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M分型与临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h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MICM分型特征及影响疗效和生存的因素。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80例13~18岁初治青少年ALL的MICM分型、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曲线预算、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80例青少年ALL中,B-ALL与T-ALL各占69.12%和26.47%;Ph染色体阳性ALL(Ph^+ALL)占18.37%(49例中有9例);超二倍体核型为4.08%;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者占27.94%。经VDP(L)或CODP(L)治疗4周完全缓解(CR)率达91.03%。中位随访24个月,接受化疗(41例)和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4例)患者的3年预期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32.55±16.50)%和(69.58±8.72)%,差异有显著性(P<0.05)。COX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和Ph染色体阳性是影响本组患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MICM分型对青少年ALL的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组患者高危因素为高白细胞计数及Ph染色体阳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索子宫颈癌根治术中淋巴显影和前哨淋巴结识别的方法及其可行性,评价前哨淋巴结预测盆腔淋巴结有无肿瘤转移的准确性.方法应用染料法对2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为Ⅰb期3例、Ⅱa期12例、Ⅱb期5例)在根治术中于宫颈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中分4点(3、6、9、12点处)注入美蓝或专利蓝溶液4 ml,识别和定位蓝染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然后再按常规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所有淋巴结一起送病理检查.结果 2