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昭君出塞的故事都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内容。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咏昭君的诗,但是有一首却最为深刻感人,被后人评价为“咏昭君之绝唱”,这就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我将分以下五个方面介绍这首诗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唐诗单元。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咏怀古迹(其三)》是本单元的第三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诗人通过咏怀昭君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在前面两首诗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为后面学习《登高》和李商隐的《马嵬》作好准备。
一年级的幼师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学习古典诗歌,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对学生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对古典诗歌不感兴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虽然以前学过不少,但大多停留在背诵、默写这一层面上,难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对诗歌的鉴赏也不知如何下手。按照新课标对鉴赏诗歌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意蕴、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要求,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现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维度:品味语言,把握形象。B过程与方法维度:学习鉴赏咏古诗的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理解主题,感受爱国情怀,树立爱国思想。D诗中咏怀的古迹、古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对人物形象不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和诗人产生共鸣的。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是这首诗显著的特点,学生对诗人要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还把握不到。因此对主题的理解和掌握鉴赏方法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寻找到诗人与古人之间的联结点,这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作详细的阐述。这首诗安排一个课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法学法
1.诵读法:要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方法。2.情境教学法:鉴赏咏古诗要了解历史。只有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才能明白诗人的用意和把握诗歌的主题。由于幼师生知识和人生经历都非常有限,帮助他们快速了解历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多媒体资源。借助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3.问题教学法:咏古诗有何特点?怎样鉴赏?怎样领会诗人情感?针对这些,我把教学内容做了整合,设置了一些问题。通过问题之间的环环相扣,有浅入深的对难点进行突破。因此问题教学法将是这节课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按照新课标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更加主动地探求知识。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他们评论、争辩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品味语言、理解主题、拓展阅读(一、二环节突破教学重点,三、四环节化解教学难点。)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回顾历史。对昭君的了解,是读懂诗人,领悟情感的必由之路。播放电视短片,用影像资料展现昭君当年入宫以及出塞时的情景。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她是一个柔弱的女子,没有叱咤风云,也没有驰骋疆场,但她的丰功伟绩却堪比汉代名将霍去病,她是谁呢?请看电视短片《传奇女子——王昭君》。”电视中幽怨的琵琶曲、浓重的画面、美丽的容貌都深深的吸引住了学生。抓住这个时机,安排学生畅谈观影感受,设身处地的揣摩这位女子入宫多年受冷落的心境以及她踏上和亲之路时的复杂情感。
第二个环节:品味语言,把握形象。在这个环节里,学生针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1、昭君出塞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本诗最能体现她心情的词是什么?——点明诗眼。2、昭君出塞的原因是什么?——解读典故。3、哪几个字最能体现昭君悲苦的一生?——字词赏析。通过解读诗句,学生归纳出昭君美丽、孤独、思乡、怨恨的形象特点。
昭君为什么能引发作者许多感慨呢?作者与昭君悲哀的形成有无相通之处呢?这两个问题将学生对昭君人物形象的探讨转入到对诗情的分析上。进入第三个环节:寻找联结,理解主题寻找两人的联结点是这节课设计的重要环节,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也是鉴赏咏古诗的重要方法。我设计了两个联结点。
第一个联结点:两人经历的相似。
杜甫的背景资料,在学《秋兴八首》时,就已经了解。联系前面所学的,让学生用三五句话给两个人编写自传:昭君貌美入宫受冷落,杜甫怀才入朝不得志;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远离祖国,思念家乡,而杜甫也是远离故土,有家难回啊!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两人的人生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作者写昭君的怨情,原来是在寄寓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之情啊!
第二个联结点:两人思想境界的相似。
作者把一个柔弱的女子,置身于“群山万壑”这样一个雄伟、宏大的背景之下,难道只是在描写昭君村周围的环境?难道只是在烘托昭君的幽怨、悲苦吗?我想这应该不是杜甫创作的本意,更不是这位大诗人的笔误,那么作者这样安排到底是为什么呢?把问题抛给学生,启发他们发现“群山万壑赴荆门”的独特之处。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有着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因此要尊重学生对诗歌多样化的理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他们的回答要给予热忱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
通过分析,学生们看到昭君是一个在挫折、痛苦面前坚强、勇敢的女性!是一个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伟大女性!诗人同样也有着将国家之痛看得高于一己之悲的坚强信念和伟大的爱国情怀!首联巧妙的设计使本诗的主题得以升华,内涵更加的深刻。也使学生们在领悟诗情的同时,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育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播放悠扬、哀怨的琵琶曲,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在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的同时,学生归纳总结出咏古诗的鉴赏方法:了解历史——诗人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体会情感——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要表现什么态度、什么情感?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这种情感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通过上面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学习了鉴赏咏古诗的方法,那么理解了吗?会运用吗?进入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对杜甫《蜀相》一诗,进行鉴赏分析。
五、板书设计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板书起概括、总结的作用。对于这首诗,我没有逐句逐联的分析,而是从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寻找联结点以及对首联的剖析,使学生既读懂了诗歌,学会了方法,又受到了教育。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为目的,引导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并获得心灵的启迪!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唐诗单元。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咏怀古迹(其三)》是本单元的第三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诗人通过咏怀昭君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在前面两首诗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为后面学习《登高》和李商隐的《马嵬》作好准备。
一年级的幼师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学习古典诗歌,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对学生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对古典诗歌不感兴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虽然以前学过不少,但大多停留在背诵、默写这一层面上,难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对诗歌的鉴赏也不知如何下手。按照新课标对鉴赏诗歌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意蕴、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要求,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现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维度:品味语言,把握形象。B过程与方法维度:学习鉴赏咏古诗的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理解主题,感受爱国情怀,树立爱国思想。D诗中咏怀的古迹、古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对人物形象不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和诗人产生共鸣的。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是这首诗显著的特点,学生对诗人要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还把握不到。因此对主题的理解和掌握鉴赏方法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寻找到诗人与古人之间的联结点,这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作详细的阐述。这首诗安排一个课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法学法
1.诵读法:要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方法。2.情境教学法:鉴赏咏古诗要了解历史。只有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才能明白诗人的用意和把握诗歌的主题。由于幼师生知识和人生经历都非常有限,帮助他们快速了解历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多媒体资源。借助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3.问题教学法:咏古诗有何特点?怎样鉴赏?怎样领会诗人情感?针对这些,我把教学内容做了整合,设置了一些问题。通过问题之间的环环相扣,有浅入深的对难点进行突破。因此问题教学法将是这节课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按照新课标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更加主动地探求知识。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他们评论、争辩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品味语言、理解主题、拓展阅读(一、二环节突破教学重点,三、四环节化解教学难点。)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回顾历史。对昭君的了解,是读懂诗人,领悟情感的必由之路。播放电视短片,用影像资料展现昭君当年入宫以及出塞时的情景。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她是一个柔弱的女子,没有叱咤风云,也没有驰骋疆场,但她的丰功伟绩却堪比汉代名将霍去病,她是谁呢?请看电视短片《传奇女子——王昭君》。”电视中幽怨的琵琶曲、浓重的画面、美丽的容貌都深深的吸引住了学生。抓住这个时机,安排学生畅谈观影感受,设身处地的揣摩这位女子入宫多年受冷落的心境以及她踏上和亲之路时的复杂情感。
第二个环节:品味语言,把握形象。在这个环节里,学生针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1、昭君出塞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本诗最能体现她心情的词是什么?——点明诗眼。2、昭君出塞的原因是什么?——解读典故。3、哪几个字最能体现昭君悲苦的一生?——字词赏析。通过解读诗句,学生归纳出昭君美丽、孤独、思乡、怨恨的形象特点。
昭君为什么能引发作者许多感慨呢?作者与昭君悲哀的形成有无相通之处呢?这两个问题将学生对昭君人物形象的探讨转入到对诗情的分析上。进入第三个环节:寻找联结,理解主题寻找两人的联结点是这节课设计的重要环节,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也是鉴赏咏古诗的重要方法。我设计了两个联结点。
第一个联结点:两人经历的相似。
杜甫的背景资料,在学《秋兴八首》时,就已经了解。联系前面所学的,让学生用三五句话给两个人编写自传:昭君貌美入宫受冷落,杜甫怀才入朝不得志;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远离祖国,思念家乡,而杜甫也是远离故土,有家难回啊!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两人的人生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作者写昭君的怨情,原来是在寄寓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之情啊!
第二个联结点:两人思想境界的相似。
作者把一个柔弱的女子,置身于“群山万壑”这样一个雄伟、宏大的背景之下,难道只是在描写昭君村周围的环境?难道只是在烘托昭君的幽怨、悲苦吗?我想这应该不是杜甫创作的本意,更不是这位大诗人的笔误,那么作者这样安排到底是为什么呢?把问题抛给学生,启发他们发现“群山万壑赴荆门”的独特之处。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有着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因此要尊重学生对诗歌多样化的理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他们的回答要给予热忱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
通过分析,学生们看到昭君是一个在挫折、痛苦面前坚强、勇敢的女性!是一个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伟大女性!诗人同样也有着将国家之痛看得高于一己之悲的坚强信念和伟大的爱国情怀!首联巧妙的设计使本诗的主题得以升华,内涵更加的深刻。也使学生们在领悟诗情的同时,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育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播放悠扬、哀怨的琵琶曲,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在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的同时,学生归纳总结出咏古诗的鉴赏方法:了解历史——诗人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体会情感——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要表现什么态度、什么情感?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这种情感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通过上面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学习了鉴赏咏古诗的方法,那么理解了吗?会运用吗?进入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对杜甫《蜀相》一诗,进行鉴赏分析。
五、板书设计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板书起概括、总结的作用。对于这首诗,我没有逐句逐联的分析,而是从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寻找联结点以及对首联的剖析,使学生既读懂了诗歌,学会了方法,又受到了教育。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为目的,引导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并获得心灵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