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罗姆瑟,挪威北部一座常住人口不足8万人的城市。
每年隆冬,一场关于北极事务的全球大讨论,都会在这座被称为“北极之门”的小城开展,世界各地的政府人员、专家学者、青年领袖都会前来参会。
今年1月举行的“北极前沿”大会中,中国屡屡被与会者提起。其实早在大会的预热新闻发布会上,冰岛北部城市阿克雷里的市长斯德鲁德特(Asthildur Sturludottir)就曾说道,冰岛人不喝热水,但现在冰岛的很多餐厅都会备好一些热水,因为这样就可以随时满足大量到访冰岛的中国游客的需求。
从旅游搭建起的浅层次往来,到航道贯通促成的地缘政治变化,中国与北极,距离正在不断拉近。
张琪如(化名)在今年1月底来到了特罗姆瑟,赏雪看极光。
在10天的旅途中,她经常能看到,在当地一些有名的旅游景点门口,成群结队的像她一样的中国游客从满载的旅游巴士上走下来。
她还惊喜地发现,当地有名的餐馆,备有中文菜单。“我们坐下点餐,服务员就会问我们,需不需要中文菜单。上完菜,服务员还会用有点蹩脚的中文说一句‘好吃吗’。”
冬季的特罗姆瑟,尽管气候寒冷,且白昼时间很短,但仍不乏中国游客,他们中大多来自南方,对冰天雪地的场景充满憧憬。
挪威驻广州总领事馆工作人员告诉南都周刊记者,“每逢冬季,广州总领馆的签证发放数量就会出现一个小高潮。”
特罗姆瑟市长威廉森介绍,现在每年来特罗姆瑟的游客达到100万人次,其中有不少是中国人。他坦言,现在冬季的特罗姆瑟主城区,随处可以看到观光游玩的中国旅行团。“在这个季节,有很多中国的游客前来,我知道他们是冲着极光来的。”
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开始把旅行目的地定在像挪威特罗姆瑟一样的北极城市。
根据携程2019年公布的数据,2018年,预定前往北欧国家旅行的中国游客同比增长了82%。
3月初,张琪如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旅游业影响的文章,文章的关注重点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游客数量锐减,将对日本、泰国、挪威等国家旅游业造成的打击。但张琪如却发现,文章下方的高赞评论,内容是询问文中受访的挪威导游的联系方式。
事实上,挪威当地的导游对挪威中国游客的大量增加早已深有体会。Oliver Soon是挪威中国旅游协会(Nordic Chinese Tourism Association)的一名导游,在挪威从事旅游行业已经超过15年。
他向记者介绍,自中挪关系在2016年正常化后,中国游客入境挪威在2017年有了超过70%的增长,接下来几年也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率。
大量到访的中国游客,带火了导游们的生意。挪威导游马丁(Ole Martin)精通中文,所以很受中国游客欢迎,在没有和任何一家旅行社合作的情况下,近几年的夏天,他带团的行程基本上都处于排满状态。
大量到来的中国游客改变了北欧国家一些城市的发展形态。除了给像马丁一样从事旅游行业的当地人带来了更多业务机会,也让一些小城由渔业、采矿业等传统经济形态向由旅游业带动的服务业经济转型升级。
抵达挪威的世界游客,大多数行程里都有一项是,搭乘海达路德号邮轮,沿着挪威西海岸从南部城市卑尔根一路北上,欣赏沿途的挪威峡湾景观。这条北上航线的终点站,是挪威南瓦朗格尔市的中心镇,希尔克内斯。
每逢游客从船上下来时,这个人口仅有3500人的小镇,就会迎来一天中最喧闹的时刻。
而在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之前,希尔克内斯的支柱产业是较为传统的渔业和铁矿石开采业。
不过,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北欧国家,对蓬勃发展中的旅游业保持审慎态度。挪威一向主张“可持续旅游”,对游客的接纳数量,以当地的生态承受能力来划定上限。
据挪中友好组织一名成员透露,曾经有电视节目主持人向挪威旅游局抛出橄榄枝,表示可以与挪威旅游局合作,给挪威旅游在中国多做推广。“因为之前这个节目跟其他国家的旅游局有合作,最后对当地旅游业的促进效果是挺大的,但最后没想到挪威旅游局婉拒了这个节目的邀约。”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挪威旅游局拒绝的考虑主要还是出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相比数量,挪威旅游业更在乎质。”
在中国游客搭乘飞机前往挪威开展一次终身难忘的北欧之旅的同时,一箱箱挪威三文鱼正远渡重洋运往中国准备摆上中国人的餐桌。
“2019年,挪威向全球超过14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海产品270万吨,其中,中国是目前增长最快的国家。”挪威海产局中国区总监博薇娅(Victoria Braathen)向记者介绍。
接受完采访当天下午,博薇娅就要飞离海产局所在的城市特罗姆瑟,前往上海办公室继续挪威海产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推广工作,频繁往返于中挪两国,是博薇娅担任中国区总监以来的工作日常。
根据挪威海产局提供的数据,2019年,挪威向中国出口海产品共16.8万吨,总价值约5.6亿美元,出口额较2018年增长40%。尽管,截至2019年底,中国还只是挪威海产品的第七大出口对象国,但挪威对中国的海产品出口额,从增幅来看却是最大的。
對于挪威来说,它需要中国这样一个增长潜力大且十分广阔的海产品出口市场。
在挪威海产局的官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挪威的渔业甚至比这个国家的历史更悠久。”挪威有着超过10.3万公里的超长海岸线,这给挪威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也造就了它发达的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渔业也一直是挪威的传统支柱产业。
但挪威国内的消费市场较小,因此很大一部分海产品都会出口到国外市场。截至目前,挪威超过90%的海产品都出口到国外,是世界第二大海产品出口国。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批挪威三文鱼来到中国后,挪威对中国的海产品出口额就开始呈现出增长态势。《金融时报》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挪威出口的三文鱼一度占据了中国92%的三文鱼市场,挪威在很多中国人心中甚至成为了三文鱼的代名词。
但此后一段时间,挪威对中国的海产品出口曾因国际关系问题出现下降。直至2018年,中国进一步扩大挪威三文鱼市场准入,增加更多的三文鱼产区产品进入中国,挪威海产品对华出口总量由此进一步扩大。根据挪威海产局的数据,当年,挪威对中国海产品的出口量达15万吨,达37.38亿挪威克朗,三文鱼对华出口量更是同比暴增了207%。
但即便如此,挪威出口的海产品也仅是占据了庞大中国市场的冰山一角。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进口了价值119.1亿美元的海产品,同比增长43.6%,海产品进口增幅高于其他任何进口食品。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海鲜消费将占到全球消费总量的38%。而仅到2020年,中国进口海产品消费需求将达到1000万吨。
与此同时,挪威海产局正在向中国消费者推广多种海产品,以打破三文鱼在中国消费者对挪威海产品印象中的“垄断”地位。北极鳕鱼是挪威海产局大力推广的新标的。
数据显示,自2014年挪威海产局开始宣传挪威鳕鱼以来,挪威鳕鱼在中国市场的出口量增长了500%。出口量增加了5倍表明中国市场对于鳕鱼产品的需求在逐步增长。海产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挪威对中国的鳕鱼出口量已从2014年的不足1000吨,增加到2019年的5000吨。
据博薇娅介绍,挪威海产品在中国的推广策略,主要是通过挪威海产局收集市场信息,开拓本地市场并积极维护挪威海产的品牌形象,并跟国内的供应商、电商平台等合作伙伴共同增加挪威海产在中国的知名度。
事实上,中国和挪威、和整个北极地区之间,更广阔更深层次的经贸往来正在酝酿。相较于更为直观的旅游业和海产品进出口贸易,这一层面上的经贸往来对全球贸易乃至地缘政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按照南瓦朗格尔市市长拉斐尔森(Rune Rafaelsen)的设想,在希尔克内斯经济重心实现从渔业和铁矿石开采业向旅游业转变后,这个小镇未来还将成为一个连接亚太和欧洲腹地的物流重镇。
而促成实现这个转变的契机是,北极航道未来可能实现大规模商业通航。
全球变暖正让北极的冰块加速消融,这让气象专家、生物学家和大多数地球村民忧心忡忡,但却给国际商贸的海运货船开辟出了更快捷的航道。
在北极航道通航前,从亚太地区出发的货船只能走苏伊士运河,绕行整个欧亚大陆沿岸,但取道北极航道,往返于欧洲与亚太的船只,可以比传统航线减少超过40%的航程,这对降低时间成本、能源成本,以及提高货运效率而言,都是极大的利好。
尽管全球气候变暖并非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意外机遇的降临——北极航道大规模通航计日以待的现实,很多国家都想要抓住。
从2013年起,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活跃度开始显著提高。当年5月,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8月,中远海运特运“永盛”轮装载首批北极航行物资,开启了中国商船首航北极的“破冰之旅”。
2018年1月,中国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提出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截至2018年,中远海运特运已完成20航次,14艘船参与,基本实现了夏季常态化、专业化、项目化运营。
拉斐尔森在2020年度的“北极前沿”大会举行期间接受采访时预估,随着北冰洋冰川的不断消融,取道北极航道的货船将会越来越多。“10年前,有300万吨货物通过北极航道进行贸易运输,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接近3000万吨,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进一步增长到9000万吨。”
事实上,中国与北极距离的拉近,是中国和北极地区国家双方的战略需要。拉斐尔森多次公开表示,要让希尔克内斯摇身一变为物流重镇,离不开和中国的深度合作。“要实现这些计划,我们需要大量投资和货物。如果没有和中国的良好联系与合作,(北极圈铁路)这个项目就不会成功。”
拉菲尔森提到的北极铁圈铁路计划,在2018年3月首次公布。按照计划,这条铁路起始点连接挪威希尔克内斯口岸与芬兰罗瓦涅米市,打通芬兰现有铁路网至北冰洋的交通运输线。
打造这条铁路除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有大量的物流运输需求在背后做支撑。而像拉菲尔森一样的北极城市决策者们清楚知道,大量的物流需求,很大一部分都会来自中国这个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目前,拉斐尔森已经开始频繁前往中国,推广当地的经贸计划。去年,他就曾前往中国的港口城市营口,希望能与之建立贸易联系。这一年,南瓦朗格尔市的希尔克内斯,还将一年一度的文化节主题定为了与中国相关,希尔克内斯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最北端的中国城”。
直到今天,写着“世界最北端的中国城”字样的门楼,还摆放在希尔克内斯镇上的街道。
每年隆冬,一场关于北极事务的全球大讨论,都会在这座被称为“北极之门”的小城开展,世界各地的政府人员、专家学者、青年领袖都会前来参会。
今年1月举行的“北极前沿”大会中,中国屡屡被与会者提起。其实早在大会的预热新闻发布会上,冰岛北部城市阿克雷里的市长斯德鲁德特(Asthildur Sturludottir)就曾说道,冰岛人不喝热水,但现在冰岛的很多餐厅都会备好一些热水,因为这样就可以随时满足大量到访冰岛的中国游客的需求。
从旅游搭建起的浅层次往来,到航道贯通促成的地缘政治变化,中国与北极,距离正在不断拉近。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
张琪如(化名)在今年1月底来到了特罗姆瑟,赏雪看极光。
在10天的旅途中,她经常能看到,在当地一些有名的旅游景点门口,成群结队的像她一样的中国游客从满载的旅游巴士上走下来。
她还惊喜地发现,当地有名的餐馆,备有中文菜单。“我们坐下点餐,服务员就会问我们,需不需要中文菜单。上完菜,服务员还会用有点蹩脚的中文说一句‘好吃吗’。”
冬季的特罗姆瑟,尽管气候寒冷,且白昼时间很短,但仍不乏中国游客,他们中大多来自南方,对冰天雪地的场景充满憧憬。
挪威驻广州总领事馆工作人员告诉南都周刊记者,“每逢冬季,广州总领馆的签证发放数量就会出现一个小高潮。”
特罗姆瑟市长威廉森介绍,现在每年来特罗姆瑟的游客达到100万人次,其中有不少是中国人。他坦言,现在冬季的特罗姆瑟主城区,随处可以看到观光游玩的中国旅行团。“在这个季节,有很多中国的游客前来,我知道他们是冲着极光来的。”
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开始把旅行目的地定在像挪威特罗姆瑟一样的北极城市。
根据携程2019年公布的数据,2018年,预定前往北欧国家旅行的中国游客同比增长了82%。
3月初,张琪如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旅游业影响的文章,文章的关注重点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游客数量锐减,将对日本、泰国、挪威等国家旅游业造成的打击。但张琪如却发现,文章下方的高赞评论,内容是询问文中受访的挪威导游的联系方式。
事实上,挪威当地的导游对挪威中国游客的大量增加早已深有体会。Oliver Soon是挪威中国旅游协会(Nordic Chinese Tourism Association)的一名导游,在挪威从事旅游行业已经超过15年。
他向记者介绍,自中挪关系在2016年正常化后,中国游客入境挪威在2017年有了超过70%的增长,接下来几年也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率。
大量到访的中国游客,带火了导游们的生意。挪威导游马丁(Ole Martin)精通中文,所以很受中国游客欢迎,在没有和任何一家旅行社合作的情况下,近几年的夏天,他带团的行程基本上都处于排满状态。
大量到来的中国游客改变了北欧国家一些城市的发展形态。除了给像马丁一样从事旅游行业的当地人带来了更多业务机会,也让一些小城由渔业、采矿业等传统经济形态向由旅游业带动的服务业经济转型升级。
抵达挪威的世界游客,大多数行程里都有一项是,搭乘海达路德号邮轮,沿着挪威西海岸从南部城市卑尔根一路北上,欣赏沿途的挪威峡湾景观。这条北上航线的终点站,是挪威南瓦朗格尔市的中心镇,希尔克内斯。
每逢游客从船上下来时,这个人口仅有3500人的小镇,就会迎来一天中最喧闹的时刻。
而在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之前,希尔克内斯的支柱产业是较为传统的渔业和铁矿石开采业。
不过,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北欧国家,对蓬勃发展中的旅游业保持审慎态度。挪威一向主张“可持续旅游”,对游客的接纳数量,以当地的生态承受能力来划定上限。
据挪中友好组织一名成员透露,曾经有电视节目主持人向挪威旅游局抛出橄榄枝,表示可以与挪威旅游局合作,给挪威旅游在中国多做推广。“因为之前这个节目跟其他国家的旅游局有合作,最后对当地旅游业的促进效果是挺大的,但最后没想到挪威旅游局婉拒了这个节目的邀约。”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挪威旅游局拒绝的考虑主要还是出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相比数量,挪威旅游业更在乎质。”
不断增加的海产品出口总量
在中国游客搭乘飞机前往挪威开展一次终身难忘的北欧之旅的同时,一箱箱挪威三文鱼正远渡重洋运往中国准备摆上中国人的餐桌。
“2019年,挪威向全球超过14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海产品270万吨,其中,中国是目前增长最快的国家。”挪威海产局中国区总监博薇娅(Victoria Braathen)向记者介绍。
接受完采访当天下午,博薇娅就要飞离海产局所在的城市特罗姆瑟,前往上海办公室继续挪威海产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推广工作,频繁往返于中挪两国,是博薇娅担任中国区总监以来的工作日常。
根据挪威海产局提供的数据,2019年,挪威向中国出口海产品共16.8万吨,总价值约5.6亿美元,出口额较2018年增长40%。尽管,截至2019年底,中国还只是挪威海产品的第七大出口对象国,但挪威对中国的海产品出口额,从增幅来看却是最大的。
對于挪威来说,它需要中国这样一个增长潜力大且十分广阔的海产品出口市场。
在挪威海产局的官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挪威的渔业甚至比这个国家的历史更悠久。”挪威有着超过10.3万公里的超长海岸线,这给挪威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也造就了它发达的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渔业也一直是挪威的传统支柱产业。
但挪威国内的消费市场较小,因此很大一部分海产品都会出口到国外市场。截至目前,挪威超过90%的海产品都出口到国外,是世界第二大海产品出口国。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批挪威三文鱼来到中国后,挪威对中国的海产品出口额就开始呈现出增长态势。《金融时报》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挪威出口的三文鱼一度占据了中国92%的三文鱼市场,挪威在很多中国人心中甚至成为了三文鱼的代名词。
但此后一段时间,挪威对中国的海产品出口曾因国际关系问题出现下降。直至2018年,中国进一步扩大挪威三文鱼市场准入,增加更多的三文鱼产区产品进入中国,挪威海产品对华出口总量由此进一步扩大。根据挪威海产局的数据,当年,挪威对中国海产品的出口量达15万吨,达37.38亿挪威克朗,三文鱼对华出口量更是同比暴增了207%。
但即便如此,挪威出口的海产品也仅是占据了庞大中国市场的冰山一角。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进口了价值119.1亿美元的海产品,同比增长43.6%,海产品进口增幅高于其他任何进口食品。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海鲜消费将占到全球消费总量的38%。而仅到2020年,中国进口海产品消费需求将达到1000万吨。
与此同时,挪威海产局正在向中国消费者推广多种海产品,以打破三文鱼在中国消费者对挪威海产品印象中的“垄断”地位。北极鳕鱼是挪威海产局大力推广的新标的。
冰岛北部城市阿克雷里的市长斯德鲁德特说,冰岛人不喝热水,但现在冰岛的很多餐厅都会备好一些热水,因为这样就可以随时满足大量到訪冰岛的中国游客的需求。
数据显示,自2014年挪威海产局开始宣传挪威鳕鱼以来,挪威鳕鱼在中国市场的出口量增长了500%。出口量增加了5倍表明中国市场对于鳕鱼产品的需求在逐步增长。海产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挪威对中国的鳕鱼出口量已从2014年的不足1000吨,增加到2019年的5000吨。
据博薇娅介绍,挪威海产品在中国的推广策略,主要是通过挪威海产局收集市场信息,开拓本地市场并积极维护挪威海产的品牌形象,并跟国内的供应商、电商平台等合作伙伴共同增加挪威海产在中国的知名度。
搭建中的“冰上丝绸之路”
事实上,中国和挪威、和整个北极地区之间,更广阔更深层次的经贸往来正在酝酿。相较于更为直观的旅游业和海产品进出口贸易,这一层面上的经贸往来对全球贸易乃至地缘政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按照南瓦朗格尔市市长拉斐尔森(Rune Rafaelsen)的设想,在希尔克内斯经济重心实现从渔业和铁矿石开采业向旅游业转变后,这个小镇未来还将成为一个连接亚太和欧洲腹地的物流重镇。
而促成实现这个转变的契机是,北极航道未来可能实现大规模商业通航。
全球变暖正让北极的冰块加速消融,这让气象专家、生物学家和大多数地球村民忧心忡忡,但却给国际商贸的海运货船开辟出了更快捷的航道。
在北极航道通航前,从亚太地区出发的货船只能走苏伊士运河,绕行整个欧亚大陆沿岸,但取道北极航道,往返于欧洲与亚太的船只,可以比传统航线减少超过40%的航程,这对降低时间成本、能源成本,以及提高货运效率而言,都是极大的利好。
尽管全球气候变暖并非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意外机遇的降临——北极航道大规模通航计日以待的现实,很多国家都想要抓住。
从2013年起,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活跃度开始显著提高。当年5月,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8月,中远海运特运“永盛”轮装载首批北极航行物资,开启了中国商船首航北极的“破冰之旅”。
2018年1月,中国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提出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截至2018年,中远海运特运已完成20航次,14艘船参与,基本实现了夏季常态化、专业化、项目化运营。
拉斐尔森在2020年度的“北极前沿”大会举行期间接受采访时预估,随着北冰洋冰川的不断消融,取道北极航道的货船将会越来越多。“10年前,有300万吨货物通过北极航道进行贸易运输,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接近3000万吨,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进一步增长到9000万吨。”
事实上,中国与北极距离的拉近,是中国和北极地区国家双方的战略需要。拉斐尔森多次公开表示,要让希尔克内斯摇身一变为物流重镇,离不开和中国的深度合作。“要实现这些计划,我们需要大量投资和货物。如果没有和中国的良好联系与合作,(北极圈铁路)这个项目就不会成功。”
拉菲尔森提到的北极铁圈铁路计划,在2018年3月首次公布。按照计划,这条铁路起始点连接挪威希尔克内斯口岸与芬兰罗瓦涅米市,打通芬兰现有铁路网至北冰洋的交通运输线。
打造这条铁路除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有大量的物流运输需求在背后做支撑。而像拉菲尔森一样的北极城市决策者们清楚知道,大量的物流需求,很大一部分都会来自中国这个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目前,拉斐尔森已经开始频繁前往中国,推广当地的经贸计划。去年,他就曾前往中国的港口城市营口,希望能与之建立贸易联系。这一年,南瓦朗格尔市的希尔克内斯,还将一年一度的文化节主题定为了与中国相关,希尔克内斯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最北端的中国城”。
直到今天,写着“世界最北端的中国城”字样的门楼,还摆放在希尔克内斯镇上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