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大跃进”运动中的纠“左”努力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跃进”运动向全国蔓延,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开始凸显和泛滥。毛泽东始终是“大跃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但他又是中央领导集体中较快觉察到这些错误的领导人。发现一系列尖锐问题后,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毛泽东率领全党着手纠正这些错误,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
  
  “我看要大大发展商品生产”
  
  人民公社刚刚成立,一些地方便好大喜功地宣布为全民所有制,急急忙忙地“向共产主义过渡”。河北省徐水县率先成立全县范围的特大型公社,成为全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典型。毛泽东对此将信将疑,决定亲自去河北调查。
  1958年10月14日下午,毛泽东到达天津,在同地方党委负责人谈话时,着重谈了人民公社和钢铁生产问题。当徐水县负责人汇报说,徐水县的特大型人民公社是“全民所有制”时,他明确表示,徐水的全民所有制和鞍钢的全民所有制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同时,他让河北省省长刘子厚到徐水作调查,并特意交代,调查不设任何框框,“想调查什么就调查什么”。
  刘子厚所调查的问题,归纳起来便是浮夸风和“共产风”。例如,一亩白薯产量不过2000斤,却虚报成8000斤;把几个村的肥猪集中起来,供人参观,说是万头猪场;将个人财产和私人债务统统“共产”,实行供给式的分配制度。徐水县所反映的问题,使毛泽东十分忧虑和不安。
  为了弄清存在的问题,毛泽东除了派陈伯达、张春桥去河南遂平县调查外,又派吴冷西、田家英去河南修武县调查。他在同吴冷西、田家英谈话时说:“大跃进和公社化,搞好了可以互相促进,使中国的落后面貌大为改观。搞的不好也可能变成灾难。……北戴河会议时我说过公社的优点是一大二公。现在看来,人们的头脑发热,似乎越大越好,越公越好。”他还叮嘱吴冷西:“特别当记者的,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心中有数,头脑清醒,做冷静的促进派。”
  11月2日至10日,中央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这就是第一次郑州会议。在听取部分省委负责人汇报后,毛泽东提出要给“大跃进”降温。他建议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两本书。他说:“现在很多人有一大堆混乱思想,读这两本书就有可能给以澄清。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同志,在最近几个月内,就是如此。他们在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临到目前经济实践中某些具体问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就打了折扣。现在需要读书和辩论,以期对一切同志有益。”他还建议,如果时间宽余,可以读一读苏联同志们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读这类书最有兴趣,同志们觉得如何呢?”
  会上,他极有针对性地批评一些错误认识。当得知有人反映可以在共产主义实现以前消灭家庭时,他明确表示:“现在不是消灭家庭,而是废除家长制。”当有人提议讨论“共产主义建设十年规划纲要”时,他明确表示:“你现在涉及到共产主义,这个问题就大了,全世界都不理解。现在的题目,我看还是社会主义。不要一扯就扯到共产主义。”当听到在10年内钢产量达到4亿吨,机床1000万台,煤40亿吨,粮食亩产由原定的400斤、500斤、800斤分别提高到4000斤、5000斤、8000斤时,他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我看这个文件要发表,要过了苦战三年之后。”“这是内部盘子,不写在文件上吧!”
  


  这时,又有人提出“消灭商品”的观念。对此,他明确表示反对,认为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法则虽然属于资本主义范畴,但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说:“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是不认识五亿农民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应当利用商品生产来团结几亿农民。……现在有人倾向不要商业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是违背客观法则的。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生产?无非是怕资本主义。现在国家同人民公社做生意,早已排除资本主义,怕商品生产做什么?不要怕,我看要大大发展商品生产。”
  郑州会议就要结束了,毛泽东仍在思考“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大问题”,他虽然将“大跃进”、人民公社树为旗帜,但从不讳言所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和偏差,总是以科学的态度和理论的思维公开提出保留和发展商品经济,这在当时对刹住浮夸风、“共产风”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为后来的纠正“左”倾错误铺垫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不要一扯就扯到共产主义”
  
  1958年的中国,那股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浪潮可谓气势汹汹、锐不可当。毛泽东知道,这种带有普遍性的思潮不是一次郑州会议就能纠正的。他离开河南来到湖北,一路描述“大跃进”所带来的“天下大乱”,他多次指出,“无偿地占有劳动人民的成果”,使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还从来没有这么的紧张”。他给闹腾得最积极的省委书记泼冷水,说这是“务虚名而受实祸”,嘲笑脱离实际的冒失的经济建设如小孩子般幼稚可笑。对于那些高不可攀的经济指标,他斥之为“吹牛而已”,甚至鼓动下级“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的可能性”。当一位好大喜功的省委书记信誓旦旦地保证十年内过渡到共产主义时,他反感地说:“不要一扯就扯到共产主义。你说十年过渡,我就不信。”
  毛泽东来到武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会上,他对普遍存在的急躁情绪十分担忧:我们现在是一穷二白,5亿多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80元,是不是穷得要命?我们现在吹得太大了,我看是不合事实,没有反映客观实际。苏联1938年宣布社会主义建成了,现在又提出,从现在起12年准备进入共产主义的条件,因此,我们要谨慎。我们有说两年的,也有说三年的,也有说四年的,也有说五年的,就要进入了,哪有那个事呀?他一再强调,勿务虚名而受实祸,不要胡乱吹牛。
  


  在谈到1959年的任务时,他的态度尤为审慎。他说,工业任务、水利任务、粮食任务都要适当收缩。我们在这一次唱个低调,把脑筋压缩一下,把空气变成固体空气。胡琴拉得太紧,就有断弦的危险。他对北戴河会议所提钢产量指标表示怀疑,指出这样高的指标,首先应该“想到可能不可能的问题”。现在不是3000万吨,而是1800万吨的问题。从3000万吨降到1800万吨,由进到退,对毛泽东来说,决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在会上谈到这个转变过程时说:“昨天晚上,我跟大区和中央几个同志吹了一下,究竟1800万吨有无把握,我们所得到的根据不足。从前别人反我的‘冒进’,现在我反人家的冒进。”
  “大跃进”所派生的弄虚作假的问题,引起他的高度重视,他在会上给基层党委书记敲警钟。他说:“建议跟县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切实谈一下,要老老实实,不要作假。本来不行,就让人家骂,脸上无光,也不要紧,不要去争虚荣。比如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绿化,年年化,年年没有化,越化越见不到树。”“上面规定的任务,他总说完成了,没有完成就造假。现在的严重问题是,不仅下面作假,而且我们相信,从中央、省、地到县都相信,主要是前三级相信,这就危险。”
  


  紧接着,八届六中全会也在武昌召开。会议按照毛泽东的意见,重点讨论和修改《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和《关于一九五九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决议(草案)》。《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着重纠正两种突出的错误倾向,即急于向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过渡,过早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会上,毛泽东指出:“不应当无根据地宣布农村的人民公社‘立即实行全民所有制’,甚至‘立即进入共产主义’等等。”又说:“有些人在企图过早地‘进入共产主义’的同时,企图过早地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早地否定商品、价值、货币、价格的积极作用,这种想法是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利的,因而是不正确的。”
  1959年春,全国不少省市完不成粮食收购任务,普遍出现缺粮、缺油等严重现象。这究竟是何原因呢?毛泽东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一位书记提交的关于雷阳县干部大会解决粮食问题的报告呈送到他的手中。报告说,雷南县粮食紧张的原因,是瞒产私分所致,全县查出瞒产私分的粮食7000万斤。报告还对症下药,提出两条具体的政策。
  读过这份报告,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已经找到。在中央批转这个报告时,他做了这样的批语:“公社大队长小队长瞒产私分粮食一事,情况严重,造成人心不安……在全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瞒产私分是公社成立后,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惧怕集体所有制马上变为国有制,‘拿走他们的粮食’,所造成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的决议,肯定了公社在现阶段仍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这一点使群众放了心。但公社很大,各大队小队仍怕公社拿走队上的粮食,并且在秋收后已经瞒产私分了,故必须照雷南县那样宣布粮食和干部两条正确的政策。”
  然而,造成瞒产私分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他并不满意浅显解答,于是又奔赴外地调查研究,追根究底。1959年2月23日,他的专列停靠在天津,河北省负责人刘子厚等前来汇报,从中他受到一些启发,认为农民瞒产私分是过分强调集中统一所致,现在的问题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必须要“触及所有制”的问题。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大公社是造成瞒产私分的体制性问题,“瞒产是有原因的,怕‘共产’,怕外调。农民瞒产是个所有制问题。本位主义是怕调,这种本位基本是对的”。
  
  “我站在右派这一方面”
  
  1959年春,全国农村普遍出现春荒,不少地方还发生了非正常死亡。毛泽东感到不安和伤感。在湖北视察时,他动情地对干部说:“你们要我实事求是,我就希望看到你们实事求是。我不该同意湖北600亿斤粮食指标。600亿斤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不好。这个问题不怪任重,不怪你们,怪我,怪我这个中央主席。”他还感叹道:“多好的人民啊!我们对不起人民。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句诗:‘邑有流亡愧俸钱’,我现在的心情是‘国有流亡愧此生’。”他指出,如果再如此大哄大嗡,继续“左”倾下去,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半途而废,中国共产党也将失去最基本的群众基础。
  2月27日至3月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郑州召开,即第二次郑州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毛泽东已有意纠正“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而第二次郑州会议,他纠“左”的决心则更加坚定了。
  这次会议所议重点,仍然是人民公社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公社内部的“共产风”,即生产队之间、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毛泽东认为,各地的生产力水平不等,必有穷队富队之别,现在采取拉平的办法,实际上是一种掠夺,是让一部分人无代价地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只有迅速而妥善地解决这种存在于人民公社内的“相当严重的矛盾”,“才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更高的积极性,才有利于改善我们和基层干部的关系”。他说:“大家看到,目前我们跟农民的关系在一些事情上存在着一种相当紧张的状态,突出的现象是在1958年农业大丰收以后,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收购任务至今还有一部分没有完成。再则全国除少数灾区外,几乎普遍地发生瞒产私分,大闹粮食、油料、猪肉、蔬菜‘不足’的风潮,其规模之大,较之1953年和1955年两次粮食风潮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批评一些领导干部,恰恰在所有制问题上混淆不清,“误认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误认按劳分配为按需分配,误认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那种“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做法,自然“引起农民的很大恐慌”。目前的问题,不是本位主义,而是平均主义和过分集中的倾向。他指出,这些错误的倾向,“都包含有否认价值法则、否认等价交换的思想在内,这当然是不对的”。
  这段时间,毛泽东和一些省市负责人谈话的内容多是“大跃进”中所暴露的问题,只是态度更鲜明,语气更尖锐。他说:“去年九月起,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我们的手伸得太长了,我们有个很大的冒进主义。”“我现在是支持保守主义,我站在‘右派’这一方面,我反对平均主义同‘左’倾冒险主义。”
  他还为所谓“本位主义”辩护说:“我没有出北京以前,也赞成反本位主义,但我走了三个省就基本上不赞成反本位主义了。不是本位主义,而是他维护正当权利。产品是他生产的,是他所有,他是以瞒产私分的方式来抵抗你。幸得有此一举,如果不瞒产私分,那多危险,那不就拿走了?”在会议就要结束之际,他反复强调人民公社的“三级管理、队为基础”的原则,并且以一种极而言之、不留余地的态度,表示纠正“共产风”的决心。他说:“我现在代表五亿农民和一千多万基层干部说话,搞‘右倾机会主义’,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非贯彻不可。你们如果不一起同我‘右倾’,那么我一个人‘右倾’到底,一直到开除党籍。”
  第二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在与几位省委书记座谈时,再次讨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问题。3月5日,他在亲笔起草的《党内通信》中说:“《郑州会议记录》上所谓‘队为基础’,指的是生产队,即高级社,而不是生产大队(管理区)。总之,要按照群众意见办事。无论什么办法,只有适应群众的要求,才行得通,否则终究是行不通的。”
  仅仅过了12天,他又写了封《党内通信》,提出:“应当讨论除公社、管理区(即生产大队)、生产队(即原高级社)三级所有、三级管理、三级核算之外,生产小队(生产小组或作业组)的部分所有制的问题。”由公社退到生产队,再退到生产小队,在很短的时间内,毛泽东连退两步,可见决心之大,也恰恰体现了他“矫狂过正”的一贯风格。
  紧接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毛泽东提出了人民公社的12个问题,供与会者讨论。4月2日至5日,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他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谋善断。多谋的方法很多,如开调查会、座谈会。工农业生产指标要留有余地。
  这时,全国的工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1959年1月至5月的工业生产虽然比1958年的同期有所增长,但仍不能完成上海会议制定的指标。6月13日,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说,是高指标使我们处处被动,无法前进,“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些指标那么一高,每天处于被动。工业指标,农业指标,有一部分主观主义,对客观必然性认识不足”。
  根据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整1959年主要物资分配和基本建设计划的紧急指示》,批准国家计委《关于1959年主要物资分配和基本建设计划调整方案的报告》。6月21日,毛泽东登上南下的专列,经郑州往湖南上庐山,准备继续纠正“左”倾错误。他充满自信地预言:“再有几个月,根本好转就会来了,这是明白无疑的。”
  


  “一个意向地开展今天的大跃进”
  
  在武汉住了两天,毛泽东由王任重陪同乘火车往长沙。途中,他谈古论今,讲到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秦国大将孟明征伐郑国失败。秦穆公非但不归咎孟明,反而主动承担责任,继续重用孟明,后来讨伐晋国获得胜利。他由此感慨:“决策错了,领导人要承担责任,这是取得下级信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他对已经压缩的经济指标仍持怀疑态度,同时又为失去重新修订的机会而后悔。他对王任重说:“看来,利用全国人大开会的机会,把去年公布的那些数字和今年的生产指标修改一下就好了。失去了一个机会,造成目前的被动。”
  乘车踏上回乡之路,毛泽东的心情尤为兴奋,窗外熟悉的山山水水,又把他带回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1927年1月,他以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身份,来到韶山考察农民运动。韶山一别,如今已是32年时光。到了韶山的住所,他又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起“左”倾错误的历史教训。他说,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政策很“左”,我自己就亲手烧过一家地主的房子,以为农民会鼓掌赞成。但是,农民不但没有鼓掌,反而低头而散。革命才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是难免要犯错误的。去年刮“共产风”,也是一种“左”的错误。没有经验,会犯错误,碰钉子。
  在韶山,他参观故居,拜谒父母墓,畅游韶山水库,和乡里乡亲欢聚,沉浸在游子归乡的幸福、愉悦之中。家乡的山山水水,今昔变化,激起他的创作灵感,他挥毫写下《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离开韶山前往庐山,参加即将在庐山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认为,从1958年11月起,由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几个月的纠正“左”倾错误,成绩是明显的,暂时性的困难已经克服,始终处于非主流的错误倾向已得到遏制。他在《党内通信》中展望前景,信心百倍地说:“四月份起,全党全民就可以一个意向地展开今天的大跃进了。”
  毛泽东乘车登上庐山。连日来,庐山阴雨绵绵,这天早晨,天气转晴,只见满岭松杉,青翠欲滴,路转山回,烟云缠绕。庐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这里草木茂盛,绿树荫荫,山路盘旋,有四百旋之称。此时,他的心情尤为轻松,回顾几个月来的纠“左”工作,全党的思想认识得以端正,“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又能走上他所预期的轨道。
  毛泽东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浪漫主义的情怀涌动于心,于是《七律·登庐山》又流诸笔端,诗前小序曰:“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短短的几天内,毛泽东诗兴勃发,接连吟成两首诗。从《到韶山》到《登庐山》,由“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到“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他已经完成这样一个过程,那就是从纠“左”的沉重思想负担中走出来,又要重归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既定轨道。当彭德怀等在庐山会议上批评“大跃进”、人民公社的错误时,他震怒了,斥责彭德怀等的批评,是“国内挂着‘共产主义’招牌的一小撮机会主义分子,不过捡起几片鸡毛蒜皮,当作旗帜,向着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进行攻击”。
  历史在这里转了个弯,几个月来的纠“左”工作,也包括毛泽东的所有努力,都前功尽弃。为了这个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责任编辑 张荣辉
其他文献
电影《庐山恋》1980年7月12日在庐山恋电影院初映至今,创世界电影史同一家电影院放映同一部故事影片三个之最的记录:观众人次最多(136万人次),放映场次最多(7000场),使用拷贝最多(12个
近年来,实行岗位聘用制已成为媒介组织人事改革的一个重头戏。就此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媒介组织日后的发展壮大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分析了媒介组织实行岗位聘用制的意义后,着重
解放后,农村行政村是我国政权体制中最基层的一级。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古塘村保存下来的七颗印章,反映出一部近六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史。
我是一名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冠名,让我深深感悟了古人的“文如其人”:纸上的文字和作者的为人是有关联的。换句話说,大凡文字优美的作者也是心灵美的人。我是一个崇拜贤人的热血青年,读书看报遇到美文就想认识作者。凡是自己所崇拜、爱戴的人,有机会还总要请他们写几句話。留作纪念。  我从小喜爱读革命回忆录之类的书籍,喜爱听革命歌曲,喜爱看红色影视。多年的苦心购买和索要,使得家中收藏的党史类书籍、磁带和碟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