多客户对网上茶叶销售不放心,据一些客户反映,他们曾经买到过质价不等的茶叶,所以不太相信网购茶叶。但是,网络营销是大势所趋,随着网络销售平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更多的人愿意网购,所以后期我会加大对网络平台的开发和经营。”
  记者手记:无论是传统的营销手段,还是如今的网络营销,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黑格尔说得好:存在即合理。面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选择适合他(她)们的营销模式,才是智者。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其他文献
2004年,当金猴闹春的序幕刚刚开启,沉浸在新年喜庆祥和中的古城武冈却在悄然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禽流感阻击战。在这场扑疫战斗中,共产党员和村民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2006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车展,可谓该年度最后一大汽车盛宴。无论是国外厂商还是本土厂商,都以最新、最鲜艳的技术向所有的观众进行展示。同时,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研发,也开始
笔者作为四川省人大代表计划和预算审查监督联络员,对四川省2013年财政预算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和思考,笔者认为,可将四川省财政预算工作在2013年呈现的特点归纳分析为“四个好”。  “一个好”:收入稳定增势好  从2014年1月四川省财税工作会议上获悉,2013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2781亿元,实现年初预算目标。  据了解,去年四川全省地税系统累计组织各项收入达2165.3亿元,再上一个
长江四市外贸年均增速32.2%  四川长江流域经济带包括成都、宜宾、泸州和攀枝花四市(以下简称长江四市)。该地区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长江航道水运优势,而且拥有全国第三大航空港,是四川连接滇黔渝的重要通道,也是四川克服物流短板,打通向东向南出海口的重要通道。近年来,长江四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外贸优势产业。2013年,长江四市实现外贸进出口值518.1亿
公务用车改革:新方向  2013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条例第五章对公务用车做了明确规定,给出了新的车改方向:“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关于公务用车改革的话题由来已久,各
出身军人家庭,高中时英勇抢救落水儿童事迹在《人民日报》刊载,参军后多次立功,29岁成为总经理。“辉煌”的他却为婚外情鲸吞公款106万元后出逃5年,悲泣地演绎着这——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90例慢性肾炎患者,根据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5例)、试验组(45例)。
全面风险管理是防范部门风险、却超越部门利益的大有可为的工作。
“GDP增长了多少?”这是人们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口头禅”。应当说,GDP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
近几个月来.节能这个话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上自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就节能问题或倡导,或呼吁,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