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门必修课,要真正扎实起到应然之效,就要从引领价值观意识、把握教学内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教师队伍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实效性;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普通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发挥着普及党的政策,讲述重大形势,引导正确思想的重要作用。在2004年13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已经发布十一年多的今天,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按照文件精神将课程进行了落实,并已初步形成较成熟的教学队伍,也摸索出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教学上存在着内容过时、形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等等诸多问题,影响实效性发挥。要更好地发挥实效性,就要在引领价值观意识、把握教学内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培养教师队伍等各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引领价值观方向,化有形为无形
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观引领应当注重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导向,将高校思政课应起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化有形为无形,生动展现,深入人心,避免抵触。
形势与政策课正确的价值观主要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主,在实际当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中去,把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常态的通俗的语言,同时生动的时事就可以完成价值观的传递。
二、把握教学内容,紧抓时效性、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主要特点。这门课所要讲的“形势”,是指国际国内的事物发展的事态,尤其是客观的发展状况和基本趋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内容,“政策”则是指国家应形势之变而动的各项政治主张以及解决阶段性问题和目标所制订的行为准则。在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紧抓时效性是讲好这门课的根本;针对性便是因材施教,这是教育之本。
首先,抓好“时效性”——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是,做好“原则性”:遵守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国际社会的主流认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讲清讲透。二是,抓好“灵活性”,做到“应时而动”。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或者系列事件的发生,并不都是提前预知的,因此,本课程的规划上一定要有足够的灵活性。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又展现强烈的时效性特点。
其次,抓好“针对性”。由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各方面都在不断发生巨大变化,所以本课程可以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要在有限的课堂上做好“针对性”的文章。一方面,根据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关注的热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新时代大学生了解时事的手段和渠道很多,任课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备课时尽可能地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进去,才能获得本门课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摸索新的教学形式,注重时代性、激励性
教学形式的摸索应注意要不断跟随时代变化,寻找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方法手段,努力做到让学生听得进去,突出这门课程"活"的特点,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应当随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变而进行改革,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课堂,就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巨大力量。目前在全世界的大学都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时,我们更应通过互联网的便利给学生带来更多更好地教学模式。教师应当通过互联网积极寻找、制作适当展现教学内容的新的教学视频、图片、资料,并且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开展自学和思考。
其次,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增强教师授课与学生参与的双重效果。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结合专题学习,设计创造探索问题讨论问题的氛围,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由教师作为主体发问学生,学生查阅资料后来进行讨论的方式,也可以由学生主动提出,并在课堂上形成互动的方式。有效互动模式的形成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并锻炼提高学生对时事的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直观了解。
再次,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到实际中去学习和感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与实际连接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应在课堂教学之后让学生深入社会去体验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促进他们主动认识和思考问题。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参观、考察,也可以是进行志愿者服务和勤工俭学,或者更多其他的形式。
最后,学生课程考核以及素质评价体系的改革,是鼓励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按照13号文件的精神,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结合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大,期末卷面考核成绩的比重降低。平时成绩应当将课堂讨论、辩论,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等纳入其中,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可以设置分数奖励。灵活的评价体系使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加强。
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基于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的学科内容广泛,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应该遵循"请进来与走出去"原则。一方面,邀请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和与课程相关领域的专家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平台;另一方面,校内已经成型的教师队伍,也应该积极走出校门,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和学习,真实感受国家的经济、工业、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扩展视野,提升认识和思考水平。
其次,集体备课的形式可以有效增强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可以有效解决形势与政策课没有教材,难以把握授课内容以及政治方向的困难,是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和提高。集体备课时应指出对课程应起到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指出课程中必须讲授的要点,提供课程经典案例的解析,为教师提供寻找素材的平台等。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S].教社政[2004]13号文件.
[2]徐志.对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2015(4).
[3]李宝国,管新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问题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实效性;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普通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发挥着普及党的政策,讲述重大形势,引导正确思想的重要作用。在2004年13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已经发布十一年多的今天,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按照文件精神将课程进行了落实,并已初步形成较成熟的教学队伍,也摸索出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教学上存在着内容过时、形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等等诸多问题,影响实效性发挥。要更好地发挥实效性,就要在引领价值观意识、把握教学内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培养教师队伍等各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引领价值观方向,化有形为无形
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观引领应当注重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导向,将高校思政课应起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化有形为无形,生动展现,深入人心,避免抵触。
形势与政策课正确的价值观主要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主,在实际当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中去,把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常态的通俗的语言,同时生动的时事就可以完成价值观的传递。
二、把握教学内容,紧抓时效性、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主要特点。这门课所要讲的“形势”,是指国际国内的事物发展的事态,尤其是客观的发展状况和基本趋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内容,“政策”则是指国家应形势之变而动的各项政治主张以及解决阶段性问题和目标所制订的行为准则。在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紧抓时效性是讲好这门课的根本;针对性便是因材施教,这是教育之本。
首先,抓好“时效性”——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是,做好“原则性”:遵守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国际社会的主流认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讲清讲透。二是,抓好“灵活性”,做到“应时而动”。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或者系列事件的发生,并不都是提前预知的,因此,本课程的规划上一定要有足够的灵活性。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又展现强烈的时效性特点。
其次,抓好“针对性”。由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各方面都在不断发生巨大变化,所以本课程可以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要在有限的课堂上做好“针对性”的文章。一方面,根据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关注的热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新时代大学生了解时事的手段和渠道很多,任课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备课时尽可能地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进去,才能获得本门课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摸索新的教学形式,注重时代性、激励性
教学形式的摸索应注意要不断跟随时代变化,寻找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方法手段,努力做到让学生听得进去,突出这门课程"活"的特点,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应当随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变而进行改革,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课堂,就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巨大力量。目前在全世界的大学都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时,我们更应通过互联网的便利给学生带来更多更好地教学模式。教师应当通过互联网积极寻找、制作适当展现教学内容的新的教学视频、图片、资料,并且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开展自学和思考。
其次,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增强教师授课与学生参与的双重效果。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结合专题学习,设计创造探索问题讨论问题的氛围,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由教师作为主体发问学生,学生查阅资料后来进行讨论的方式,也可以由学生主动提出,并在课堂上形成互动的方式。有效互动模式的形成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并锻炼提高学生对时事的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直观了解。
再次,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到实际中去学习和感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与实际连接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应在课堂教学之后让学生深入社会去体验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促进他们主动认识和思考问题。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参观、考察,也可以是进行志愿者服务和勤工俭学,或者更多其他的形式。
最后,学生课程考核以及素质评价体系的改革,是鼓励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按照13号文件的精神,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结合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大,期末卷面考核成绩的比重降低。平时成绩应当将课堂讨论、辩论,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等纳入其中,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可以设置分数奖励。灵活的评价体系使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加强。
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基于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的学科内容广泛,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应该遵循"请进来与走出去"原则。一方面,邀请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和与课程相关领域的专家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平台;另一方面,校内已经成型的教师队伍,也应该积极走出校门,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和学习,真实感受国家的经济、工业、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扩展视野,提升认识和思考水平。
其次,集体备课的形式可以有效增强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可以有效解决形势与政策课没有教材,难以把握授课内容以及政治方向的困难,是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和提高。集体备课时应指出对课程应起到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指出课程中必须讲授的要点,提供课程经典案例的解析,为教师提供寻找素材的平台等。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S].教社政[2004]13号文件.
[2]徐志.对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2015(4).
[3]李宝国,管新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问题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