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生存受到严峻挑战,尤其是少数民族“非遗”。其保护与传承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不少“非遗”已通过产业化运作实现了良性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非遗”由于封闭性和脆弱性更显著,更加需要现代化产业运作来进行保护。本文以“恭城油茶制作技艺”这一极具民族风情的“非遗”为例,探究少数民族“非遗”在市场中如何进行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制作技艺;产业化
产业化是对不具备经济功能的某行业,通过市场运作,使其由不具备经济性质逐步转化为具有经济性质的过程[1]。“恭城油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广西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并凭借自身民族特色进行产业化运作,使其具备了经济属性,这对油茶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恭城油茶制作技艺”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其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对其今后的健康永续发展十分关键。
1 恭城油茶产业化发展现状
喝油茶是恭城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恭城油茶制作技艺”这项少数民族“非遗”通过市场发挥出了显著的经济价值,并促进了自身的传承发展。2013年10月30日,“恭城油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授牌使用。在恭城,已经发展起了许多规模较大的油茶店,桂林市恭城油茶店已超200家,在广西其他地区和北京等城市人们对恭城油茶也是爱不释手。在保持恭城油茶传统风味的基础上恭城人还研发出了浓缩油茶,并获得国家专利,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值近亿。恭城油茶的食用方法也在不断得到创新,如油茶火锅、油茶鱼、油茶鸡等,进一步增添了恭城油茶的魅力,促进了餐饮行业发展。
在恭城油茶迅速成长的同时,周边产业也被带动起来。一是种植业,制作恭城油茶所需的茶叶和生姜刺激了恭城茶叶和生姜种植业的发展,许多人开辟了茶场和生姜种植区,目前恭城县年产茶叶近600吨,产值达1800万元,年产生姜约1800吨,产值达2160万元。二是糕点业,喝油茶时所需的“送”茶小吃,带动了恭城油茶糕点业的发展,在恭城糕点小吃加工从业人员达600多人,产品还销往了云南、香港等地。三是旅游业,“长寿密码—恭城油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这块神秘旅游胜地,去领略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2015年恭城游客接待量达157.2万人次,增长了13.2%,社会旅游收入14.37亿元,增长了21.6%,2016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64.89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5.9%。
2 恭城油茶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恭城油茶虽然目前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不少隐忧,若置之不顾定会影响“恭城油茶制作技艺”这项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恭城油茶制作技艺”相关标准规范建设政府主导不足;种茶农民得不到技术指导,无法规模化种植,茶叶供应短缺;政府资金支持政策不够,单凭目前几家浓缩油茶生产企业的财力、物力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技术突破,也无力对恭城油茶进行大强度宣传推广。
目恭城油茶文化未得到充分挖掘。恭城油茶虽已传承了一千多年,但相关文字记载却很少,也没有人对恭城油茶文化专门梳理研究过,少数民族“非遗”相对汉族和西方文化而言,无遗是一种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异文化”[2],如不加以挖掘利用,便失去了少数民族“非遗”产业化的特有优势。
3 恭城油茶产业化改进对策建议
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本文给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建议来综合改进上述问题,如图3-1。
政府政策的支持。在“非遗”产业化运作中,政府应主动承担起主导作用,搭建文化与产业的合作平台,加快完善恭城油茶行业服务规范和标准制作工艺规程并警惕假冒伪劣产品;同时政府要为茶农配备茶业种植技术员,以保證优质茶业的供应;对于实力强的恭城油茶企业积极给予政策扶持,引入市场资本,培育恭城油茶龙头企业;少数民族“非遗”所具有的原生态和艺术魅力具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条件[2],可搭建文化产业交易中心,积极与东南亚国家建立贸易联系。
品牌活化与创新。少数民族“非遗”由于封闭性和内部性,对区域外的人们来说缺乏对其认知和了解。对于恭城油茶这一“非遗”品牌来讲,对其活化首先要扩大品牌知名度,通过互联网、节庆活动等方式将品牌推出去,再塑造品牌形象,利用恭城油茶健康保健文化吸引消费者,树立起差异化优势,并逐步建立自身的销售渠道。要充分挖掘“恭城油茶制作技艺”的文化内涵,做好文化品牌故事,增加产品附加值,并融入时代文化元素,进行品牌创新和品牌延伸。
与旅游相结合。桂林是国际旅游胜地,拥有雄厚的旅游资源。“恭城油茶制作技艺”可在产业化运作中引入工业旅游模式。工业旅游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3],这也是当前恭城油茶企业提高自身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恭城油茶店及油茶企业可以和旅游局联合建立工业旅游路线,将游客带进油茶的生产制作间,让游客目睹油茶制作的全过程,同时建立展览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让游客感受到恭城油茶背后的深厚文化。
技艺传承与创新。在“非遗”产业化运作中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重视传统、保证“非遗”原真性的前提下积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产品创新。对此应该积极搜集恭城油茶的相关历史资料,让恭城的青少年深入接触恭城油茶文化,学习恭城油茶制作技艺;鼓励恭城油茶餐饮店及企业在保证恭城油茶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建立人才吸引机制,为产品研发提供强劲动力;同时与恭城油茶的配套产业加强交流,这样更易激起创新的火花。
4 结束语
“恭城油茶制作技艺”作为一项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非遗”,其产业化对于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地方经济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其产业化还不成熟,但发展潜力巨大,政府应加强扶持,在保持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技艺创新和品牌建设,同时利用好桂林丰富的旅游资源,使这项古老少数民族技艺在现代文明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石瑞卿,王生鹏.基于产业化发展视角下的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分析[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33-36.
[2]陈兴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讨[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1:149-155.
[3]吴杨,倪欣欣,马仁锋,张文忠. 上海工业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与联动特征[J].资源科学,2015,12:2362-2370.
作者简介:
赵玉崟,男,山东德州人,桂林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
陈亮,男,湖南邵东人,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张涛,男,湖南宁乡人,桂林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制作技艺;产业化
产业化是对不具备经济功能的某行业,通过市场运作,使其由不具备经济性质逐步转化为具有经济性质的过程[1]。“恭城油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广西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并凭借自身民族特色进行产业化运作,使其具备了经济属性,这对油茶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恭城油茶制作技艺”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其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对其今后的健康永续发展十分关键。
1 恭城油茶产业化发展现状
喝油茶是恭城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恭城油茶制作技艺”这项少数民族“非遗”通过市场发挥出了显著的经济价值,并促进了自身的传承发展。2013年10月30日,“恭城油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授牌使用。在恭城,已经发展起了许多规模较大的油茶店,桂林市恭城油茶店已超200家,在广西其他地区和北京等城市人们对恭城油茶也是爱不释手。在保持恭城油茶传统风味的基础上恭城人还研发出了浓缩油茶,并获得国家专利,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值近亿。恭城油茶的食用方法也在不断得到创新,如油茶火锅、油茶鱼、油茶鸡等,进一步增添了恭城油茶的魅力,促进了餐饮行业发展。
在恭城油茶迅速成长的同时,周边产业也被带动起来。一是种植业,制作恭城油茶所需的茶叶和生姜刺激了恭城茶叶和生姜种植业的发展,许多人开辟了茶场和生姜种植区,目前恭城县年产茶叶近600吨,产值达1800万元,年产生姜约1800吨,产值达2160万元。二是糕点业,喝油茶时所需的“送”茶小吃,带动了恭城油茶糕点业的发展,在恭城糕点小吃加工从业人员达600多人,产品还销往了云南、香港等地。三是旅游业,“长寿密码—恭城油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这块神秘旅游胜地,去领略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2015年恭城游客接待量达157.2万人次,增长了13.2%,社会旅游收入14.37亿元,增长了21.6%,2016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64.89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5.9%。
2 恭城油茶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恭城油茶虽然目前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不少隐忧,若置之不顾定会影响“恭城油茶制作技艺”这项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恭城油茶制作技艺”相关标准规范建设政府主导不足;种茶农民得不到技术指导,无法规模化种植,茶叶供应短缺;政府资金支持政策不够,单凭目前几家浓缩油茶生产企业的财力、物力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技术突破,也无力对恭城油茶进行大强度宣传推广。
目恭城油茶文化未得到充分挖掘。恭城油茶虽已传承了一千多年,但相关文字记载却很少,也没有人对恭城油茶文化专门梳理研究过,少数民族“非遗”相对汉族和西方文化而言,无遗是一种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异文化”[2],如不加以挖掘利用,便失去了少数民族“非遗”产业化的特有优势。
3 恭城油茶产业化改进对策建议
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本文给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建议来综合改进上述问题,如图3-1。
政府政策的支持。在“非遗”产业化运作中,政府应主动承担起主导作用,搭建文化与产业的合作平台,加快完善恭城油茶行业服务规范和标准制作工艺规程并警惕假冒伪劣产品;同时政府要为茶农配备茶业种植技术员,以保證优质茶业的供应;对于实力强的恭城油茶企业积极给予政策扶持,引入市场资本,培育恭城油茶龙头企业;少数民族“非遗”所具有的原生态和艺术魅力具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条件[2],可搭建文化产业交易中心,积极与东南亚国家建立贸易联系。
品牌活化与创新。少数民族“非遗”由于封闭性和内部性,对区域外的人们来说缺乏对其认知和了解。对于恭城油茶这一“非遗”品牌来讲,对其活化首先要扩大品牌知名度,通过互联网、节庆活动等方式将品牌推出去,再塑造品牌形象,利用恭城油茶健康保健文化吸引消费者,树立起差异化优势,并逐步建立自身的销售渠道。要充分挖掘“恭城油茶制作技艺”的文化内涵,做好文化品牌故事,增加产品附加值,并融入时代文化元素,进行品牌创新和品牌延伸。
与旅游相结合。桂林是国际旅游胜地,拥有雄厚的旅游资源。“恭城油茶制作技艺”可在产业化运作中引入工业旅游模式。工业旅游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3],这也是当前恭城油茶企业提高自身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恭城油茶店及油茶企业可以和旅游局联合建立工业旅游路线,将游客带进油茶的生产制作间,让游客目睹油茶制作的全过程,同时建立展览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让游客感受到恭城油茶背后的深厚文化。
技艺传承与创新。在“非遗”产业化运作中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重视传统、保证“非遗”原真性的前提下积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产品创新。对此应该积极搜集恭城油茶的相关历史资料,让恭城的青少年深入接触恭城油茶文化,学习恭城油茶制作技艺;鼓励恭城油茶餐饮店及企业在保证恭城油茶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建立人才吸引机制,为产品研发提供强劲动力;同时与恭城油茶的配套产业加强交流,这样更易激起创新的火花。
4 结束语
“恭城油茶制作技艺”作为一项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非遗”,其产业化对于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地方经济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其产业化还不成熟,但发展潜力巨大,政府应加强扶持,在保持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技艺创新和品牌建设,同时利用好桂林丰富的旅游资源,使这项古老少数民族技艺在现代文明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石瑞卿,王生鹏.基于产业化发展视角下的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分析[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33-36.
[2]陈兴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讨[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1:149-155.
[3]吴杨,倪欣欣,马仁锋,张文忠. 上海工业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与联动特征[J].资源科学,2015,12:2362-2370.
作者简介:
赵玉崟,男,山东德州人,桂林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
陈亮,男,湖南邵东人,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张涛,男,湖南宁乡人,桂林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