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人称“刀王”,一个以打刀为生的民族中家喻户晓的鬼斧神匠!
他,几代人传给他的祖传手艺,让他一年赚钱超百万!
他,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撒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本期我们为您讲述,一个阿昌族汉子35年的打刀情缘……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大刀;秦汉时期,钢铁问世出现战刀和佩刀;隋唐时先进的“灌钢法”使刀更加坚韧锋利;明朝军队多用“腰刀”;短刀在明清时代仍然是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少数民族用刀较为出名的是大理刀、云贵刀、苗族尖刀、蒙古环刀,其中的阿昌刀大多可弯曲系于腰间,尤以刀鞘、刀把制作考究,由于阿昌刀大多产自云南陇川县户撒乡,阿昌刀又称户撒刀。2009年5月20至24日,CCTV—7《乡约》栏目拜访了出生于户撒乡是地地道道的阿昌族人,传奇“户撒刀王”项老赛,而就在访谈现场这位拥有“户撒刀王”称号的阿昌族汉子,面对记者的镜头,刀王项老赛的底气也明显足了,和陌生人打交道时,要是对方不知道他的来头,那项老赛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会拍拍胸脯来上一句:“我,户撒刀王,项老赛啊!”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刀王拒绝了几百万的生意?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在2008年刀王大赛,七个比赛项目中,“刀王”却只拿了一项大奖?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曾经的打刀世家
项老赛,48岁,地道一农民,只念过半年小学,家中大刀小刀加弯刀百余品种。民间有东有龙泉剑南有户撒刀的说法。户撒乡,一块位于中缅边境附近的山间盆地,总人口约有三万人的阿昌族打刀技艺世代相传。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义子沐英西征时曾留下部份军队在此驻守,也把打刀技艺阿昌族人,自此薪火相传。传说此刀削铜断铁,自是不看不知。
在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提起阿昌族人项老赛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是当地知名的刀王,更是当地的富豪之一。 1961年,主人公项老赛出生在户撒乡的一户普通农家,项老赛从12岁起就坐在风箱边开始了他的打刀生涯。刀匠生活不但劳累、枯燥,刚开始学艺的少年,还要经受稚嫩的身体破皮、打泡、出血的伤害,作为一名刀匠,这些是必经过程,根本实属寻常。而常与锋利铁器打交道,更危险刺碰剐擦也在所难免。项老赛手上至今还有初学艺时被刀剐伤后留下的疤痕,那是一道曾被缝过7针的刀匠之印,深烙在刀王掌心。
项老赛家虽为世家,终日炉前锻造,但打造的多为切菜砍柴的生产用刀,与削铜断铁、吹毛断发的境界却是相去甚远。一天锻打出两把普通刀,才能在集市上换来区区3元6角,项家老小7口人,年收入却不足千元。年幼的项老赛在学艺中,曾被刮刀时带起的铅屑入眼,因没钱看病,生生忍了整整一月,直等到后来请村人取出,受伤的眼睛恢复了一年才得以康健;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却因家贫,每天只能喝到粒米可数的清汤;16岁之前,项老赛从来没有穿过鞋,即使是在阴冷湿寒的冬天。
太苦太穷。一个怀着吃饱饭的巨大梦想的打刀少年,整日坐在风箱边听着耳边的“叮叮当当”声,一块块不起眼的平常铁块在他眼中、手下一点点变成能够使用的工具,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锻打刀具的工艺渐渐熔铸进了这个孩子的生命中。 17岁那年,项老赛为了多学手艺,离家出去学手艺。按说这个打刀都是祖传的技艺, 项老赛为什么要选择出门去学艺呢?“刀有歪跛,跟我家父亲学的打刀打得不直,不像一条线,村寨里面技艺高的老人,于是我去拜他们为师,村寨里八个老人我都跟他们学,基本把他们每个的绝技都学到了。”项老赛自豪地说。
工艺刀有市场
由于项老赛不断钻研、不断改进,他采用阿昌族独特的锻打、淬火、磨刀以及夹钢等纯手工制作的各种刀具,能削石斩铁断钢,凭空挥舞亦可利断丝巾,长剑柔可绕腰,令人赞叹。
打好的刀老赛就带去盈江、瑞丽、缅甸卖掉换钱。年轻的老赛充满着干劲,心思灵巧,心眼活泛,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老赛的打刀生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赛用卖刀换来的钱买到了一只钱夹,夹子里面描龙画凤,老赛看着龙凤的图案,动了心思:如果把图案刻在刀上,岂不是很好看?这样想就立刻去做,老赛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把雕龙刻凤的工艺刀,他很喜欢这把刀,想去街市上配一把刀鞘。寻来觅去的老赛没有找到满意的刀鞘,却偶然地给自己的刀找到了第一个满意的买家。这把漂亮的工艺刀卖出的价格,高出当时的市价六七倍。初尝甜头的项老赛立即确定了自己的打刀目标——精细的工艺刀。
心灵手巧的项老赛做出的工艺刀很有市场,刀具销售很快,工艺刀的市场让初涉商海的老赛狠狠的赚上了一笔,曾经曾经贫苦的打刀少年,生活一天天好过起来。但老赛的打刀途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刀再漂亮也是刀,是刀就得用。这一日,老项他媳妇拿着老项的漂亮刀上山砍柴,这一砍,嘿,可给老项砍出了麻烦,也给老项日后成为刀王埋下了伏笔。
雕龙刻凤的精细工艺,不能补救一把刀不坚硬、不锋利、不能使用的致命伤。老赛媳妇两刀下去,柴没砍到,刀刃就坏了。老赛不服气,重新淬火打了一把,照着碗口粗的树猛砍下去,令他不堪的是,刀竟然断了!老赛很受伤,心痛,扼腕。他收拾心情再次出门,去请教村寨里的前辈,仔细寻找原因。
原来,淬火要根据钢材的不同而分别对待才行:打刀的钢材有白钢、红钢和花钢,技术就得有三个,油淬、水淬和黏土覆在刀身上淬。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项老赛终于攻克了这几项技术,结果,他的刀连钢管都能砍断了。如今老赛的刀——有劈石削铁之锋锐,有雕龙刻凤之细腻,用之所向无碍,观之赏心悦目。
随着老赛的打刀技术越来越纯熟,项氏刀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已远销内蒙、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在缅甸、泰国、印度和日本等国也有一定的市场。如今产品多达50多种120余个花色,有镰刀、水果刀、菜刀、腰刀、斧头、砍柴刀、剥皮刀、剔骨刀、狩猎刀、屠宰刀等生活工具刀,还有朴刀、马刀、景颇刀、苗刀、缅刀和藏刀等民族工艺礼品刀;刀把有棕丝把、酸枝木把、印度红木把、花梨木把、鸡翅木把、乌木把、小叶紫檀木把、鹿角把、牛角把、钢把、铜把和缅银把等;刀鞘主要有红豆杉、楠木、乌木、缅银的半壳或全壳等,种类繁多,工艺独特。“户撒刀王”之称可谓名副其实。
刀王争霸崭露头角
2006年3月,适逢阿昌族每一年一次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期间举行了首届刀王大赛,这可是户撒乡几百年来举办的第一次官方评比。多少刀匠闻听此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项老赛自是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那年,项老赛从七个人中间脱颖而出,成为户撒“刀王”,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如今,世界各地的爱刀人都会到项老赛这里买刀,最贵的一把刀卖了一万多。“这把刀用的是大理紫檀的龙把,雕龙的,刀鞘是酸枝木的,所以能卖一万多。”项老赛说。
接下来的第二年、第三年的刀王比赛,项老赛还是拿到第一!“刀王”的名声早已宣传在外,项老赛名声鹊起,东南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台湾三立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纷纷报道,户撒刀更是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广泛的宣传!名气大了,财源自是滚滚而来。2007年一个山东老板慕名而来,找老项合作。可是,几百万的生意等着项老赛拍板,项老赛却拒绝了,这其中必有缘由!
原来,请老赛合伙的老板准备投资百万建个打刀工厂,老赛最初觉得这事不错,一百两百万 ,心里太舒服了……当老赛知道要用机器生产刀时,他心理矛盾起来,回去思前想后,吃饭睡觉也不能安心。几代人的祖传手艺 ,用这个机械 ,变化了以后 ,这门手艺就失传了,最终老赛决定,不干了,这事办不了,请找别人吧。我们阿昌人世代相传的打刀手艺,怎么可能轻易断送给几台机器!不可能!我项老赛一定要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祖辈们留下的手艺一直传下去。
薪火相传任重而道远
2008年,户撒乡第三届刀王大赛拉开了帷幕!在这此比赛中所有的比赛项目都改变了,项老赛只拿了一项大奖,一把七彩刀摘得了淬火特别奖,项老赛感受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压力。但项老赛有信心在下届刀王比赛中拿会曾经的荣誉。
项老赛对自己、对打刀的要求更加严格了。直到现在他在打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还是亲力亲为,为保证每一把户撒刀的品质,项老赛不敢聘请其他的工人,至今还是坚持自己与一个兄弟以及4个儿子一同打刀,每年打刀的数量甚至比别家还要少;项老赛至今还是自己淬火,他说,就算再怎么辛苦也要撑到不能撑为止,只怕钢火不好对不起买刀的客人。他身上流淌着刀匠世家的热血,对户撒刀的热爱、对打刀工艺的执著和精益求精,是他与生俱来的禀赋所使;“户撒刀王”的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更使他不敢懈怠、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
今年,老项承包了5亩地,想要扩建一个打刀厂,把手艺教给儿子、教给学艺的年轻人,让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来继承这门手艺,传承阿昌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打刀精神。为了将户撒刀宣传的更加广泛,项老赛还办起了网站,这个网站吸引了无数刀具爱好者,有许多外国人在网站上看见了刀,都亲自到老项这里来买刀,现在刀王老赛已成为户撒刀的一张名片,走到哪里就将“打刀的精神”传播到哪里,他成功的演绎了刀王传奇,鬼斧神工的技艺 ,生动质朴的人生,风情万种的传说 ,薪火相传的执着 ,使得这方水土呢 ,所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以生生不息!
相关链接:
1987年,轻工业部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全国少数民族用品轻工优质产品评选会,经国务院和国家民委审查批准,户撒刀获得1987年度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用品轻工业优质产品奖。户撒刀现在的产品多达50多种,120多个花色品种,远销国内的西藏、印度和日本等国。户撒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人民画报》《云南日报》《云南风彩》等报刊均作过阿昌刀的生产情况。阿昌刀,以其精湛的工艺著称于世。2000年11月,由中央电视台、云南高原影视文化中心、中共德宏州委、德宏州人民政府联合拍摄,中共陇川县委、陇川县人民政府协助拍摄的电视剧《阿昌刀》正式开拍。
阿昌族制刀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户撒屯垦,当地的阿昌族人就向汉族工匠学习了锻制刀、剑的技艺。以后代代相传,刀具越打越精,并越来越具有民族特色。
户撒刀种类繁多。有藏刀、宝剑、匕首、长刀、菜刀、小尖刀、砍刀和独特的锯齿镰刀。
居住在户撒乡的阿昌族人善于锻铁,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此道。现年已48岁的项老赛从童年记事起,就跟随在父亲身边学习打刀的技艺,因聪慧好学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项老赛14岁就独立操作,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打刀小师傅。在秉承父业的同时,项老赛不断钻研,在刀的外观、质地、图案、包装上下功夫,通过不断改进,印有八卦图样“项氏刀”在100余种各类刀具中因其外形美观、做工精致、质地精良、别具特色深得人们的喜爱,远销东南亚日本、法国、挪威等国,慕名上门购刀的人一年四季可谓络绎不绝,项老赛也因此获得了“刀王”的美称。
2000年,项老赛打制的户撒刀进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2001年,浙江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东南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对项老赛进行过为期三天的采访。
2004年,户撒刀工锻打工艺,被列入中国首批保护遗产。
2001年,项老赛被载入《风土中国》杂志。
2006年9月,中央电视台制作《户撒刀王》专题片进行连续报道。
2007年3月在阿昌族阿露窝罗节期间的户撒刀比赛中,继续稳坐“刀王”的宝座。
他,几代人传给他的祖传手艺,让他一年赚钱超百万!
他,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撒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本期我们为您讲述,一个阿昌族汉子35年的打刀情缘……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大刀;秦汉时期,钢铁问世出现战刀和佩刀;隋唐时先进的“灌钢法”使刀更加坚韧锋利;明朝军队多用“腰刀”;短刀在明清时代仍然是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少数民族用刀较为出名的是大理刀、云贵刀、苗族尖刀、蒙古环刀,其中的阿昌刀大多可弯曲系于腰间,尤以刀鞘、刀把制作考究,由于阿昌刀大多产自云南陇川县户撒乡,阿昌刀又称户撒刀。2009年5月20至24日,CCTV—7《乡约》栏目拜访了出生于户撒乡是地地道道的阿昌族人,传奇“户撒刀王”项老赛,而就在访谈现场这位拥有“户撒刀王”称号的阿昌族汉子,面对记者的镜头,刀王项老赛的底气也明显足了,和陌生人打交道时,要是对方不知道他的来头,那项老赛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会拍拍胸脯来上一句:“我,户撒刀王,项老赛啊!”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刀王拒绝了几百万的生意?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在2008年刀王大赛,七个比赛项目中,“刀王”却只拿了一项大奖?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曾经的打刀世家
项老赛,48岁,地道一农民,只念过半年小学,家中大刀小刀加弯刀百余品种。民间有东有龙泉剑南有户撒刀的说法。户撒乡,一块位于中缅边境附近的山间盆地,总人口约有三万人的阿昌族打刀技艺世代相传。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义子沐英西征时曾留下部份军队在此驻守,也把打刀技艺阿昌族人,自此薪火相传。传说此刀削铜断铁,自是不看不知。
在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提起阿昌族人项老赛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是当地知名的刀王,更是当地的富豪之一。 1961年,主人公项老赛出生在户撒乡的一户普通农家,项老赛从12岁起就坐在风箱边开始了他的打刀生涯。刀匠生活不但劳累、枯燥,刚开始学艺的少年,还要经受稚嫩的身体破皮、打泡、出血的伤害,作为一名刀匠,这些是必经过程,根本实属寻常。而常与锋利铁器打交道,更危险刺碰剐擦也在所难免。项老赛手上至今还有初学艺时被刀剐伤后留下的疤痕,那是一道曾被缝过7针的刀匠之印,深烙在刀王掌心。
项老赛家虽为世家,终日炉前锻造,但打造的多为切菜砍柴的生产用刀,与削铜断铁、吹毛断发的境界却是相去甚远。一天锻打出两把普通刀,才能在集市上换来区区3元6角,项家老小7口人,年收入却不足千元。年幼的项老赛在学艺中,曾被刮刀时带起的铅屑入眼,因没钱看病,生生忍了整整一月,直等到后来请村人取出,受伤的眼睛恢复了一年才得以康健;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却因家贫,每天只能喝到粒米可数的清汤;16岁之前,项老赛从来没有穿过鞋,即使是在阴冷湿寒的冬天。
太苦太穷。一个怀着吃饱饭的巨大梦想的打刀少年,整日坐在风箱边听着耳边的“叮叮当当”声,一块块不起眼的平常铁块在他眼中、手下一点点变成能够使用的工具,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锻打刀具的工艺渐渐熔铸进了这个孩子的生命中。 17岁那年,项老赛为了多学手艺,离家出去学手艺。按说这个打刀都是祖传的技艺, 项老赛为什么要选择出门去学艺呢?“刀有歪跛,跟我家父亲学的打刀打得不直,不像一条线,村寨里面技艺高的老人,于是我去拜他们为师,村寨里八个老人我都跟他们学,基本把他们每个的绝技都学到了。”项老赛自豪地说。
工艺刀有市场
由于项老赛不断钻研、不断改进,他采用阿昌族独特的锻打、淬火、磨刀以及夹钢等纯手工制作的各种刀具,能削石斩铁断钢,凭空挥舞亦可利断丝巾,长剑柔可绕腰,令人赞叹。
打好的刀老赛就带去盈江、瑞丽、缅甸卖掉换钱。年轻的老赛充满着干劲,心思灵巧,心眼活泛,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老赛的打刀生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赛用卖刀换来的钱买到了一只钱夹,夹子里面描龙画凤,老赛看着龙凤的图案,动了心思:如果把图案刻在刀上,岂不是很好看?这样想就立刻去做,老赛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把雕龙刻凤的工艺刀,他很喜欢这把刀,想去街市上配一把刀鞘。寻来觅去的老赛没有找到满意的刀鞘,却偶然地给自己的刀找到了第一个满意的买家。这把漂亮的工艺刀卖出的价格,高出当时的市价六七倍。初尝甜头的项老赛立即确定了自己的打刀目标——精细的工艺刀。
心灵手巧的项老赛做出的工艺刀很有市场,刀具销售很快,工艺刀的市场让初涉商海的老赛狠狠的赚上了一笔,曾经曾经贫苦的打刀少年,生活一天天好过起来。但老赛的打刀途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刀再漂亮也是刀,是刀就得用。这一日,老项他媳妇拿着老项的漂亮刀上山砍柴,这一砍,嘿,可给老项砍出了麻烦,也给老项日后成为刀王埋下了伏笔。
雕龙刻凤的精细工艺,不能补救一把刀不坚硬、不锋利、不能使用的致命伤。老赛媳妇两刀下去,柴没砍到,刀刃就坏了。老赛不服气,重新淬火打了一把,照着碗口粗的树猛砍下去,令他不堪的是,刀竟然断了!老赛很受伤,心痛,扼腕。他收拾心情再次出门,去请教村寨里的前辈,仔细寻找原因。
原来,淬火要根据钢材的不同而分别对待才行:打刀的钢材有白钢、红钢和花钢,技术就得有三个,油淬、水淬和黏土覆在刀身上淬。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项老赛终于攻克了这几项技术,结果,他的刀连钢管都能砍断了。如今老赛的刀——有劈石削铁之锋锐,有雕龙刻凤之细腻,用之所向无碍,观之赏心悦目。
随着老赛的打刀技术越来越纯熟,项氏刀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已远销内蒙、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在缅甸、泰国、印度和日本等国也有一定的市场。如今产品多达50多种120余个花色,有镰刀、水果刀、菜刀、腰刀、斧头、砍柴刀、剥皮刀、剔骨刀、狩猎刀、屠宰刀等生活工具刀,还有朴刀、马刀、景颇刀、苗刀、缅刀和藏刀等民族工艺礼品刀;刀把有棕丝把、酸枝木把、印度红木把、花梨木把、鸡翅木把、乌木把、小叶紫檀木把、鹿角把、牛角把、钢把、铜把和缅银把等;刀鞘主要有红豆杉、楠木、乌木、缅银的半壳或全壳等,种类繁多,工艺独特。“户撒刀王”之称可谓名副其实。
刀王争霸崭露头角
2006年3月,适逢阿昌族每一年一次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期间举行了首届刀王大赛,这可是户撒乡几百年来举办的第一次官方评比。多少刀匠闻听此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项老赛自是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那年,项老赛从七个人中间脱颖而出,成为户撒“刀王”,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如今,世界各地的爱刀人都会到项老赛这里买刀,最贵的一把刀卖了一万多。“这把刀用的是大理紫檀的龙把,雕龙的,刀鞘是酸枝木的,所以能卖一万多。”项老赛说。
接下来的第二年、第三年的刀王比赛,项老赛还是拿到第一!“刀王”的名声早已宣传在外,项老赛名声鹊起,东南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台湾三立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纷纷报道,户撒刀更是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广泛的宣传!名气大了,财源自是滚滚而来。2007年一个山东老板慕名而来,找老项合作。可是,几百万的生意等着项老赛拍板,项老赛却拒绝了,这其中必有缘由!
原来,请老赛合伙的老板准备投资百万建个打刀工厂,老赛最初觉得这事不错,一百两百万 ,心里太舒服了……当老赛知道要用机器生产刀时,他心理矛盾起来,回去思前想后,吃饭睡觉也不能安心。几代人的祖传手艺 ,用这个机械 ,变化了以后 ,这门手艺就失传了,最终老赛决定,不干了,这事办不了,请找别人吧。我们阿昌人世代相传的打刀手艺,怎么可能轻易断送给几台机器!不可能!我项老赛一定要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祖辈们留下的手艺一直传下去。
薪火相传任重而道远
2008年,户撒乡第三届刀王大赛拉开了帷幕!在这此比赛中所有的比赛项目都改变了,项老赛只拿了一项大奖,一把七彩刀摘得了淬火特别奖,项老赛感受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压力。但项老赛有信心在下届刀王比赛中拿会曾经的荣誉。
项老赛对自己、对打刀的要求更加严格了。直到现在他在打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还是亲力亲为,为保证每一把户撒刀的品质,项老赛不敢聘请其他的工人,至今还是坚持自己与一个兄弟以及4个儿子一同打刀,每年打刀的数量甚至比别家还要少;项老赛至今还是自己淬火,他说,就算再怎么辛苦也要撑到不能撑为止,只怕钢火不好对不起买刀的客人。他身上流淌着刀匠世家的热血,对户撒刀的热爱、对打刀工艺的执著和精益求精,是他与生俱来的禀赋所使;“户撒刀王”的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更使他不敢懈怠、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
今年,老项承包了5亩地,想要扩建一个打刀厂,把手艺教给儿子、教给学艺的年轻人,让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来继承这门手艺,传承阿昌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打刀精神。为了将户撒刀宣传的更加广泛,项老赛还办起了网站,这个网站吸引了无数刀具爱好者,有许多外国人在网站上看见了刀,都亲自到老项这里来买刀,现在刀王老赛已成为户撒刀的一张名片,走到哪里就将“打刀的精神”传播到哪里,他成功的演绎了刀王传奇,鬼斧神工的技艺 ,生动质朴的人生,风情万种的传说 ,薪火相传的执着 ,使得这方水土呢 ,所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以生生不息!
相关链接:
1987年,轻工业部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全国少数民族用品轻工优质产品评选会,经国务院和国家民委审查批准,户撒刀获得1987年度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用品轻工业优质产品奖。户撒刀现在的产品多达50多种,120多个花色品种,远销国内的西藏、印度和日本等国。户撒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人民画报》《云南日报》《云南风彩》等报刊均作过阿昌刀的生产情况。阿昌刀,以其精湛的工艺著称于世。2000年11月,由中央电视台、云南高原影视文化中心、中共德宏州委、德宏州人民政府联合拍摄,中共陇川县委、陇川县人民政府协助拍摄的电视剧《阿昌刀》正式开拍。
阿昌族制刀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户撒屯垦,当地的阿昌族人就向汉族工匠学习了锻制刀、剑的技艺。以后代代相传,刀具越打越精,并越来越具有民族特色。
户撒刀种类繁多。有藏刀、宝剑、匕首、长刀、菜刀、小尖刀、砍刀和独特的锯齿镰刀。
居住在户撒乡的阿昌族人善于锻铁,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此道。现年已48岁的项老赛从童年记事起,就跟随在父亲身边学习打刀的技艺,因聪慧好学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项老赛14岁就独立操作,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打刀小师傅。在秉承父业的同时,项老赛不断钻研,在刀的外观、质地、图案、包装上下功夫,通过不断改进,印有八卦图样“项氏刀”在100余种各类刀具中因其外形美观、做工精致、质地精良、别具特色深得人们的喜爱,远销东南亚日本、法国、挪威等国,慕名上门购刀的人一年四季可谓络绎不绝,项老赛也因此获得了“刀王”的美称。
2000年,项老赛打制的户撒刀进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2001年,浙江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东南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对项老赛进行过为期三天的采访。
2004年,户撒刀工锻打工艺,被列入中国首批保护遗产。
2001年,项老赛被载入《风土中国》杂志。
2006年9月,中央电视台制作《户撒刀王》专题片进行连续报道。
2007年3月在阿昌族阿露窝罗节期间的户撒刀比赛中,继续稳坐“刀王”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